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文学习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的过程。因此,对于文本的解读和学习是尤为重要的。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可能会发现诸多怎么解读也解读不透的现状。比如在教《泊船瓜洲》时,为什么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大好时光里,去京城做官,王安石还要无奈地说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呢?其实,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适宜地引入背景资料对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本是大有好处的。
恰当引入背景资料的好处有许多,概括来讲,恰当引入背景资料,可以创设文本所需的情境;恰当引入背景资料,可以帮助领悟文本的精髓;恰当引入背景资料,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恰当引入背景资料,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视野。有时背景资料也可引入一些对教材文章的评价,这些评价有的是名家之言,很经典;有的是人们的争辩,能给人多方启发。这些背景资料的引入一定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下面从两节课的对比来看背景资料的引入。
第一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
上课伊始,先进行了朗读,之后是译读,接着是品读,三个环节过后。执教教师问学生:此时苏轼的内心是什么样的,或者说心情如何。
学生纷纷回答:快乐、兴奋、欣喜……
教师听后不满意,他说:“请看大屏幕上的资料”。教师在屏幕上投出了PPT背景资料。大致内容是——其一,苏轼二十一岁高中进士;其二,苏轼四十三岁遭遇“乌台诗案”;其三,苏轼出狱后身居闲职;其四,苏轼四十五岁时被贬黄州。
在背景文本资料的引导下,学生的表达都变了,由刚刚的快乐兴奋变为有愁、有悲、有忧,这与上一环节的感受大相径庭,而教师却深表同意,大加赞赏。于是教师导出——苏轼没有沉溺于失意之中,而是寻求解脱,苏轼的确是一位旷达之人。
第二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香菱学诗》一课。
执教教师整节课围绕香菱怎样学诗和为何学诗二个目标来执教,第一个目标很快过去,第二个目标是重点,在谈论香菱为何学诗时,学生们找到了文中的句子——“我不过是心里羡慕,才学着顽罢了”。
执教教师抓住时机,在大屏幕上投影了背景资料——香菱的“红颜薄命身世”介绍。用文本资料介绍了香菱的身世,简单又清晰。紧接着,执教教师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填空。该教师结合课文文本和背景资料——香菱身世执教,学生准确地揣摩了香菱此时的内心活动,知道了香菱学诗的原因在于精神寄托。最后执教教师引入背景资料——对《红楼梦》的评价,大意是该古典名著是一部封建社会女性的悲歌。
对比一下两节课的背景资料的引入,第一节课,背景资料的引入,似乎有“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嫌疑,学生后来“悟到”苏轼旷达并不是从文中的感悟,而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结果,是教师变相地告诉。第二节课背景资料的引入则不仅让学生能够理解,也使文章的主题有了深化。对比来谈,第二节课背景资料的引入是成功的,它适当、适量,增强了学生对香菱形象和文本主题的把握。
从上述两二节课的背景资料引入来看,要把握好时机,要根据内容的差异选择不一样的引入方法。下面介绍几种背景资料引入的策略:
1、上课伊始引入。一些文章,时代背景离学生已久远,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文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必须一开始就引入背景资料,可以迅速把学生带入到文本的情境当中,比如学习《新闻两则》一课,背景是1949年,解放军突破长江天崭,渡江作战成功,毛主席写的两篇新华社稿子。这篇课文的时代与学生相比较远了,就有必要一开始介绍给他们,有了这个背景资料的介绍,学习文本才非但不会觉得突兀,还可以迅速把学生带回到那个革命年代,对了解文本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循序渐进引入。很多情况下,是让学生初读文本之后,对文章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引入背景资料,比如学习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就可以先让学生学习人物的性格,把握人物的特点,学生理解得差不多了,再引入背景,让学生理解安徒生写作背后的大社会背景。学生才会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荒诞的情节却令人感觉无比的真实。
3、背景文本的引入需要注意的其他方面:一要精选内容,文本资料易短,易懂;二要能为教学目标服务,特别是易于解决教学重难点;三要在适宜的情况下提供,学生有这方面的需要或提出了与背景文本相关的问题时,可以通过背景文本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从而将教材学透。
背景资料的恰当引入,一定能让语文课堂锦上添花。注意了笔者本文的浅显论述,一定会有指导和借鉴作用的。
李天持,教师,现居山东胶南。
恰当引入背景资料的好处有许多,概括来讲,恰当引入背景资料,可以创设文本所需的情境;恰当引入背景资料,可以帮助领悟文本的精髓;恰当引入背景资料,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恰当引入背景资料,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视野。有时背景资料也可引入一些对教材文章的评价,这些评价有的是名家之言,很经典;有的是人们的争辩,能给人多方启发。这些背景资料的引入一定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下面从两节课的对比来看背景资料的引入。
第一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
上课伊始,先进行了朗读,之后是译读,接着是品读,三个环节过后。执教教师问学生:此时苏轼的内心是什么样的,或者说心情如何。
学生纷纷回答:快乐、兴奋、欣喜……
教师听后不满意,他说:“请看大屏幕上的资料”。教师在屏幕上投出了PPT背景资料。大致内容是——其一,苏轼二十一岁高中进士;其二,苏轼四十三岁遭遇“乌台诗案”;其三,苏轼出狱后身居闲职;其四,苏轼四十五岁时被贬黄州。
在背景文本资料的引导下,学生的表达都变了,由刚刚的快乐兴奋变为有愁、有悲、有忧,这与上一环节的感受大相径庭,而教师却深表同意,大加赞赏。于是教师导出——苏轼没有沉溺于失意之中,而是寻求解脱,苏轼的确是一位旷达之人。
第二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香菱学诗》一课。
执教教师整节课围绕香菱怎样学诗和为何学诗二个目标来执教,第一个目标很快过去,第二个目标是重点,在谈论香菱为何学诗时,学生们找到了文中的句子——“我不过是心里羡慕,才学着顽罢了”。
执教教师抓住时机,在大屏幕上投影了背景资料——香菱的“红颜薄命身世”介绍。用文本资料介绍了香菱的身世,简单又清晰。紧接着,执教教师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填空。该教师结合课文文本和背景资料——香菱身世执教,学生准确地揣摩了香菱此时的内心活动,知道了香菱学诗的原因在于精神寄托。最后执教教师引入背景资料——对《红楼梦》的评价,大意是该古典名著是一部封建社会女性的悲歌。
对比一下两节课的背景资料的引入,第一节课,背景资料的引入,似乎有“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嫌疑,学生后来“悟到”苏轼旷达并不是从文中的感悟,而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结果,是教师变相地告诉。第二节课背景资料的引入则不仅让学生能够理解,也使文章的主题有了深化。对比来谈,第二节课背景资料的引入是成功的,它适当、适量,增强了学生对香菱形象和文本主题的把握。
从上述两二节课的背景资料引入来看,要把握好时机,要根据内容的差异选择不一样的引入方法。下面介绍几种背景资料引入的策略:
1、上课伊始引入。一些文章,时代背景离学生已久远,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文本,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必须一开始就引入背景资料,可以迅速把学生带入到文本的情境当中,比如学习《新闻两则》一课,背景是1949年,解放军突破长江天崭,渡江作战成功,毛主席写的两篇新华社稿子。这篇课文的时代与学生相比较远了,就有必要一开始介绍给他们,有了这个背景资料的介绍,学习文本才非但不会觉得突兀,还可以迅速把学生带回到那个革命年代,对了解文本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循序渐进引入。很多情况下,是让学生初读文本之后,对文章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引入背景资料,比如学习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就可以先让学生学习人物的性格,把握人物的特点,学生理解得差不多了,再引入背景,让学生理解安徒生写作背后的大社会背景。学生才会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荒诞的情节却令人感觉无比的真实。
3、背景文本的引入需要注意的其他方面:一要精选内容,文本资料易短,易懂;二要能为教学目标服务,特别是易于解决教学重难点;三要在适宜的情况下提供,学生有这方面的需要或提出了与背景文本相关的问题时,可以通过背景文本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从而将教材学透。
背景资料的恰当引入,一定能让语文课堂锦上添花。注意了笔者本文的浅显论述,一定会有指导和借鉴作用的。
李天持,教师,现居山东胶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