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水处理在城市自然环境中的运用体现

来源 :环境工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tian_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水处理技术作为当前城市建设优化管理的重要内容,既能用来处理被污染水源,又可以治理城市园林景观的水资源.从实践角度来看,生态水处理技术对城市自然环境保护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在未来城市建设发展中必然要从城市自然环境角度入手合理运用生态水处理技术,并注重结合实践操作经验和所处地理条件提出适宜的管理对策.这样不仅能创造干净整洁的城市园林景观,还可以突显城市经济发展的魅力.
其他文献
为了解沂河流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水质以及硝酸盐对人体产生的潜在健康危害风险,选取2017年枯、丰水期采集的156个地下水水样,运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舒卡列夫分类、Gibbs模型和离子比值等方法,分析了沂河流域地下水的主离子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分别运用模糊评价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地下水水质和硝酸盐污染产生的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 表明,研究区枯、丰水期主要阳离子为Ca2+,主要优势阴离子为HCO3-;按TDS划分,均属于淡水和微咸水;水化学类型在空间上变化较大,出现了11种类型,以HCO3·SO4
目前,我国正处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发展时期,实现科学发展以及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下的重要任务.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城镇化以及工业化的推进脚步也没有停歇,经济增长的方式也逐渐变得缓慢,重化工业依然是当下化工行业发展的主导形式,加之目前不少的企业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对于资源的消耗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不是特别的重视.
期刊
针对汾河源头水的来源不清楚的问题,以宁武地区汾河源头流域为研究区,通过系统采集区域内河水、湖水以及浅层地下水样品,运用水体化学离子分析和氢氧同位素技术,确定区内各水体的水化学特征、氢氧同位素特征及其水力联系,运用端元混合模型(EMMA)量化河水的水分来源.研究表明,河水与浅层地下水的电导率沿程变化从上游至下游呈上升趋势,且两者对比变化不明显.汾河源头区域浅层地下水、河水的优势阴阳离子为HCO3-和Ca2+,湖水的优势阴阳离子为Na+和HCO3-,浅层地下水、河水的水化学类型以Ca·Mg-HCO3为主,湖水
数字化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云技术、多媒体艺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综合形成的技术,在古典园林的信息采集、建模、还原、展示和传播等方面有着显著优势.近年来,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古典园林数字化展示设计提供了多样化展示手段.本文就《数字化园林遗产图录:扬州何园》一书,简要探究数字化技术在我国古典园林数字化展示设计中的应用.
期刊
为探究太原市采暖季大气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WSIIs)的污染特征及来源,本研究采集了2018年太原市采暖季大气PM2.5样品,用离子色谱测定了其中9种WSIIs浓度,分析了WSIIs的污染特征、存在形态、S/N变化规律等,并运用PMF模型对WSIIs的污染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 表明,太原市采暖季PM2.5中总水溶性离子(TWSI)浓度为51.0 μg·m-3,二次粒子约占77.1%,TWSI浓度较2016年和2017年采暖季下降明显.WSIIs主要以(NH4)2SO4、 NH4NO3、 KNO3、
为了解锦州市春季大气PM2.5中元素的特征和来源,于2018年4月在锦州市5个点位采集大气PM2.5样品,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OES)测定样品中的15种元素,对PM2.5中的元素进行了浓度特征及富集因子分析,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对其进行来源解析.结果 表明,锦州市春季PM2.5浓度为(98.85±63.23)μg·m-3;元素Al、Mg、 Ca、Fe、Na、K、Zn的浓度较高,这7种元素之和占锦州市PM2.5中所分析元素总浓度的98.60%以上;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应解决的问题.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生态环境日益被破坏,人类与自然关系紧张,生态与环境危机变得严峻起来.
期刊
基于常规污染物浓度、气象观测资料、PM2.5中水溶性离子和OC/EC的化学组分数据,分析了2018年和2019年除夕至初一烟花爆竹燃放对热带城市三亚空气质量的影响,并测算了烟花爆竹燃放对PM2.5浓度和排放量的贡献.结果 表明,除夕至初一烟花爆竹燃放会造成PM10、 PM2.5、 SO2浓度和PM2.5中水溶性离子K+、Cl-、Mg2+和SO42-浓度快速上升.与2018年相比,2019年三亚市实施了烟花爆竹燃放严格管控后空气质量明显改善,PM10、 PM2.5、 SO2小时质量浓度峰值分别下降46.19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基础支撑.2020年,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庄严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对于生态文明的追求也逐渐深入.建设和谐稳定的生态稳定社会一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人类的共同心愿.由于我国未来的建设型人才大都来自于高校的直接输出,校园的文化环境又会对高校学生的成长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阵地,也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环节.虽然将生态思想与思政教育的相互结合能够有效地建设高校生态文化、增强生态文明的影响力、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有很大的作用,但目前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形式依旧比较单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