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族声乐艺术作为我国音乐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我国各族人民抒发真挚情感、传扬美德与理想、激励人们积极向上的重要音乐形式。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振兴传统民族声乐,如何让现代民族声乐更好地吸收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民族声乐中的文化精髓与科学元素来发展、完善自身,如何处理好“传统”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声乐共同协调发展,这是一个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传统民族声乐;传承与发展
中国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162-1
一、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起源与历史沿革
在远古时期,最原始的音乐是声乐,它是人类劳动与自然斗争的结果。这个时期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声乐艺术形式,表现简单、原始,但已经有了固定音高,并出现了简单的音阶,节奏较明显和突出。这标志着古代声乐艺术开始萌芽。随着歌唱的盛行和发展,也就产生了声乐理论,当时对选择歌唱的学生也有了严格的要求,对歌唱的气息和演唱歌曲的严谨性也有了明确的要求。
中国历史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声乐艺术的主要形式是大型歌舞。在汉代的歌唱领域,当时兴起了一种叫“相和歌”的歌唱形式。“相和歌”开始产生于民间,是没有伴奏的歌谣。到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音乐文化进入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是民族音乐大融合的时期,汉时的“相和歌”辗转南北、后演变为“清商乐”。同时出现了音乐文化的大交流,一些西域传入的佛曲得到流传。“佛曲”的传入对我国声乐艺术教学的发展起到启发的作用。隋唐时期的音乐家不但数量众多,而且技艺高超,富有文化修养,构成了我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音乐家群。进入宋元时期,宋代以来,歌舞在社会生活中地位逐渐缩小,代之而起是戏曲,曲艺的兴起。市民音乐迅速发展,同时涌现出了大批著名曲词作家和唱词艺人。创作出了极为丰富的曲子作品,并按一定的结构原则联成套曲形式———唱赚。这时期说唱艺术也走向成熟,创出大型的演唱形式———诸宫调。在明、清时期,传统的说唱、民歌、戏曲、歌舞、器乐已形成明清时期五大类音乐特征。声乐艺术已演变成戏剧、曲艺、歌唱等形式。
二、现代民族声乐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的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是以20世纪初美声唱法东渐为起点的,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在“传统”与“现代”这两条发展途径上表现出不明确性和不稳定性。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五十年
这一时期可以称为我国现代民族声乐开始发展前期。这个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战乱频繁,音乐界还不能通过学术研究的方法来探索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道路,就演唱方法而言,它是以欧洲唱法为基本方向的,但对民族声乐现代唱法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
这一时期是现代民族声乐发展的后期。从发展的状态来看,这个时期又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0年前的三十年,第二阶段为1980年后的二十年。第一阶段,民族声乐的发展道路比较清晰。新中国建立之初,全国音协与中央音乐学院合办的音乐通讯部提出了关于“新中国唱法”的讨论,引发了著名的“土洋之争”。进入80年代后,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国家政治的日益稳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事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三、传统民族声乐与现代民族声乐的协调发展
我国的民族唱法与博大精深的民族民间歌曲有着密切的联系,风格迥异的民间歌曲有助于促进民族唱法的多样性。那么,如何才能保护好历代人民的创造成果,让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我们手中代代相传呢?
首先,要及时挖掘、抢救、保护“原生态”民歌。现在传统的原生态民歌在大众中的影响渐趋衰微,这是历史的必然,因为民歌的产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该地区的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等。以蒙古长调的兴衰为例,随着蒙古族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昔日的草原正在变成农区、城市,长调逐渐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现代化社会条件下,对原生态民歌的保护具体可以采取5种方式:用文字、乐谱、音像等方式如实记录原生态民歌;通过文艺形式展示、扮演、模拟原生态民歌的演唱和表演;持续开展民间风俗活动来保存民歌;通过民歌进入小、中、大学课堂的方式来传承保护经典民歌;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现代媒体上开辟专栏、设置专题宣传介绍民歌知识,主流媒体应在这项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要加强传统民族声乐的理论建设。如今受到冷落的传统文化,都曾生长于丰厚的民间土壤。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曾经的沃土已不能供给适合的养分。只有通过大量的搜集、挖掘和整理,抢救濒临失传的民间文艺,才能将难以计数的民间文化资源形成文字、曲谱、舞谱、图片、图表和录音录像等有形文化财富而得以保存。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对每一个地区、民族、国家都是如此。我们要发展经济,这是不容置疑的,为此,在文化上付出代价也是不可避免的。但要尽力减少损失,尽力为子孙后代多保留一些文化基因而使其更具有创造力,从而为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文化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作者简介:
黄硕,江西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关键词:传统民族声乐;传承与发展
中国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162-1
一、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起源与历史沿革
在远古时期,最原始的音乐是声乐,它是人类劳动与自然斗争的结果。这个时期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声乐艺术形式,表现简单、原始,但已经有了固定音高,并出现了简单的音阶,节奏较明显和突出。这标志着古代声乐艺术开始萌芽。随着歌唱的盛行和发展,也就产生了声乐理论,当时对选择歌唱的学生也有了严格的要求,对歌唱的气息和演唱歌曲的严谨性也有了明确的要求。
中国历史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声乐艺术的主要形式是大型歌舞。在汉代的歌唱领域,当时兴起了一种叫“相和歌”的歌唱形式。“相和歌”开始产生于民间,是没有伴奏的歌谣。到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音乐文化进入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是民族音乐大融合的时期,汉时的“相和歌”辗转南北、后演变为“清商乐”。同时出现了音乐文化的大交流,一些西域传入的佛曲得到流传。“佛曲”的传入对我国声乐艺术教学的发展起到启发的作用。隋唐时期的音乐家不但数量众多,而且技艺高超,富有文化修养,构成了我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音乐家群。进入宋元时期,宋代以来,歌舞在社会生活中地位逐渐缩小,代之而起是戏曲,曲艺的兴起。市民音乐迅速发展,同时涌现出了大批著名曲词作家和唱词艺人。创作出了极为丰富的曲子作品,并按一定的结构原则联成套曲形式———唱赚。这时期说唱艺术也走向成熟,创出大型的演唱形式———诸宫调。在明、清时期,传统的说唱、民歌、戏曲、歌舞、器乐已形成明清时期五大类音乐特征。声乐艺术已演变成戏剧、曲艺、歌唱等形式。
二、现代民族声乐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的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是以20世纪初美声唱法东渐为起点的,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在“传统”与“现代”这两条发展途径上表现出不明确性和不稳定性。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五十年
这一时期可以称为我国现代民族声乐开始发展前期。这个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战乱频繁,音乐界还不能通过学术研究的方法来探索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道路,就演唱方法而言,它是以欧洲唱法为基本方向的,但对民族声乐现代唱法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
这一时期是现代民族声乐发展的后期。从发展的状态来看,这个时期又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0年前的三十年,第二阶段为1980年后的二十年。第一阶段,民族声乐的发展道路比较清晰。新中国建立之初,全国音协与中央音乐学院合办的音乐通讯部提出了关于“新中国唱法”的讨论,引发了著名的“土洋之争”。进入80年代后,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国家政治的日益稳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事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三、传统民族声乐与现代民族声乐的协调发展
我国的民族唱法与博大精深的民族民间歌曲有着密切的联系,风格迥异的民间歌曲有助于促进民族唱法的多样性。那么,如何才能保护好历代人民的创造成果,让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我们手中代代相传呢?
首先,要及时挖掘、抢救、保护“原生态”民歌。现在传统的原生态民歌在大众中的影响渐趋衰微,这是历史的必然,因为民歌的产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该地区的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等。以蒙古长调的兴衰为例,随着蒙古族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昔日的草原正在变成农区、城市,长调逐渐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现代化社会条件下,对原生态民歌的保护具体可以采取5种方式:用文字、乐谱、音像等方式如实记录原生态民歌;通过文艺形式展示、扮演、模拟原生态民歌的演唱和表演;持续开展民间风俗活动来保存民歌;通过民歌进入小、中、大学课堂的方式来传承保护经典民歌;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现代媒体上开辟专栏、设置专题宣传介绍民歌知识,主流媒体应在这项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要加强传统民族声乐的理论建设。如今受到冷落的传统文化,都曾生长于丰厚的民间土壤。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曾经的沃土已不能供给适合的养分。只有通过大量的搜集、挖掘和整理,抢救濒临失传的民间文艺,才能将难以计数的民间文化资源形成文字、曲谱、舞谱、图片、图表和录音录像等有形文化财富而得以保存。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对每一个地区、民族、国家都是如此。我们要发展经济,这是不容置疑的,为此,在文化上付出代价也是不可避免的。但要尽力减少损失,尽力为子孙后代多保留一些文化基因而使其更具有创造力,从而为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文化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作者简介:
黄硕,江西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