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内蒙古呼伦贝尔的鄂温克族自治旗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民族文化特色鲜明,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推动社会经济进步,是呼伦贝尔鄂温克族自治旗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对自身发展模式的一次探索。
关键词:旅游经济 民族文化 文化保护
分类号:F592.7
一、内蒙古呼伦贝尔鄂温克旗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成立于1958年的鄂温克族自治旗是我国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之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大兴安岭西麓、呼伦贝尔大草原东南部,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全旗土地总面积为19111平方公里。
全旗以鄂温克族为主体、由蒙古、汉、达斡尔等25个民族组成,总人口14.4万,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0.8%,其中:鄂温克族、蒙古族、达斡尔族分别占总人口的7.8%、19.3%和9.9%。辖4镇1乡5个苏木,44个嘎查,15个社区,旗政府所在地为巴彦托海镇。
(一)内蒙古呼伦贝尔鄂温克旗民族文化资源概况
生活在自治旗境内的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独特、浩瀚、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使鄂温克大地蕴藏了浓厚的民族特色文化。各族人民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血脉交融通过生产生活实践创造出灿烂的草原文化。
1、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推出一系列展现民族文化的品牌。
激发各民族发扬传承民族文化的热情,出现一批展现鄂温克民族风情和民间文化的品牌团体。鄂温克服饰表演队、布里亚特蒙古族服饰队和布里亚特牧民合唱团强势崛起,多次参加国内外比赛和交流活动。五个苏木乡镇先后建立名人陈列馆、布里亚特民俗博物馆、达斡尔民俗博物馆、额鲁特民俗博物馆、森林博物馆等乡镇级博物馆。
2、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丰富和发展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每年举办“鄂温克瑟宾节暨赛牛大会”、“内蒙古冬季那达慕暨鄂温克冰雪旅游节”、“敖包相会国际情歌节”、“马文化节”、“伊敏河之夏文艺汇演”等活动,这些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也逐渐成为鄂温克民族特色文化品牌。随着全旗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鄂温克旗先后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2002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全区民间歌舞艺术之乡”。
3、深入挖掘和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成功申报了2项国家级项目和4项内蒙古自治区级项目。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鄂温克抢枢和鄂温克叙事民歌。
传统体育游艺项目鄂温克“抢枢”“鄂温克鹿棋”不仅纳入鄂温克“瑟宾节”、“那达慕”的传统比赛项目,也已纳入鄂温克中小学校乡土教材中。
“鄂温克鹿棋”目前在鄂温克族聚居地辉河苏木和鄂温克中学建2处培训基地。
蒙古族搏克、布里亚特服饰在锡尼河地区受到高度重视和保护。搏克训练从少儿开始得以推广和普及。布里亚特服饰均为手工制作,技艺独特,现保留完好。巴彦呼硕敖包祭已成为每年瑟宾节政府祭祀内容,保存良好。
(二)内蒙古呼伦贝尔鄂温克旗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產业融合发展优势
鄂温克旗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这里有水草丰美的广袤草原,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林海,迂回曲折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是未受污染、生态环境保持较好的一片绿色净土。
1、地缘优势突出
鄂温克旗距呼伦贝尔市所在地海拉尔区9公里,距机场10公里,交通便捷、通信顺畅,服务设施比较完备。全旗拥有5个A级景区,3个三星级宾馆,加之与呼伦贝尔新区的接壤,有正在运营设施完备的宾馆3个,正在筹建2个五星级酒店,基础设施比较完备,依托距海拉尔较近的地缘优势,游客集散服务功能比较突出。
2、旅游资源富集
鄂温克旗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列举几个具有特点的景区:
一是红花尔基樟子松国家森林公园景区(AAA)。
二是辉河湿地景区。
三是维纳河矿泉小镇景区。
四是五泉山景区(AA)。
3、多元的民族文化汇集
(1)民俗文化资源丰富
鄂温克旗是以鄂温克为主体,蒙、汉、达等25个民族组成的各民族和谐发展的大家庭,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明显。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以达斡尔族为主体,是呼伦贝尔兴安岭北唯一一个达斡尔民族乡,主要发展达斡尔特色牧户游;锡尼河西苏木、锡尼河东苏木主要居住着布里亚特蒙古族,是我市最早开展牧户游、较为成熟的牧户游接待区之一,目前形成了50户的接待规模 。
(2)历史文化厚重
一是巴音乌拉古城。 专家结合有关文献研究认定,这座古城就是成吉思汗幼弟斡赤斤的故城。
二是辉河水坝遗址。年代距今约5000年,其中发现大量用细石叶制作的精美箭头、石钻、石刃和许多圆头刮削器及大型打制石器,还有用火痕迹和类似北方的“地窨子”。鉴于发现大量细石器制作的下脚料,推测这里很可能是一处石器制作场。
三是巴彦汗日军毒气试验场。是二战中世界上最大的毒气实验场。
(3)文化为载体景区发展情况较好。
一是博物馆鄂温克博物馆(AA)。博物馆成立于1998年8月,是国家AA旅游景区,也是国内唯一个全面展示鄂温克族的博物馆。经过两次改扩建后,现在的鄂温克博物馆面积4600平方米,馆藏文物800余件。从鄂温克人的饮食、着装、生活习惯,到鄂温克民族悠远壮阔的历史,从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到当代鄂温克族的风貌,在这里都会看到非常直观的介绍。通过形象生动的实景展示和文物陈列,也会了解到鄂温克族自治旗成立以来的发展、建设成就和辉煌前景。博物馆是游客来鄂温克旗必到的景点之一,每年接待游客10万人左右。 二是巴彦呼硕旅游区(AAA)。巴彦呼硕景区最吸引游客的地方在于,这里有着被称为“天下第一敖包”的敖包。巴彦呼硕有着历史悠久的敖包祭祀文化和清代遗址。据史料记载,清朝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鄂温克人民就按照当地古老的习俗,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开始祭拜巴彦呼硕敖包,岁岁年年,一代又一代的草原人沿袭传统祭祀着这座敖包,祈求长生天祖先神灵保佑草原风调雨顺,人畜两旺。
4、旅游产品丰富
一是资源型旅游产品:以红花尔基为基地的山野菜加工系列产品,通过引进设备解决山野菜不易存储、携带的问题,形成了山野菜系列产品;通过组织牧民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形成了以巴彦呼硕为主的奶制品生产地,牧民生产的原生态奶制品很受游客的欢迎;以巴彦托海镇为中心的肉制品加工中心,以阿力腾牛肉干、南屯牛排为龙头形成品牌,在全市旅游纪念品市场已有了一定影响力。
二是民俗型旅游产品:结合多元民俗文化,鄂温克旗积极扶持各民族的手工艺人,通过选取艺术水平较高、工艺精良的手工艺品加工企业进行扶持,形成了代表鄂温克文化的鄂温克民族手工艺制作中心、桦艺制作中心,代表布里亚特蒙古族文化的天鹅图腾工作室,代表达斡尔民族文化的伊兰工作室等。这些工作室主要生产民族特色的首饰、服装、民族装饰品等。
三是工艺型旅游产品: 具有代表性的有大雁镇洪臣骨雕手工藝品厂,团结嘎查根雕工作室,杜和平鄂温克民族乐器、手工艺品厂生产的手工艺品。
三、内蒙古呼伦贝尔鄂温克旗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
问题
(一)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不完善,文旅产业融合深度不够
对于任何一个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相结合的地方来说,资源要素整合、旅游需求升级、创新变革支撑以及企业管理决策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
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但是目前鄂温克旗在民族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情况来看,动力发展的要素并不具备完全,所以很大程度的限制了鄂温克旗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
(二)开发主体配合不够自如、资源不能实现最优配置
鄂温克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不只是某一个人、某一个组织的事情,需要各个开发主体——政府、企业和民众协同发力,共同打造鄂温克旗文化旅游的金字招牌。鄂温克旗政府是鄂温克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制定者与管理者,企业是鄂温克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资金投入方和经营者,而民众则是鄂温克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受益方和参与者。
鄂温克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可以投入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的资源原本就有限。
政府、企业和民众只有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才能够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有效地推动鄂温克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促进鄂温克旗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文旅融合发展形式单一,文旅产品存在雷同
目前鄂温克旗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主要以开发民族文化景区和民族主题酒店为主,还有部分舞台剧。文旅融合发展的形式单一导致文旅产品内容大同小异,缺乏真实性和特色。很多民族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运用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度发掘其内涵。 也无法真正展示鄂温克旗民族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同时也存在雷同,使得游客走到哪个景区都是雷同的内容没有新意,不利于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四、内蒙古呼伦贝尔鄂温克旗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一)强化文旅融合动力,促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一是打造鄂温克旅游“一廊道、三环线、两个基地”。
一条旅游主廊道。以海—伊公路(海拉尔—伊敏)、伊—红公路(伊敏—红花尔基),即202省道为鄂温克族自治旗旅游发展主廊道和历史文化主廊道,由北向南串联由中心服务区至南部的矿泉、森林、草原、牧区、乡村旅游各景点,建立起至北向南的旅游产业骨架,以主体骨架向东西两端辐射带动,引领全局快速发展。
三条旅游环线。以旅游主廊道为依托,依托各级公路和旅游道路连接各大旅游景区及相关景点的旅游环线,按照风景道的理念与模式来建设。
主要包括三条:
1)大美湿地草原旅游环线。串联辉河湿地、天鹅湖、辉苏木、三道梁、德仁夏营地等景区景点,再返回伊敏。
2)山泉森林旅游环线。主要串联巴彦呼硕、五泉山、锡尼河庙、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锡尼河西苏木(布里亚特博物馆)、巴彦嵯岗苏木等景区景点。
3)森林生态旅游环线。主要串联维纳河景区、红花尔基樟子松国家森林公园、伊敏苏木等景区景点。
两个基地。即为鄂温克各旅游景区提供配套服务的两个服务基地,包括巴彦托海镇、红花尔基镇。打破传统线路观光,以基地式为核心、依托城镇交通基础设施进行集聚发展
二是突出四个支撑景区、六个重点乡镇建设
1、打造四个品牌支撑景区
重点打造支撑品牌的四个景区——巴彦呼硕景区、维纳河景区、大美湿地草原景区、红花尔基樟子松国家森林公园。
2、建设特色风情民俗旅游村镇
重点建设巴彦嵯岗苏木、锡尼河西苏木、锡尼河东苏木、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伊敏苏木、辉苏木六个特色风情民俗旅游乡镇,构建乡村旅游带动农村发挥的新典型,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样板。
(二)适度开发民族文化产品,保持民族文化原真性
如果民族文化在旅游业的开发中过度,则失去了其原有的真实,最终导致民族传统文化的原真性不断流失。这些不利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因此,在进行文旅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一定要把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保留和传承下来。目前鄂温克旗正在开发的项目都遵循这一原则,主要开发的项目有:
一是《索伦部的记忆》
由呼伦贝尔市第三源公司投资建设的市重点项目《索伦部的记忆》维纳河景区建设工程,致力打造民俗文化、休闲、度假、养生为一体的高标准景区。
二是旅游驿站项目
鄂温克旗旅游局积极争取市政府旅游驿站项目,由市政府投资建设的鄂温克旗境内旅游驿站项目,位于伊敏河镇与伊敏苏木间,202省道85公里处,建成后它将是“阿尔山——海拉尔”线的重要游客服务枢纽。
三是索伦鄂温克风情园项目
由呼伦贝尔索伦文化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巴彦呼硕景区升级改造工程,主要打造集中体现鄂温克文化的风景区。
(三)全方位、多层次融合发展,提升文旅产品内涵
为了防止鄂温克旗文化旅游发展的趋势过于单一,防止文旅产品过于雷同。因此,需要对文旅融合的模式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开发,根据各自景区景点的特色与当地的民族文化进行融合,开发出不同类型的文旅产品,解决文旅游产品雷同的问题。提升文旅产品的内涵,走特色化发展的道路,促进鄂温克旗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刘翰明.那坡:美轮美奂的边关旅游胜地[J].当代广西,2007(19):18-19.
作者简介: 陈琛(1984-)女,蒙族,中共呼伦贝尔市党校副教授
中共呼伦贝尔市党校 内蒙古 伦贝尔 021008
关键词:旅游经济 民族文化 文化保护
分类号:F592.7
一、内蒙古呼伦贝尔鄂温克旗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成立于1958年的鄂温克族自治旗是我国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之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大兴安岭西麓、呼伦贝尔大草原东南部,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全旗土地总面积为19111平方公里。
全旗以鄂温克族为主体、由蒙古、汉、达斡尔等25个民族组成,总人口14.4万,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0.8%,其中:鄂温克族、蒙古族、达斡尔族分别占总人口的7.8%、19.3%和9.9%。辖4镇1乡5个苏木,44个嘎查,15个社区,旗政府所在地为巴彦托海镇。
(一)内蒙古呼伦贝尔鄂温克旗民族文化资源概况
生活在自治旗境内的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独特、浩瀚、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使鄂温克大地蕴藏了浓厚的民族特色文化。各族人民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血脉交融通过生产生活实践创造出灿烂的草原文化。
1、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推出一系列展现民族文化的品牌。
激发各民族发扬传承民族文化的热情,出现一批展现鄂温克民族风情和民间文化的品牌团体。鄂温克服饰表演队、布里亚特蒙古族服饰队和布里亚特牧民合唱团强势崛起,多次参加国内外比赛和交流活动。五个苏木乡镇先后建立名人陈列馆、布里亚特民俗博物馆、达斡尔民俗博物馆、额鲁特民俗博物馆、森林博物馆等乡镇级博物馆。
2、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丰富和发展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每年举办“鄂温克瑟宾节暨赛牛大会”、“内蒙古冬季那达慕暨鄂温克冰雪旅游节”、“敖包相会国际情歌节”、“马文化节”、“伊敏河之夏文艺汇演”等活动,这些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也逐渐成为鄂温克民族特色文化品牌。随着全旗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鄂温克旗先后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2002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全区民间歌舞艺术之乡”。
3、深入挖掘和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成功申报了2项国家级项目和4项内蒙古自治区级项目。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鄂温克抢枢和鄂温克叙事民歌。
传统体育游艺项目鄂温克“抢枢”“鄂温克鹿棋”不仅纳入鄂温克“瑟宾节”、“那达慕”的传统比赛项目,也已纳入鄂温克中小学校乡土教材中。
“鄂温克鹿棋”目前在鄂温克族聚居地辉河苏木和鄂温克中学建2处培训基地。
蒙古族搏克、布里亚特服饰在锡尼河地区受到高度重视和保护。搏克训练从少儿开始得以推广和普及。布里亚特服饰均为手工制作,技艺独特,现保留完好。巴彦呼硕敖包祭已成为每年瑟宾节政府祭祀内容,保存良好。
(二)内蒙古呼伦贝尔鄂温克旗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產业融合发展优势
鄂温克旗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这里有水草丰美的广袤草原,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林海,迂回曲折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是未受污染、生态环境保持较好的一片绿色净土。
1、地缘优势突出
鄂温克旗距呼伦贝尔市所在地海拉尔区9公里,距机场10公里,交通便捷、通信顺畅,服务设施比较完备。全旗拥有5个A级景区,3个三星级宾馆,加之与呼伦贝尔新区的接壤,有正在运营设施完备的宾馆3个,正在筹建2个五星级酒店,基础设施比较完备,依托距海拉尔较近的地缘优势,游客集散服务功能比较突出。
2、旅游资源富集
鄂温克旗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列举几个具有特点的景区:
一是红花尔基樟子松国家森林公园景区(AAA)。
二是辉河湿地景区。
三是维纳河矿泉小镇景区。
四是五泉山景区(AA)。
3、多元的民族文化汇集
(1)民俗文化资源丰富
鄂温克旗是以鄂温克为主体,蒙、汉、达等25个民族组成的各民族和谐发展的大家庭,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明显。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以达斡尔族为主体,是呼伦贝尔兴安岭北唯一一个达斡尔民族乡,主要发展达斡尔特色牧户游;锡尼河西苏木、锡尼河东苏木主要居住着布里亚特蒙古族,是我市最早开展牧户游、较为成熟的牧户游接待区之一,目前形成了50户的接待规模 。
(2)历史文化厚重
一是巴音乌拉古城。 专家结合有关文献研究认定,这座古城就是成吉思汗幼弟斡赤斤的故城。
二是辉河水坝遗址。年代距今约5000年,其中发现大量用细石叶制作的精美箭头、石钻、石刃和许多圆头刮削器及大型打制石器,还有用火痕迹和类似北方的“地窨子”。鉴于发现大量细石器制作的下脚料,推测这里很可能是一处石器制作场。
三是巴彦汗日军毒气试验场。是二战中世界上最大的毒气实验场。
(3)文化为载体景区发展情况较好。
一是博物馆鄂温克博物馆(AA)。博物馆成立于1998年8月,是国家AA旅游景区,也是国内唯一个全面展示鄂温克族的博物馆。经过两次改扩建后,现在的鄂温克博物馆面积4600平方米,馆藏文物800余件。从鄂温克人的饮食、着装、生活习惯,到鄂温克民族悠远壮阔的历史,从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到当代鄂温克族的风貌,在这里都会看到非常直观的介绍。通过形象生动的实景展示和文物陈列,也会了解到鄂温克族自治旗成立以来的发展、建设成就和辉煌前景。博物馆是游客来鄂温克旗必到的景点之一,每年接待游客10万人左右。 二是巴彦呼硕旅游区(AAA)。巴彦呼硕景区最吸引游客的地方在于,这里有着被称为“天下第一敖包”的敖包。巴彦呼硕有着历史悠久的敖包祭祀文化和清代遗址。据史料记载,清朝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鄂温克人民就按照当地古老的习俗,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开始祭拜巴彦呼硕敖包,岁岁年年,一代又一代的草原人沿袭传统祭祀着这座敖包,祈求长生天祖先神灵保佑草原风调雨顺,人畜两旺。
4、旅游产品丰富
一是资源型旅游产品:以红花尔基为基地的山野菜加工系列产品,通过引进设备解决山野菜不易存储、携带的问题,形成了山野菜系列产品;通过组织牧民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形成了以巴彦呼硕为主的奶制品生产地,牧民生产的原生态奶制品很受游客的欢迎;以巴彦托海镇为中心的肉制品加工中心,以阿力腾牛肉干、南屯牛排为龙头形成品牌,在全市旅游纪念品市场已有了一定影响力。
二是民俗型旅游产品:结合多元民俗文化,鄂温克旗积极扶持各民族的手工艺人,通过选取艺术水平较高、工艺精良的手工艺品加工企业进行扶持,形成了代表鄂温克文化的鄂温克民族手工艺制作中心、桦艺制作中心,代表布里亚特蒙古族文化的天鹅图腾工作室,代表达斡尔民族文化的伊兰工作室等。这些工作室主要生产民族特色的首饰、服装、民族装饰品等。
三是工艺型旅游产品: 具有代表性的有大雁镇洪臣骨雕手工藝品厂,团结嘎查根雕工作室,杜和平鄂温克民族乐器、手工艺品厂生产的手工艺品。
三、内蒙古呼伦贝尔鄂温克旗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
问题
(一)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不完善,文旅产业融合深度不够
对于任何一个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相结合的地方来说,资源要素整合、旅游需求升级、创新变革支撑以及企业管理决策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
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但是目前鄂温克旗在民族传统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情况来看,动力发展的要素并不具备完全,所以很大程度的限制了鄂温克旗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
(二)开发主体配合不够自如、资源不能实现最优配置
鄂温克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不只是某一个人、某一个组织的事情,需要各个开发主体——政府、企业和民众协同发力,共同打造鄂温克旗文化旅游的金字招牌。鄂温克旗政府是鄂温克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制定者与管理者,企业是鄂温克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资金投入方和经营者,而民众则是鄂温克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受益方和参与者。
鄂温克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可以投入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的资源原本就有限。
政府、企业和民众只有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才能够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有效地推动鄂温克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促进鄂温克旗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文旅融合发展形式单一,文旅产品存在雷同
目前鄂温克旗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主要以开发民族文化景区和民族主题酒店为主,还有部分舞台剧。文旅融合发展的形式单一导致文旅产品内容大同小异,缺乏真实性和特色。很多民族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运用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度发掘其内涵。 也无法真正展示鄂温克旗民族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同时也存在雷同,使得游客走到哪个景区都是雷同的内容没有新意,不利于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四、内蒙古呼伦贝尔鄂温克旗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一)强化文旅融合动力,促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一是打造鄂温克旅游“一廊道、三环线、两个基地”。
一条旅游主廊道。以海—伊公路(海拉尔—伊敏)、伊—红公路(伊敏—红花尔基),即202省道为鄂温克族自治旗旅游发展主廊道和历史文化主廊道,由北向南串联由中心服务区至南部的矿泉、森林、草原、牧区、乡村旅游各景点,建立起至北向南的旅游产业骨架,以主体骨架向东西两端辐射带动,引领全局快速发展。
三条旅游环线。以旅游主廊道为依托,依托各级公路和旅游道路连接各大旅游景区及相关景点的旅游环线,按照风景道的理念与模式来建设。
主要包括三条:
1)大美湿地草原旅游环线。串联辉河湿地、天鹅湖、辉苏木、三道梁、德仁夏营地等景区景点,再返回伊敏。
2)山泉森林旅游环线。主要串联巴彦呼硕、五泉山、锡尼河庙、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锡尼河西苏木(布里亚特博物馆)、巴彦嵯岗苏木等景区景点。
3)森林生态旅游环线。主要串联维纳河景区、红花尔基樟子松国家森林公园、伊敏苏木等景区景点。
两个基地。即为鄂温克各旅游景区提供配套服务的两个服务基地,包括巴彦托海镇、红花尔基镇。打破传统线路观光,以基地式为核心、依托城镇交通基础设施进行集聚发展
二是突出四个支撑景区、六个重点乡镇建设
1、打造四个品牌支撑景区
重点打造支撑品牌的四个景区——巴彦呼硕景区、维纳河景区、大美湿地草原景区、红花尔基樟子松国家森林公园。
2、建设特色风情民俗旅游村镇
重点建设巴彦嵯岗苏木、锡尼河西苏木、锡尼河东苏木、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伊敏苏木、辉苏木六个特色风情民俗旅游乡镇,构建乡村旅游带动农村发挥的新典型,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样板。
(二)适度开发民族文化产品,保持民族文化原真性
如果民族文化在旅游业的开发中过度,则失去了其原有的真实,最终导致民族传统文化的原真性不断流失。这些不利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因此,在进行文旅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一定要把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保留和传承下来。目前鄂温克旗正在开发的项目都遵循这一原则,主要开发的项目有:
一是《索伦部的记忆》
由呼伦贝尔市第三源公司投资建设的市重点项目《索伦部的记忆》维纳河景区建设工程,致力打造民俗文化、休闲、度假、养生为一体的高标准景区。
二是旅游驿站项目
鄂温克旗旅游局积极争取市政府旅游驿站项目,由市政府投资建设的鄂温克旗境内旅游驿站项目,位于伊敏河镇与伊敏苏木间,202省道85公里处,建成后它将是“阿尔山——海拉尔”线的重要游客服务枢纽。
三是索伦鄂温克风情园项目
由呼伦贝尔索伦文化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巴彦呼硕景区升级改造工程,主要打造集中体现鄂温克文化的风景区。
(三)全方位、多层次融合发展,提升文旅产品内涵
为了防止鄂温克旗文化旅游发展的趋势过于单一,防止文旅产品过于雷同。因此,需要对文旅融合的模式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开发,根据各自景区景点的特色与当地的民族文化进行融合,开发出不同类型的文旅产品,解决文旅游产品雷同的问题。提升文旅产品的内涵,走特色化发展的道路,促进鄂温克旗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刘翰明.那坡:美轮美奂的边关旅游胜地[J].当代广西,2007(19):18-19.
作者简介: 陈琛(1984-)女,蒙族,中共呼伦贝尔市党校副教授
中共呼伦贝尔市党校 内蒙古 伦贝尔 02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