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各地掀起了以地名、城市名命名的区域品牌热。区域品牌所能带来的巨大效益,使其成为各地政府和企业眼中的“香饽饽”。然而,在实际推进区域品牌建设过程中,“热情有余,手段不足”的问题凸显,一些地方对区域品牌的认识存在误区,没有有效整合资源,甚至出现“内耗”。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2011品牌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暨第十三届品牌中国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认为,区域品牌建设需要长期规划,提炼当地特色,丰富营销手段,理顺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各地掀起区域品牌建设热,品牌带动效应显现
对区域品牌进行定位,提炼区域品牌的内涵和特色,再通过营销活动进行宣传,已成为各地提升区域形象的重要途径。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把打造区域品牌作为宣传区域优势、提升形象的重要手段。一个明显的现象是,许多地区纷纷在国内电视频道甚至国外频道投放区域广告,一些区域品牌广告已渐为观众熟知。
品牌中国产业联盟主席艾丰认为,区域品牌是指依托区域特色而形成的、能够代表该区域的品牌。按外延来分,区域品牌有两大类,一类是非行政细化区域的区域品牌,比如北京王府井;一类是行政细化区域的区域品牌,比如某个具体城市的名字。按内涵来分,一类是代表某区域优势产业的品牌,即依托某一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而形成的区域品牌,例如“鞋都”温州、“中国地板之乡”南浔等;另一类是依托某种优势或功能而形成,比如以商务办公闻名的北京商务中央区(CBD);还有一类是依托自然条件形成,例如三亚被叫做“休闲之都”,拉萨被称为“阳光之都”。
艾丰认为,不同于企业品牌,区域品牌的优势在于“群体性、规模性、综合性、共享性和易传性”。在一个区域品牌范围内的各类主体,从政府到企业再到产业链,都能够受惠于该品牌带来的效益。这是区域品牌热兴起的重要原因。
全球五大公关公司之一的凯旋公关中国区副总裁杨为民说,打造区域品牌,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区域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区域经济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区域信心;另一方面有利于吸引投资、人才和拓展市场。
以北京朝阳区CBD商圈为例。从2000年起,朝阳区政府就利用该区域良好的区位优势——既靠近大使馆又靠近飞机场,给该区域打造出一个“适合中外大企业集中办公”的新功能。十余年后,CBD品牌已经吸引了众多的中外企业特别是金融企业进驻该区。2011年上半年,该地区金融业实现收入同比增长13.9%。
区域品牌建设缺少特色和规划,传播渠道单一
各地兴起区域品牌热的同时,“热情有余,手段不足”等问题凸显。一些地方政府对区域品牌建设满腔热情,却又一知半解,缺乏系统规划,往往造成重复建设,无法实现应有的效果。综合起来,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缺少特色和规划,重复建设问题突出。在区域品牌建设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不能从宏观角度制定全盘规划,造成无序竞争和内耗。艾丰说,区域品牌定位的核心是特色价值,而非一般价值。一个区域品牌涵盖内容太多,往往不易被记住。有特色、简练的品牌才容易被大家接受。由于不能找准自己区域的特色、定位相似,几个地方争夺某位名人故里甚至神话人物发源地的现象频发。这样的无序竞争使区域品牌难有生命力。
第二,区域品牌建设缺少延续性。环球活动网CEO欧阳国忠说,有的区域品牌在建设过程中,因为领导换届导致品牌操作思路发生变化,出现“换一个领导、换一个思维、换一个活动”的现象。长此下去,区域品牌很难做大。
第三,政府、企业和中介组织缺乏默契配合,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与一般的企业品牌不同,区域品牌建设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涉及多个主体。其中,政府起主导、组织、策划作用,企业往往负责具体执行,中介传播机构则负责传播。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政府、企业和中介这三大主体之间的合作没有相应的机制,形不成合力。
第四,品牌传播渠道单一,传播效果不理想。CCTV《赢在中国》栏目推广总监高强说,区域品牌要做大做强,必须建立其推广的合作机制,推广需要更多的创新和想象力,很多地方在这方面做得不足。常用的方法是在电视台打广告,用大量的钱为品牌铺路。这个办法虽然可行,但还可以有更多途径。
做好区域品牌建设长期规划,丰富营销手段
专家认为,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位居首位的区域品牌是国家。意大利皮鞋、法国香水、瑞士手表等都是区域品牌。因此,中国企业要真正实现国家化,不仅要靠商标商号,还要依靠区域品牌。各地政府和企业应提升区域品牌意识,整合资源,创新、丰富营销手段。
首先,做好区域品牌规划,调整品牌结构,用“大牌子”带动“小牌子”。
山东省德州市区域合作办公室主任周同恩建议,打造区域品牌,应该突出一个、两个、最多三个主导特色,不要实行“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小而全,而要形成大而专。
艾丰建议,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善于用“大牌子”带动“小牌子”,可打造若干大企业品牌,使之成为行业龙头,通过龙头来带动一般企业。
其次,加强品牌延续性,明确政府、企业之间关系。
艾丰说,打造区域品牌不能只有口号,必须要做规划,制定纲要性或指导性的文件。如条件具备,可通过当地人大以立法的方式确定下来,各届政府均按统一思路推进区域品牌建设。欧阳国忠建议,可以考虑用股份制的合作形式,共同招商,把政府和各企业的角色相对确定下来,形成一个共同体来推动区域品牌的发展。
再次,研究媒体传播需求,发挥新老传播手段的功效。
欧阳国忠说,区域品牌推广不但需要适应本地媒体的需求,还要适应全国乃至全世界媒体传播的需求。这需要地方政府提高策划公共话题的能力,而不能仅在本区域内“自娱自乐”。全球泛户外网CEO李辉建议,可以通过微博等新型营销方式进行低成本、快速传播。博鳌亚洲论坛执行总监姚望则认为,会展是制造品牌轰动效应的好方式,能够聚集大量高层次、同行业的人流,在短时期内,形成信息的聚集、轰动和媒体占有率。
最后,加强创新。区域品牌的定位和传播离不开创新。有些地方的区域优势并不明显,这需要策划者有一种创新思维,理解自身品牌的关键点,在原有的优势基础上再创造、再提炼,提出有吸引力的新想法,找出该地区自身品牌的独特价值。
李辉说,提升品牌的手段有很多。如,可以挖掘区域特有的、真实感人的历史故事或文化故事,给该区域品牌、特别是该区域的旅游品牌增添附加价值。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2011品牌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暨第十三届品牌中国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认为,区域品牌建设需要长期规划,提炼当地特色,丰富营销手段,理顺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各地掀起区域品牌建设热,品牌带动效应显现
对区域品牌进行定位,提炼区域品牌的内涵和特色,再通过营销活动进行宣传,已成为各地提升区域形象的重要途径。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把打造区域品牌作为宣传区域优势、提升形象的重要手段。一个明显的现象是,许多地区纷纷在国内电视频道甚至国外频道投放区域广告,一些区域品牌广告已渐为观众熟知。
品牌中国产业联盟主席艾丰认为,区域品牌是指依托区域特色而形成的、能够代表该区域的品牌。按外延来分,区域品牌有两大类,一类是非行政细化区域的区域品牌,比如北京王府井;一类是行政细化区域的区域品牌,比如某个具体城市的名字。按内涵来分,一类是代表某区域优势产业的品牌,即依托某一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而形成的区域品牌,例如“鞋都”温州、“中国地板之乡”南浔等;另一类是依托某种优势或功能而形成,比如以商务办公闻名的北京商务中央区(CBD);还有一类是依托自然条件形成,例如三亚被叫做“休闲之都”,拉萨被称为“阳光之都”。
艾丰认为,不同于企业品牌,区域品牌的优势在于“群体性、规模性、综合性、共享性和易传性”。在一个区域品牌范围内的各类主体,从政府到企业再到产业链,都能够受惠于该品牌带来的效益。这是区域品牌热兴起的重要原因。
全球五大公关公司之一的凯旋公关中国区副总裁杨为民说,打造区域品牌,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区域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区域经济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区域信心;另一方面有利于吸引投资、人才和拓展市场。
以北京朝阳区CBD商圈为例。从2000年起,朝阳区政府就利用该区域良好的区位优势——既靠近大使馆又靠近飞机场,给该区域打造出一个“适合中外大企业集中办公”的新功能。十余年后,CBD品牌已经吸引了众多的中外企业特别是金融企业进驻该区。2011年上半年,该地区金融业实现收入同比增长13.9%。
区域品牌建设缺少特色和规划,传播渠道单一
各地兴起区域品牌热的同时,“热情有余,手段不足”等问题凸显。一些地方政府对区域品牌建设满腔热情,却又一知半解,缺乏系统规划,往往造成重复建设,无法实现应有的效果。综合起来,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缺少特色和规划,重复建设问题突出。在区域品牌建设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不能从宏观角度制定全盘规划,造成无序竞争和内耗。艾丰说,区域品牌定位的核心是特色价值,而非一般价值。一个区域品牌涵盖内容太多,往往不易被记住。有特色、简练的品牌才容易被大家接受。由于不能找准自己区域的特色、定位相似,几个地方争夺某位名人故里甚至神话人物发源地的现象频发。这样的无序竞争使区域品牌难有生命力。
第二,区域品牌建设缺少延续性。环球活动网CEO欧阳国忠说,有的区域品牌在建设过程中,因为领导换届导致品牌操作思路发生变化,出现“换一个领导、换一个思维、换一个活动”的现象。长此下去,区域品牌很难做大。
第三,政府、企业和中介组织缺乏默契配合,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与一般的企业品牌不同,区域品牌建设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涉及多个主体。其中,政府起主导、组织、策划作用,企业往往负责具体执行,中介传播机构则负责传播。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政府、企业和中介这三大主体之间的合作没有相应的机制,形不成合力。
第四,品牌传播渠道单一,传播效果不理想。CCTV《赢在中国》栏目推广总监高强说,区域品牌要做大做强,必须建立其推广的合作机制,推广需要更多的创新和想象力,很多地方在这方面做得不足。常用的方法是在电视台打广告,用大量的钱为品牌铺路。这个办法虽然可行,但还可以有更多途径。
做好区域品牌建设长期规划,丰富营销手段
专家认为,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位居首位的区域品牌是国家。意大利皮鞋、法国香水、瑞士手表等都是区域品牌。因此,中国企业要真正实现国家化,不仅要靠商标商号,还要依靠区域品牌。各地政府和企业应提升区域品牌意识,整合资源,创新、丰富营销手段。
首先,做好区域品牌规划,调整品牌结构,用“大牌子”带动“小牌子”。
山东省德州市区域合作办公室主任周同恩建议,打造区域品牌,应该突出一个、两个、最多三个主导特色,不要实行“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小而全,而要形成大而专。
艾丰建议,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善于用“大牌子”带动“小牌子”,可打造若干大企业品牌,使之成为行业龙头,通过龙头来带动一般企业。
其次,加强品牌延续性,明确政府、企业之间关系。
艾丰说,打造区域品牌不能只有口号,必须要做规划,制定纲要性或指导性的文件。如条件具备,可通过当地人大以立法的方式确定下来,各届政府均按统一思路推进区域品牌建设。欧阳国忠建议,可以考虑用股份制的合作形式,共同招商,把政府和各企业的角色相对确定下来,形成一个共同体来推动区域品牌的发展。
再次,研究媒体传播需求,发挥新老传播手段的功效。
欧阳国忠说,区域品牌推广不但需要适应本地媒体的需求,还要适应全国乃至全世界媒体传播的需求。这需要地方政府提高策划公共话题的能力,而不能仅在本区域内“自娱自乐”。全球泛户外网CEO李辉建议,可以通过微博等新型营销方式进行低成本、快速传播。博鳌亚洲论坛执行总监姚望则认为,会展是制造品牌轰动效应的好方式,能够聚集大量高层次、同行业的人流,在短时期内,形成信息的聚集、轰动和媒体占有率。
最后,加强创新。区域品牌的定位和传播离不开创新。有些地方的区域优势并不明显,这需要策划者有一种创新思维,理解自身品牌的关键点,在原有的优势基础上再创造、再提炼,提出有吸引力的新想法,找出该地区自身品牌的独特价值。
李辉说,提升品牌的手段有很多。如,可以挖掘区域特有的、真实感人的历史故事或文化故事,给该区域品牌、特别是该区域的旅游品牌增添附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