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缺乏策略,严重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追求高效课堂、关注学生发展已成为语文课改的热点话题。本文以构建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为出发点,围绕如何制订教学目标,如何营造教学亮点,如何挖掘拓展点三个方面阐述了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目标教学亮点拓展点
长期以来,以应试为出发点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成为教与学最突出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学一线教师应冷静思考语文教学的高效性。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这无疑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然而,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却主动放弃了自身的主导地位,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似乎一堂好的语文课就以教师讲的“少”和学生讨论的时间“长”和讨论的“热烈程度”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可见,新课程所倡导的师生合作方式,不是让教师做课堂的旁观者,而是做学习上的激励者、教学上的对话者。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教师不能忘记自己是“师生平等对话的首席”,否则教学目标与教学意义也就从根本上被消解了。
那么,如何才能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呢?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解决“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得如何”的问题上反复斟酌、精心设计。
一、精准制定教学目标(即解决“教什么”)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证明:高效的教学必先具备高效的教学目标。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教师对文本、教参应作出适当的“裁剪”,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安排,切忌盲目照搬教参或优秀的教案,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人”。因此,教学目标的精准定位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1、目标确定。语文教学目标,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不可有所偏废。确定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时,一定要全面考虑三个领域,而在具体的每节课中,教学目标又要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可面面俱到。要关注对语文有兴趣的学生,发掘学生对教材的兴趣点,制定出切合学生实际情况的目标,让学生能力的获得提高,这样才能使学生愿学语文并会学语文。
2、层次鲜明。一个班几十名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都存在着不少的差异,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不要搞“一刀切”,要分出层次来。总的来说,要让好的吃得饱,差的吃得下,中等的够吃。
3、落实有力。课堂教学要落实教学目标,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来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进行教学评价,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一句话,课堂有效性的提高要依赖教学目标的有效实施。
例如在学习《琵琶行》时,小序中“铮铮然有京都声”中的“京都”二字,对解读白居易的人生际遇、人生感慨、琵琶女的天涯沦落之恨、互为慰藉之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由此放射出去的问题“点”更直接与主旨关联:“京都长安对白居易来说意味着什么?有着京都之声的琵琶乐曲对白居易来说为何如此动人心扉?”“何以最终引至‘江州司马青衫湿’”?因此,教学目标的拟定,应该是细化的,可具操作的,有实效性的。二、精心营造教学亮点(即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亮点”的营造将带动整个课堂,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导向,使课堂教学的境界升华。“亮点”可以是先行“预设”的,也可以是随机生成的。那么,“亮点”该何时带出,又该设置在什么环节?这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师的智慧,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1、导入新课时设亮点
课堂导语好比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导课时设亮点不失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情趣的重要手段。从一定程度上说,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导语设计。如教《陈情表》时,可以这样导入:“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那为什么要“陈情”,“陈”什么情,怎样“陈情”?课上一下了就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
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能否精心设计教学的导入语,是奠定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我们要在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当然导语设计要精彩短小,直切重点,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过程”等内容简单罗列;还可以利用故事导入,挂图导入,谜语、成语导入,名言诗词导入,音乐电影导入等等。
2、关键词、句、段处设亮点
关键词或关键句是指能够揭示中心、表达感情、塑造人物形象、展现文章风格的词语或句子,是一篇文章的核心,具有贯通文章的作用。课文常见的“关键句”有起始句、主旨句、过渡句、矛盾句、总结句等。关键段指表达文章中心、揭示作者情感、彰显文章艺术特点的精要语段,连接文章的过渡段以及文章的首尾段。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由于知识的限制与经验的不足,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自己对文本的深入研究,抓住一个关键句、一个场景、一个细节等,为学生提供一些思维的激发点,预设一个或多个“亮点”(即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难点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如教《祝福》时,可抓住“眼睛”二字,从而带出对“人物形象的变化、心理的变形、人生的遭遇”这三个层面的理解。教《项脊轩志》时,可将“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中的“喜”与“悲”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探讨喜在哪儿,悲又在哪儿。教师只要抓住课文的“亮点”,进行多角度发散思考研讨,点到为止地抛给学生一根根的“钥匙”,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学生质疑处设亮点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进入阅读状态的学生,总会发现文章的疑点,这些疑点有的被学生消化了,有的却遗留在学生脑中;有些问题并非都是教师预先设定的,有的是师生互动中,教师及时把握、整合学生的观点而临时生成的,这些问题最适合作为教学的亮点。这时,教师能否依据文本的中心,适时引导尤为重要。如教《祝福》时,可设置一串导读题贯穿分析过程:首先是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的在什么时间?可以得出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然后以“春天”为突破口,以“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话题分析课文:春天是什么?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这样给学生思考分析的时间和小组讨论的机会;同时,教师应准确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分析。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反复回扣文本、品味语言、领悟内涵、感受情感的过程,“问题”的提出具有导学、促思的作用,也不断驱动着课堂教学的展开。
当然,语文课堂上设置的问题要做到“趣”“悬”“巧”“精”。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4、文眼处设亮点
文眼是文章的核心和关键所在,抓住文眼,就能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全篇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下面几方面去把握。
第一、从标题中去找文眼。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时,可以抓住“套子”二字,事先设定了几个有梯度的问题: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的套中人,他有哪些套子?这些套子反映出他怎样的性格特征?题目中套子包含哪些意思?这样就能有效分析人物性格,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卓有成效地实现其教学目标。
第二、从主旨中去找文眼。例如《烛之武退秦师》,可以拎出题目中的“退”字,分析为什么“退”——怎么“退”——“退”的结果如何?这些内容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链,使教学过程循序渐进,这样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跃然纸上,我们也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目标。
第三、从线索中找文眼。无论何种文体的文章,都有一定的行文思路及线索。线索可以是时间、空间、情感、事物等。线索提示行文方向,标示作者的思路,串连组成课文的丰富材料。从线索切入,可使散珠成串,纲举目张。如教《荷塘月色》时,抓住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将“不宁静”三字作为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内心世界。这样,学生就会紧紧围绕线索来思考,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深入挖掘拓展点(即巩固“教得如何”的效果)
拓展教学是巩固学生知识、帮助理解教学内容、活跃学生思维的高效手段,恰到好处的课堂拓展与延伸,就如一支乐曲回味无穷的尾音,常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课堂上的亮点,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保障。因此,如何延展教学文本,把文本放置于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但不能纯粹为拓展而拓展,紧扣文本还是第一要义。
如教师在教授不同的篇目时,可依据篇目特点适当进行迁移训练和初高中知识、文言现代知识甚至是各学科知识的整合,并通过恰到好处的迁移整合,有效地调控课堂节奏。这样,教师教起来可以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学生学起来可以举一反三,集思广益。
又如在讲授爱国主义主题的作品时,可以将其置于儒家思想的光环下,从理想主义、集体意识、济世救民等精神品格中抽取出“忧国忧民”这一精髓。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到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再到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中发掘其历史渊源。这样,一部爱国主义文化史就源源不断地流淌在课堂上。
另外在每节课结束时,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练习非常必要。好的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了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一些拓展题更使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的高效教学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策略,充满挑战,呼唤智慧。如何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毕生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宫海涛:《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策略浅探》(百度文库)
[2]刘永《语文高效课堂之我见》(《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11期)
[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点的设计策略》(初高中语文123资源网)
【关键词】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目标教学亮点拓展点
长期以来,以应试为出发点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成为教与学最突出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学一线教师应冷静思考语文教学的高效性。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这无疑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然而,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却主动放弃了自身的主导地位,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似乎一堂好的语文课就以教师讲的“少”和学生讨论的时间“长”和讨论的“热烈程度”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可见,新课程所倡导的师生合作方式,不是让教师做课堂的旁观者,而是做学习上的激励者、教学上的对话者。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教师不能忘记自己是“师生平等对话的首席”,否则教学目标与教学意义也就从根本上被消解了。
那么,如何才能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呢?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解决“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得如何”的问题上反复斟酌、精心设计。
一、精准制定教学目标(即解决“教什么”)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证明:高效的教学必先具备高效的教学目标。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教师对文本、教参应作出适当的“裁剪”,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安排,切忌盲目照搬教参或优秀的教案,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人”。因此,教学目标的精准定位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1、目标确定。语文教学目标,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不可有所偏废。确定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时,一定要全面考虑三个领域,而在具体的每节课中,教学目标又要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可面面俱到。要关注对语文有兴趣的学生,发掘学生对教材的兴趣点,制定出切合学生实际情况的目标,让学生能力的获得提高,这样才能使学生愿学语文并会学语文。
2、层次鲜明。一个班几十名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都存在着不少的差异,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不要搞“一刀切”,要分出层次来。总的来说,要让好的吃得饱,差的吃得下,中等的够吃。
3、落实有力。课堂教学要落实教学目标,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来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进行教学评价,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一句话,课堂有效性的提高要依赖教学目标的有效实施。
例如在学习《琵琶行》时,小序中“铮铮然有京都声”中的“京都”二字,对解读白居易的人生际遇、人生感慨、琵琶女的天涯沦落之恨、互为慰藉之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由此放射出去的问题“点”更直接与主旨关联:“京都长安对白居易来说意味着什么?有着京都之声的琵琶乐曲对白居易来说为何如此动人心扉?”“何以最终引至‘江州司马青衫湿’”?因此,教学目标的拟定,应该是细化的,可具操作的,有实效性的。二、精心营造教学亮点(即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亮点”的营造将带动整个课堂,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导向,使课堂教学的境界升华。“亮点”可以是先行“预设”的,也可以是随机生成的。那么,“亮点”该何时带出,又该设置在什么环节?这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师的智慧,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1、导入新课时设亮点
课堂导语好比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导课时设亮点不失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情趣的重要手段。从一定程度上说,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导语设计。如教《陈情表》时,可以这样导入:“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那为什么要“陈情”,“陈”什么情,怎样“陈情”?课上一下了就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
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能否精心设计教学的导入语,是奠定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我们要在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当然导语设计要精彩短小,直切重点,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过程”等内容简单罗列;还可以利用故事导入,挂图导入,谜语、成语导入,名言诗词导入,音乐电影导入等等。
2、关键词、句、段处设亮点
关键词或关键句是指能够揭示中心、表达感情、塑造人物形象、展现文章风格的词语或句子,是一篇文章的核心,具有贯通文章的作用。课文常见的“关键句”有起始句、主旨句、过渡句、矛盾句、总结句等。关键段指表达文章中心、揭示作者情感、彰显文章艺术特点的精要语段,连接文章的过渡段以及文章的首尾段。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由于知识的限制与经验的不足,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自己对文本的深入研究,抓住一个关键句、一个场景、一个细节等,为学生提供一些思维的激发点,预设一个或多个“亮点”(即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难点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如教《祝福》时,可抓住“眼睛”二字,从而带出对“人物形象的变化、心理的变形、人生的遭遇”这三个层面的理解。教《项脊轩志》时,可将“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中的“喜”与“悲”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探讨喜在哪儿,悲又在哪儿。教师只要抓住课文的“亮点”,进行多角度发散思考研讨,点到为止地抛给学生一根根的“钥匙”,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学生质疑处设亮点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进入阅读状态的学生,总会发现文章的疑点,这些疑点有的被学生消化了,有的却遗留在学生脑中;有些问题并非都是教师预先设定的,有的是师生互动中,教师及时把握、整合学生的观点而临时生成的,这些问题最适合作为教学的亮点。这时,教师能否依据文本的中心,适时引导尤为重要。如教《祝福》时,可设置一串导读题贯穿分析过程:首先是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的在什么时间?可以得出祥林嫂真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然后以“春天”为突破口,以“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话题分析课文:春天是什么?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这样给学生思考分析的时间和小组讨论的机会;同时,教师应准确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分析。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反复回扣文本、品味语言、领悟内涵、感受情感的过程,“问题”的提出具有导学、促思的作用,也不断驱动着课堂教学的展开。
当然,语文课堂上设置的问题要做到“趣”“悬”“巧”“精”。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体味思路,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4、文眼处设亮点
文眼是文章的核心和关键所在,抓住文眼,就能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全篇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下面几方面去把握。
第一、从标题中去找文眼。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时,可以抓住“套子”二字,事先设定了几个有梯度的问题: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的套中人,他有哪些套子?这些套子反映出他怎样的性格特征?题目中套子包含哪些意思?这样就能有效分析人物性格,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卓有成效地实现其教学目标。
第二、从主旨中去找文眼。例如《烛之武退秦师》,可以拎出题目中的“退”字,分析为什么“退”——怎么“退”——“退”的结果如何?这些内容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链,使教学过程循序渐进,这样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跃然纸上,我们也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目标。
第三、从线索中找文眼。无论何种文体的文章,都有一定的行文思路及线索。线索可以是时间、空间、情感、事物等。线索提示行文方向,标示作者的思路,串连组成课文的丰富材料。从线索切入,可使散珠成串,纲举目张。如教《荷塘月色》时,抓住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将“不宁静”三字作为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内心世界。这样,学生就会紧紧围绕线索来思考,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深入挖掘拓展点(即巩固“教得如何”的效果)
拓展教学是巩固学生知识、帮助理解教学内容、活跃学生思维的高效手段,恰到好处的课堂拓展与延伸,就如一支乐曲回味无穷的尾音,常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课堂上的亮点,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保障。因此,如何延展教学文本,把文本放置于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但不能纯粹为拓展而拓展,紧扣文本还是第一要义。
如教师在教授不同的篇目时,可依据篇目特点适当进行迁移训练和初高中知识、文言现代知识甚至是各学科知识的整合,并通过恰到好处的迁移整合,有效地调控课堂节奏。这样,教师教起来可以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学生学起来可以举一反三,集思广益。
又如在讲授爱国主义主题的作品时,可以将其置于儒家思想的光环下,从理想主义、集体意识、济世救民等精神品格中抽取出“忧国忧民”这一精髓。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到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再到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中发掘其历史渊源。这样,一部爱国主义文化史就源源不断地流淌在课堂上。
另外在每节课结束时,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练习非常必要。好的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了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一些拓展题更使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的高效教学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策略,充满挑战,呼唤智慧。如何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毕生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宫海涛:《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策略浅探》(百度文库)
[2]刘永《语文高效课堂之我见》(《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11期)
[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切入点的设计策略》(初高中语文123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