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天津滨海新区中心渔港项目作为滨海新区重点工程,已成为滨海休闲旅游区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其建设已被列为天津市2005-2020年间的城市总体规划,并已经国务院批复。中心渔港项目紧紧围绕“北方水产品加工集散中心”和“北方艇产业中心”产业定位,将其建设发展成为一个以水产品加工集散、游艇产业为主,港口物流和休闲旅游相关产业竞相发展的现代化主题经济区。
关键词:天津滨海新区中心渔港 建设开发
一、概述
1.1背景
1.1.1经济发展形式
天津市地处环渤海湾中心,是联系南北方、沟通东西部的重要枢纽,也是东北亚地区通往亚欧大陆桥铁路运输距离最近的城市,拥有我国北方最大的港口,有大片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区位优势明显。经过多年的发展,天津已具备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为长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天津市东部临海地区,由天津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保税区、原塘沽、汉沽、大港三个管委会和东丽、津南区的一部分组成。
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分别到滨海新区实地考察,为加快滨海新区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以此为标志,天津滨海新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将在环渤海经济一体化发展中起到龙头作用,成为继深圳、上海后第三个经济快速增长点。把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规划好天津、建设好天津不仅关系到天津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施全国总体发展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有利于探索新时期区域发展的新模式。入世后过渡期即将结束,我国将在更大程度上融入国际经济,并将受到世贸规则的约束,原来特区和开发区等实施的一些优惠政策将逐步淡出。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措施,放宽外资准入门槛,扩大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竞争空前加剧。因此,在新形势下,坚持高起点和国际视野,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特点,用新的思路和发展模式,推进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有利于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探索出一条区域创新发展的新路。
经过十年不懈努力,昔日的荒滩如今已初步建成了以外向型为主的经济新区。形成了电子通讯、石油开采与加工、海洋化工、现代冶金、机械制造、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等七大主导产业。建立起多层次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人才创业基地,一大批国际知名的企业落户新区,一栋栋的高楼和工厂不断建成,一个现代化海滨城市的面貌正在展现
1.1.2中心渔港发展历程
在《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中,明确提出:以滨海新区核心区为中心,形成一个核心和多个组团的格局。滨海休闲旅游区重点建设国际游乐港、主题公园、环渤海中心渔港、营城湖度假区、游艇会和北塘渔人码头项目,成为滨海旅游休闲度假景区。由此可见环渤海中心渔港已成为滨海休闲旅游区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其建设已被列为天津市2005-2020年间的城市总体规划,并已经国务院批复,因此,中心渔港陆域开发是符合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
中心渔港项目作为滨海新区重点工程,于2007年7月正式开工,确立了“一年围海、二年造陆、三年成港、八年初具规模”的建设目标,现陆域一期、二期及海域部分均以开工。中心渔港项目紧紧围绕“北方水产品加工集散中心”和“北方游艇产业中心”产业定位,将其建设发展成为一个以水产品加工集散、游艇产业为主,港口物流和休闲旅游相关产业竞相发展的现代化主题经济区。
1.1.3建设必要性
(1)是滨海新区加快开发开放的需要:
滨海新区是天津东部临海的经济区,处于京津和环渤海两大城市带的交汇点,是我国对外开发的重要窗口和通道。
天津中心渔港是天津滨海新区的重要功能区,天津中心渔港将与周边众多片区功能区形成整体的产业效应,他是实现中心渔港的总体规划和天津滨海新区的总体规划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促进天津中心渔港作业港区发展的同时,必然对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发挥重要作用。
(2)是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环渤海地区渔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从长远看,天津滨海新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经济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天津调查时说,天津包括滨海新区的优势就在于“口、腹、新”一体化,即一个出海口,这个出海口在北方十分重要,是中国大陆桥的出海口;除了拥有出海口,天津还拥有广大的腹地,面向三北,从历史上这就是一个传统的腹地;再加上依托北京和天津这样的特大城市和经济中心,这就形成了“三位一体”的优势,这样的优势是非常少见的。
(3)是“三个服务圈”继续扩大发展,向世界延伸的需要:
中心渔港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就是为滨海新区的 “三个服务圈”贡献力量。
第一个服务圈是首都服务圈。树立给北京服务的意识,两个大型城市的距离如此之近,世界少有,如果能优势互补,联合发展,将会发挥极大作用。
第二个服务圈就是环渤海经济区的服务圈。天津与河北、辽宁、山东以及陕西、内蒙古相邻,周边省市与天津之间在历史上经济联系就非常密切,产业关联度比较高。
第三個服务圈是北方的三北腹地服务圈。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就是这些腹地的重要出海口。有关资料显示,那时60%至70%的出口商品从天津港离岸。
二、规划情况
2.1 中心渔港总体规划
2.1.1 总体规划定位
中心渔港项目位于汉沽区营城镇高家堡村旧址,北靠津汉快速路,西临中央大道,海滨大道穿港而过。总体规划面积约18.9平方公里,其中陆域(海滨大道以北)东西向长约4km,南北向长约2.8km,面积约10.9平方公里,主要为产业区和居住区;海域(海滨大道以南)东西向约2.1km,南北向约3.7km,海域面积约为8平方公里,分为作业港区和休闲港湾区。其中海域作业港区规划泊位14个,年吞吐能力1700万吨;休闲港湾区可容纳大小游艇1000艘。规划总人口16.8万 (陆域11万,海域5.8万)。
中心渔港地处滨海新区东北部。滨海新区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发达,是连接海内外、辐射“三北”的重要枢纽。同时拥有跻身世界20强深水大港的天津港,是中西部重要的海上大通道。滨海国际机场是我国重要的干线机场和北方航空货运中心。同时,中心渔港陆域部分位于海滨大道和津汉快速路之间,周边交通便利,后方市场需求坚实稳定,为中心渔港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
中心渔港位于汉沽临海地带,西侧与天津海滨休闲旅游区组团相邻,北侧与汉沽城区相邻,西北侧有天津开发区化学工业园区,西侧为中新天津生态城。中心渔港与这些周边组团的关系,决定了中心渔港建设发展基础和中心渔港对外交通关系的前提条件。
中心渔港总体规划定位:环渤海水产品加工集散中心和北方游艇产业中心,以水产品加工集散、游艇产业为主,港口物流、居住商贸和休闲旅游等相关产业竞相发展的现代化滨海新城。
2.1.2 规划原则
(1)以海洋经济为主题,以加快渔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
(2)依据天津中心渔港总体规划,按国家级中心渔港进行合理规划。
(3)统筹考虑渔港和水产品加工、贸易、维修等产业结构的关系,并充分考虑周边附属产业的发展。
(4)考虑旅游开发、休闲度假和城市景观观赏性的需求。
(5)强调教育、科研功能对完善产业链、提升人口素质以及技术兴城的重要作用。
2.1.3 总体规划布局
中心渔港总体规划分为产业园及仓储物流区、公共服务区、教育科研区、居住区、游艇产业区、港口物流区、市政工程岛等,本次陆域三期主要位于居住区内。
2.2 市政工程规划
2.2.1道路交通规划
区域周边道路规划
根据滨海新区“1环11射5横5纵”交通路网整体规划布局,中心渔港位于中央大道起点处,是连接汉沽和塘沽的重要通道。
中心渔港远期规划范围内,过境道路有高速公路1条,城市快速路1条,城市主干路1条,一级公路1条。
三、建设开发模式
中心渔港采用购置汉沽盐场晒盐池,进行土地整理及开发建设,包括基础设施、码头、工业厂房、冷库、综合服务中心、工业配套服务设施等项目。采取自营开发建设、合作开发建设及股权转让开发等多种模式,加快居住、商业等区域建设,完善城市业态配套,靠产业带动区域发展,并合理安排规划强度,科学制订开发策略及时序,实现收益最大化。以滨海鲤鱼门、码头、配套设施及住宅开发先行,组合不同产品,依托海陆联运和后方陆域园区配套优势,构建从冷藏船舶入港到消费终端的一体化物流供应链,在滚动开发中,生地变熟地;在好项目云集、配套项目追逐中,产业的前景,让荒滩地变黄金地,土地升值,资产增值。
四、重大技术问题的决策
4. 1 土地整理
中心渔港是在原汉沽盐场晒盐池以及沿海滩涂上建设开发的,场地具有地势低洼、地基承载力弱的特点,如何采用经济合理的地基处理方式,是降低建设成本,满足开发需求和保护环境的首要条件。根据中心渔港地处沿海的便利条件,采用吹填加真空预压处理的方式,围海造地及回填盐池,既节约建设成本,又节约填筑用土,保护耕地。
4. 2搬迁人口的妥善安置
中心渔港陆域的区域开发,区内两个自然村高家堡和火神庙的村民需进行搬迁。建设方依据经济水平不降低的原则,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对搬迁的村民实施经济补偿,保证搬迁村民的生活水平不低于现有生活水平,妥善解决了搬迁人口的安置问题,并为搬迁村民办理了社会保险,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使顺利搬迁完毕。
同时,中心渔港陆域开发建成后,通过再教育、培训等手段,本着双向选择的原则,鼓励搬迁居民回到渔港就业、生活。
4. 3建设开发时序
通过科学编制投资计划,合理安排开发时序,在“十一五”期间陆续建成陆域三横六纵主干道路路网,10平方公里区域达到三通一平,海域造陆3.5平方公里,建成6个5000吨级码头。在确保每年开发面积及投资额稳步递增的同时,实现项目收益,确保资金尽快回流,用于不断深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从而使土地的投资价值提升,使规划更合理,开发强度更适中。”
五、经济与社会效益分析
5. 1 国民经济评价
目前天津中心渔港的建立将会给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带来巨大收益,而本地区的居民不可避免地会参与到了渔港发展建设和旅游业服务活动中来,享受天津中心渔港作业港区和休闲渔业区给当地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就业方面的好处。首先,天津中心渔港将为渔港的生产建设人员提供较多选择的居住环境以及完善的生活配套服务。其次,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在旅游接待工作中许多工作都必须靠人去实施,如要面对客人提供富有人情味的直接服务,因此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在中心渔港的规划中,作业港区以现代化渔港为基础,适应现代远洋捕捞与冷藏运输专业分工的行业特点,发展水产品、名优果蔬等产品的冷链物流功能。将成为天津市乃至环渤海地区的水产品基地。而中心渔港海域休闲区的建立加速了这种产业结构的优化,使得当地的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经济收入的来源更加平衡,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及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 2 社会效益分析
天津中心渔港被列入规划的61个中心渔港范围之内,作为重点项目进行建设。中心渔港和休闲渔业区的建设把渔业和观光、休闲产业结合起来,集精品渔业和旅游休闲渔业于一身,适应国家形势发展的需求。天津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滨海新区九大产业功能区,“滨海休闲旅游区”成为九大产业功能区组成部分。大大加强滨海新区对环渤海及“三北”地区的辐射作用,丰富滨海新区服务和辐射环渤海及“三北”地区的功能载体。
5. 3中心渔港陆域的发展对港口城市的间接环境影响
中心渔港陆域区域的开发将加快城市化建设的进程,随着开发的深入,一方面原先的盐田和渔村变成了城市用地,使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大大增加,提升了土地利用功能;另一方面中心渔港陆域城市功能的转变,原来的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吸引本地和外来人口来本区居住,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到中心渔港,与海滨休闲旅游度假区共同形成了滨海新区以及天津市重要的城市旅游休闲功能组团,促进地区城市化进程;第三,旅游休闲业的集聚,吸引京津冀地区的旅游人群,充分发挥中心渔港对于滨海新区以及天津市经济的拉动作用和对环渤海经济圈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地区生产力服务功能,带动中心渔港陆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升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推动海洋产业的快速发展。
5. 4 不确定因素影响分析
由于区域开发建设周期较长,在中心渔港陆域的开发与建设的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有可能在未来的建设过程中,渔业、养殖业、水产品加工等产业的规模和具体发展模式还不确定;同时,区域外的空间布局有可能会在将来发生变化,导致对中心渔港陆域区域的环境影响也发生一系列变化。因此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應及时跟进环境管理,严格操作程序,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降低区域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关键词:天津滨海新区中心渔港 建设开发
一、概述
1.1背景
1.1.1经济发展形式
天津市地处环渤海湾中心,是联系南北方、沟通东西部的重要枢纽,也是东北亚地区通往亚欧大陆桥铁路运输距离最近的城市,拥有我国北方最大的港口,有大片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区位优势明显。经过多年的发展,天津已具备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为长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天津市东部临海地区,由天津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保税区、原塘沽、汉沽、大港三个管委会和东丽、津南区的一部分组成。
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分别到滨海新区实地考察,为加快滨海新区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以此为标志,天津滨海新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将在环渤海经济一体化发展中起到龙头作用,成为继深圳、上海后第三个经济快速增长点。把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规划好天津、建设好天津不仅关系到天津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施全国总体发展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有利于探索新时期区域发展的新模式。入世后过渡期即将结束,我国将在更大程度上融入国际经济,并将受到世贸规则的约束,原来特区和开发区等实施的一些优惠政策将逐步淡出。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措施,放宽外资准入门槛,扩大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竞争空前加剧。因此,在新形势下,坚持高起点和国际视野,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特点,用新的思路和发展模式,推进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有利于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探索出一条区域创新发展的新路。
经过十年不懈努力,昔日的荒滩如今已初步建成了以外向型为主的经济新区。形成了电子通讯、石油开采与加工、海洋化工、现代冶金、机械制造、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等七大主导产业。建立起多层次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人才创业基地,一大批国际知名的企业落户新区,一栋栋的高楼和工厂不断建成,一个现代化海滨城市的面貌正在展现
1.1.2中心渔港发展历程
在《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中,明确提出:以滨海新区核心区为中心,形成一个核心和多个组团的格局。滨海休闲旅游区重点建设国际游乐港、主题公园、环渤海中心渔港、营城湖度假区、游艇会和北塘渔人码头项目,成为滨海旅游休闲度假景区。由此可见环渤海中心渔港已成为滨海休闲旅游区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其建设已被列为天津市2005-2020年间的城市总体规划,并已经国务院批复,因此,中心渔港陆域开发是符合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
中心渔港项目作为滨海新区重点工程,于2007年7月正式开工,确立了“一年围海、二年造陆、三年成港、八年初具规模”的建设目标,现陆域一期、二期及海域部分均以开工。中心渔港项目紧紧围绕“北方水产品加工集散中心”和“北方游艇产业中心”产业定位,将其建设发展成为一个以水产品加工集散、游艇产业为主,港口物流和休闲旅游相关产业竞相发展的现代化主题经济区。
1.1.3建设必要性
(1)是滨海新区加快开发开放的需要:
滨海新区是天津东部临海的经济区,处于京津和环渤海两大城市带的交汇点,是我国对外开发的重要窗口和通道。
天津中心渔港是天津滨海新区的重要功能区,天津中心渔港将与周边众多片区功能区形成整体的产业效应,他是实现中心渔港的总体规划和天津滨海新区的总体规划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促进天津中心渔港作业港区发展的同时,必然对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发挥重要作用。
(2)是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环渤海地区渔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从长远看,天津滨海新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经济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天津调查时说,天津包括滨海新区的优势就在于“口、腹、新”一体化,即一个出海口,这个出海口在北方十分重要,是中国大陆桥的出海口;除了拥有出海口,天津还拥有广大的腹地,面向三北,从历史上这就是一个传统的腹地;再加上依托北京和天津这样的特大城市和经济中心,这就形成了“三位一体”的优势,这样的优势是非常少见的。
(3)是“三个服务圈”继续扩大发展,向世界延伸的需要:
中心渔港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就是为滨海新区的 “三个服务圈”贡献力量。
第一个服务圈是首都服务圈。树立给北京服务的意识,两个大型城市的距离如此之近,世界少有,如果能优势互补,联合发展,将会发挥极大作用。
第二个服务圈就是环渤海经济区的服务圈。天津与河北、辽宁、山东以及陕西、内蒙古相邻,周边省市与天津之间在历史上经济联系就非常密切,产业关联度比较高。
第三個服务圈是北方的三北腹地服务圈。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就是这些腹地的重要出海口。有关资料显示,那时60%至70%的出口商品从天津港离岸。
二、规划情况
2.1 中心渔港总体规划
2.1.1 总体规划定位
中心渔港项目位于汉沽区营城镇高家堡村旧址,北靠津汉快速路,西临中央大道,海滨大道穿港而过。总体规划面积约18.9平方公里,其中陆域(海滨大道以北)东西向长约4km,南北向长约2.8km,面积约10.9平方公里,主要为产业区和居住区;海域(海滨大道以南)东西向约2.1km,南北向约3.7km,海域面积约为8平方公里,分为作业港区和休闲港湾区。其中海域作业港区规划泊位14个,年吞吐能力1700万吨;休闲港湾区可容纳大小游艇1000艘。规划总人口16.8万 (陆域11万,海域5.8万)。
中心渔港地处滨海新区东北部。滨海新区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发达,是连接海内外、辐射“三北”的重要枢纽。同时拥有跻身世界20强深水大港的天津港,是中西部重要的海上大通道。滨海国际机场是我国重要的干线机场和北方航空货运中心。同时,中心渔港陆域部分位于海滨大道和津汉快速路之间,周边交通便利,后方市场需求坚实稳定,为中心渔港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
中心渔港位于汉沽临海地带,西侧与天津海滨休闲旅游区组团相邻,北侧与汉沽城区相邻,西北侧有天津开发区化学工业园区,西侧为中新天津生态城。中心渔港与这些周边组团的关系,决定了中心渔港建设发展基础和中心渔港对外交通关系的前提条件。
中心渔港总体规划定位:环渤海水产品加工集散中心和北方游艇产业中心,以水产品加工集散、游艇产业为主,港口物流、居住商贸和休闲旅游等相关产业竞相发展的现代化滨海新城。
2.1.2 规划原则
(1)以海洋经济为主题,以加快渔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
(2)依据天津中心渔港总体规划,按国家级中心渔港进行合理规划。
(3)统筹考虑渔港和水产品加工、贸易、维修等产业结构的关系,并充分考虑周边附属产业的发展。
(4)考虑旅游开发、休闲度假和城市景观观赏性的需求。
(5)强调教育、科研功能对完善产业链、提升人口素质以及技术兴城的重要作用。
2.1.3 总体规划布局
中心渔港总体规划分为产业园及仓储物流区、公共服务区、教育科研区、居住区、游艇产业区、港口物流区、市政工程岛等,本次陆域三期主要位于居住区内。
2.2 市政工程规划
2.2.1道路交通规划
区域周边道路规划
根据滨海新区“1环11射5横5纵”交通路网整体规划布局,中心渔港位于中央大道起点处,是连接汉沽和塘沽的重要通道。
中心渔港远期规划范围内,过境道路有高速公路1条,城市快速路1条,城市主干路1条,一级公路1条。
三、建设开发模式
中心渔港采用购置汉沽盐场晒盐池,进行土地整理及开发建设,包括基础设施、码头、工业厂房、冷库、综合服务中心、工业配套服务设施等项目。采取自营开发建设、合作开发建设及股权转让开发等多种模式,加快居住、商业等区域建设,完善城市业态配套,靠产业带动区域发展,并合理安排规划强度,科学制订开发策略及时序,实现收益最大化。以滨海鲤鱼门、码头、配套设施及住宅开发先行,组合不同产品,依托海陆联运和后方陆域园区配套优势,构建从冷藏船舶入港到消费终端的一体化物流供应链,在滚动开发中,生地变熟地;在好项目云集、配套项目追逐中,产业的前景,让荒滩地变黄金地,土地升值,资产增值。
四、重大技术问题的决策
4. 1 土地整理
中心渔港是在原汉沽盐场晒盐池以及沿海滩涂上建设开发的,场地具有地势低洼、地基承载力弱的特点,如何采用经济合理的地基处理方式,是降低建设成本,满足开发需求和保护环境的首要条件。根据中心渔港地处沿海的便利条件,采用吹填加真空预压处理的方式,围海造地及回填盐池,既节约建设成本,又节约填筑用土,保护耕地。
4. 2搬迁人口的妥善安置
中心渔港陆域的区域开发,区内两个自然村高家堡和火神庙的村民需进行搬迁。建设方依据经济水平不降低的原则,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对搬迁的村民实施经济补偿,保证搬迁村民的生活水平不低于现有生活水平,妥善解决了搬迁人口的安置问题,并为搬迁村民办理了社会保险,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使顺利搬迁完毕。
同时,中心渔港陆域开发建成后,通过再教育、培训等手段,本着双向选择的原则,鼓励搬迁居民回到渔港就业、生活。
4. 3建设开发时序
通过科学编制投资计划,合理安排开发时序,在“十一五”期间陆续建成陆域三横六纵主干道路路网,10平方公里区域达到三通一平,海域造陆3.5平方公里,建成6个5000吨级码头。在确保每年开发面积及投资额稳步递增的同时,实现项目收益,确保资金尽快回流,用于不断深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从而使土地的投资价值提升,使规划更合理,开发强度更适中。”
五、经济与社会效益分析
5. 1 国民经济评价
目前天津中心渔港的建立将会给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带来巨大收益,而本地区的居民不可避免地会参与到了渔港发展建设和旅游业服务活动中来,享受天津中心渔港作业港区和休闲渔业区给当地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就业方面的好处。首先,天津中心渔港将为渔港的生产建设人员提供较多选择的居住环境以及完善的生活配套服务。其次,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在旅游接待工作中许多工作都必须靠人去实施,如要面对客人提供富有人情味的直接服务,因此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在中心渔港的规划中,作业港区以现代化渔港为基础,适应现代远洋捕捞与冷藏运输专业分工的行业特点,发展水产品、名优果蔬等产品的冷链物流功能。将成为天津市乃至环渤海地区的水产品基地。而中心渔港海域休闲区的建立加速了这种产业结构的优化,使得当地的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经济收入的来源更加平衡,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及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 2 社会效益分析
天津中心渔港被列入规划的61个中心渔港范围之内,作为重点项目进行建设。中心渔港和休闲渔业区的建设把渔业和观光、休闲产业结合起来,集精品渔业和旅游休闲渔业于一身,适应国家形势发展的需求。天津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滨海新区九大产业功能区,“滨海休闲旅游区”成为九大产业功能区组成部分。大大加强滨海新区对环渤海及“三北”地区的辐射作用,丰富滨海新区服务和辐射环渤海及“三北”地区的功能载体。
5. 3中心渔港陆域的发展对港口城市的间接环境影响
中心渔港陆域区域的开发将加快城市化建设的进程,随着开发的深入,一方面原先的盐田和渔村变成了城市用地,使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大大增加,提升了土地利用功能;另一方面中心渔港陆域城市功能的转变,原来的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吸引本地和外来人口来本区居住,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到中心渔港,与海滨休闲旅游度假区共同形成了滨海新区以及天津市重要的城市旅游休闲功能组团,促进地区城市化进程;第三,旅游休闲业的集聚,吸引京津冀地区的旅游人群,充分发挥中心渔港对于滨海新区以及天津市经济的拉动作用和对环渤海经济圈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地区生产力服务功能,带动中心渔港陆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升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推动海洋产业的快速发展。
5. 4 不确定因素影响分析
由于区域开发建设周期较长,在中心渔港陆域的开发与建设的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有可能在未来的建设过程中,渔业、养殖业、水产品加工等产业的规模和具体发展模式还不确定;同时,区域外的空间布局有可能会在将来发生变化,导致对中心渔港陆域区域的环境影响也发生一系列变化。因此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應及时跟进环境管理,严格操作程序,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降低区域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