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年的抗日武装来到梁弄,肯定会眼睛一亮。这里是创建敌后游击战争根据地的好地方:易守难攻,可进可退。四明山余脉形成了天然的屏障,进可以控制浙东大片平原,退可以辗转于八百里巍巍四明山。
细节凝聚历史真实
一支口琴,一支泛着铜绿的口琴静静地躺在陈列柜里。已经辨不出是什么牌子,陪伴它的是一行简洁的文字:浙东抗战战士用过的口琴。
不知道口琴的主人是谁,也不知道它是怎样辗转来到这里,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支60多年前的口琴曾吹奏过全民族抗战的激情乐章,激励过众多爱国者走上抗战前线;可以想像的是,当年不知多少个夕阳西下的傍晚,一群年轻的革命者在艰苦的战火生活之余,沐着晚风,和着琴声,以乐观主义者的风姿,唱起一首首救亡之歌、希望之歌、胜利之歌。
60多年后,这支口琴作为四明山抗战文化的一个标志,依然这样感动着我们,令人沉浸在红色浪漫之中。
位于浙江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的浙东区党委旧址陈列室,这样的抗战文化标本还有很多:抗日军政干校干部们所读的《论持久战》等政治读物;干部们自己创办的《新浙东报》的作者优待证;浙东鲁迅学院的毕业证书,背面写着“在抗日民主的神圣事业上,团结广大群众,面向现实,深入民间教育与组织群众,达到巩固和扩大解放区,结成一条心,为驱逐日寇、创造新中国而奋斗”。这里甚至还保存着一张战士之间互赠的贺年片,一位不知名的战士在上面这样写着:“在民族解放过程中,需要我们艰苦奋斗,愿与兄共勉之。”
实际上,这些抗战文化标本只占据了浙东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的一个角落,文化建设也仅仅是波澜壮阔的浙东抗战史上的一小部分。浙东区党委旧址是一座典型的浙东民居,门前流水潺潺,竹林掩映,院内粉墙黛瓦,斗拱飞檐,木窗格中透出浓浓的江南建筑格调。这样的院子在浙东最常见,不同的是它的门口竖立着“浙江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石碑,大门进口处竖立着张爱萍题写的“中国共产党浙东地区区委员会旧址”大理石石碑。旧址内的“浙东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共展出浙东地区党的建设、政权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等7个内容,共陈列历史照片162帧、图表39张、各类革命文物216件。自1981年开馆以来,这个纪念馆已经接待参观者60多万人次,仅今年就达到了6万多人次。
感谢当年的红色摄影师和众多革命文物的提供者,正是他们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个历史的真实细节,让我们穿透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感受红色旅游的独特魅力。
南方抗战史的光辉一页
浙东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是皖南事变后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部署,在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指挥下,由浦东南进武装、浙东地方党的力量和华中局派来的大批干部共同奋斗、逐步创建的。
当年的抗日武装来到梁弄,肯定会眼睛一亮。这里是创建敌后游击战争根据地的好地方:易守难攻,可进可退。四明山余脉形成了天然的屏障,进可以控制浙东大片平原,退可以辗转于八百里巍巍四明山。1943年4月,浙东武装发起梁弄战斗,建立以梁弄为中心的浙东抗日根据地。
浙东抗日根据地地域十分广阔,包括了杭州湾两岸,沪杭甬之间,东濒东海,南迄东阳至宁波公路,西跨浙赣路金萧线两侧,北达黄浦江两岸地区,人口达400万。在这里,抗日武装逐步建立起5个行政区、14个县的抗日政权。
自1941年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从上海南渡杭州湾起,到1945年新四军北撤止,浙东抗日根据地经历大小战斗643次,攻下县城两座,攻克大小据点110多个,毙伤日军610名,俘虏日军少佐以下21人,毙伤伪军副旅长、团长以下3062人,俘虏伪军师长、团长、支队长以下5504人。
与此同时,浙东新四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起初的1000多人发展到北撤时的1.5万余人,写下了中国南方抗战史上的光辉一页。
红五星永放光芒
抗战的硝烟已经散尽,历史翻开新的一页,但是四明山的红色记忆从不曾褪色。
浙东抗战在梁弄留下了浙东区党委旧址、新四军浙东纵队司令部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旧址、《新浙东报》社旧址等10多处革命遗址,这些遗址大多在横坎头村。现在,这个村已被人们称作“浙东第一红村”。近年来,余姚市分期分批对这些革命遗址进行保护和修缮。今年,余姚市投资800万元,对浙东行政公署和教导大队旧址进行了修葺,恢复了原貌,供后人瞻仰。
梁弄镇西麓有一座狮子山,1942年浙东武装攻占梁弄时,这座山就是他们的主战场。1973年,狮子山辟成了浙东革命烈士陵园。如今,这座陵园已经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重点革命烈士陵园。狮子山顶竖立着一座雄伟挺拔的烈士纪念碑,纪念碑高18.5米,碑面上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大字,由郭沫若题写。
山腰上的浙东革命烈士纪念馆刚刚完成改造,这是一座两层建筑,楼下是第一展厅和报告厅。第一展厅的正面是浙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概况,两边是两座巨大的铜雕,展现着浙东军民英勇奋战的历史场景。报告厅长年播放着反映浙东革命历程的纪录片。楼上是烈士事迹陈列室,展示了100多位革命烈士的照片、文物和生平事迹,在陈列室的两边还有两座反映浙东著名战斗的模型,模型运用了现代声、光、电技术,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年的战斗画卷。
浙东抗战4年,有万余浙东群众参加了新四军,更有数不清的群众成为了民兵、交通员。老民兵夏日初就是其中的一位。每当有人去拜访他时,他总会讲起一颗红星的故事。浙东区党委进驻横坎头村后,在《新浙东报》社门口的墙壁上绘制了一颗3平方米的巨大红五星。在红五星下,许多新党员入党宣誓,接受党的教育,红五星也成为党领导浙东抗战的一个象征。1945年,新四军北撤后,夏日初等几名民兵用石灰把这颗红星保护起来,解放后,他们又剥去石灰,让红星重新闪耀新的光辉。夏日初说:“我们要让红星永远闪耀在浙东,永远闪耀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
细节凝聚历史真实
一支口琴,一支泛着铜绿的口琴静静地躺在陈列柜里。已经辨不出是什么牌子,陪伴它的是一行简洁的文字:浙东抗战战士用过的口琴。
不知道口琴的主人是谁,也不知道它是怎样辗转来到这里,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支60多年前的口琴曾吹奏过全民族抗战的激情乐章,激励过众多爱国者走上抗战前线;可以想像的是,当年不知多少个夕阳西下的傍晚,一群年轻的革命者在艰苦的战火生活之余,沐着晚风,和着琴声,以乐观主义者的风姿,唱起一首首救亡之歌、希望之歌、胜利之歌。
60多年后,这支口琴作为四明山抗战文化的一个标志,依然这样感动着我们,令人沉浸在红色浪漫之中。
位于浙江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的浙东区党委旧址陈列室,这样的抗战文化标本还有很多:抗日军政干校干部们所读的《论持久战》等政治读物;干部们自己创办的《新浙东报》的作者优待证;浙东鲁迅学院的毕业证书,背面写着“在抗日民主的神圣事业上,团结广大群众,面向现实,深入民间教育与组织群众,达到巩固和扩大解放区,结成一条心,为驱逐日寇、创造新中国而奋斗”。这里甚至还保存着一张战士之间互赠的贺年片,一位不知名的战士在上面这样写着:“在民族解放过程中,需要我们艰苦奋斗,愿与兄共勉之。”
实际上,这些抗战文化标本只占据了浙东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的一个角落,文化建设也仅仅是波澜壮阔的浙东抗战史上的一小部分。浙东区党委旧址是一座典型的浙东民居,门前流水潺潺,竹林掩映,院内粉墙黛瓦,斗拱飞檐,木窗格中透出浓浓的江南建筑格调。这样的院子在浙东最常见,不同的是它的门口竖立着“浙江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石碑,大门进口处竖立着张爱萍题写的“中国共产党浙东地区区委员会旧址”大理石石碑。旧址内的“浙东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共展出浙东地区党的建设、政权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等7个内容,共陈列历史照片162帧、图表39张、各类革命文物216件。自1981年开馆以来,这个纪念馆已经接待参观者60多万人次,仅今年就达到了6万多人次。
感谢当年的红色摄影师和众多革命文物的提供者,正是他们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个历史的真实细节,让我们穿透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感受红色旅游的独特魅力。
南方抗战史的光辉一页
浙东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是皖南事变后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部署,在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指挥下,由浦东南进武装、浙东地方党的力量和华中局派来的大批干部共同奋斗、逐步创建的。
当年的抗日武装来到梁弄,肯定会眼睛一亮。这里是创建敌后游击战争根据地的好地方:易守难攻,可进可退。四明山余脉形成了天然的屏障,进可以控制浙东大片平原,退可以辗转于八百里巍巍四明山。1943年4月,浙东武装发起梁弄战斗,建立以梁弄为中心的浙东抗日根据地。
浙东抗日根据地地域十分广阔,包括了杭州湾两岸,沪杭甬之间,东濒东海,南迄东阳至宁波公路,西跨浙赣路金萧线两侧,北达黄浦江两岸地区,人口达400万。在这里,抗日武装逐步建立起5个行政区、14个县的抗日政权。
自1941年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从上海南渡杭州湾起,到1945年新四军北撤止,浙东抗日根据地经历大小战斗643次,攻下县城两座,攻克大小据点110多个,毙伤日军610名,俘虏日军少佐以下21人,毙伤伪军副旅长、团长以下3062人,俘虏伪军师长、团长、支队长以下5504人。
与此同时,浙东新四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起初的1000多人发展到北撤时的1.5万余人,写下了中国南方抗战史上的光辉一页。
红五星永放光芒
抗战的硝烟已经散尽,历史翻开新的一页,但是四明山的红色记忆从不曾褪色。
浙东抗战在梁弄留下了浙东区党委旧址、新四军浙东纵队司令部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旧址、《新浙东报》社旧址等10多处革命遗址,这些遗址大多在横坎头村。现在,这个村已被人们称作“浙东第一红村”。近年来,余姚市分期分批对这些革命遗址进行保护和修缮。今年,余姚市投资800万元,对浙东行政公署和教导大队旧址进行了修葺,恢复了原貌,供后人瞻仰。
梁弄镇西麓有一座狮子山,1942年浙东武装攻占梁弄时,这座山就是他们的主战场。1973年,狮子山辟成了浙东革命烈士陵园。如今,这座陵园已经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重点革命烈士陵园。狮子山顶竖立着一座雄伟挺拔的烈士纪念碑,纪念碑高18.5米,碑面上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大字,由郭沫若题写。
山腰上的浙东革命烈士纪念馆刚刚完成改造,这是一座两层建筑,楼下是第一展厅和报告厅。第一展厅的正面是浙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概况,两边是两座巨大的铜雕,展现着浙东军民英勇奋战的历史场景。报告厅长年播放着反映浙东革命历程的纪录片。楼上是烈士事迹陈列室,展示了100多位革命烈士的照片、文物和生平事迹,在陈列室的两边还有两座反映浙东著名战斗的模型,模型运用了现代声、光、电技术,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年的战斗画卷。
浙东抗战4年,有万余浙东群众参加了新四军,更有数不清的群众成为了民兵、交通员。老民兵夏日初就是其中的一位。每当有人去拜访他时,他总会讲起一颗红星的故事。浙东区党委进驻横坎头村后,在《新浙东报》社门口的墙壁上绘制了一颗3平方米的巨大红五星。在红五星下,许多新党员入党宣誓,接受党的教育,红五星也成为党领导浙东抗战的一个象征。1945年,新四军北撤后,夏日初等几名民兵用石灰把这颗红星保护起来,解放后,他们又剥去石灰,让红星重新闪耀新的光辉。夏日初说:“我们要让红星永远闪耀在浙东,永远闪耀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