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小传
邓伟,摄影家,清华大学教授。1959年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获英国皇家摄影学会荣誉高级会士衔(HonFRPS)、中国摄影金像奖、香港电影金像奖、希腊“索菲”奖等。出版多部摄影和文化类书籍。在中国、美国、英国及联合国举办个展。作品被国内外数家国家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收藏。
45英镑能做什么?
它能让一部影片在2009年5月戛纳电影节上脱颖而出,大放异彩,在英国各个影院上映并且即将发行DVD;
它能让一位碌碌无为的英国小快递员横空出世,一举成为新一代B级片黑马导演;
它能让一部划时代的影片诞生,并由美国《时代周刊》及各大纸媒体与网络媒体争相报道……
我们今天讨论的不仅仅是一个由45英镑缔造的神话,更重要的是缔造这个神话背后的历史渊源与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成为下一个黑马导演的可能性。
Colin
——“45英镑就可以拍电影”
这部电影名叫《Colin》,讲述的是僵尸病毒在英国边疆小镇爆发的事情。一个叫科林的男人不幸被僵尸咬伤,在变成僵尸的过程中,他既恐惧又不得不努力克制住想咬人的冲动,在人和非人之间挣扎纠结。拍摄电影的人是年方三十的Marc Price,拍摄电影之前,Marc是英国一位碌碌无为的小快递员,而之后一跃成为新一代B级片黑马导演。
《Colin》这部电影的拍摄完全由家用DV完成,通常DV中画面容易出现的晃动在Marc的影片中也多次呈现,赋予了电影一种纪实感。在拍摄过程中,资金上的捉襟见肘并没有成为阻碍他实现理想的障碍。他想方设法降低影片的成本,用自己的公寓当影片的布景,说服好友无偿参演,用糖浆和食用色素来制作血浆,用袜子和果酱制造裸露的肠子。Marc一人身兼摄影、音效、剪辑数能,他发动朋友、邻居,甚至在Facebook上宣传招人,甚至影片中多次出现的爆炸声和枪声是利用别人放焰火时候事先录制好的。
《Colin》上映后,得到了很高的评价,SCARS MAGAZINE称《Colin》“将带来僵尸题材电影艺术的彻底变革”;有网友在烂番茄网站留言称,《Colin》的那股朴拙劲儿和让人不得不被吸引的魅力,一点不亚于大导演的作品。英国主流媒体则拿它和即将上映的灾难片《2012》作比较,言谈话语之间都是对“45英镑”以小搏大的欣赏。
“DV电影”风潮
人们经常把电影的制作和千万甚至上亿的成本联系起来。现在让我告诉你,电影不等于高成本。甚至优秀的电影也不能和高成本画等号。其实,当越来越多的人拿起手上的DV,或者手机,或者照相机,记录自己和身边人的生活,表达个人内心的想法的时候,你已经迈出了将要与电影“亲密接触”的第一步。这种超低资金的DV电影拍摄,正好契合了当下好莱坞流行的“DV电影”风潮。
“DV电影”风潮源何而来?追本溯源,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电影的起源。
首先,电影属于动态摄影,它与静态的图片摄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摄影表现的是一个消逝了的永恒瞬间。人们用照片的方式存储、记忆和珍藏那些美好的独一无二的逝去了的瞬间。电影表现的是时空的蒙太奇的变化,表现的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发生的人物和事件的变化。
其次,图片摄影、电影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是孤立互不相关的。人们对于影像的探索可以追溯到很多年之前,1816年法国人尼埃普斯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机械照相机,由于没有合适的感光材料,导致没法完成照相功能。直到1826年,在日光下曝光8小时后,才获得了正确曝光完成了一幅至今仍保存完好的世界上最早的照片《鸽舍与谷仓》。也就是在几乎同时期的1825年,有人发明了“幻盘”,最早的形状是一张硬纸板的圆盘,一面画着小鸟,另一面着鸟笼,当圆盘转动的时候,小鸟似乎就被关进了笼子。到了1829年,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当画面在人眼前以每秒钟24格的速度转动的时候,便能在人的视网膜中呈现出连续的景象,这就是著名的“影像滞留”现象。“影像滞留” 就像摄影和电影之间的一条纽带,直接促成了摄影到电影的转变。从1872年英国人幕布里奇的24格记录马奔跑的摄影实验,直到1894年爱迪生创造的“电影视镜”,到1895年12月28日巴黎嘉布遣路14号“大咖啡馆”里举行的卢米埃尔的“活动电影机”的公映。电影逐步从实验室走进人们的生活。随后,电影在科学技术层面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时代到数字时代的转变。
由此看出,科学的发展让影像质量更好、表现手段更多样,同样也带来了更加个人的创作表达手法,“DV电影”风潮的现状正是拜高端科技所赐。从《星球大战》到《2012》,电影特技带来无以复加的震撼视觉效果的同时,也带来电影制作成本的直线飙升;庞大的制作成本在成为电影票房噱头的同时,也为经济危机下的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压力。
目前的好莱坞经受着金融危机和数字革命的双重打击,它的制片业经历了二十多年来规模最大的一场“地震”,使得已有几家传统制片公司濒临破产;一些即将开拍的大制作影片面临搁浅。而2009年的又一部成本仅1万多美元的恐怖片《灵动:鬼影实录》倒是在北美票房榜上风光了一把,像一支轻骑兵,给危机四伏的好莱坞制片业带来一阵清风。人们逐渐从大成本制作、追求强烈视觉效果的消费文化中清醒过来,返璞归真重新认识人类自身的意义与人类本真的精神,于是,不知不觉中业界掀起了一阵低成本电影的热潮。2009年在英国举办的瑞丹丝电影节还专门设立了一个低成本电影的竞赛单元,所有成本不超过5万欧元的影片均有资格角逐奖项。当然,Marc Price的新作《Colin》也毋庸置疑地参加了该电影节的角逐。
成为下一个Marc Price
在影像大众化的今天,只要你有想法就可以拿起你的DV、数码相机、手机等拍摄属于你的电影了。我们看看能从Marc Price身上学到哪些成功经验,并在随后的几期内帮助大家系统化、专业化地了解电影创作的本质规律与法则,从而探讨拍摄一部成功影片的方法与途径——如何成为下一个Marc Price?
创作的灵感源泉
——创作来源于生活
创作来源于生活。Marc Price在很久之前便想拍一部关于僵尸题材的影片,我们或许有同感,内心想表达某种思想情感,或源于自己的一个梦境,或源于对某件事某个人某个物的看法,现在DV就像你手中的笔或电脑键盘一样,帮助你记录自己的心情日记或者在电脑上写Blog。拿起你的DV,勇敢地出发,这是第一步。
团队建设与宣传
——利用网络助推器
首先在团队建设方面,Marc在 Facebook上宣传招人并建立《Colin》自己的网站。其次在影片宣传方面,Marc Price的僵尸影片《Colin》取得电影人的关注与走红,创下了电影长片投资的最低新纪录,与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推动不无关系,也是与网络媒体的宣传紧密结合的结果。如果《Colin》的投资不是最低水平,没有取得戛纳的认可,没有互联网的报道,也许目前还无人知晓。
电影和互联网的结合是信息数字时代社会发展当中的必然现象和一种趋势,《Colin》在短短的几个月间取得今天的影响力,互联网的推广宣传功不可没。而这种传媒团体间的整合合作可以充分调动不同媒体的资源整合形成优势互补、形成强势,而且有利于市场的开拓和效益的提高,实现一种双赢。
提高电影专业素质
——专业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训练
专业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训练是拍摄一部成功的影片最重要的因素。像大多数人一样,Marc也从来没有受到过正规的导演培训。他学习拍摄电影的方式就是看别人拍的电影,以及学习大学里面的多媒体设计课程。这也导致“DV中画面容易出现的晃动在Marc的影片中也多次呈现”,这种晃动的优点是可以使人身临其境地感受主观镜头赋予电影的纪实感,存在的缺点是对影视镜头语言的了解不够全面,镜头画面语言单一,“推、拉、摇、移、跟、升”没有恰到好处地运用。这里并不否认Marc在影片中极力表达的个人情感在镜头画面中的应用,但画面层次、光影的细节表现仍有待提升。
如果45英镑拍摄一部成功的电影还不够说服力的话,我想提到另外一个人,伊朗的著名导演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他有一部电影叫做《基阿鲁斯达米的道路》的影片,32分钟的影片由阿巴斯拍摄的84张图片组成,一张一张接着放映,可这并非一部简单的摄影作品的集子,因为它作为电影在多个电影节上放映且大受好评。84张图是阿巴斯花了二十余年在世界不同地方拍摄的。构图、景深、光线、色调各异的以道路为主题的图片以前后相续的方式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让人们欣赏,思考和回味。
阿巴斯的很多电影都是用简单的DV拍摄而成的,比较著名的有《五》,全片只有5个固定镜头,分别是关于海和木头,大海和路人,大海和鸭子,大海和有月亮的清晨。画面舒缓,简单,宁静中透着静观万物,安然自得的一种心境。影片画面之简单,不禁让很多人惊呼,我也可以拍的出来!
真正的电影多元化、大众影像时代到来了。如果你有足够细心的观察力,愿意用自己的镜头去表现这个世界和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每个人都是可以拍出了不起的DV作品的。《Colin》与《五》的诞生,也印证了导演西恩•迈德斯说过的那句话:“人人都能拍电影。你所需要的只是拿起摄像机去做就行了。”
邓伟,摄影家,清华大学教授。1959年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获英国皇家摄影学会荣誉高级会士衔(HonFRPS)、中国摄影金像奖、香港电影金像奖、希腊“索菲”奖等。出版多部摄影和文化类书籍。在中国、美国、英国及联合国举办个展。作品被国内外数家国家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收藏。
45英镑能做什么?
它能让一部影片在2009年5月戛纳电影节上脱颖而出,大放异彩,在英国各个影院上映并且即将发行DVD;
它能让一位碌碌无为的英国小快递员横空出世,一举成为新一代B级片黑马导演;
它能让一部划时代的影片诞生,并由美国《时代周刊》及各大纸媒体与网络媒体争相报道……
我们今天讨论的不仅仅是一个由45英镑缔造的神话,更重要的是缔造这个神话背后的历史渊源与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成为下一个黑马导演的可能性。
Colin
——“45英镑就可以拍电影”
这部电影名叫《Colin》,讲述的是僵尸病毒在英国边疆小镇爆发的事情。一个叫科林的男人不幸被僵尸咬伤,在变成僵尸的过程中,他既恐惧又不得不努力克制住想咬人的冲动,在人和非人之间挣扎纠结。拍摄电影的人是年方三十的Marc Price,拍摄电影之前,Marc是英国一位碌碌无为的小快递员,而之后一跃成为新一代B级片黑马导演。
《Colin》这部电影的拍摄完全由家用DV完成,通常DV中画面容易出现的晃动在Marc的影片中也多次呈现,赋予了电影一种纪实感。在拍摄过程中,资金上的捉襟见肘并没有成为阻碍他实现理想的障碍。他想方设法降低影片的成本,用自己的公寓当影片的布景,说服好友无偿参演,用糖浆和食用色素来制作血浆,用袜子和果酱制造裸露的肠子。Marc一人身兼摄影、音效、剪辑数能,他发动朋友、邻居,甚至在Facebook上宣传招人,甚至影片中多次出现的爆炸声和枪声是利用别人放焰火时候事先录制好的。
《Colin》上映后,得到了很高的评价,SCARS MAGAZINE称《Colin》“将带来僵尸题材电影艺术的彻底变革”;有网友在烂番茄网站留言称,《Colin》的那股朴拙劲儿和让人不得不被吸引的魅力,一点不亚于大导演的作品。英国主流媒体则拿它和即将上映的灾难片《2012》作比较,言谈话语之间都是对“45英镑”以小搏大的欣赏。
“DV电影”风潮
人们经常把电影的制作和千万甚至上亿的成本联系起来。现在让我告诉你,电影不等于高成本。甚至优秀的电影也不能和高成本画等号。其实,当越来越多的人拿起手上的DV,或者手机,或者照相机,记录自己和身边人的生活,表达个人内心的想法的时候,你已经迈出了将要与电影“亲密接触”的第一步。这种超低资金的DV电影拍摄,正好契合了当下好莱坞流行的“DV电影”风潮。
“DV电影”风潮源何而来?追本溯源,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电影的起源。
首先,电影属于动态摄影,它与静态的图片摄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摄影表现的是一个消逝了的永恒瞬间。人们用照片的方式存储、记忆和珍藏那些美好的独一无二的逝去了的瞬间。电影表现的是时空的蒙太奇的变化,表现的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发生的人物和事件的变化。
其次,图片摄影、电影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是孤立互不相关的。人们对于影像的探索可以追溯到很多年之前,1816年法国人尼埃普斯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机械照相机,由于没有合适的感光材料,导致没法完成照相功能。直到1826年,在日光下曝光8小时后,才获得了正确曝光完成了一幅至今仍保存完好的世界上最早的照片《鸽舍与谷仓》。也就是在几乎同时期的1825年,有人发明了“幻盘”,最早的形状是一张硬纸板的圆盘,一面画着小鸟,另一面着鸟笼,当圆盘转动的时候,小鸟似乎就被关进了笼子。到了1829年,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当画面在人眼前以每秒钟24格的速度转动的时候,便能在人的视网膜中呈现出连续的景象,这就是著名的“影像滞留”现象。“影像滞留” 就像摄影和电影之间的一条纽带,直接促成了摄影到电影的转变。从1872年英国人幕布里奇的24格记录马奔跑的摄影实验,直到1894年爱迪生创造的“电影视镜”,到1895年12月28日巴黎嘉布遣路14号“大咖啡馆”里举行的卢米埃尔的“活动电影机”的公映。电影逐步从实验室走进人们的生活。随后,电影在科学技术层面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时代到数字时代的转变。
由此看出,科学的发展让影像质量更好、表现手段更多样,同样也带来了更加个人的创作表达手法,“DV电影”风潮的现状正是拜高端科技所赐。从《星球大战》到《2012》,电影特技带来无以复加的震撼视觉效果的同时,也带来电影制作成本的直线飙升;庞大的制作成本在成为电影票房噱头的同时,也为经济危机下的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压力。
目前的好莱坞经受着金融危机和数字革命的双重打击,它的制片业经历了二十多年来规模最大的一场“地震”,使得已有几家传统制片公司濒临破产;一些即将开拍的大制作影片面临搁浅。而2009年的又一部成本仅1万多美元的恐怖片《灵动:鬼影实录》倒是在北美票房榜上风光了一把,像一支轻骑兵,给危机四伏的好莱坞制片业带来一阵清风。人们逐渐从大成本制作、追求强烈视觉效果的消费文化中清醒过来,返璞归真重新认识人类自身的意义与人类本真的精神,于是,不知不觉中业界掀起了一阵低成本电影的热潮。2009年在英国举办的瑞丹丝电影节还专门设立了一个低成本电影的竞赛单元,所有成本不超过5万欧元的影片均有资格角逐奖项。当然,Marc Price的新作《Colin》也毋庸置疑地参加了该电影节的角逐。
成为下一个Marc Price
在影像大众化的今天,只要你有想法就可以拿起你的DV、数码相机、手机等拍摄属于你的电影了。我们看看能从Marc Price身上学到哪些成功经验,并在随后的几期内帮助大家系统化、专业化地了解电影创作的本质规律与法则,从而探讨拍摄一部成功影片的方法与途径——如何成为下一个Marc Price?
创作的灵感源泉
——创作来源于生活
创作来源于生活。Marc Price在很久之前便想拍一部关于僵尸题材的影片,我们或许有同感,内心想表达某种思想情感,或源于自己的一个梦境,或源于对某件事某个人某个物的看法,现在DV就像你手中的笔或电脑键盘一样,帮助你记录自己的心情日记或者在电脑上写Blog。拿起你的DV,勇敢地出发,这是第一步。
团队建设与宣传
——利用网络助推器
首先在团队建设方面,Marc在 Facebook上宣传招人并建立《Colin》自己的网站。其次在影片宣传方面,Marc Price的僵尸影片《Colin》取得电影人的关注与走红,创下了电影长片投资的最低新纪录,与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推动不无关系,也是与网络媒体的宣传紧密结合的结果。如果《Colin》的投资不是最低水平,没有取得戛纳的认可,没有互联网的报道,也许目前还无人知晓。
电影和互联网的结合是信息数字时代社会发展当中的必然现象和一种趋势,《Colin》在短短的几个月间取得今天的影响力,互联网的推广宣传功不可没。而这种传媒团体间的整合合作可以充分调动不同媒体的资源整合形成优势互补、形成强势,而且有利于市场的开拓和效益的提高,实现一种双赢。
提高电影专业素质
——专业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训练
专业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训练是拍摄一部成功的影片最重要的因素。像大多数人一样,Marc也从来没有受到过正规的导演培训。他学习拍摄电影的方式就是看别人拍的电影,以及学习大学里面的多媒体设计课程。这也导致“DV中画面容易出现的晃动在Marc的影片中也多次呈现”,这种晃动的优点是可以使人身临其境地感受主观镜头赋予电影的纪实感,存在的缺点是对影视镜头语言的了解不够全面,镜头画面语言单一,“推、拉、摇、移、跟、升”没有恰到好处地运用。这里并不否认Marc在影片中极力表达的个人情感在镜头画面中的应用,但画面层次、光影的细节表现仍有待提升。
如果45英镑拍摄一部成功的电影还不够说服力的话,我想提到另外一个人,伊朗的著名导演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他有一部电影叫做《基阿鲁斯达米的道路》的影片,32分钟的影片由阿巴斯拍摄的84张图片组成,一张一张接着放映,可这并非一部简单的摄影作品的集子,因为它作为电影在多个电影节上放映且大受好评。84张图是阿巴斯花了二十余年在世界不同地方拍摄的。构图、景深、光线、色调各异的以道路为主题的图片以前后相续的方式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让人们欣赏,思考和回味。
阿巴斯的很多电影都是用简单的DV拍摄而成的,比较著名的有《五》,全片只有5个固定镜头,分别是关于海和木头,大海和路人,大海和鸭子,大海和有月亮的清晨。画面舒缓,简单,宁静中透着静观万物,安然自得的一种心境。影片画面之简单,不禁让很多人惊呼,我也可以拍的出来!
真正的电影多元化、大众影像时代到来了。如果你有足够细心的观察力,愿意用自己的镜头去表现这个世界和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每个人都是可以拍出了不起的DV作品的。《Colin》与《五》的诞生,也印证了导演西恩•迈德斯说过的那句话:“人人都能拍电影。你所需要的只是拿起摄像机去做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