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讀教学是教师引领学生围绕着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过程。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策略的选择都必须要建立在对文本准确解读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必须要对课文的内容主旨、结构形式、语言特点进行深入的解读揣摩,遴选出贴近学生认知实际的教学支点,为学生核心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一、关注言语形式,开掘教学价值
我们常说文章要写得有血有肉,其实就是说文章要有鲜活的内容和独到的语言形式。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也就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对于教学内容而言,可以在初读过程中整体感知、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探寻蕴藏其间的思想价值与内涵;然后,教师可以从语言的言语形式入手,注重对文本关键性词语的品味辨析,感知作者的遣词造句的独运匠心,为学生品析语言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紧扣文题进行提问:是谁要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为什么要将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随后,教师通过对问题的梳理,感受整篇文本“介绍背景——河畔话别——奋力创作——弥留之际——最终结果”的结构和脉络。而在聚焦“河畔话别”这一段落时,教师可以紧扣课文中的核心词语,引导学生从“咏唱”“紧紧握住”“无论……都……”“深情”“回望”“疾驰”等词语来逐步解读,让学生在不断体验中感受人物内心依依不舍和无限眷恋之情,从而为学生借助语言走进文本内核,搭建文本品析的整体框架奠定基础。
在我们传统教学习惯中,很多教师都是将文本解读聚焦在文本的内容上,导致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品析着力不多。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语言的教学,只有实现从关注内容向关注形式的转变,才能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提升服务。
二、广泛拓展联系,延伸教学价值
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叶圣陶曾经指出: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很多教师认为,课文作为例子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了研读感知的平台,展现了作者独到的写作技巧。因此,我们应该将教材文本中的例子以类型文本的方式加以审视,即从一篇文本的特点出发,为学生探寻这一类型的文本特点提供支撑,为课堂教学的整体性效益广泛拓展联系奠定基础。
以说明文的教学为例,苏教版教材先后编排了《恐龙》《航天飞机》《神奇的克隆》《埃及的金字塔》《秦兵马俑》《麋鹿》《海洋——21世纪的希望》等说明性文章。在教学某一篇文本时,我们不能将解读的眼光局限在这一篇说明文上,而要通过前后的纵向联系与比较,探寻某一篇独到的教学价值点,从而为整体感知这一类文本的特点奠定基础。
如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一文时,教师可以从之前教学过的典型说明文《恐龙》入手。在深入对比中意识到,三年级的《恐龙》旨在引领学生初步接触说明文,并感性了解说明的语言特点和说明方法。而在这篇《埃及的金字塔》一文中,各种典型的说明方法学生早已熟悉,我们就不能将感知、了解说明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而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感受说明方法所形成的表达效果,并通过情境的创设为学生实践运用搭建平台,从而广泛拓展联系,以期延伸其教学价值,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整体性效益奠定基础。
三、深入类比原文,丰富教学价值
教材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权威性载体,更是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平台。众所周知,入选教材的课文要么已经被编者进行了适当的修改,要么就是选自原著的一个章节或片段。这在无形之中,为阅读教学提供了可贵的资源。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文本解读之际,深入研读、比较教材文本与原文之间的不同,明晰教材编者如此修改的用意。
如《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选自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为了缩短学生与原著之间的认知差距,编者对原著进行了大量的删减与改编。笔者在解读文本时,认真对照阅读了《西游记》的原文,发现编者主要从三个维度进行了修改:1.大量以环境描写的文言古句被删除;2.书中人物的大量对话;3.个别独到经典的用词。编者有着自己的思考,但笔者以为从学生实际出发,有些内容完全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部分。描写环境的文言古句,可以引领学生在适当朗读中进行积累;吴承恩所运用的部分词语更加精准妥帖,如描写猪八戒馋样时,编者将原文中的“拱倒”改成了“夺过”,原文中的用词与猪八戒的形象更为接近,形象地再现了猪八戒急不可耐的模样。
将这些被编者删除或者修改的内容,通过教师对原著的阅读对比,就不难发现这些完全可以成为引领学生感知、积累与内化的有效资源。因此,文本解读需要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和最平和的心境出发,才能为阅读教学探寻更好的教学价值点奠定基础。
总之,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引领学生围绕着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过程。只有深入、准确的解读定位,我们才能发掘课文中所蕴藏的教学价值。因此,我们必须要在解读过程中克服内容意蕴的禁锢,突破教材文本的局限,延伸文本类型的限制,以更多维的视角关注文本、解读文本,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效益的不断提升。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皋市如城小学语文教师。
一、关注言语形式,开掘教学价值
我们常说文章要写得有血有肉,其实就是说文章要有鲜活的内容和独到的语言形式。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也就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对于教学内容而言,可以在初读过程中整体感知、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探寻蕴藏其间的思想价值与内涵;然后,教师可以从语言的言语形式入手,注重对文本关键性词语的品味辨析,感知作者的遣词造句的独运匠心,为学生品析语言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紧扣文题进行提问:是谁要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为什么要将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随后,教师通过对问题的梳理,感受整篇文本“介绍背景——河畔话别——奋力创作——弥留之际——最终结果”的结构和脉络。而在聚焦“河畔话别”这一段落时,教师可以紧扣课文中的核心词语,引导学生从“咏唱”“紧紧握住”“无论……都……”“深情”“回望”“疾驰”等词语来逐步解读,让学生在不断体验中感受人物内心依依不舍和无限眷恋之情,从而为学生借助语言走进文本内核,搭建文本品析的整体框架奠定基础。
在我们传统教学习惯中,很多教师都是将文本解读聚焦在文本的内容上,导致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品析着力不多。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语言的教学,只有实现从关注内容向关注形式的转变,才能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提升服务。
二、广泛拓展联系,延伸教学价值
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叶圣陶曾经指出: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很多教师认为,课文作为例子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了研读感知的平台,展现了作者独到的写作技巧。因此,我们应该将教材文本中的例子以类型文本的方式加以审视,即从一篇文本的特点出发,为学生探寻这一类型的文本特点提供支撑,为课堂教学的整体性效益广泛拓展联系奠定基础。
以说明文的教学为例,苏教版教材先后编排了《恐龙》《航天飞机》《神奇的克隆》《埃及的金字塔》《秦兵马俑》《麋鹿》《海洋——21世纪的希望》等说明性文章。在教学某一篇文本时,我们不能将解读的眼光局限在这一篇说明文上,而要通过前后的纵向联系与比较,探寻某一篇独到的教学价值点,从而为整体感知这一类文本的特点奠定基础。
如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一文时,教师可以从之前教学过的典型说明文《恐龙》入手。在深入对比中意识到,三年级的《恐龙》旨在引领学生初步接触说明文,并感性了解说明的语言特点和说明方法。而在这篇《埃及的金字塔》一文中,各种典型的说明方法学生早已熟悉,我们就不能将感知、了解说明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而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感受说明方法所形成的表达效果,并通过情境的创设为学生实践运用搭建平台,从而广泛拓展联系,以期延伸其教学价值,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整体性效益奠定基础。
三、深入类比原文,丰富教学价值
教材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权威性载体,更是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平台。众所周知,入选教材的课文要么已经被编者进行了适当的修改,要么就是选自原著的一个章节或片段。这在无形之中,为阅读教学提供了可贵的资源。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文本解读之际,深入研读、比较教材文本与原文之间的不同,明晰教材编者如此修改的用意。
如《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选自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为了缩短学生与原著之间的认知差距,编者对原著进行了大量的删减与改编。笔者在解读文本时,认真对照阅读了《西游记》的原文,发现编者主要从三个维度进行了修改:1.大量以环境描写的文言古句被删除;2.书中人物的大量对话;3.个别独到经典的用词。编者有着自己的思考,但笔者以为从学生实际出发,有些内容完全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部分。描写环境的文言古句,可以引领学生在适当朗读中进行积累;吴承恩所运用的部分词语更加精准妥帖,如描写猪八戒馋样时,编者将原文中的“拱倒”改成了“夺过”,原文中的用词与猪八戒的形象更为接近,形象地再现了猪八戒急不可耐的模样。
将这些被编者删除或者修改的内容,通过教师对原著的阅读对比,就不难发现这些完全可以成为引领学生感知、积累与内化的有效资源。因此,文本解读需要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和最平和的心境出发,才能为阅读教学探寻更好的教学价值点奠定基础。
总之,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引领学生围绕着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过程。只有深入、准确的解读定位,我们才能发掘课文中所蕴藏的教学价值。因此,我们必须要在解读过程中克服内容意蕴的禁锢,突破教材文本的局限,延伸文本类型的限制,以更多维的视角关注文本、解读文本,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效益的不断提升。
作者简介:江苏省如皋市如城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