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综合课程,它要求任课的教师把确立新课程的教学观念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在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品德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开发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去获得有关的体验和认知、情感的发展,在活动体验中感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
关键词:体验 小学品德 教学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爱国诗人陆游也写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诗句。这些都说明人的成长只在学校从书本中去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这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变革,更是教学思维方式的转换。体验式教学,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操作为特征,以活动促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既不同于传统的仅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教学法,也不同于放任学生自发学习的“放羊”式教学方法;它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教学计划的要求系统地学习,也要求教师按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要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方案,达到教育目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去获得有关的体验和认知、情感的发展,在活动体验中感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
体验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主要是指人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人对情绪或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这种心理活动是由感受、理解、联想、情感、领悟等诸多心理要素构成的。在体验中,主体以自己的全部“自我”(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感受、理解事物,因发现事物与自我的关联而生成情感反应,并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
体验作为一个美学概念,体验即审美体验,是指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1]
体验作为一个教育学概念,体验是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我们对某物有深刻的体验,必然会理解到它在我的心目中的独特意义,或者形成某种联想、领悟。换言之,体验是一种能生发与主体独特的“自我”密切相关的独特领悟或意义的情感反应。体验的结果是产生情感(有内心反应,内心有感动)且生成意义(产生联想、领悟),两者缺一不可。光有情感没有产生新的意义就只是一般的情感,而不能算作体验;光有意义没有情感,就同单纯的认知性理解没有区别。
体验是一种产生情感且生成意义的活动。从活动的构成上看,每一个活动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一是活动目标,二是活动过程,三是活动结果。由此,我们认为,关于“体验”的这一界定有三层含义:[2]
1.作为活动目标和结果的体验,主要包含反思、理解、感受、感悟、感动、直觉、发现、整合和建构等认知与情感因素;
2.作为活动过程的体验,强调情境创设与亲历过程,具有“过程与方法”之意义;
3.作为活动方式的体验,即将体验视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体验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发展的基础。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无一不是在体验中实现的。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需加强体验活动的开展,以达到“学习、生活、实践”三合一。在小学品德课课教学中如何开展体验式教学呢?以下以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主题三《成长记录册》中的课例为例展开探讨。
小学六年级学生即将告别无忧的童年,从小学校园跨入初中大门,等待学生们的将是什么?从宽松的小学生活环境,过渡到紧张的中学阶段,就会面对可能困扰每个人的种种疑惑。为了能让学生们能充分认识自己即将面临的中学生活带来的来自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变化。学习用积极的心态和灵活的方法来处理升学后可能出现的困难,我选择了这一教学主题。结合我校的体验学习课题,将创新的体验学习的方式即“体验中学习,体验中明理,体验中成长”的方法贯穿于整节课中,同时整合了班级团体辅导的技术设计这样一节品社课。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则强调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强调师生、生生间的生活联系和情感互动,关注学生生命意义的建构。
一、体验探索取代认知灌输
体验学习是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操作为特征,以活动促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既不同于传统的仅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教学法,也不同于放任学生自发学习的“放羊”式教学方法;它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教学计划的要求系统地学习,也要求教师按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要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方案,达到教育目的。
热身活动“猜猜猜”正是基于体验学习的理念创设出的一个游戏活动。我制造出一个个悬念,吸引学生带着期待、惊奇、害怕等心理反应去尝试感知未知的事物。在刚才的体验过程中,有的学生很敢于大胆尝试体验,但当触摸到未知名的物品时表现出了不知所措;有的学生在面对困难的挑战时表现出了畏难的情绪,紧张、害怕、无助。学生们现场的种种表现和他们即将要面对的新环境可能会面对的各种困难或不适应时的感受是非常相似的。在这样感同身受的体验下,学生们知道了自己即将面临的中学生活带来的来自生活和学习等方面因改变可能会带来的困难,进而有需要去尝试寻求多样的解决方法。
二、小课堂与大课堂的互为补充
体验的亲历是实践层面的亲历,即主体通过实际行动亲身经历某件事,包括主体扮演和不扮演客体的角色两种情况;也是心理层面的亲历,即主体在心理上、虚拟地“亲身经历”某件事,包括对别人的移情性理解和对自己的回顾和反思。当前,强调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强调让学习者学会关心,强调学习者的自我调节,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取向。[3]
《品德与社會》的课程标准明确阐述:该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化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因此,教学不再是“足不出户”的相对封闭的、仅仅局限于教室的小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是不能给学生真正引进生活的“源头活水”的。
关键词:体验 小学品德 教学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爱国诗人陆游也写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诗句。这些都说明人的成长只在学校从书本中去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这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变革,更是教学思维方式的转换。体验式教学,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操作为特征,以活动促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既不同于传统的仅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教学法,也不同于放任学生自发学习的“放羊”式教学方法;它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教学计划的要求系统地学习,也要求教师按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要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方案,达到教育目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去获得有关的体验和认知、情感的发展,在活动体验中感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
体验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主要是指人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人对情绪或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这种心理活动是由感受、理解、联想、情感、领悟等诸多心理要素构成的。在体验中,主体以自己的全部“自我”(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感受、理解事物,因发现事物与自我的关联而生成情感反应,并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
体验作为一个美学概念,体验即审美体验,是指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1]
体验作为一个教育学概念,体验是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我们对某物有深刻的体验,必然会理解到它在我的心目中的独特意义,或者形成某种联想、领悟。换言之,体验是一种能生发与主体独特的“自我”密切相关的独特领悟或意义的情感反应。体验的结果是产生情感(有内心反应,内心有感动)且生成意义(产生联想、领悟),两者缺一不可。光有情感没有产生新的意义就只是一般的情感,而不能算作体验;光有意义没有情感,就同单纯的认知性理解没有区别。
体验是一种产生情感且生成意义的活动。从活动的构成上看,每一个活动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一是活动目标,二是活动过程,三是活动结果。由此,我们认为,关于“体验”的这一界定有三层含义:[2]
1.作为活动目标和结果的体验,主要包含反思、理解、感受、感悟、感动、直觉、发现、整合和建构等认知与情感因素;
2.作为活动过程的体验,强调情境创设与亲历过程,具有“过程与方法”之意义;
3.作为活动方式的体验,即将体验视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体验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发展的基础。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无一不是在体验中实现的。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需加强体验活动的开展,以达到“学习、生活、实践”三合一。在小学品德课课教学中如何开展体验式教学呢?以下以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主题三《成长记录册》中的课例为例展开探讨。
小学六年级学生即将告别无忧的童年,从小学校园跨入初中大门,等待学生们的将是什么?从宽松的小学生活环境,过渡到紧张的中学阶段,就会面对可能困扰每个人的种种疑惑。为了能让学生们能充分认识自己即将面临的中学生活带来的来自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变化。学习用积极的心态和灵活的方法来处理升学后可能出现的困难,我选择了这一教学主题。结合我校的体验学习课题,将创新的体验学习的方式即“体验中学习,体验中明理,体验中成长”的方法贯穿于整节课中,同时整合了班级团体辅导的技术设计这样一节品社课。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则强调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强调师生、生生间的生活联系和情感互动,关注学生生命意义的建构。
一、体验探索取代认知灌输
体验学习是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操作为特征,以活动促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既不同于传统的仅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教学法,也不同于放任学生自发学习的“放羊”式教学方法;它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教学计划的要求系统地学习,也要求教师按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要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方案,达到教育目的。
热身活动“猜猜猜”正是基于体验学习的理念创设出的一个游戏活动。我制造出一个个悬念,吸引学生带着期待、惊奇、害怕等心理反应去尝试感知未知的事物。在刚才的体验过程中,有的学生很敢于大胆尝试体验,但当触摸到未知名的物品时表现出了不知所措;有的学生在面对困难的挑战时表现出了畏难的情绪,紧张、害怕、无助。学生们现场的种种表现和他们即将要面对的新环境可能会面对的各种困难或不适应时的感受是非常相似的。在这样感同身受的体验下,学生们知道了自己即将面临的中学生活带来的来自生活和学习等方面因改变可能会带来的困难,进而有需要去尝试寻求多样的解决方法。
二、小课堂与大课堂的互为补充
体验的亲历是实践层面的亲历,即主体通过实际行动亲身经历某件事,包括主体扮演和不扮演客体的角色两种情况;也是心理层面的亲历,即主体在心理上、虚拟地“亲身经历”某件事,包括对别人的移情性理解和对自己的回顾和反思。当前,强调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强调让学习者学会关心,强调学习者的自我调节,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取向。[3]
《品德与社會》的课程标准明确阐述:该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化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因此,教学不再是“足不出户”的相对封闭的、仅仅局限于教室的小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是不能给学生真正引进生活的“源头活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