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于秋的作品,从古到今不胜枚举,既有写秋天的悲凉基调,如: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又有写秋的雄壮之美,如:刘禹锡《秋词》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但人们最熟知的除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之外,莫过于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了。在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他没有因秋而伤怀,而是用秋天的颜色、味道给读者展示了别样的秋天景色。这种景色是专属于郁达夫的,是他眼中的秋天之色。
关键词:郁达夫 《故都的秋》 秋味品读
从我国的文化长廊里穿过,有许许多多写秋的诗词好文,刘禹锡在《秋词》中这样写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而马致远则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前者注重自我的感受,后者注重事物意象的叠加,用一个又一个秋的意象来表达秋的基调。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则是以作者的眼睛去看,用作者的智慧去思考,但是,文章中没有秋的悲凉基调,下面一一分析《故都的秋》中的秋味。
一、故都秋天的植被与空气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秋天也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季节,故都的秋天更有它独特的秋味。首先,是秋天植被的状态,江南的秋天草木依然碧绿茂盛,遵循着生命的生长轨迹行走,也有一成不变的味道;而北方的秋天,植被全部换成了属于它们这个季节独有的颜色,它们开始为下一个生命的绽放做准备。因此,树木面临的是落叶纷飞,也给北方的秋天带来唯美的秋景。其次,是北方秋天的气候,江南的秋天是潮湿的,说起江南的秋天是湿漉漉的,而北方的秋天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秋高气爽,因此北方的秋天是清爽的。
二、故都秋天的槐树、秋蝉
槐树也是故都秋天的一道风景,每到秋天,槐树那种像花而又不是花的落蕊铺洒在地上,没有任何的味道,踩上去也没有任何的声音,只感到软软的,非常的舒适。在作者的记忆里,还有扫帚扫过的痕迹,扫帚将秋的事物一一扫去,但落在地上的槐树的蕊,却是实实在在的秋的味道。[1]作者为此还略有感伤,“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是作者面对扫过之后的痕迹进行的心理活动,但没有悲伤的基调。
蝉,在我国的文学意象中也经常被运用,象征一种有志向的人士,也是诗人们借以抒发自己志向的对象。而在郁达夫的笔下,秋蝉就是秋蝉,它是秋天的象征,是每一个北方人司空见惯的事物。鸣蝉微弱的声音给故都的秋增添了别样的声音。对于鸣蝉,作者从积极的一面去看待,没有将其作为一种噪音的传播者,反而将其声音作为音乐来欣赏,“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无论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可见,作者写秋的心境是轻松愉悦的。
三、故都的秋雨
作者对故都的秋雨有一番独有的情感,他说“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北方的秋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不像南方的雨总是淅淅沥沥,绵绵不绝。北方的雨如同北方的人,豪爽、干脆,这也是故都的秋天独有的风景特征。并且故都的秋天也是一层一层地推进,有层次地推进着。一次又一次的秋雨让故都的秋天逐渐转冷。就连北方人的话语也有一番趣味,“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对于故都的秋雨,作者能从中发现他的有趣的地方,可见,影响心情的是个人的内心,而非外界的自然环境。
四、秋天的果实
北方故都的秋天是一个五味杂陈的季节,也是一个矛盾的季节。故都的秋天独有的是果树,枣子挂满枝头,无论是房角、墙头,还是灶房门口,都会长起一株株的枣树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枣子,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在作者的这几句描述中,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信息量,故都的果树与秋的变化紧密相连,从枣树颜色的变化中,能够得出秋天变化的轨迹,从淡绿微黄到红色,这是枣子的成熟过程,对于秋天而言,也是从盛秋到秋末的时间变换。[2]由一种果树可以联想到柿子、葡萄等,他们的颜色变化组成了故都丰富多彩的秋天。
五、结语
《故都的秋》作者以自然的语言将秋天的事物一一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在文章的语言中,他跳出了“言秋必悲”的基调,以明快的语言、愉悦的感情基调写出了故都秋天的槐树、鸣蝉、秋雨以及果树,描绘了一幅色彩丰富的秋实图,也给读者展现了故都之秋的另一种味道。
参考文献:
[1]马妍.品读《故都的秋》之秋味[J].名作欣赏,2012(26).
[2]朱一华.品读《故都的秋》中秋的深味[J].文学教育(上),2011(11).
(作者简介:王映杰, 湖南省长沙市第二十一中学)
关键词:郁达夫 《故都的秋》 秋味品读
从我国的文化长廊里穿过,有许许多多写秋的诗词好文,刘禹锡在《秋词》中这样写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而马致远则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前者注重自我的感受,后者注重事物意象的叠加,用一个又一个秋的意象来表达秋的基调。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则是以作者的眼睛去看,用作者的智慧去思考,但是,文章中没有秋的悲凉基调,下面一一分析《故都的秋》中的秋味。
一、故都秋天的植被与空气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秋天也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季节,故都的秋天更有它独特的秋味。首先,是秋天植被的状态,江南的秋天草木依然碧绿茂盛,遵循着生命的生长轨迹行走,也有一成不变的味道;而北方的秋天,植被全部换成了属于它们这个季节独有的颜色,它们开始为下一个生命的绽放做准备。因此,树木面临的是落叶纷飞,也给北方的秋天带来唯美的秋景。其次,是北方秋天的气候,江南的秋天是潮湿的,说起江南的秋天是湿漉漉的,而北方的秋天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秋高气爽,因此北方的秋天是清爽的。
二、故都秋天的槐树、秋蝉
槐树也是故都秋天的一道风景,每到秋天,槐树那种像花而又不是花的落蕊铺洒在地上,没有任何的味道,踩上去也没有任何的声音,只感到软软的,非常的舒适。在作者的记忆里,还有扫帚扫过的痕迹,扫帚将秋的事物一一扫去,但落在地上的槐树的蕊,却是实实在在的秋的味道。[1]作者为此还略有感伤,“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是作者面对扫过之后的痕迹进行的心理活动,但没有悲伤的基调。
蝉,在我国的文学意象中也经常被运用,象征一种有志向的人士,也是诗人们借以抒发自己志向的对象。而在郁达夫的笔下,秋蝉就是秋蝉,它是秋天的象征,是每一个北方人司空见惯的事物。鸣蝉微弱的声音给故都的秋增添了别样的声音。对于鸣蝉,作者从积极的一面去看待,没有将其作为一种噪音的传播者,反而将其声音作为音乐来欣赏,“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无论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可见,作者写秋的心境是轻松愉悦的。
三、故都的秋雨
作者对故都的秋雨有一番独有的情感,他说“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北方的秋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不像南方的雨总是淅淅沥沥,绵绵不绝。北方的雨如同北方的人,豪爽、干脆,这也是故都的秋天独有的风景特征。并且故都的秋天也是一层一层地推进,有层次地推进着。一次又一次的秋雨让故都的秋天逐渐转冷。就连北方人的话语也有一番趣味,“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对于故都的秋雨,作者能从中发现他的有趣的地方,可见,影响心情的是个人的内心,而非外界的自然环境。
四、秋天的果实
北方故都的秋天是一个五味杂陈的季节,也是一个矛盾的季节。故都的秋天独有的是果树,枣子挂满枝头,无论是房角、墙头,还是灶房门口,都会长起一株株的枣树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枣子,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在作者的这几句描述中,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信息量,故都的果树与秋的变化紧密相连,从枣树颜色的变化中,能够得出秋天变化的轨迹,从淡绿微黄到红色,这是枣子的成熟过程,对于秋天而言,也是从盛秋到秋末的时间变换。[2]由一种果树可以联想到柿子、葡萄等,他们的颜色变化组成了故都丰富多彩的秋天。
五、结语
《故都的秋》作者以自然的语言将秋天的事物一一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在文章的语言中,他跳出了“言秋必悲”的基调,以明快的语言、愉悦的感情基调写出了故都秋天的槐树、鸣蝉、秋雨以及果树,描绘了一幅色彩丰富的秋实图,也给读者展现了故都之秋的另一种味道。
参考文献:
[1]马妍.品读《故都的秋》之秋味[J].名作欣赏,2012(26).
[2]朱一华.品读《故都的秋》中秋的深味[J].文学教育(上),2011(11).
(作者简介:王映杰, 湖南省长沙市第二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