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人才培养的“经络”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145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山市南海区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先行者,从1999年开始聚焦信息技术课程的创新型开发和实施,坚持依托信息技术课程探索人才培养的创新之路,取得理想成效,其标志性的成果——《聚合资源,协同育人——创新信息学特长生协同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得了2017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一、研究,让思想成为引领的旗帜
  持续不断的研究,让南海区信息技术课程紧紧把握社会、教育、课程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同时不断在实践中迭代提升,解决问题,开拓创新。
  1. 政策研究,引领课程与时代同步
  密切注视教育政策的走向,以前瞻性的眼光研究政策,以最新的教育政策为指引,采取阶段推进的策略,使南海区信息技术课程与新时代合拍,时刻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
  起步期:早在1999年,南海区就率先启动了信息技术教育软硬件建设,组織开发了省内最早的一套以信息加工、处理与应用能力培养为重要内容的中小学信息技术地方教材。
  普及期:2000年秋开始,在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号)正式颁布之前,南海区就以“三统一”(即统一大纲、统一教材和统一考核)策略在全区中小学全面推进信息技术教育;2002年率先达到了让全区所有三年级以上学生全面接受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目标。
  提质期:2005年,为顺应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新要求,南海区一方面广泛开展电脑制作、信息学、机器人等的校本课程,另一方面加强特长生的“金字塔”梯队式培养;2008年,为实现与高中课标紧密衔接,对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材进行重大修改,并获广东省审定通过。
  转型期:2012年,南海区根据《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信息技术专委会版本)对信息技术课程再改革:一是按该课标要求修改教材;二是制定并实施《南海区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学科高效课堂评价方案》,通过主题研讨、评优课活动,促进课堂教学变革转型。
  深化期:2017年,随着《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等新的政策文件陆续发布,南海区将新的理念与精神落实在具体的教材修订开发与创新应用之中,如将人工智能的编程教育摆了上更重要的地位,在小学两个年级、初中两个年级都开展了编程教育,深化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2. 课题研究,引领课程迈向高品质
  南海区信息技术课程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课题研究一直与课程发展相伴,通过课题研究,破解难题,寻找创新点,实现课程的螺旋式上升。
  保量奠基础。2003年前,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所需的硬件、师资、资源等非常欠缺,南海便以开展全国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课题“构建南海市区域性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为契机,建设南海教育城域网,为全区中小学配置电脑室,开展教师培训和课程水平性考核工作,从而有效破除障碍,保证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快速全面普及。
  提质铸品牌。2008年南海区开启广东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新课改背景下信息学特长生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构建起信息学特长生区域协同培养的“1-5-2塔峰”模式,以区域协同为抓手,建立评价激励制度和区域协作机制,打造跨校协作教师团队,开展立体课程资源开发,实施多元化教学,让学生获得学业与特长双发展,成功打造信息学特长生培养品牌,领航区域信息技术课程高质量发展。
  品质凝素养。2015年启动了广东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依托信息学课程培养中小学生学习品质的研究”课题研究,以学习品质相关理论为指导,探索了“STEM 理念下信息学课程教学模式”,编写了基于学习品质培养的教学指南,研发了基于教学图形化思想的编程软件GOC,并在全区大力开展编程普及教育,大大提升了区域信息技术课程品质。
  二、团队,让协作汇聚育人的能量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创新的重要保证。新兴的信息技术学科更需要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实施协同作战,这也是南海信息技术课程得以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法宝。
  1. 核心团队领航,为课程改革攻关克难
  南海区首先从核心团队建设入手,以团队建设理论、协同理论为指导,采取任务导向途径进行核心团队建设,通过实施“合理选人,组建核心队伍”“确立共同目标,明确工作任务”“建立协作机制,合力完成各项任务”“建立激励机制,激活团队战斗力”等系统性策略,先后打造信息学、教材开发、教学质量监测等核心团队,对全区工作出谋划策、指导引领和研究实践。
  在推进信息技术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中,南海区采取了项目负责制,先后设立了课堂教学、信息学特长生培养、教育科研、教材开发等项目组,由核心团队重要成员担任各项目组组长,全权负责该项目在区层面的策划与实施,再通过各镇街中心教研组在学校落地,实现全区镇街、学校的全面联动。
  2. 青蓝工程,促教师队伍共同成长
  自2008年始,南海区实施“青蓝工程”,实行“层级导师制”教师培养模式,培育青年教师,使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保持活力与激情。
  一是开展名师与青年教师分组结对培养活动。制定实施《名师携你前行——信息技术新教师培养活动实施方案》,让每名区名师与3~4位青年教师分组结对,结成“一对多”导师制的师徒关系,开展课堂打磨、教研指导、微课制作培训、编程专业提升指导等活动,由名师对徒弟进行每轮三年针对性培养,促进大批青年教师成长、成才。二是开展“名师讲堂”活动。将“名师讲堂”常态化,每学期由若干名区名师承担名师示范课与名师小讲座,在育人价值观、课程理念、教学艺术等方面,为全区500多名信息技术教师树立专业成长的榜样。三是信息学项目教师培养方面,实施“层级导师制”培养模式,自上而下分成四个层级,上层带下层、高学段带低学段,使培养对象既可受上层导师指导又可指导下层徒弟,形成一个树状教师衔接成长梯队。   3. 研训赛评,创设专业提升平台
  将研究、培训、比赛和评价有机结合,搭起信息技术区域教研“研训赛评”一体化新平台,形成专业发展的闭环,促教师素养的螺旋上升。
  研究指向思考力的持续提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以教材、课堂、特长生培养等方面的研究贯穿信息技术课程创新,快速提升并保持教师研究教育教学的内驱力;结合研究项目开展教材教法、质量监测、编程、论文写作等专题培训,精确匹配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缺陷与不足,引导教师主动发展、攻坚克难;在培训的基础上创设教学设计、教学论文、资源开发、命题解题、优质课等能力展示的平台,释放教师在实践研究中积累的智慧与才华,激发教师超越自我;通过比赛的终结性评价和高效课堂、教学反思撰写等过程性评价,以多元评价为准绳,对教师实践效果、能力表现等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定位教师专业发展的坐标,指引教师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通过队伍建设创新,南海区涌现出一支令人瞩目的高素质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获各类荣誉的教师人数在区域内占比均保持高位。在2017年全国小学信息技术课例展评活动中,南海区除1人获优质课特等奖外,还有8人获教学案例一等奖,超过全国的1/10;近三年南海区先后获得了1次佛山市“工人先锋号”称号和2次南商教育基金“突出贡献奖”等集体奖励。
  三、教材,让教学根植创新的土壤
  教材不只是知识的载体,更是育人价值、课程理念、教学方法的载体,南海区将高质量信息技术教材的迭代开发常态化,确保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创新实施。
  1. 教材迭代,承载育人使命
  由南海区团队编写的信息技术教材,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获得了专家高度评价,列入了广东省教材目录,在全省推广使用。该套教材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体现“双主线”。在教材的组织上,以活动主线与知识主线“双主线”模式贯穿全程,穿插“细心想”“齐交流”“大胆试”等活动环节,达到动脑、动手与动口“三结合”,整体育人。二是把握“融合性”。内容的选择,既关注基础性又关注先进性,既关注传统性又关注创新性,既关注工具性又关注文化性,既关注技术性又关注思维性,既关注学科性又关注综合性,实现教材综合育人。三是凸显“先进性”。教材定位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将最先进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发展成果落实到教材中,纳入了机器人、物联网、3D打印等创新性内容,占领信息技术课程的前沿阵地。四是“项目式”驱动。以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的方式,将内容编排交叉渗透、层层推进、螺旋上升安排,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不断巩固中学新知,在新知学习中巩固的目的。五是“多元化”评价。创设教学过程的交流评价、课后检测评价以及“我的成长记录”“作品记录袋”等全方位的学习档案及评价环境,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交流评价,达到反思总结,不断提升学习品质的目的。
  2. 课堂多元,让学生创新发展
  南海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依托信息学课程培养中小学生学习品质的研究”课题研究为引领,依托优秀的信息技术教材,致力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创新实施,通过课堂指导、高效课堂评价、绿色质量监测等手段,引导教师的教学向提升学生学习品质的方向转变,打造品质课堂。
  南海区积极培育多元开放的课堂教学形态,形成了以“基于STEM 理念的编程课堂教学模式”为主,包容“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等各具特色的和谐共生、互补发展的教学模式(具体见下页图),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式学习、分层教学、小组协作等教学方法,从多元视角培养学生的认知技能、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四、编程,让课程彰显核心价值
  编程教育是计算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注定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所在。南海区一直将编程教育植根于整个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并将信息学特长生培养的成功经验,反哺编程普及教学,牢牢把握住了课程的核心价值。
  1. 信息学项目,打造人才成长高地
  信息学是世界性的编程项目,是南海区为信息技术课程提质领航而打造的重要学科品牌。2002年,南海区提出了以信息学品牌引领普及发展的策略,启动了信息学特长生培养,在师资、生源和硬件设备较好的中小学开展了信息学课程,发掘和培养具有编程兴趣和天赋的学生;目前在全区80%以上的小学和初中,每年有近3000名学生参加信息学课程学习,获得高阶思维的培养。
  南海信息学项目的实施,采用了区域协同作战策略,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网点学校为协同创新研究基地,以跨时空、跨校际的高层次衔接共同学习体为特色,汇聚了教师们的智慧,突破了生源、师资和资源制约,完善了学生成长链,使学生能横向贯通、纵向衔接高效成长。
  2. 普及编程,勇立课改新潮头
  编程教育自始至终都是南海区信息技术课程普及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信息技术课程普及初期的Logo编程教学到2005年开始的机器人仿真编程教学,再到2008年开始的Pascal编程教学,直到目前的GoC趣味编程、Scrach创意编程、传感器编程、VB可视化编程、机器人编程、物联网编程等,编程教育一直贯穿于南海区信息技术教育的全程。
  2015年,由江涛老师领衔的研发团队,以基于教学图形化思想自主开发出编程快速入门软件GoC,使抽象概念形象化、逻辑思维图形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大大降低代码编程的门槛,激发了学生的编程兴趣和无穷的创造欲望,基于该软件的编程教育获李艺教授等国家级专家的好评。目前,GoC编程教育不但让每年南海区四年级3万多学生获得编程体验,还纳入了省内外多个版本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之中,让省内外更多学生受益。
  五、模式,打通人才培养的“经络”
  南海区信息技术课程的创新型开发与实施历经近二十年,大胆创新,锐意进取,以大格局、大视野规划蓝图,用新思想、新方法推动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式,打通了人才培养的“经络”。
  1. 模式创新,营造成长新生态
  南海区信息技术课程的创新型开发与实施先后经历起步、普及、提质、转型和深化等阶段,不断迭代提升,进行模式的改造、重构和完善,从而构建起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创新发展模式:“研究:引领思想——团队:汇聚能量——教材:创新土壤——编程:彰显价值”。南海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创新发展模式中,研究、团队、教材、编程是核心要素,也是成功的四大法宝。以研究引领思想,使教师保持学习与思考的习惯;以团队汇聚能量,形成百川归海的合力;以教材开发创新教育生长的土壤,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以编程教育作为课程的创新引擎与发展核心,推动南海区信息技术课程向着更高的教育理想迈进。
  2. 课程育人,人才辈出谱华章
  多年来,南海区信息技术课程形成了基础课(必修)与拓展课(选修)齐头并进的“1 N”课程结构,基础课让全体适龄学生获得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普及教育,拓展课让有各种天赋的学生在信息学(编程)、电脑制作、动漫、机器人、创客活动等项目中尽情挥洒,其中信息学项目的突出成绩在全省乃至全国令人瞩目:2000-2004年,18人获一等奖,占全省3.6%;2005-2009年,143人获一等奖,占全省18%;2010-2014年,216人获一等奖,占全省26.8%;2015-2018年,380人获一等奖,占全省23.8%;
  近三年,南海区共有5人获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总决赛金牌从而入选国家集训队,共有11人因信息学特长突出入读清华、北大(其中4人进入清华“姚班”和北大“图灵班”)。2018年,还有两名信息学特长生高考成绩排在全省理科前10名。
  南海区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创新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发挥了研究的引领作用、激发了教师的团队能量、开发了优秀的系列教材、彰显了编程的核心价值,在理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打通了人才培养的“经络”,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模式。
其他文献
学在普宁,是普寧市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所倡导的核心教育理念。它起于普宁市“教育创强”之举,成于普宁市“教育争先进”之时。普宁教育人力图通过“学在普宁”教育品牌的打造,提升普宁教育品质,实现教育优质均衡特色化发展。  “教育的现代化,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普宁人口基数大、学生数量多,树立‘学在普宁’教育品牌,要求我们通过优质均衡、特色发展、内涵生长的发展思路推进普宁教育公民办齐头并进、软硬件协同提升、
3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在2019年广东中小学德育工作年会暨德育干部高端培训班参会代表中引起热烈反响。3月19日晚,德育干部高端培训班举办期间,省教育厅召开德育管理干部座談会,专题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省中职学校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负责人
第一章:我国教育方针的沿革    一、“五四”运动前后(1918—1924)  “五四”运动前后,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恽代英等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教育方针思想十分丰富,既阐明了教育的性质,为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准确定性和科学定位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思维和方法论范式,又指明了教育的方向,为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展方略和发展前景设计了教劳结合、工读结合的理论基础和纲领性原则,尤其为建党初期教育纲领的制
“广东省教育厅与西藏林芝市共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基地”项目(简称“校地共建”),旨在发挥广东省高校师范教育优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推进广东教育特色援藏,推动受援地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打造教育援藏广东品牌的创新举措。2017年6月,此项目纳入广东省党政代表团赴藏考察签约项目,广东省教育厅与林芝市政府在林芝市共同签署协议书,校地共建项目正式启动实施。广东的优秀大学生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给出的命题,是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要不断追寻的梦想,那就是:怎样做一名好思政教师?如何理直气壮上好思政课?  一、坚定政治立场,追寻理想信念  习
近年来,广州市越秀区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教育整体水平稳步提高。越秀区出台《越秀区幼儿园教科培指导意见》,践行“三联六合”研训模式,启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有效组织”系列研训活动,对全区十一所幼儿园实施“研训一体优化幼儿园一日生活有效组织”工程。所谓“三联”,指的是区域研训、片区研训、园本研训互相结合、互相联动;所谓“六合”,指的是主题引导、头脑风暴、课例展示、片区互动、园本跟进、区域共
为培养一批卓越校长,推动校长队伍建设,提高基础教育学校管理质量,由岭南师范学院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承办的“强师工程”广东省中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修项目于2017年7月12日顺利开班。来自全省22个地市的50位小学骨干校长和50位初中骨干校长开启了为期两年的“跨年度递进式”研修之旅。培训周期为两年,每年的培训时间是135天,其中集中面授、跟岗学习、交流总结时间是45天,网络研修和返岗实践时间是90
悠悠二十载,弹指一挥间。执教生涯中最珍贵的年华,我与阅读紧密相连,对阅读一往情深。沿着时光的隧道回望,只听宿舍那扇铁门尖尖细细、缓缓悠悠的“吱嘎——”一声,记忆中那永不磨灭的往事便跃入脑海,浮于眼前……  十年,阅读道路上的孤独舞者  那是刚踏上从教生涯的第一年——1999年。师范毕业的我,课外阅读并不算多,却懵懂而又执着地要带领第一届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因为童年几乎与课外阅读绝缘的我,不想学生重复
“在思想品德、自主管理能力、自信力的培养上,无论向学生灌输多少相关知识和观念,都不如让学生在活动中切身体验更有效果。”为学生缔造成长平台,在活动体验中育人,是汕头市潮阳实验学校(小学部)少先队员总指导员胡丹对少先队活动的基本定位。  汕头市潮阳实验学校(小学部)少先队员人数近5500名,由91 个中队、300 多个特色小队组成,数量之多,不仅在广东省内数一数二,就是在全国范围内都属少有。少先队群体
7月16日至21日,广东省教育后勤管理干部高端研修班在贵州大学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级市教育局、部分高校和省属中职学校的分管学校后勤工作的50余名负责人参加了这次研修班培训。省教育厅副巡视员李亚娟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  李亚娟指出,学校后勤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想做好学校后勤工作,需要在“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上下功夫。她要求学员一是珍惜学习机会,确保学有所获;二是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