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和谐社会离不开社区建设,社区的文化模式是社区建设的核心,构建合理的社区文化模式有助于提高社区文化建设的实效性。文章分析了高校型地缘社区文化的特点,并以廊坊市为例,阐述了高校型地缘社区文化模式的困境,指出高校型地缘社区文化模式的重建是构建支架型文化模式,即以高校资源为支点,以网络资源为媒介,以社区资源为基础。
[关键词]高校型地缘社区 文化模式 实践性
[作者简介]李西君(1971- ),女,河北廊坊人,廊坊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河北 廊坊 06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廊坊市科技局批准项目“廊坊市社区文化与教育体系建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09026024)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08-0159-02
“社区文化可以理解为人类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方式。精神生活方式主要包括人们的价值结构(追求、期望、时空价值观等)、信仰结构(宗教信仰)和规范结构(风俗、道德、法律等)方面;物质生活方式主要是指人们衣食住行以及工作和娱乐的方式。”①总的看来,社区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区成员在社区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社区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家园文化,具有社会性、开放性和群众性等特点。
一、高校型地缘社区文化的特点
(一)地缘的优势性
地缘性就是本地特有的性质、共性。以高校为主体的高校型地缘社区具有一系列特点和优势,如知识型、层次性以及自主性。高级知识分子的聚集使得高校型地缘社区具有知识型的特征,然而这种优势是一种潜在的资源,这种资源的利用并不取决于知识自身,而是取决于知识被激发的程度,知识自身并不能成为社区文化的核心,因此知识型仅仅是一种潜在的优势。由于高校的社区成分与农村的并存,使得社区文化的层次性非常明显,即一部分群体是典型的高知群体;另一部分则是典型的农民与工商业者的混合群体。这种层次性的存在使得相互的渗透成为必然,从而有利于社区文化水平的提高。高级知识分子群体比农民与工商业者混合的群体更加注重自主性的提高和发挥,这种自主性使他们更易于从自身的需要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二)社区文化的混合性
高校型地缘社区使得其社区文化不可避免地凸显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混合。在高校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之间,由于相邻的地域条件、文化的传播以及文化需求的互补,促使双方始终处于互动的状态,互动满足了各自文化主体的多样性需求,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对社区文化建设起着积极的促进和引导作用;另一方面,社区文化建设又会直接影响和制约校园文化的发展。社区可以为学校提供有利的周边环境、发展空间、实践基地以及必要的资源支持和服务保障。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辐射社区,不仅可以成为一个社区、一座城市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一面旗帜,而且还可以通过物质支持、人力支持、科技输出、人才培训、文化交流、文明共建和爱心服务等举措,参与和推进和谐社区、文明社区、卫生社区、生态社区以及学习型社区的建设。②因此,社区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高校互为手段、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三)社区文化的学习性和开放性
21世纪的社区同时具有学习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高校型地缘社区更加彰显这一特点。学习化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应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随着他的成熟程度允许他有越来越大的自由;由他自己决定他要学习什么,他要如何学习以及在什么地方学习和受训”③。社区文化的建设亦是如此,社区中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阶段的成员彼此影响,相互学习,成为学习化社区的特色。
高校型地缘社区也是一个无障碍型的社区,其包含四层含义:第一,一切社区系统均向社区成员开放,为社区成员提供必要的文化资源、参与机会和设备系统,社区成员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放松自己的各种社区文化资源,以满足其需要;第二,各种社区文化系统与高校教育资源相互开放、相互包容、相得益彰;第三,学习化社会背景下,各级各类的社区机构与教育机构相互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第四,信息社会的网络相互开放,体现文化的交汇与沟通,世界成为社区成员时时处处参与的舞台。
二、高校型地缘社区文化模式的困境——以廊坊市为例
(一)地缘优势与地缘利用的缺失并存
高校型地缘社区具备着地缘上的种种优势,然而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在社区的文化建设中,高级知识分子阶层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其原因主要有:一是这些社区成员群体因其文化程度较高,往往具有自己独立空间的精神需求,他们更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以及自我的成就感。这种精神需求使得他们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缺少与社区其他成员的沟通。二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陈旧,难以吸引高学历群体的关注。当前的社区文化建设,过多注重体育锻炼以及群体性的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内容,而忽视较高层次文化内容的开展,因此,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关注。三是20世纪的社区文化建设偏重硬件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然而这些硬件环境和基础设施往往是从业缘入手的配置,虽然配置得比较成熟,但却已不适应21世纪的中青年群体的需求(高学历层次又恰恰位于中青年群体),这也造成高学历群体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二)社区文化的混合性与校园文化的单向性并存
社区文化的混合性是指同时以不同层次的居民、单位为社区成员对象的社区文化构成类型,可以根据主体的居民层次分为农民主导型社区、教师主导型社区、城市居民主导型社区以及城乡居民混合型社区。社区文化是开放的,开放的社区文化中多种成分的并存是其基本特征,多种文化的并存也就彰显出社区文化的混合性。
高校型地缘社区的文化建设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社区文化是被动地接受校园文化的影响还是主动地接受校园文化的影响,其效果差异是非常显著的。然而,在以高校为主导的高校型地缘社区文化建设的模式中,由于学校居于主导地位,社区就可以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开展社区文化工作,为社区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高校具备较高层次的教育资源,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师资、高等教育设施高等教育投资以及高等学校本身所含有的无形资产(包括学校声望资源、市场资源、信息资源、办学思想、管理制度和经验、群体精神、校园文化环境等)。这些资源本身不会自主地发挥作用,而是需要借助管理和利用才会发挥实效。在廊坊市高校型地缘社区的建设过程中,社区不能很好地与高校教育资源结合,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的缺失以及社区文化建设中地缘教育资源的浪费。社区文化建设对于高校教育资源的管理与利用的不足,导致高校教育资源的单一性发展与社区文化建设中较高文化层次主动参与的缺失。
(三)社区文化的互动性与开放性不足
社区文化与校园文化是彼此依存的。校园文化作为社区文化的亮点,应该凸显其文化窗口的作用。由于高校是高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聚集地,使其文化必然包含文化的高层次内容又包含社会最新的时代特色。这个文化窗口必须是开放的,只有它开放的存在,并且主动影响社区成员,它的文化窗口的功能才能够更好地体现。同时,校园文化应该是社区文化的核心,校园文化往往代表着时代的脚步和文化的深层次内涵。青年学生可以很好地感受时代的脉搏,把握文化的前沿;教授、学者可以很好地浓缩文化,从理论上建构文化的体系,文化前沿与理论体系的交融必然带来文化核心的建立。但事实上,很多高校校园文化的开放性不足,不能满足社区文化建设的需要,学校缺乏与社区有效地沟通与交流,因此它并没有担负起文化核心的功能。
三、高校型地缘社区文化模式的重建
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上述文化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文化框架作为社区文化建构的脚手架。支架型文化模式可以定义为:为社区成员建构对社区文化的参与和理解提供一种文化框架(Culture Framework)。这种框架的作用体现为使社区成员积极地参与并理解社区文化建设。为此,高校型地缘社区文化模式的重建必须要事先建构社区文化框架,以便于吸引社区成员的关注并逐步引向深入。
(一)以高校资源为支点
以廊坊市为例的社区文化模式凸显了高校型地缘社区文化的现实性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社区建设很难跟上时代的节奏,支架型文化模式的建构有利于解决这个现实问题。高校资源包括师资资源、设施资源以及环境资源。高校教师既是社区成员同时也是文化资源的来源,如果他们可以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调动其他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节约社区文化培训的师资经费。高校的设施资源如果可以与社区的设施资源很好地结合,不仅可以节约社区购买设施的资金,还可以有效地利用高校设施为社区文化建设服务,从而实现双赢。
如上所述,这种文化框架的建立,目的是引导社区文化建设走向更高的层次。20世纪的社区文化建设太多地关注民生与民基,较少关注对高层次文化的需要。然而,从民生与民基向民治与民享的提升,并非是原有的、有限的社区文化工作者可以做到的,而高校型地缘社区中高校的师资力量,恰恰可以弥补这一不足。通过高校的资源作为脚手架,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支架作用”),就可以把社区文化建设从一个较低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使社区文化走在时代发展的前面。
(二)以网络资源为媒介
网络资源是利用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传播和网络软件管理的信息资源。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网络资源的重要影响不仅应该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还应该体现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网络资源的媒介作用应该落实到社区生活的实践中,社区成员都应该掌握网络的使用技术和方法,以获得更多的网络资源,帮助自己获得高质量的文化生活。社区文化建设应尽快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共享,这样可以提高社区信息的利用率。
(三)以社区资源为基础
社区文化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要实现以社区资源为基础的资源共享,政府必须进一步强化职能行为。一是要进一步落实高校参与和支持社区文化建设的责任制,使其明确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责、权、利,并增强责任感,同时政府要加强检查和督促;二是要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规划,使社区资源共享不能仅停留在场地共享上,要使资源共享逐步向人才共享、信息共享等更高层次发展;三是进一步强化街道、居委会的行政职能,建立和完善责、权、利相统一的工作机制,赋予他们更多的组织管理权限,发挥他们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四是各级政府要适当增加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条件。
四、结语
高校型地缘社区文化模式的建构离不开社区资源与高校资源的整合,社区资源中主导资源的利用是资源整合的核心。高校型地缘社区文化以其特色和优势展示其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它的特色优势是无法忽视的,然而它的特色的充分发挥,并不是主观意愿可以实现的,需要社区文化的工作者从不同的视角开发和利用。
[注释]
①孙萍.文化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6.
②潘璋德.高职院校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要素[J].科技教育,2008(1):110.
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63.
[关键词]高校型地缘社区 文化模式 实践性
[作者简介]李西君(1971- ),女,河北廊坊人,廊坊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河北 廊坊 06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廊坊市科技局批准项目“廊坊市社区文化与教育体系建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09026024)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08-0159-02
“社区文化可以理解为人类的精神和物质生活方式。精神生活方式主要包括人们的价值结构(追求、期望、时空价值观等)、信仰结构(宗教信仰)和规范结构(风俗、道德、法律等)方面;物质生活方式主要是指人们衣食住行以及工作和娱乐的方式。”①总的看来,社区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区成员在社区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社区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家园文化,具有社会性、开放性和群众性等特点。
一、高校型地缘社区文化的特点
(一)地缘的优势性
地缘性就是本地特有的性质、共性。以高校为主体的高校型地缘社区具有一系列特点和优势,如知识型、层次性以及自主性。高级知识分子的聚集使得高校型地缘社区具有知识型的特征,然而这种优势是一种潜在的资源,这种资源的利用并不取决于知识自身,而是取决于知识被激发的程度,知识自身并不能成为社区文化的核心,因此知识型仅仅是一种潜在的优势。由于高校的社区成分与农村的并存,使得社区文化的层次性非常明显,即一部分群体是典型的高知群体;另一部分则是典型的农民与工商业者的混合群体。这种层次性的存在使得相互的渗透成为必然,从而有利于社区文化水平的提高。高级知识分子群体比农民与工商业者混合的群体更加注重自主性的提高和发挥,这种自主性使他们更易于从自身的需要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二)社区文化的混合性
高校型地缘社区使得其社区文化不可避免地凸显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混合。在高校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之间,由于相邻的地域条件、文化的传播以及文化需求的互补,促使双方始终处于互动的状态,互动满足了各自文化主体的多样性需求,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对社区文化建设起着积极的促进和引导作用;另一方面,社区文化建设又会直接影响和制约校园文化的发展。社区可以为学校提供有利的周边环境、发展空间、实践基地以及必要的资源支持和服务保障。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辐射社区,不仅可以成为一个社区、一座城市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一面旗帜,而且还可以通过物质支持、人力支持、科技输出、人才培训、文化交流、文明共建和爱心服务等举措,参与和推进和谐社区、文明社区、卫生社区、生态社区以及学习型社区的建设。②因此,社区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高校互为手段、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三)社区文化的学习性和开放性
21世纪的社区同时具有学习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高校型地缘社区更加彰显这一特点。学习化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应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随着他的成熟程度允许他有越来越大的自由;由他自己决定他要学习什么,他要如何学习以及在什么地方学习和受训”③。社区文化的建设亦是如此,社区中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阶段的成员彼此影响,相互学习,成为学习化社区的特色。
高校型地缘社区也是一个无障碍型的社区,其包含四层含义:第一,一切社区系统均向社区成员开放,为社区成员提供必要的文化资源、参与机会和设备系统,社区成员自由取得学习、训练和放松自己的各种社区文化资源,以满足其需要;第二,各种社区文化系统与高校教育资源相互开放、相互包容、相得益彰;第三,学习化社会背景下,各级各类的社区机构与教育机构相互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第四,信息社会的网络相互开放,体现文化的交汇与沟通,世界成为社区成员时时处处参与的舞台。
二、高校型地缘社区文化模式的困境——以廊坊市为例
(一)地缘优势与地缘利用的缺失并存
高校型地缘社区具备着地缘上的种种优势,然而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在社区的文化建设中,高级知识分子阶层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其原因主要有:一是这些社区成员群体因其文化程度较高,往往具有自己独立空间的精神需求,他们更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以及自我的成就感。这种精神需求使得他们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缺少与社区其他成员的沟通。二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陈旧,难以吸引高学历群体的关注。当前的社区文化建设,过多注重体育锻炼以及群体性的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内容,而忽视较高层次文化内容的开展,因此,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关注。三是20世纪的社区文化建设偏重硬件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然而这些硬件环境和基础设施往往是从业缘入手的配置,虽然配置得比较成熟,但却已不适应21世纪的中青年群体的需求(高学历层次又恰恰位于中青年群体),这也造成高学历群体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二)社区文化的混合性与校园文化的单向性并存
社区文化的混合性是指同时以不同层次的居民、单位为社区成员对象的社区文化构成类型,可以根据主体的居民层次分为农民主导型社区、教师主导型社区、城市居民主导型社区以及城乡居民混合型社区。社区文化是开放的,开放的社区文化中多种成分的并存是其基本特征,多种文化的并存也就彰显出社区文化的混合性。
高校型地缘社区的文化建设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社区文化是被动地接受校园文化的影响还是主动地接受校园文化的影响,其效果差异是非常显著的。然而,在以高校为主导的高校型地缘社区文化建设的模式中,由于学校居于主导地位,社区就可以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开展社区文化工作,为社区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高校具备较高层次的教育资源,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师资、高等教育设施高等教育投资以及高等学校本身所含有的无形资产(包括学校声望资源、市场资源、信息资源、办学思想、管理制度和经验、群体精神、校园文化环境等)。这些资源本身不会自主地发挥作用,而是需要借助管理和利用才会发挥实效。在廊坊市高校型地缘社区的建设过程中,社区不能很好地与高校教育资源结合,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的缺失以及社区文化建设中地缘教育资源的浪费。社区文化建设对于高校教育资源的管理与利用的不足,导致高校教育资源的单一性发展与社区文化建设中较高文化层次主动参与的缺失。
(三)社区文化的互动性与开放性不足
社区文化与校园文化是彼此依存的。校园文化作为社区文化的亮点,应该凸显其文化窗口的作用。由于高校是高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聚集地,使其文化必然包含文化的高层次内容又包含社会最新的时代特色。这个文化窗口必须是开放的,只有它开放的存在,并且主动影响社区成员,它的文化窗口的功能才能够更好地体现。同时,校园文化应该是社区文化的核心,校园文化往往代表着时代的脚步和文化的深层次内涵。青年学生可以很好地感受时代的脉搏,把握文化的前沿;教授、学者可以很好地浓缩文化,从理论上建构文化的体系,文化前沿与理论体系的交融必然带来文化核心的建立。但事实上,很多高校校园文化的开放性不足,不能满足社区文化建设的需要,学校缺乏与社区有效地沟通与交流,因此它并没有担负起文化核心的功能。
三、高校型地缘社区文化模式的重建
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上述文化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文化框架作为社区文化建构的脚手架。支架型文化模式可以定义为:为社区成员建构对社区文化的参与和理解提供一种文化框架(Culture Framework)。这种框架的作用体现为使社区成员积极地参与并理解社区文化建设。为此,高校型地缘社区文化模式的重建必须要事先建构社区文化框架,以便于吸引社区成员的关注并逐步引向深入。
(一)以高校资源为支点
以廊坊市为例的社区文化模式凸显了高校型地缘社区文化的现实性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社区建设很难跟上时代的节奏,支架型文化模式的建构有利于解决这个现实问题。高校资源包括师资资源、设施资源以及环境资源。高校教师既是社区成员同时也是文化资源的来源,如果他们可以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调动其他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节约社区文化培训的师资经费。高校的设施资源如果可以与社区的设施资源很好地结合,不仅可以节约社区购买设施的资金,还可以有效地利用高校设施为社区文化建设服务,从而实现双赢。
如上所述,这种文化框架的建立,目的是引导社区文化建设走向更高的层次。20世纪的社区文化建设太多地关注民生与民基,较少关注对高层次文化的需要。然而,从民生与民基向民治与民享的提升,并非是原有的、有限的社区文化工作者可以做到的,而高校型地缘社区中高校的师资力量,恰恰可以弥补这一不足。通过高校的资源作为脚手架,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支架作用”),就可以把社区文化建设从一个较低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使社区文化走在时代发展的前面。
(二)以网络资源为媒介
网络资源是利用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传播和网络软件管理的信息资源。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网络资源的重要影响不仅应该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还应该体现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网络资源的媒介作用应该落实到社区生活的实践中,社区成员都应该掌握网络的使用技术和方法,以获得更多的网络资源,帮助自己获得高质量的文化生活。社区文化建设应尽快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共享,这样可以提高社区信息的利用率。
(三)以社区资源为基础
社区文化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要实现以社区资源为基础的资源共享,政府必须进一步强化职能行为。一是要进一步落实高校参与和支持社区文化建设的责任制,使其明确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责、权、利,并增强责任感,同时政府要加强检查和督促;二是要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规划,使社区资源共享不能仅停留在场地共享上,要使资源共享逐步向人才共享、信息共享等更高层次发展;三是进一步强化街道、居委会的行政职能,建立和完善责、权、利相统一的工作机制,赋予他们更多的组织管理权限,发挥他们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四是各级政府要适当增加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条件。
四、结语
高校型地缘社区文化模式的建构离不开社区资源与高校资源的整合,社区资源中主导资源的利用是资源整合的核心。高校型地缘社区文化以其特色和优势展示其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它的特色优势是无法忽视的,然而它的特色的充分发挥,并不是主观意愿可以实现的,需要社区文化的工作者从不同的视角开发和利用。
[注释]
①孙萍.文化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6.
②潘璋德.高职院校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要素[J].科技教育,2008(1):110.
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