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虚为实 实活相济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yua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诗歌是语言艺术和情感魅力的融合,是最精纯美妙的文体,古诗鉴赏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高中阶段作为学生情感培养和语文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更是要加强对古典诗词的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但是当下的古诗词教学却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较被动,效率低下;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反思当下的古诗词课堂教学,主要存在两大问题。
  其一是虚而不实。我国的古典诗歌用语凝练,意象飘远,意旨精微,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所以主张“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强调朗读和背诵是古诗词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品味出诗的韵味和情感。而在现实教学中,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古典诗词的语言障碍、知识体系的割裂松散等种种因素使得学生的诵读吟咏往往只流于形式,缺乏理解的厚度、欣赏的深度,甚至基础薄弱的学生根本读不懂诗的内容。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课,或花样百出的朗读,加之面面俱到的分析;或蜻蜓点水式的介绍,然后读读背背了事。过度虚化古诗词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使得学生感觉虚无缥缈、无所适从,本来就课业负担重,课余阅读少的高中生觉得“收效甚微”,加之数理化的强烈冲击,古典诗词阅读就成了学生首先放弃的对象。
  其二是实而不活。教师对蕴含着诗人强烈的思想情感的诗词依照教参从作者介绍、背景资料到字词句篇、手法特色等进行全面分析讲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感觉是讲深、讲透了,但是也把本来完整、优美的诗词肢解得支离破碎了。例如,在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将各种诗歌表现手法及鉴赏手法进行罗列,然后给学生进行一定量的示范,教学的任务就算是完成了。这样学生最多只能感受到教师传达出的答题方法,诗词本身所传达的思想情感、个人的情感体验,便难以深刻地体会。学生没有感受到诗歌的魅力,还对干巴巴的分析感到粗糙无味,逐渐丧失了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学生一脸冷漠;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学生能接到下一句;背诵古诗词完全是为了应付检查和考试……
  古代诗词的学习和欣赏是以作品所提供的语言形象为根据的感受和体验,其本质是为了吸取有益的内容来丰富学生的思维、陶冶思想性情,是一种具有认识性的活动,它需要通过理性的分析、综合和判断,才能达到认识的目的。虚而不实的课堂教学缺乏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建构,没有理性的分析、归纳和总结,所以不能使学生明了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实而不活的课堂教学将古典诗词教学视为功利化的僵化的任务完成,将富有美质的诗词变成了一种死板教条的东西,远离了情与美。这两种背离古典诗词认识规律的教法,可以说都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那么如何做到“化虚为实”“实活相济”,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呢?
  一、诵读有要求
  古代诗歌具有句式整齐、合于音律的特点,比如近体诗严格要求句数相等,讲求对仗,讲究平仄,讲究押韵。这种特殊的语言组合及它与诗人情感相结合的特征,决定了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和欣赏。课堂教学的读法有很多,范读、默读、朗读、美读、背诵、分小组读等,但是不能流于形式或浅尝辄止,笔者在指导诵读技巧外,对学生明确提出,在诵读后完成以下四点任务:有不懂的字词句,提出来解决;根据标题和注释,简介写作的相关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背景、事件等;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的内容;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诗的内容。
  古典诗词离学生生活时代已久远,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学生学习的障碍还是很多的,仅仅是吟咏体会,缺乏具体的任务要求的落实,读终究是流于形式的。这四点要求,由易到难推动学生层进式地理解文本。第一点要求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学生有疑处往往是关键所在,有时一字之误、一个词语的差异,就会导致思想感情把握的偏差。对字词的疑问,或教师适当地解释、点拨,或学生间简单讨论交流,使得本来望而却步的难题轻松化解,学生增强了读诗的信心,慢慢会感受到读诗的乐趣。第二点从标题和注释了解诗的相关信息,有助于对内容、情感的准确把握。如《邯郸冬至夜思家》可以从标题读出以下信息:“邯郸”表明作者羁旅在外;“冬至”诗后有注释:“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重要节日”应该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诗人却不得不寄寓在驿馆里,思乡之苦就自然蕴含其中了;“夜”写作时间是夜里;“思家”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学生在介绍时把这些要素组合起来,诗的内容、情感方向就把握准确了。第三点让学生把本难以言清的体悟和感觉具体明晰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对于古诗词阅读尤其是鉴赏能力不高的中学生来说,这一近似于翻译的环节是需要的,这样可以细致入微地理解诗句,减少主观臆断,从而正确把握整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同时也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因为有前两步作铺垫,这一要求学生就不难完成了。第四点是整体把握全诗的概括能力的考查,也是古诗鉴赏能力考查的重点。按次序完成这四点要求,化吟诵感悟的“虚”为读懂内容的“实”。
  二、分析有方法
  由于古代诗歌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所以读懂诗的内容还谈不上是鉴赏。很多学生一提起诗词鉴赏,就感到虚无缥缈、无所适从,不知道从何处落笔,要么一鳞半爪,挂一漏万,要么生拉硬扯,杂乱无章。其实,诗歌鉴赏并没有想象中那样难以把握,只要把握一些阅读规律,就完全可以准确抓住诗词鉴赏的要领。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分析欣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写什么———怎么写———有何用。
  1.写什么———寻找诗中具体描写的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人、事、景、物,即意象
  诗歌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诗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鉴赏诗歌就要用心去把握蕴含于“山”“水”中的情意。从寻找意象入手,使学生明白诗歌在写什么,再围绕这个中心内容,探究意象———意境———情感之间的关系,深入品味诗意。如《声声慢》,词中的意象有:淡酒、急风、旧雁、黄花、梧桐和细雨。寻觅不得,想借酒消愁,可薄酒难抵秋风冷雨;是怎样的愁难以消除?是对家乡的思念,是对亡夫的想念;国破家亡,谁还会怜取眼前黄花,作者自怜自叹,孤寂的心感受着雨打梧桐凄凉的声音。借助这些意象,李清照营造出凄凉惨淡的意境,渲染了“愁”字。再如《雨霖铃》选取了很多意象: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此等意象,在古人心中,都具有离别或相思的意味,它们突出秋景凄凉孤寂的特点,表现了离别者内心的凄楚。意象,是凝聚诗人情感的物象,把握了意象,才能在情感上走近诗人。   2.怎么写———把握诗人运用的艺术手法
  诗歌离不开技巧,诗人都会围绕诗歌的主旨,选择恰当的手法来表达。写景诗借助情景交融,咏物诗采用托物言志,咏史怀古诗运用借古讽今等等。要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必须建立在明确掌握古诗词常用手法的类型和特点的基础上。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一个艺术手法知识结构图,然后经过范例的引领,来落实强化艺术手法的掌握。如江苏考纲规定的7种修辞手法的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对比衬托等手法的辨析和特点;如表达方式中描写特别是写景的手法的归纳,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每一首诗着重学习一种手法的方法,以点带面,如《登高》的情景交融,《石头城》的借古讽今,《锦瑟》的用典含蓄,《虞美人》的化虚为实,《蜀道难》的想象与夸张,《琵琶行》的比喻和通感,《山居秋暝》的动静结合等。诗歌的鉴赏是一个整体的思维过程,各种手法只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能,而不是必须,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教学让学生懂得,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欣赏诗词,在强化中让他们把鉴赏的角度、鉴赏的思维化为自己的能力。
  3.有何用———阐释所选意象、所用手法的表达效果
  鉴赏诗歌,不但要鉴赏写什么、怎么写,还要知道这样写的作用。任何意象的选择、任何技法的运用,都关乎诗歌情感的表达。例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前两句描写了山中清幽明洁之景,后两句写山中的人事生活,以动衬静,充满了生动温馨之美,山中之景,动静结合,清幽静谧,而又生机盎然,这就流溢着诗人陶醉其中的怡悦之情,所以诗歌最终自然归结到“王孙自可留”的隐逸情志上。所以意象的选择、手法的运用对作者的传情达意起关键性的作用。此外有些手法还有其本身的各自不同的表达效果,例如对比衬托可以使相反或相对事物的特征或本质突现出来,更为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比喻、比拟能描绘和渲染事物的特征,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设问、反问、反复则主要起强调、加强语气的作用,引发读者对事物特征的注意和思考;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给学生分析古诗词的基本方法,指导学生走好这三步,他们就不会再为古诗词阅读而头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在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既要让学生明晰鉴赏的方法,同时这个方法的领悟过程又不是简单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达到认识的目的。
  三、语言有品味
  中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既是在教师引领下的模仿性活动,也是一种学生个性化、创造性的活动。这种个性化创造性活动尤其表现在对诗歌语言的品评上。在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品评他们喜欢的字词句,好的诗句必然会吸引或打动学生,教师就是要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敏感,使他们的关注力集中到诗的语言本身上来。古典诗歌语言凝练、语意含蓄。语言表达上有许多特点,诸如受字数的限制,用字要省略;由于韵脚的约束,不得不运用倒装;遣词造句要合辙押韵等,从这些细部入手,反复品评,赏析语言运用技巧,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黄昏”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室内之人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她的寂寞、失望和惆怅。诗歌有“诗眼”之说,诗眼是一首诗中最精彩最关键的词句,是全诗神韵的集中表露。“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们竭力追求“一字传神”,主要表现在动词、形容词和虚词上。我们在解读时就要着重去探寻去理解诗中的那个最精练传神、能最有效地表现诗歌意境的字眼。如:如柳宗元的《江雪》中的“独”字,既有“孤独”之意,又有“孤傲”之情,既表达了沉寂清冷的生活氛围,又表达了诗人傲岸卓立的情操;《声声慢》中“愁”字的丰富内涵……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趋向和诗歌的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特色,更要珍惜学生个体独特的感悟体验,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把诗词教“活”,让学生学“活”,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教材,那么最好的教材也会成为教学的桎梏。课堂灵活开放,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在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地和同学、老师甚至教材平等对话。
  古代诗词教学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就能使课堂化虚为实,实活相济,学生一旦有了较为坚实的诗词积累,就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技巧的表现力,进而较为轻松地完成诗歌鉴赏。更为重要的是,有效的古诗词教学还有助于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国产异长春花碱与顺铂联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及其毒副反应.方法 异长春花碱每次40mg,第1天、8天静滴.顺铂每次20mg,第1~5天静滴,第22天或第29天重复下一周期.结果 本组26例,CR0例,RP 13例,总有效率50.0%.结论 国产异长春花碱与顺铂联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经济有效。
在新课标要求下,只有对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了解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才能更好地采取有效的培养策略,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
颅脑手术中,由于颅脑生理、解剖特点及手术操作等原因,术中出血较多,控制性降压可以减少术中出血,使术野清楚,有利于手术操作.本研究总结在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中复合艾司洛尔的应用效果。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55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两组,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组35例,非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对照组20例,观察两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组
言语能力产生的过程是生命个体接受外界信息刺激,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语言秩序的要求进行组织和表达的过程。阅读教学中,言语的输出与倾吐不能局限于对现有文本和生活资源的机械吸收,而要提升学生在言语组织和表达过程中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在日常的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文本现有资源的体悟悦纳,更要关注学生对现有语言的创造性运用,从而提升学生言语表达的创造性。  一、创设可感情境,唤醒沉睡动力  传统阅读教
络合滴定法测定牙科材料中锡、铜和锌喻银谷(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北京,100081)牙科合金材料是由银、锡、铜和锌组成合金。我院近年开发的此医用材料已销售于国内外。该产品成分检测原沿
使用红外分析仪测定超低碳万秀芝,郁如荣(哈尔滨锅炉厂材料研究所哈尔滨,150040)不锈钢中超低碳的分析,用通常的气体容量法或电导法,都比较困难。特别是一些进口钢材如日本的不锈钢焊丝含
“张丽莉,一位柔弱的女教师,在失控的汽车冲向学生时,居然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阅读着英雄的事迹,我不禁凝神思索: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们该向她学点什么。
在近中性溶液中,用Co(Ⅱ)—双硫腙—CCl_4萃取含铜溶液时,Cu(Ⅱ)定量(?)代(?)出Co(Ⅱ)(?)双硫腙中的Co(Ⅱ),形成在435nm处具有最大吸收的Cu(Ⅱ)一双硫腙络合物,其表观摩尔吸
<正>测定天然水中痕量锰,通常用过硫酸盐氧化比色法.该法灵敏度不够高,当锰含量很低时需预先共沉淀富集,手续繁杂.近年来,基于锰对某些氧化还原反应的催化效应,用动力学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