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帮助他们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和感悟生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认识社会,让课堂涌动生命的活力。
一、主动参与——感知生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参与。教学中。教师必须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配合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参与能力的发挥提供足够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教学活动、课后延伸教育活动。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吃穿用哪里来》一课时,我让学生课前进行小调查,预先设计了调查提示表,从调查主题、内容、方法和汇报方式等方面做了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提示,其中关于“追根寻源”主题调查活动,提示学生生活用品可以从起居、学习、出行等方面人手开展调查;在调查方法上提示学生可以有访问、与长辈交流、分析生活现象、与现在对比等;在汇报时,以小组为单位,以角色扮演的形式,采取分区(农业区、工业区和工农业混合区)的方法,为生活需要的物品找找“老家”……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纷纷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同学之间还互相评价,由此,大家对“吃穿用哪里来”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课后,我还要求同学们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带出教室。与小伙伴们分享。
二、自主经验——引发感悟
学生不断丰富生活经验的过程,也是他们逐步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教学中,要了解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了解儿童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和感悟。注意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充分发挥其作用。
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时,我问学生:“生活中你们都见过哪些危险的事情?当危险发生的时候。你选择哪种方式自救和互救?”让学生展开讨论,归纳出几种自救和互救的方法。接着,在组织学生进行火灾现场模拟活动中。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总结的自救互救的方法(拨打119、逃生演练、灭火方法等),成功地进行了科学有效的自救和互救,让他们在享受成功乐趣的同时。增强了自护本领、合作意识。
三、活动实践——增强情感
良好品德心理和品德行为的形成总是潜移默化地受自身生活体验的影响。教师应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情感体验和行为体验,引导学生在各种行为活动中实践,从而丰富和加强内心体验。
教学中,我通过资料搜集、现场调查、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欣赏、游戏、故事等活动。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动手操作,调动全身感官参与体验以及开展多方合作的活动。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伸出爱的手》时,我让学生表演盲人购物、聋哑人交流、断臂人写作业系鞋带、下肢残疾人上楼梯等,表演后让学生谈感受。学生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作为残疾人的难处,从而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四、解决问题——深刻领会
《品德与社会》与以往传统的思品课相比更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我们的学校》一课,我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先让学生谈自己在学校的生活和成长经历,接着让学生展示在学校参加活动的照片、比赛获奖的证书、美术作品等,然后组织学生参观校园。我根据学校实际设计了几条不同的参观路线,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分组开展参观活动。在参观校园过程中,我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适当的记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表达自己喜欢的校园一角时,用画一画、写一写、说一说、剪一剪、贴一贴等多种方法,体现了教材的选择性,学生的个性也得到充分的表现。
五、拓展学习——回归生活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思品课要打破过去教师和学生围着教材转,课堂灌输几条干巴巴理论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学习活动情境,充分挖掘教材,拓展教材内容,把教科书扩展到他们的其他生活空间,把师生作为动态的课程资源来开发。充分利用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网络以及各种社会组织等资源。
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我们的生活需要谁》时,课前,我让学生调查一天中有哪些人为我们服务,并找一找、问一问、访一访身边的人(为我们服务的人),了解他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课中让学生汇报交流;课后让学生思考:假如没有清洁工和其他劳动者,我们的生活会怎样?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知道应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明白了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人为我们服务着,不计较报酬的多少。不计较劳动时间的长短,正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美好。
(作者单位:霞浦县北壁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林彦)
一、主动参与——感知生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参与。教学中。教师必须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配合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参与能力的发挥提供足够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教学活动、课后延伸教育活动。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吃穿用哪里来》一课时,我让学生课前进行小调查,预先设计了调查提示表,从调查主题、内容、方法和汇报方式等方面做了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提示,其中关于“追根寻源”主题调查活动,提示学生生活用品可以从起居、学习、出行等方面人手开展调查;在调查方法上提示学生可以有访问、与长辈交流、分析生活现象、与现在对比等;在汇报时,以小组为单位,以角色扮演的形式,采取分区(农业区、工业区和工农业混合区)的方法,为生活需要的物品找找“老家”……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纷纷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同学之间还互相评价,由此,大家对“吃穿用哪里来”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课后,我还要求同学们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带出教室。与小伙伴们分享。
二、自主经验——引发感悟
学生不断丰富生活经验的过程,也是他们逐步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教学中,要了解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了解儿童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和感悟。注意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充分发挥其作用。
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时,我问学生:“生活中你们都见过哪些危险的事情?当危险发生的时候。你选择哪种方式自救和互救?”让学生展开讨论,归纳出几种自救和互救的方法。接着,在组织学生进行火灾现场模拟活动中。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总结的自救互救的方法(拨打119、逃生演练、灭火方法等),成功地进行了科学有效的自救和互救,让他们在享受成功乐趣的同时。增强了自护本领、合作意识。
三、活动实践——增强情感
良好品德心理和品德行为的形成总是潜移默化地受自身生活体验的影响。教师应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情感体验和行为体验,引导学生在各种行为活动中实践,从而丰富和加强内心体验。
教学中,我通过资料搜集、现场调查、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欣赏、游戏、故事等活动。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动手操作,调动全身感官参与体验以及开展多方合作的活动。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伸出爱的手》时,我让学生表演盲人购物、聋哑人交流、断臂人写作业系鞋带、下肢残疾人上楼梯等,表演后让学生谈感受。学生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作为残疾人的难处,从而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四、解决问题——深刻领会
《品德与社会》与以往传统的思品课相比更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我们的学校》一课,我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先让学生谈自己在学校的生活和成长经历,接着让学生展示在学校参加活动的照片、比赛获奖的证书、美术作品等,然后组织学生参观校园。我根据学校实际设计了几条不同的参观路线,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分组开展参观活动。在参观校园过程中,我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适当的记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表达自己喜欢的校园一角时,用画一画、写一写、说一说、剪一剪、贴一贴等多种方法,体现了教材的选择性,学生的个性也得到充分的表现。
五、拓展学习——回归生活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思品课要打破过去教师和学生围着教材转,课堂灌输几条干巴巴理论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学习活动情境,充分挖掘教材,拓展教材内容,把教科书扩展到他们的其他生活空间,把师生作为动态的课程资源来开发。充分利用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网络以及各种社会组织等资源。
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我们的生活需要谁》时,课前,我让学生调查一天中有哪些人为我们服务,并找一找、问一问、访一访身边的人(为我们服务的人),了解他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课中让学生汇报交流;课后让学生思考:假如没有清洁工和其他劳动者,我们的生活会怎样?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知道应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明白了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人为我们服务着,不计较报酬的多少。不计较劳动时间的长短,正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我们的生活才会如此美好。
(作者单位:霞浦县北壁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林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