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都说养老产业目前还处于一个小学生的发展阶段,我认为可以这么说,但如果把整个产业的发展拿人的一生来比较,应该是一个青年期,现在是青年人为老年人做产品,我感觉这个比喻特别像。现在青年人有热情,愿意学习,有输得起的精神,感觉尝试着输了,我还可以再站起来,这是非常好的心态;反过来年轻人做老年的产品,对老年人的生活及服务不太了解,这方面要不断学习。
第一方面,这个时期做养老是特别勇敢的,但是很多从业者对服务的对象(老人)还不是很理解,于是造成很多产品“看起来很美”,却并不能“落地”,养老产业也因此而陷入不尴不尬的境地。
第二方面,我们要理解这个时代,准确把握当下老人的特点。那些30后、40后不舍得花钱;而那些50后、60后还没有真正想去购买这个房子,是有投资的需求,还是用于安顿自己的父母,抑或是为自己打算,这个思路不是很清楚。所以我们应该跟着时代一步一步往前走,而不是一下特别的超前,做了一堆东西以后,发现实际需求没有这么大。
第三方面,在操作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有一定的可变性。我们做完这一套东西,是需要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到时候还能改改,我怎么样的适应这个要求,现在这一点上由于还不够细,对这个了解不够深,所以就做得不是很充分。
比如说现在做的一种二层,是不是应该有电梯,现在觉得这个地方行了,今后肯定会出现电梯。再比如说做机构,健康老人确实也是需要这个东西,但是过十年、二十年,也许就需要一定的服务,总的来说现在的户型也好,劳动形式也好,有没有这种可变性,将来加上护理能不能运营下去是个关键问题。所以我觉得这都是事先做伏笔的,我们设计经常遇到这个问题。有的时候就算是不说这件事,我都要偷偷的想这件事。我要健康的,我管不了智障,可是我们心想,这个房子是一百年的,盖完了以后一百年是可以用的,放在这也动不了。所以我在想,把这个留着,把这个墙打了,这个管子是不是预埋,均匀的布水点,将来也有一个吸收的地儿,所以我们其实也是埋了一个伏笔,希望有一种适应性和可变性,我觉得这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还看到了更重要的一条是有爱心、有耐心,这个爱心应该是从咱们这边看出来,但是理解还要困难一些,你的爱,爱得对不对,这一点有的时候做得不是特别好。
有时候我们对老人来说给了更多的物质,像豪华的大户型等,是从青年人的角度出发来想的,但是实际上老人特别需要的是他的生活中所缺的。比如说我认为老人更希望在阳光下,也就是趋光性,在阳光下生活,那在户型设计上,我们可以把厨房搁在南边,但是现在厨房都搁在北边,觉得是一般生活中的事,而没想到老人真正的生活模式是什么,就是做饭、吃饭、浇花、洗衣服什么的。但是现在呢,没有做出来,大多数项目还是把大面积放在前面,认为面积更重要,我认为不是,应该是他真正所需要的。这个时代,思想还没有转弯,实际需求和想法是不一样的。
在老人的生活模式中,厨房和阳台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许他们并不在乎是不是有落地窗和通透的大客厅,但是他们的大阳台不能马虎。因为他要浇花,如果没有阳台了,没有地方养花了,是一个很大的缺陷,他必须洗衣,洗衣服还要滴水,所以这一块我们既要满足大空间、好采光,也要满足空间扩大这个视觉效果,又要让他能洗衣服和浇花,所以这里面的设计还是要考虑到现在的追求和思想水平,以及考虑到将来会发生的事做好准备。养老这件事挺复杂的,所以需要年轻人能够真正体会老人的真实需求和将来的真实需求。
还有一点,这个老人跟家庭的人一块儿生活,或者是说将来那么长时间内,跟家庭什么关系,这一点也应该充分考虑,户型现在要做出服务,甚至说我们觉得他将来老了,可能和其他人在这个大房子里一块儿住,这个户型现在也许不合适,需要相对氛围的私密。还有一个是到后期,比如说下一代人继承了房子以后,跟他的年轻子女是怎么生活的,有可能觉得房子特别大,经济上有衰退了以后,可能会拿出一部分租给年轻人,但房子是不是能够分得开,要分不开的话,怎么租也租不上,更别说卖了。现在台湾已经出现这个问题了,当时高峰期也是都买了大户型,现在想出租,也租不出去,150平方米的,这个房子租给谁呢?小年轻来租的话也不想租那么多,如果分割出租的话也要考虑出租后的实用性,这些都需要长远的眼光和规划。
我们觉得对于户型想了很多的问题,想到三十年后这个房子还能够改造,拿一个二手房特别好卖,或者是说出租,或者是说满足家庭的两代人如何住,所以对于这方面要深刻考虑。房子不是说建完就这样了,还是可以调整的,哪怕是卖出去在装修上给出哪种指导,都肯定是特别有意义的,如果是精装修的都能够给做了,如果是毛坯房也是需要给客户一个指导的。
作者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第一方面,这个时期做养老是特别勇敢的,但是很多从业者对服务的对象(老人)还不是很理解,于是造成很多产品“看起来很美”,却并不能“落地”,养老产业也因此而陷入不尴不尬的境地。
第二方面,我们要理解这个时代,准确把握当下老人的特点。那些30后、40后不舍得花钱;而那些50后、60后还没有真正想去购买这个房子,是有投资的需求,还是用于安顿自己的父母,抑或是为自己打算,这个思路不是很清楚。所以我们应该跟着时代一步一步往前走,而不是一下特别的超前,做了一堆东西以后,发现实际需求没有这么大。
第三方面,在操作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有一定的可变性。我们做完这一套东西,是需要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到时候还能改改,我怎么样的适应这个要求,现在这一点上由于还不够细,对这个了解不够深,所以就做得不是很充分。
比如说现在做的一种二层,是不是应该有电梯,现在觉得这个地方行了,今后肯定会出现电梯。再比如说做机构,健康老人确实也是需要这个东西,但是过十年、二十年,也许就需要一定的服务,总的来说现在的户型也好,劳动形式也好,有没有这种可变性,将来加上护理能不能运营下去是个关键问题。所以我觉得这都是事先做伏笔的,我们设计经常遇到这个问题。有的时候就算是不说这件事,我都要偷偷的想这件事。我要健康的,我管不了智障,可是我们心想,这个房子是一百年的,盖完了以后一百年是可以用的,放在这也动不了。所以我在想,把这个留着,把这个墙打了,这个管子是不是预埋,均匀的布水点,将来也有一个吸收的地儿,所以我们其实也是埋了一个伏笔,希望有一种适应性和可变性,我觉得这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还看到了更重要的一条是有爱心、有耐心,这个爱心应该是从咱们这边看出来,但是理解还要困难一些,你的爱,爱得对不对,这一点有的时候做得不是特别好。
有时候我们对老人来说给了更多的物质,像豪华的大户型等,是从青年人的角度出发来想的,但是实际上老人特别需要的是他的生活中所缺的。比如说我认为老人更希望在阳光下,也就是趋光性,在阳光下生活,那在户型设计上,我们可以把厨房搁在南边,但是现在厨房都搁在北边,觉得是一般生活中的事,而没想到老人真正的生活模式是什么,就是做饭、吃饭、浇花、洗衣服什么的。但是现在呢,没有做出来,大多数项目还是把大面积放在前面,认为面积更重要,我认为不是,应该是他真正所需要的。这个时代,思想还没有转弯,实际需求和想法是不一样的。
在老人的生活模式中,厨房和阳台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许他们并不在乎是不是有落地窗和通透的大客厅,但是他们的大阳台不能马虎。因为他要浇花,如果没有阳台了,没有地方养花了,是一个很大的缺陷,他必须洗衣,洗衣服还要滴水,所以这一块我们既要满足大空间、好采光,也要满足空间扩大这个视觉效果,又要让他能洗衣服和浇花,所以这里面的设计还是要考虑到现在的追求和思想水平,以及考虑到将来会发生的事做好准备。养老这件事挺复杂的,所以需要年轻人能够真正体会老人的真实需求和将来的真实需求。
还有一点,这个老人跟家庭的人一块儿生活,或者是说将来那么长时间内,跟家庭什么关系,这一点也应该充分考虑,户型现在要做出服务,甚至说我们觉得他将来老了,可能和其他人在这个大房子里一块儿住,这个户型现在也许不合适,需要相对氛围的私密。还有一个是到后期,比如说下一代人继承了房子以后,跟他的年轻子女是怎么生活的,有可能觉得房子特别大,经济上有衰退了以后,可能会拿出一部分租给年轻人,但房子是不是能够分得开,要分不开的话,怎么租也租不上,更别说卖了。现在台湾已经出现这个问题了,当时高峰期也是都买了大户型,现在想出租,也租不出去,150平方米的,这个房子租给谁呢?小年轻来租的话也不想租那么多,如果分割出租的话也要考虑出租后的实用性,这些都需要长远的眼光和规划。
我们觉得对于户型想了很多的问题,想到三十年后这个房子还能够改造,拿一个二手房特别好卖,或者是说出租,或者是说满足家庭的两代人如何住,所以对于这方面要深刻考虑。房子不是说建完就这样了,还是可以调整的,哪怕是卖出去在装修上给出哪种指导,都肯定是特别有意义的,如果是精装修的都能够给做了,如果是毛坯房也是需要给客户一个指导的。
作者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