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赵士祥(1975—)男,江苏东海人,江苏省东海教育局教研员,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兼职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材、教法及学业评价。
(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江苏东海222300)
[关键词]课堂教学,“神入”,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5-0030-06
中学历史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艺术化、审美化了的教学,学生容易接受,也有利于孕育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道德。艺术化的教学注重交流的对象,偏向随机和情景的融入,虽没有规律可循,但建立在教育科学之上。缺乏艺术的教学,常常给人板着脸说教的感觉。中学历史教学追求艺术上的丰富多彩,是一种境界。境界“神入”了,教学才能“行云流水”。本文结合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些实例,谈谈对教学艺术“神人”的感受。那么,何谓“神入”历史?
一、历史“神人”教学艺术的特征
“神人”一词,由英国历史教学界传入我国,原词的意义是“Empathy”,即“神人”或“移情”。此处所讲的“神人”,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指“交游”人物,即“古今相通,神交古人”,意思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人物,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和动机等,并理解历史人物思想的发展变化,更准确地感悟历史,从历史中获取乐趣和智慧。第二层是指“进人”事件,即“顺古识势,解释事物”,意思是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置身于历史发展的时代中去观察事件,站在历史发展的真实背景中去研究历史事件,从而把握历史事件的起因、内容、特征、态势、归宿和影响等,并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趋向和变化规律。
“神人”教学艺术,既是一种历史教学的方法,又是一种历史教学的目标。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过去,认识现在。作为一种教学目标,它能够使学生掌握从过去或他人的视角理解事件的一种技能,以及对历史人物或事件产生认同的一种情感和态度。
那么,“神人”教学艺术具有哪些基本的特征呢?首先,“神人”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解释“历史人物为什么那样做?历史事件为什么那样发展?”的过程。“神人”不仅仅是让学生解读历史,接近历史人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感知历史。感知是“神人”艺术的重要特征。“神人”的感知性,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形象的素材(如:大量的文字史料、历史文物、历史场景图,等等),借助教学艺术技巧(如:生动的对话、情节的描述、合理的推断、形象的类比、顺势的启发,等等),调动学生的感官,把历史现象反映到意识中。感知是“神人”过程中最初步的心理现象,也是进行形象思维的基础。感知是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完成“神人”的心理活动。通过对历史形象的“感知”,初步“意会”历史形象的内涵,这是掌握历史知识,洞察历史规律的一个重要人口。
第二,“神入”有助于学生对“历史原貌和时代正确认识”。“神人”不是让学生解读历史时,一味的死记硬背,而是面对丰富的语言、文字、图像材料等,能置身历史的原貌中,产生非常接近“原时代”的概念。这就需要合理的“想像”。想像是“神人”艺术的又一特征。
“神人”的想象性,主要是指教师让学生对已有素材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形象。历史教学中,很多文物图、场景图、示意图及文字描述,都可能引发学生的想像。教师引导得当,学生通过想像的心理活动,就可以体会历史的本来面目,构建历史意境,初步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和概貌。
“神人”的教学,必须使学生对某个历史时期中的关键事件、人物、背景有一个详尽的了解。这个“了解”也需要“想像”。然而,“想像”不能偏离历史的真实。也就是说,“神人”需要想像,但不等同于“想像”。“神人”不应该与想像相混淆。脱离原本的“想像”,容易导致学生对历史产生不可靠的或错误的理解。历史不是不受拘束地进行想像,任意去想像,任意去装扮的。在帮助学生解释历史时,推理和猜测的确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历史的“神人”并不是一个完全沉浸在想像中的过程。
第三,“神人”是学生对“历史证据分析、评价和深刻的理解”的过程。“神人”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历史时,参与历史证据的检验和解释,而且是学生面对丰富的历史材料,再造历史本貌,以确立一个对历史现象更深刻的“理解”的活动。这就是“神人”的深刻性。“神人”的教学,不是肤浅的活动,也不是简单的对话或模拟。实际上,“神人”需要更高层次的理解,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同时遵循科学的方法,深刻地理解历史的本貌,分析出历史现象的起因、内容、特征、态势、思想、情感、信仰等,才能从历史发展中获取真正的智慧和感悟。例如,考古学家的工作,就是一种深刻“神人”的过程,考古发现大都是零散的、不系统的、不连贯的、不清晰的历史形象,考古学家要运用一系列科学方法去分析、研究这些形象,使这些历史形象完整、系统、连贯、清晰,这就是“深刻的理解”和“神人”的过程。
第四,“神人”是使学生具有“对已逝时代的直觉感,以及过去不同于现在”的认识过程。“神人”不是让学生了解历史时,用现在的价值观、信仰和态度去判断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而是要求学生必须用过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约束力,认识历史,理解古人。这就是历史“神人”艺术的同位性。
第五,“神人”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行为、结果的复杂性持一种尊重、理解的态度”的过程。“神人”不仅要求学生认识每个历史现象的个性、背景、性格和信仰的复杂性,而且必须理解每个历史现象的个性、背景、性格和信仰是怎样严重地影响其发展变化的。这就是历史“神人”教学的情感性。“神人”的教学需要“情感”的介入,以此培养学生尊重、客观的态度。值得注意的是,“神人”教学的“情感性”,不是简单的“同情心”,或情绪化的偏离。“神人”的“情感性”更依赖于理性的尊重和客观感性地体验。
二、历史“神人”教学艺术的意义
实践证明,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运用“神人”教学艺术,对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激发其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其能力等方面,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和谐自然。
兴趣是思维的起点,也是个体认识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要求。“神人”的教学艺术能唤起学生的直接兴趣,以探究现象背后的问题,培养观察能力,进一步激发深刻的思考。“神人”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社会环境,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缩短与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深入历史人物的内心,参与到历史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并把这种兴趣转化为内在的动机。 历史教学的“神人”使用得当,能达到出入无形的效果。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的疑惑、问题以及对诸多问题理解上的偏差,采用“神人”的教学方法,深入发掘历史内涵,使学生认识不断清晰,整个教学过程自然和谐地推进,教学任务的完成得以优化。这就能保证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长久性和牢固性。
第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以情增知、明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加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也是基础教育的特点之一。情感教育需要通过体验来完成。“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是指师生利用相关的素材,通过复现、模拟等方式创设情境,近距离地感受历史,从而调动情绪、情感,引发观察和思考。通过“神人”,借助于精神的沟通,感情的共鸣,理解历史,体验人物的心灵,这比干瘪的文字说教,更能达到教育效果。
历史教学的“神人”,通过历史情境的模拟,使知识形象丰富,使学生有效地获得历史知识,“神人”的教学可以靠教师自身的多种能力实现,如语言表述能力、行为表演能力、图画想像绘制能力等。教师自身的多种能力,又能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使学生的体验有一定的史实依托,不凭空捏造,使其体验“人情人理”,自然达到以情增知、明理的目的。
历史教学的“神人”还可以激情励志,使学生获得体验的感受。教师选择适当的时机,以愉悦心灵、激发情感、砥砺志向的策略,让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其美德得以升华,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通过内化其体验,产生明理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获取准确知识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创新的思维方法。
具备了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才能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进行正确的分析、评价和判断。所以,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使其掌握学习方法,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神人”的教学是一种训练思维、尝试探究的过程。这种过程含有发现、探究的要素,在精心设计的“神人”中,教师面对那些十分有思维价值的知识,从某个局部点上深化认识,触类旁通,敏感地捕捉思维的态势,让学生迅速作出反应,机智地把历史知识发现出来,获得意想之外的教学效果。
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中,“神人”是方法,是让学生模拟学者,像学者那样地去研究历史。学者是从大量原始材料中去寻求,去发现;学生是由事先设计好的材料中去寻求,去发现。难易的程度虽有别,但道理是一样的。
“神人”的教学还有创新的要素。教师运用创造性的教学策略,采取多种手段,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质疑设问、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在此基础上达成对历史认识和思维方法的教学升华。“神人”的教学不仅有师生否定旧观点、改变看问题角度的思维,还有转换思想,多角度立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总之,历史现象的“过去性”和特定的情境,决定了历史教学必须通过“神人”的方法,才能拉近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才能帮助学生感知历史,增强体验,促进思维,加深理解。当然,“神人”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有效设计。
三、历史“神人”教学的
一般形式与例述
“神人”的第一类形式是“对话想像”的方式。这需要教师精心挑选有价值的话题,巧妙设计问题,构成一条对话链,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历史的氛围,学生把主观思想移入到认识的对象中去,从而体验和理解历史。
“对话想像”式的“神人”教学,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疑惑、问题以及理解上的偏差,采用对话的方式,设置历史情景,利用学生想像中的理解,使其认识不断清晰,和谐地推进学习过程。
“对话想像”切忌简单地讲述教材,要充分利用对话交流,以历史证据为依托,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古今神游,理性推断,得出结论,理解历史现象的发展。下面两个例述,前者的简单讲述,不如后者的“神人”点拨。
某位教师在讲授《商朝农业》时,教师简单讲述教材如下:
商朝时期,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他们辛勤地整治土地,挖掘沟渠。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少量青铜农具。人们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这样的授课苍白无力,学生无法神游历史,何谈调动情感?!而另一位教师,用精心的对话,让学生想像历史,“人神人情”。节录其教学片段如下:
师:商朝时期,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他们使用的农具主要是什么制造的?
生:木制、石制的。
师:用木制、石制的农具劳作,生产率十分低下。但是,他们还要供养贵族。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主要依靠什么增加农业产量呢?
生:超负荷的劳动强度。
师:对。考古发现证明奴隶的寿命都很短。商朝农业劳动的艰苦性可想而知了!艰苦的劳作换来了贵族们奢侈的生活。贵族奢侈的生活体现哪里呢?
生:筑酒池肉林,为长夜之饮。商朝的最后一位国王纣,就是这样的。
师:对!那么,贵族们大量饮酒说明了农业生产上的什么问题?
生1:粮食产量增加,谷物有了剩余,才会大量酿酒。
生2:酿酒的增加,也显示商朝的农业生产比夏代大有进步。
师:在生产力水平低的条件下,人口增长了,粮食总量的增加,只有提高粮食亩产量和增加耕地,才有可能。提高粮食亩产,除去辛勤劳动外,还可能有哪些因素?
生1:增加作物品种,商朝农作物就有黍、麦、稻等多个品种。
生2:提高地力,商朝的人们已经摸索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师:商朝的人们,不可能像今天一样,大量用化学技术来提高粮食产量。即使懂得一些施肥的道理,但提高地力也是有限的。他们提高地力的主要方式还是一种原始的办法。你们知道这一种办法吗?
生:持续的开垦新土地,不断抛弃地力弱的田地。
“对话想像”在教学上讲究“暗渡”,追求自然,强调过渡流畅。问题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的经验和知识,围绕主题,合理想像。可以说,层层设问、归纳传递、穿针引线是“对话想像”的主要特征,目的是让学生“神人”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
“神人”的第二类形式是教师借助图片材料,让学生以“发现”的方式参与教学活动。图片材料是“神人”的中介,为“神人”提供“切口”,引发兴趣,激发想像,促进思考。通过观察图景,让学生进入历史的氛围,置身于历史环境,理解历史,掌握知识。
“发现观察”式的“神人”教学要求教师首先要选择有思维价值的历史图片,利用图片深化历史知识,触类旁通,把图片知识转化为一种历史场景,一种历史氛围,恰当地引导学生发现、观察,以问题为切口,顺水推舟,追求学习的体验。教师精心挑选历史图片是关键,用提问的方法,由学生发现问题是方法,教师不要越俎代庖。这种教学设计,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形成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不过分强调学 生记住了多少知识。
图片材料从内容特征来分,主要包含文物图、人物像、情景画、遗址与古迹图、示意说明图、历史地图和历史漫画图等多类。“神人”教学比较常用的是文物图和情景画。文物图既可以用一组,也可以用一幅;既可以用于新课,也可以用于复习课。引导学生观察文物图,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原有的知识、能力基础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构建教学过程。
例如:某位教师在讲授“宋元经济发展”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时,引入了一幅宋人《耕获图》(图片略)。节录其教学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耕获图》上有哪些自然景色?如果从发展农业发展考虑,你们会选择这样的自然环境定居吗?为什么?
生:青山绿水,片片肥田。会选择的。因为这里温暖湿润,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性。
师:除去气候原因,当地还有什么社会优势?《耕获图》中的哪些景象能展示这样的优势?
生:江南社会比较安定。《耕获图》中佃户们紧张而有序的劳动场面和庄主的悠然自得,说明社会安定。
师:《耕获图》中哪一生产工具原先发明于北方?说明什么历史现象?
生:翻车。北方人迁移南方,不仅为南方农业提供了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
师:宋人《耕获图》显示了当时农民在播种什么作物?
生:水稻。
师:观察图中的农民在干什么农活儿?
生:耕地、插秧、扬场、灌溉、收割,等等。
师:这些场面同时存在能说明什么?
生:收获早稻,插秧种晚稻,说明宋代已一年两熟,种植双季稻。
师:非常正确!双季稻的普遍种植增加了产量,所以才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通过观察图中的细节,联系学生的经验与知识,才可能把图中潜在的信息统统挖掘出来。也就是说,挖掘信息,一靠观察力,二靠想像力,只有看得细、想得深,才能有所获,有深刻的体验。在教学流程中,教师要注意把图中的历史特征,通过启发,让学生观察出来,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历史情境。还有一位教师在讲授“夏商周社会经济”时,以《商朝冶铸青铜器的劳动场景》图画为中介(图片略),较为成功地让学生体验了商朝冶铸青铜器的制造场面和生产特征。节录其教学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观察图画中部放置的制作样品。从形状上看,可能是司母戊大方鼎。这件青铜器重八百多公斤,按当时每个坩埚12公斤计算,铸成这样一个大鼎,需要多少坩埚来装青铜溶液?每个坩埚烧炭、运料、运铜液等需3~4人,协作完成这样一大鼎需要多少人力呀?
生:需要两三百人同时协作,规模真大呀!
师:这么大规模,要求高效率的协作,这种协作最重要的生产特征是什么?
生:组织规范。
师:单独一个组织规范行吗?还需要什么?图画的场景有哪些体现?
生1:当时社会条件下,组织规范需要用强迫性手段。图画中手持木棒,站成两排的几个人是监督的,用武装人员看管奴隶工匠,强迫他们认真干活。
生2:还要分工细、科学合理。你们看,图画中不同的工匠所做的工作也不一样。有的工匠在用坩埚冶炼青铜溶液;有的工匠将冶炼好的溶液抬到放模具的地方,并将溶液倒在陶范里;有的工匠负责把坩埚带回冶炼的地方。
生3:还要有协调指挥的。图画中穿花袍的像个官员,可能是冶炼的总指挥,旁边几个职位较低的人,可能是协助指挥的。
师:对!你们说得很好。制造这么大的方鼎主要用途是什么呢?这种用途说明了怎样的政治现象?
生1:用来祭祀的。这种用途说明了社会生活中的迷信。
生2:祭祀,还说明当时尊祖观念很重要。
生3:祭祀,体现了早期政治中王权与神权结合的特征。
师:不错!从商朝冶铸青铜器的图画中,你感受到商朝青铜器冶铸业有哪些特征?
生:规模大(几百人协作,共同劳动);分工细致(有制陶范、化铜、冶铸等工序);组织严密(有专人管理、监督)。
“发现观察”式的“神人”教学,图片选择是关键,挑选出来的图片,设计的问题,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太深,太深了学生就观察不出,融入不了情景;也不能太浅,太浅了就达不到发现、观察的目的。所以,一个图片可以设计几个小问题,逐一深化,引入情景。个别较难的问题,教师还应准备一些提示,以防止观察环节的冷场。教师还应根据不同情况和图片的属性,采用不同的应变手段,针对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疑惑、问题以及理解上的偏差,深入发现图片的内涵,利用图片知识情景,使其认识不断清晰。
“神人”的第三类形式是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角色扮演”要求教师精于设计,创造气氛,引导学生把主观情感移人到认识的对象中,从而达到体验、理解历史的目的。
角色体验式的“神人”教学,指教师有目的把问题作为有效的刺激,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通过各自的表演和体验,产生明理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获得知识和价值取向。通过角色体验,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并将过去的历史与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拉近历史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距离。这一方式的“神入”能提高学生认识自我、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某位教师在讲授“夏商周政治制度”时,以宗法制问题为切入,较为成功地运用了角色体验式的“神人”。节录其教学片段如下:
师:中国农村的许多地方,同族聚居.组成村庄,各建祠堂。你的家乡有类似现象吗?
生1:我是李家村的,祠堂建在村东头。
生2:我是孙坡的,祠堂建在山上。
生3:我是张坳的,三十多年前,我们村的祠堂被拆了,但是现在每年春节我都参加祭祖。
师:村庄的命名、祠堂的修建、祭祖的活动等,体现了同族聚居、同族溯本的观念。你们家乡的宗祠有哪些管理功能呢?
生:祭祀祖先,使大家都不忘记血缘关系;处理村里的一般纠纷已形成传统了。
师:这一点与我们学习的哪一早期政治制度相关?
生:宗法制的基础也是溯本源。
师:对!在周代,周天子的王位(最高权力)由嫡长子继承,世为天下大宗,是同姓族的最高家长。其庶子被封为诸侯,爵位亦由嫡长子继承。诸侯之庶子被封为大夫,亦由嫡长子继承其位。大夫与士的宗法关系同上。
师:为了更深挖掘宗族的性质,现以西周宗法制为据,请同学们观赏一个继承财产的小品。
(小品说明:学生甲扮一位族长,学生乙扮演本族一富家的女儿,学生丙扮演妾氏之长子,学生扮演妻之独子。家主去世,请当地族长,判决遗产继承。小品的台词略。)
“神人”的第四类形式是借助合适的文字材料,以学生“解读文字”的方式,使其置身于历史的氛围中,理解历史。这种方法比较困难。以“文革”为例,全国那么多学生能放弃学业,投身于政治运动,现在讲起来很多学生不能理解。而当时确实大部分青年以关心国家大事为己任,以反修防修为目的,不惜牺牲青春的宝贵时光。要让现在的学生理解当时学生的心态,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如果不理解就无法理解“文革”十年的历史。“神人”的方法用图片不足以说明心境,不理解心境用“角色扮演”如同蹩脚的演员,形不像,神更难接近。只能用文字材料,比如“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干革命离不开毛泽东思想”“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暴烈的行动”。让学生理解这些文字在当时的影响是如何化为精神的,需要教师的引领。因为时代的反差太大,要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神人”上个世纪60年代,确实困难。但是,一旦学生理解了那段历史,以后的教学就易如反掌。
“神人”的教学艺术是历史学科应该深入研究的方法。
[责任编辑:豆艳荣]
(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江苏东海222300)
[关键词]课堂教学,“神入”,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5-0030-06
中学历史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艺术化、审美化了的教学,学生容易接受,也有利于孕育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道德。艺术化的教学注重交流的对象,偏向随机和情景的融入,虽没有规律可循,但建立在教育科学之上。缺乏艺术的教学,常常给人板着脸说教的感觉。中学历史教学追求艺术上的丰富多彩,是一种境界。境界“神入”了,教学才能“行云流水”。本文结合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些实例,谈谈对教学艺术“神人”的感受。那么,何谓“神入”历史?
一、历史“神人”教学艺术的特征
“神人”一词,由英国历史教学界传入我国,原词的意义是“Empathy”,即“神人”或“移情”。此处所讲的“神人”,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指“交游”人物,即“古今相通,神交古人”,意思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人物,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和动机等,并理解历史人物思想的发展变化,更准确地感悟历史,从历史中获取乐趣和智慧。第二层是指“进人”事件,即“顺古识势,解释事物”,意思是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置身于历史发展的时代中去观察事件,站在历史发展的真实背景中去研究历史事件,从而把握历史事件的起因、内容、特征、态势、归宿和影响等,并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趋向和变化规律。
“神人”教学艺术,既是一种历史教学的方法,又是一种历史教学的目标。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过去,认识现在。作为一种教学目标,它能够使学生掌握从过去或他人的视角理解事件的一种技能,以及对历史人物或事件产生认同的一种情感和态度。
那么,“神人”教学艺术具有哪些基本的特征呢?首先,“神人”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解释“历史人物为什么那样做?历史事件为什么那样发展?”的过程。“神人”不仅仅是让学生解读历史,接近历史人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感知历史。感知是“神人”艺术的重要特征。“神人”的感知性,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形象的素材(如:大量的文字史料、历史文物、历史场景图,等等),借助教学艺术技巧(如:生动的对话、情节的描述、合理的推断、形象的类比、顺势的启发,等等),调动学生的感官,把历史现象反映到意识中。感知是“神人”过程中最初步的心理现象,也是进行形象思维的基础。感知是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完成“神人”的心理活动。通过对历史形象的“感知”,初步“意会”历史形象的内涵,这是掌握历史知识,洞察历史规律的一个重要人口。
第二,“神入”有助于学生对“历史原貌和时代正确认识”。“神人”不是让学生解读历史时,一味的死记硬背,而是面对丰富的语言、文字、图像材料等,能置身历史的原貌中,产生非常接近“原时代”的概念。这就需要合理的“想像”。想像是“神人”艺术的又一特征。
“神人”的想象性,主要是指教师让学生对已有素材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形象。历史教学中,很多文物图、场景图、示意图及文字描述,都可能引发学生的想像。教师引导得当,学生通过想像的心理活动,就可以体会历史的本来面目,构建历史意境,初步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和概貌。
“神人”的教学,必须使学生对某个历史时期中的关键事件、人物、背景有一个详尽的了解。这个“了解”也需要“想像”。然而,“想像”不能偏离历史的真实。也就是说,“神人”需要想像,但不等同于“想像”。“神人”不应该与想像相混淆。脱离原本的“想像”,容易导致学生对历史产生不可靠的或错误的理解。历史不是不受拘束地进行想像,任意去想像,任意去装扮的。在帮助学生解释历史时,推理和猜测的确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历史的“神人”并不是一个完全沉浸在想像中的过程。
第三,“神人”是学生对“历史证据分析、评价和深刻的理解”的过程。“神人”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历史时,参与历史证据的检验和解释,而且是学生面对丰富的历史材料,再造历史本貌,以确立一个对历史现象更深刻的“理解”的活动。这就是“神人”的深刻性。“神人”的教学,不是肤浅的活动,也不是简单的对话或模拟。实际上,“神人”需要更高层次的理解,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同时遵循科学的方法,深刻地理解历史的本貌,分析出历史现象的起因、内容、特征、态势、思想、情感、信仰等,才能从历史发展中获取真正的智慧和感悟。例如,考古学家的工作,就是一种深刻“神人”的过程,考古发现大都是零散的、不系统的、不连贯的、不清晰的历史形象,考古学家要运用一系列科学方法去分析、研究这些形象,使这些历史形象完整、系统、连贯、清晰,这就是“深刻的理解”和“神人”的过程。
第四,“神人”是使学生具有“对已逝时代的直觉感,以及过去不同于现在”的认识过程。“神人”不是让学生了解历史时,用现在的价值观、信仰和态度去判断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而是要求学生必须用过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约束力,认识历史,理解古人。这就是历史“神人”艺术的同位性。
第五,“神人”是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行为、结果的复杂性持一种尊重、理解的态度”的过程。“神人”不仅要求学生认识每个历史现象的个性、背景、性格和信仰的复杂性,而且必须理解每个历史现象的个性、背景、性格和信仰是怎样严重地影响其发展变化的。这就是历史“神人”教学的情感性。“神人”的教学需要“情感”的介入,以此培养学生尊重、客观的态度。值得注意的是,“神人”教学的“情感性”,不是简单的“同情心”,或情绪化的偏离。“神人”的“情感性”更依赖于理性的尊重和客观感性地体验。
二、历史“神人”教学艺术的意义
实践证明,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运用“神人”教学艺术,对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激发其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其能力等方面,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和谐自然。
兴趣是思维的起点,也是个体认识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要求。“神人”的教学艺术能唤起学生的直接兴趣,以探究现象背后的问题,培养观察能力,进一步激发深刻的思考。“神人”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社会环境,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缩短与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深入历史人物的内心,参与到历史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并把这种兴趣转化为内在的动机。 历史教学的“神人”使用得当,能达到出入无形的效果。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的疑惑、问题以及对诸多问题理解上的偏差,采用“神人”的教学方法,深入发掘历史内涵,使学生认识不断清晰,整个教学过程自然和谐地推进,教学任务的完成得以优化。这就能保证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长久性和牢固性。
第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以情增知、明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加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也是基础教育的特点之一。情感教育需要通过体验来完成。“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是指师生利用相关的素材,通过复现、模拟等方式创设情境,近距离地感受历史,从而调动情绪、情感,引发观察和思考。通过“神人”,借助于精神的沟通,感情的共鸣,理解历史,体验人物的心灵,这比干瘪的文字说教,更能达到教育效果。
历史教学的“神人”,通过历史情境的模拟,使知识形象丰富,使学生有效地获得历史知识,“神人”的教学可以靠教师自身的多种能力实现,如语言表述能力、行为表演能力、图画想像绘制能力等。教师自身的多种能力,又能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使学生的体验有一定的史实依托,不凭空捏造,使其体验“人情人理”,自然达到以情增知、明理的目的。
历史教学的“神人”还可以激情励志,使学生获得体验的感受。教师选择适当的时机,以愉悦心灵、激发情感、砥砺志向的策略,让学生接受知识的同时,其美德得以升华,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通过内化其体验,产生明理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获取准确知识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创新的思维方法。
具备了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才能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进行正确的分析、评价和判断。所以,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使其掌握学习方法,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神人”的教学是一种训练思维、尝试探究的过程。这种过程含有发现、探究的要素,在精心设计的“神人”中,教师面对那些十分有思维价值的知识,从某个局部点上深化认识,触类旁通,敏感地捕捉思维的态势,让学生迅速作出反应,机智地把历史知识发现出来,获得意想之外的教学效果。
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中,“神人”是方法,是让学生模拟学者,像学者那样地去研究历史。学者是从大量原始材料中去寻求,去发现;学生是由事先设计好的材料中去寻求,去发现。难易的程度虽有别,但道理是一样的。
“神人”的教学还有创新的要素。教师运用创造性的教学策略,采取多种手段,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质疑设问、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在此基础上达成对历史认识和思维方法的教学升华。“神人”的教学不仅有师生否定旧观点、改变看问题角度的思维,还有转换思想,多角度立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总之,历史现象的“过去性”和特定的情境,决定了历史教学必须通过“神人”的方法,才能拉近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才能帮助学生感知历史,增强体验,促进思维,加深理解。当然,“神人”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有效设计。
三、历史“神人”教学的
一般形式与例述
“神人”的第一类形式是“对话想像”的方式。这需要教师精心挑选有价值的话题,巧妙设计问题,构成一条对话链,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历史的氛围,学生把主观思想移入到认识的对象中去,从而体验和理解历史。
“对话想像”式的“神人”教学,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疑惑、问题以及理解上的偏差,采用对话的方式,设置历史情景,利用学生想像中的理解,使其认识不断清晰,和谐地推进学习过程。
“对话想像”切忌简单地讲述教材,要充分利用对话交流,以历史证据为依托,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古今神游,理性推断,得出结论,理解历史现象的发展。下面两个例述,前者的简单讲述,不如后者的“神人”点拨。
某位教师在讲授《商朝农业》时,教师简单讲述教材如下:
商朝时期,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他们辛勤地整治土地,挖掘沟渠。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少量青铜农具。人们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这样的授课苍白无力,学生无法神游历史,何谈调动情感?!而另一位教师,用精心的对话,让学生想像历史,“人神人情”。节录其教学片段如下:
师:商朝时期,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他们使用的农具主要是什么制造的?
生:木制、石制的。
师:用木制、石制的农具劳作,生产率十分低下。但是,他们还要供养贵族。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主要依靠什么增加农业产量呢?
生:超负荷的劳动强度。
师:对。考古发现证明奴隶的寿命都很短。商朝农业劳动的艰苦性可想而知了!艰苦的劳作换来了贵族们奢侈的生活。贵族奢侈的生活体现哪里呢?
生:筑酒池肉林,为长夜之饮。商朝的最后一位国王纣,就是这样的。
师:对!那么,贵族们大量饮酒说明了农业生产上的什么问题?
生1:粮食产量增加,谷物有了剩余,才会大量酿酒。
生2:酿酒的增加,也显示商朝的农业生产比夏代大有进步。
师:在生产力水平低的条件下,人口增长了,粮食总量的增加,只有提高粮食亩产量和增加耕地,才有可能。提高粮食亩产,除去辛勤劳动外,还可能有哪些因素?
生1:增加作物品种,商朝农作物就有黍、麦、稻等多个品种。
生2:提高地力,商朝的人们已经摸索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师:商朝的人们,不可能像今天一样,大量用化学技术来提高粮食产量。即使懂得一些施肥的道理,但提高地力也是有限的。他们提高地力的主要方式还是一种原始的办法。你们知道这一种办法吗?
生:持续的开垦新土地,不断抛弃地力弱的田地。
“对话想像”在教学上讲究“暗渡”,追求自然,强调过渡流畅。问题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的经验和知识,围绕主题,合理想像。可以说,层层设问、归纳传递、穿针引线是“对话想像”的主要特征,目的是让学生“神人”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
“神人”的第二类形式是教师借助图片材料,让学生以“发现”的方式参与教学活动。图片材料是“神人”的中介,为“神人”提供“切口”,引发兴趣,激发想像,促进思考。通过观察图景,让学生进入历史的氛围,置身于历史环境,理解历史,掌握知识。
“发现观察”式的“神人”教学要求教师首先要选择有思维价值的历史图片,利用图片深化历史知识,触类旁通,把图片知识转化为一种历史场景,一种历史氛围,恰当地引导学生发现、观察,以问题为切口,顺水推舟,追求学习的体验。教师精心挑选历史图片是关键,用提问的方法,由学生发现问题是方法,教师不要越俎代庖。这种教学设计,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形成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不过分强调学 生记住了多少知识。
图片材料从内容特征来分,主要包含文物图、人物像、情景画、遗址与古迹图、示意说明图、历史地图和历史漫画图等多类。“神人”教学比较常用的是文物图和情景画。文物图既可以用一组,也可以用一幅;既可以用于新课,也可以用于复习课。引导学生观察文物图,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原有的知识、能力基础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构建教学过程。
例如:某位教师在讲授“宋元经济发展”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时,引入了一幅宋人《耕获图》(图片略)。节录其教学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耕获图》上有哪些自然景色?如果从发展农业发展考虑,你们会选择这样的自然环境定居吗?为什么?
生:青山绿水,片片肥田。会选择的。因为这里温暖湿润,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性。
师:除去气候原因,当地还有什么社会优势?《耕获图》中的哪些景象能展示这样的优势?
生:江南社会比较安定。《耕获图》中佃户们紧张而有序的劳动场面和庄主的悠然自得,说明社会安定。
师:《耕获图》中哪一生产工具原先发明于北方?说明什么历史现象?
生:翻车。北方人迁移南方,不仅为南方农业提供了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
师:宋人《耕获图》显示了当时农民在播种什么作物?
生:水稻。
师:观察图中的农民在干什么农活儿?
生:耕地、插秧、扬场、灌溉、收割,等等。
师:这些场面同时存在能说明什么?
生:收获早稻,插秧种晚稻,说明宋代已一年两熟,种植双季稻。
师:非常正确!双季稻的普遍种植增加了产量,所以才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通过观察图中的细节,联系学生的经验与知识,才可能把图中潜在的信息统统挖掘出来。也就是说,挖掘信息,一靠观察力,二靠想像力,只有看得细、想得深,才能有所获,有深刻的体验。在教学流程中,教师要注意把图中的历史特征,通过启发,让学生观察出来,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历史情境。还有一位教师在讲授“夏商周社会经济”时,以《商朝冶铸青铜器的劳动场景》图画为中介(图片略),较为成功地让学生体验了商朝冶铸青铜器的制造场面和生产特征。节录其教学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观察图画中部放置的制作样品。从形状上看,可能是司母戊大方鼎。这件青铜器重八百多公斤,按当时每个坩埚12公斤计算,铸成这样一个大鼎,需要多少坩埚来装青铜溶液?每个坩埚烧炭、运料、运铜液等需3~4人,协作完成这样一大鼎需要多少人力呀?
生:需要两三百人同时协作,规模真大呀!
师:这么大规模,要求高效率的协作,这种协作最重要的生产特征是什么?
生:组织规范。
师:单独一个组织规范行吗?还需要什么?图画的场景有哪些体现?
生1:当时社会条件下,组织规范需要用强迫性手段。图画中手持木棒,站成两排的几个人是监督的,用武装人员看管奴隶工匠,强迫他们认真干活。
生2:还要分工细、科学合理。你们看,图画中不同的工匠所做的工作也不一样。有的工匠在用坩埚冶炼青铜溶液;有的工匠将冶炼好的溶液抬到放模具的地方,并将溶液倒在陶范里;有的工匠负责把坩埚带回冶炼的地方。
生3:还要有协调指挥的。图画中穿花袍的像个官员,可能是冶炼的总指挥,旁边几个职位较低的人,可能是协助指挥的。
师:对!你们说得很好。制造这么大的方鼎主要用途是什么呢?这种用途说明了怎样的政治现象?
生1:用来祭祀的。这种用途说明了社会生活中的迷信。
生2:祭祀,还说明当时尊祖观念很重要。
生3:祭祀,体现了早期政治中王权与神权结合的特征。
师:不错!从商朝冶铸青铜器的图画中,你感受到商朝青铜器冶铸业有哪些特征?
生:规模大(几百人协作,共同劳动);分工细致(有制陶范、化铜、冶铸等工序);组织严密(有专人管理、监督)。
“发现观察”式的“神人”教学,图片选择是关键,挑选出来的图片,设计的问题,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太深,太深了学生就观察不出,融入不了情景;也不能太浅,太浅了就达不到发现、观察的目的。所以,一个图片可以设计几个小问题,逐一深化,引入情景。个别较难的问题,教师还应准备一些提示,以防止观察环节的冷场。教师还应根据不同情况和图片的属性,采用不同的应变手段,针对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疑惑、问题以及理解上的偏差,深入发现图片的内涵,利用图片知识情景,使其认识不断清晰。
“神人”的第三类形式是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角色扮演”要求教师精于设计,创造气氛,引导学生把主观情感移人到认识的对象中,从而达到体验、理解历史的目的。
角色体验式的“神人”教学,指教师有目的把问题作为有效的刺激,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通过各自的表演和体验,产生明理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获得知识和价值取向。通过角色体验,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并将过去的历史与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拉近历史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距离。这一方式的“神入”能提高学生认识自我、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某位教师在讲授“夏商周政治制度”时,以宗法制问题为切入,较为成功地运用了角色体验式的“神人”。节录其教学片段如下:
师:中国农村的许多地方,同族聚居.组成村庄,各建祠堂。你的家乡有类似现象吗?
生1:我是李家村的,祠堂建在村东头。
生2:我是孙坡的,祠堂建在山上。
生3:我是张坳的,三十多年前,我们村的祠堂被拆了,但是现在每年春节我都参加祭祖。
师:村庄的命名、祠堂的修建、祭祖的活动等,体现了同族聚居、同族溯本的观念。你们家乡的宗祠有哪些管理功能呢?
生:祭祀祖先,使大家都不忘记血缘关系;处理村里的一般纠纷已形成传统了。
师:这一点与我们学习的哪一早期政治制度相关?
生:宗法制的基础也是溯本源。
师:对!在周代,周天子的王位(最高权力)由嫡长子继承,世为天下大宗,是同姓族的最高家长。其庶子被封为诸侯,爵位亦由嫡长子继承。诸侯之庶子被封为大夫,亦由嫡长子继承其位。大夫与士的宗法关系同上。
师:为了更深挖掘宗族的性质,现以西周宗法制为据,请同学们观赏一个继承财产的小品。
(小品说明:学生甲扮一位族长,学生乙扮演本族一富家的女儿,学生丙扮演妾氏之长子,学生扮演妻之独子。家主去世,请当地族长,判决遗产继承。小品的台词略。)
“神人”的第四类形式是借助合适的文字材料,以学生“解读文字”的方式,使其置身于历史的氛围中,理解历史。这种方法比较困难。以“文革”为例,全国那么多学生能放弃学业,投身于政治运动,现在讲起来很多学生不能理解。而当时确实大部分青年以关心国家大事为己任,以反修防修为目的,不惜牺牲青春的宝贵时光。要让现在的学生理解当时学生的心态,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如果不理解就无法理解“文革”十年的历史。“神人”的方法用图片不足以说明心境,不理解心境用“角色扮演”如同蹩脚的演员,形不像,神更难接近。只能用文字材料,比如“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干革命离不开毛泽东思想”“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暴烈的行动”。让学生理解这些文字在当时的影响是如何化为精神的,需要教师的引领。因为时代的反差太大,要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神人”上个世纪60年代,确实困难。但是,一旦学生理解了那段历史,以后的教学就易如反掌。
“神人”的教学艺术是历史学科应该深入研究的方法。
[责任编辑:豆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