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讲法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sying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所有的民间故事里出镜率最高的一共有三个人朱元璋乾隆和慈禧他们三位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故事模板只消把里面的食物做個替换连情节都不用改】
  我国历史悠久,随便什么美食,动辄就可追溯到几百年上千年前,起源多半还和某位历史名人有关联:屈原与粽子、苏东坡与东坡肉、杜甫与五柳鱼,诸如此类。
  我在旅行的时候,有一个小小的爱好,就是搜集当地美食传说。这些传说散见于导游的嘴里、旅游图的背面、民航杂志的中插、旅游区商店的食品包装以及小饭店内的菜单和墙壁上。这些传说多半荒诞不经,经不起仔细推敲,但别有一番民间的想象力,粗犷飞扬,读之亦别有生趣。
  比如在福建有道菜叫西施舌,其实就是蛤蜊。我曾在当地某小菜馆看到一个关于西施舌来历的故事——这故事有点儿猎奇,说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他老婆怕他被西施美色迷惑,偷偷派人把西施绑了石头沉入大海,结果她死后一缕冤魂不散,化身在贝壳里,只吐出一截雪白粉嫩的舌头,向路过的人吐露冤情。男子捡到这种贝壳,往往直接咬住舌头吸吮,幻想与西施接吻,鲜美无比……但你别说,这故事还颇有来历,宋代《苕溪渔隐丛话》就已经提及福州有美味名叫西施舌,古人重口味起来,比今人不遑多让。
  我搜集了许多类似的故事,做了一个简单的整理,发现一件有趣的事。在所有的民间故事里,出镜率最高的一共有三个人:朱元璋、乾隆和慈禧。他们三位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故事模板,只消把里面的食物做个替换,连情节都不用改。
  朱元璋式的美食故事,开头总是先揭个短儿:明太祖朱元璋年轻时,家里非常的穷。有一天他饿得不行了,到处找吃的,肯定会碰见一个叫花子。这个叫花子手艺很多,有的故事里他偷了一只鸡,用荷叶包糊上泥巴烤,后来就成了叫花鸡;有的故事里,这个叫花子用烂菜叶煮了一锅珍珠翡翠白玉汤;有的故事里,这个叫花子从仓库里扫出一堆杂粮,煮了一碗腊八粥。无论做什么,朱元璋都吃得特别香甜,印象极深。后来朱元璋登基,派人寻访到这个叫花子,于是这道叫花鸡、珍珠翡翠白玉汤、腊八粥成为御制皇家美食,流传天下。他的故事,占得一个“穷”字。
  乾隆皇帝比朱元璋强点儿,他的故事基本上都是以“乾隆皇帝下江南”来开头,路经某地,微服私访走迷了路,不得以敲开当地一户老百姓的门。老百姓——多半会是一位美女——给这位皇帝做了一道菜。这道菜一般有两个类型,要么是食材前所未见,比如在苏州淞江岸边他吃过一道龙舟活鱼;要么是做法无比鲜奇,比如他在扬州吃过一道松鼠桂鱼。总之一定让这位皇帝吃得龙颜大悦,然后亮出天子身份,题诗留念。从此名声大噪。姑苏的鲫鱼汤、微山湖的四鼻鲤鱼、吴山的鱼头豆腐、三江口的石锅鱼、砀山县的潵汤,甚至远在四川的剑阁豆腐,都不忘把这位乾隆爷编排进去,成为美食传说中当之无愧的头号明星。乾隆的故事,占得一个“闲”字。
  至于慈禧太后的美食故事模板,就没那么幸福了。故事永远发生在八国联军进北京以后,她带着光绪皇帝西逃,一路上在各地落难窘迫,每次都会有人适时地奉上一道名菜,让慈禧吃得十分慰怀。等到慈禧回到北京,立刻将此厨此菜召进京城,从此发扬光大云云。张家口的柴肉、辇止坡的腊牛羊肉、天津杨村的火锅饺子、东北的贴饼子炖小鱼、怀来的绿豆粥,甚至连晋南有一道菜叫烧大葱,故事全都如出一辄。至于河北、山西、河南的各地小吃,用这个模板的更是不胜枚举。慈禧不愧是吃货,这一路西逃,腿没闲着,嘴也没闲着,若用一字概括的话,不是“惨”,而应该是“馋”啊。
  语丝·
  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靠了概念,也就是词,却比一条直线来得复杂。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累积。
  ——费孝通
其他文献
近来『学霸』一词在网上及生活中悄然流行所谓学霸就是『学界中的霸主』一般用来指代平时刻苦钻研认真学习学识丰富学习成绩斐然的一类人含向往和羡慕意有人为『学霸』们总结了几大特点一学习厉害二发自真心地热爱学习三有学习也有丰富的生活对于『学霸』这一充满活力时尚感和幽默感的词的流行我是颇感欣喜的当学习从一件很『苦』的事变成一件很『酷』的事一个学习型社会的到来便指日可待了  借现代传媒之力今天的很多『学霸』纷纷
期刊
关于古代文人与考试的羁绊,人民大学研究考试的专家邓北平教授介绍,古代的科举考试对于读书人的功用主要有以下三点:走上庙堂之高的仕途、获得高人一等的身份、加入往复循环的阶层流动。但总有这样一些学霸才子,主动或被动地跳出这三界之外。  曾经学霸变“词霸”  柳永,北宋第一大牌通俗歌曲词作者。他的职业生涯,多少要拜一场无厘头的考试所赐。  出身儒宦家庭的柳永,毕生流连于烟花风月场所,倾心填词。他天赋极高,
期刊
又到了每年高考结束后的长期吐槽时间,今年的主题之一是借民国高考怀古伤今。看看这几张试卷吧:1948年的南开国文卷就三道题:作文“知识有什么用处”,名词解释外加自黑式问答题“国文课是很枯燥么”;1931年上海交大理数卷,难度只相当于现在高二的水平。顿时大家都有了一个梦:穿越回民国考大学。醒醒吧,考民国大学真没有那么容易,你不信?现在就带你“穿越”回去。  题海战术与英文数学  那个年代,搞全国统一招
期刊
警惕李钟岳式的悲剧  ●李路  李钟岳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典型知识分子的软弱、徘徊与进退失据:心存良知而又违心杀女英雄;屈从“上峰”却遭撤职;最后忧愤自尽,伤害家人。李钟岳的所作所为如果变换一下时间顺序,他会变成另一个人:如果他在杀害秋瑾前,不屈服“上峰”,提出辞职,可能有两种结果:一是撤职,二是治罪,但最坏的结果也就是一死,这样他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义士”;如果他在殺害秋瑾前自杀
期刊
以嗜书和博学著称的钱锺书先生,在其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留下了数量惊人的读书笔记。  2014年5月29日,《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第一辑新书发布会在商务印书馆低调而隆重地举行。三卷本的第一辑收入钱锺书1935年至1938年间在欧洲留学期间的十本笔记。从这些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中,可以看到钱锺书是如何做到学贯中西的,也能隐约看到动荡的岁月里命运的波澜。  字迹中的人生起伏  德国汉学家、《围城》的德
期刊
成为学习大国,三百多年前的中国迎来了一次重大机遇,但被学霸康熙拒绝了。历史上,没有一个皇帝能有康熙这么好学,没有一个皇帝比康熙对西方文明更感兴趣,更没有一个皇帝比康熙博学多才。遗憾的是,虽然有如此勤勉好学的皇帝,但彼时的大清朝并没有成为学习大国。当西方工业文明来到东方时,康熙断然拒绝与国际接轨,将中国彻底封闭,中国错失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最佳良机,中国百姓则继续在专制大国的统治下苦苦挣扎。  西学主动
期刊
苏东坡被贬谪到海南岛儋州,在室内题了一首诗:  无事此静坐,  一日似两日。  若活七十年,  便是百四十。  东坡还告诉朋友:“世界上没有任何延年益寿的方药能有此效果,既无反胃呕吐和其他副作用,又省药费,并且人人有效。只是没有好汤送服,好多人咽不下去。”纂辑《苕溪渔隐丛话》的宋人胡仔说:“鄙人运气不好,当了四十闲散差事,深深体会东坡此方是好药。但儿女婚嫁,妻子啼饥号寒,也十分累人,正所谓‘无好汤
期刊
1925年初秋弘一法师因战事而滞留宁波七塔寺一天他的老友夏丏尊来拜访他看到弘一法师吃饭时只有一道咸菜夏丏尊不忍地问『难道这咸菜不会太咸吗』『咸有咸的味道』弘一大师回答道吃完饭后弘一大师倒了一杯白开水喝夏丏尊又問『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平淡的开水』弘一大师笑着说『开水虽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学佛讲究随缘佛说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合和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每个人所见所遇到的都早有安排一切都是缘缘起缘灭缘聚缘
期刊
用毛笔在竹简或木片写字,水平线条将被竹简纵向的纤维影响。一般来说,横向的水平线遇到纤维阻碍,写字者就会用力,笔势越到尾端也会越重。这种用笔现象在秦隶简牍中已经看出,汉代隶书则更明显地发展了水平线条的重要性。  汉字从篆书“破圆为方”成为隶书之后,方型汉字构成的两个最主要因素就是“横平”与“竖直”。而在竹简上,“横平”的重要性显然远远超过“竖直”。  从居延、敦煌出土的汉简上的筆势来看,水平线条有时
期刊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废掉8岁的周静帝,代周立隋,是为隋文帝。杨坚即位后对北周皇族宇文氏赶尽杀绝,不留活口,为史上罕见。  二十三年后,杨坚驾崩。这一年,降隋的陈朝后主陈叔宝病死。新上位的隋帝杨广为陈叔宝赠送谥号:炀。谥法:好内怠政曰炀——好内即贪恋妻妾,怠政指荒废政事。  公元618年,杨广躲在江都(今扬州)以避各地乱兵。这一年,江都禁卫军拥戴杨广的近臣宇文化及(此人与北周皇族同姓而不同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