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奸之辩——以岳飞与秦桧为例论忠君与爱国

来源 :探索与争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iffinro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正史里都有《忠烈传》、《廉吏传》和《佞臣传》、《贰臣传》,小说中都有忠臣和奸臣之分,舞台卜郁把忠臣画成红脸而把奸臣涂成白脸或小白脸,在人们的心目中也始终都认为作为人臣是有忠奸之别的。然而,这种把人臣一分为二成忠臣与奸臣两类的看法是似是而非的。首先,把世界的构成看成是一分为二的哲学观是不符合事实的,
其他文献
不能不看到,当前的文坛已出现了一种“媚俗”现象。一些文化产品制作者、出版商以适应市场经济,满足各类读者的需求为理由,不惜媚俗。譬如,为抓住某些人的眼球,满足他们的猎奇需要,警匪片可将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细细描绘,可将血淋淋的格斗场面全盘搬上屏幕;再譬如,为套牢一些人的心绪,所谓前卫作家竞将自己的躯体作为题
近年来新媒体技术和应用不断推陈出新,对传统新闻工作的定义、方式和伦理准则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以微博、微信、社交媒体为平台的新兴新闻报道形态充满争议。这些新的报道方式对新闻场域的行动者、新闻工作规则、新闻体制产生了什么影响,未来还会有哪些发展,新闻工作者共同体、公众如何看待这些新形式?
这篇论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ocialNetworkAnalysis)的实证方法,描绘出中国防艾滋病非政府组织之间是如何沟通合作并进行网络构建的。本文重点分析了防艾滋病NGOI司的四种关系网络:项目合作关系网络、信息交换关系网络、资源共享关系网络,以及社会扶持关系网络。本文发现在关系网络中起到核心作用的是那些掌握大量信息资源、主要职能是协作沟通、募款能力强,以及与政府有较强联系的NGO。本文还着重分析了这四种关系网络的结构特征,发现它们都呈现出“核心一边缘”结构。最后,本文证明地理位置对NGO之间的协作沟
本文研究了马克思《普鲁士出版法案》的撰写背景,认为此文是其出版自由观演进之一环。1848年革命后德国废除书报检查,马克思利用法冶环境积极倡言,《普鲁士出版法案》一文便是其中代表。新闻人是马克思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个社会职业,莱茵省的自由风气与师长朋友的引介邀约都促成他拿起笔杆。主编《莱茵报》、《新菜茵报》的马克思务实稳健,明显有别于街头的革命者,这也保证报纸能够赢得市场。《新莱茵报》后马克思仅偶然短时主持过几家工人报刊,究其原因或许是精力转移、流亡身份所限,但绝非办报失败所致。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新一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三农问题”,继温家宝总理指出。“农民如果没有了土地,他们就没有了退路,社会就很难安定。”直至中央连续发出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彻底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已基本上遏止了新一轮“圈地运动”,高层的亲民政策,率先落实于新,盖因土地乃是农民的命根子使然。且不说近代以降,从洪秀全带有空想成分的《天朝田亩制度》,到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到毛泽东的“把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反映了民主革命的成功与农民,土地的密切关系,单就苏联党轻视农业,轻视农民而导致丧失政权的惨
2013年3月16日下午,由北京大学世界华文传媒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北大华媒研究中心”)主办的“北大新闻学茶座”第27次活动在北大国际关系学院举行。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术院土屋礼子教授围绕着20世纪前半期日本报社有关东亚的组织机构及其记者兼调查人员在战前、战后的活动情况,向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北人学、江两师范大学、人民网研究所等的与会者分享了她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并进行了坦率的交流。
如今活跃在乡村田野里的大都是上世纪60年代及其以前出生的农民,60年代后期及其以后出生的农家子弟很多已脱离农业,他们成了"农民工"."农民工"是从身份上定义的,即农民出身的工人.既然是工人,就不能把他们归为农民的范畴.因此,可以大胆地说60年代及其以前出生的农民,也就是35岁以上的农民很可能是中国"最后的农民",即传统意义上的农民.随着这些人退出农业生产,中国的农村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因而政府的乡村政策要适应这些变化.
在十届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庄严宣布五年内取消农业税,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收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也是中国税收制度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是建国以来, 我国颁发的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第一个中央文件。这充分表明了,以胡锦涛总书记为代表的新一代国家领导人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高度重视。同时,这也是继江泽民同志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三次讲话后我觉所制定的具体方针及措施。这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也真正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在倍感鼓舞的同时,我们社会科学工作都要以《意见》为指导,群策群力,探索求真,开拓创新,开创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崭新天地。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立足新形势,采取新思路.以改革的精神建设党,从而实现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执政效力的创新与提升,从现代管理学、组织学角度思考新世纪执政党建设问题,或许会为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创新提供新的动力和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