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猕猴桃园提质降本增效技术措施

来源 :西北园艺·果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707800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激励和农村土地流转的加速,一批充满农业情怀的社会资本进入了农业领域,规模化种植的猕猴桃园数量和面积不断增加。陕西城固县作为全省猕猴桃产业“东扩南移”发展战略实施区,依托资源优势,推进土地流转,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入齐峰果业、陕果集团、禾和公司等多家果品龙头企业,建成猕猴桃省级现代园区1个、市级现代园区2个,发展猕猴桃生产龙头企业6家、合作社16家,猕猴桃栽培面积达5万亩,年产量3万t,产值超3亿元,形成了禾和、弥珍、余氏等多个猕猴桃品牌。
       筆者发现,一些吸纳社会资本建立的规模化猕猴桃园,由于对农业生产的复杂性、风险性估计不足,管理和生产技术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导致生产成本高,果品质量差,效益低甚至是亏损。针对此,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了猕猴桃规模化生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解决措施。
  1   规模化生产存在的问题
  1.1   生产管理不够规范   一些规模化猕猴桃园区,其驻地的管理层人员并无农村生活、工作经历经验,对园区所在地农村社会风土人情不了解,在管理一线工人时,无法有效激发其工作积极性,提高其工作效率;他们也不懂农业,对农业的周期性和面临的自然、市场风险认识不足,盲目乐观;他们对农时节令把握不够准确,日常生产用工安排与猕猴桃物候期实际需求不相协调。
  1.2   技术缺乏集成创新   规模化种植与小农户种植在生产管理和具体技术应用上都是有区别的,照搬小农户的作务方法,必然导致在用工成本控制和技术措施落实上出现问题。
  1.3   规模种植优势不足   规模种植要充分发挥规模优势,比如通过集约化管理实现单位成本下降,通过标准化管理实现品质稳定,通过品牌化建设实现产品溢价增值,等等。如果不能充分发挥规模种植优势,走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之路,不但难以实现盈利,而且可能连年亏损。
  2   规模化生产提质降本增效对策
  2.1   科学规划,建立搭配合理管理队伍   规模化生产企业应当做好适宜自身情况的园区发展规划,建立起技术、营销、宣传、质控等专业团队,统筹协调人、财、物各种资源;一线管理人员要能正确理解园区的发展理念和未来规划,并将其具体执行落实到各个管理和技术环节中去。
  2.2   因园制宜,发展创新集成生产技术   只有根据园区自身情况,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和集成一些新技术、好技术,才能真正做到成本与收效相统一,发挥出园区的规模优势。
       1)采用免耕或少耕的土壤耕作培肥技术。通过流转土地建立的规模种植园区普遍存在土壤肥力不足问题,甚至还存在酸化、盐渍化等土壤障碍问题。伴随园区建立,应当树立用地养地相结合意识,下功夫恢复土壤生态系统,培肥地力。具体措施:①间作套种。在果园行间安排豆类、绿肥等需肥少的作物来养地。②增施发酵腐熟有机肥。小农户通常采用一边开沟深施的方法,大园区也可以采用有机肥表施的方法,研究表明有机肥表施同样可以提高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生态系统。③增施生物菌肥。通过人为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活化被固定的钙镁离子,促进团粒结构形成,重建良好的土壤微生态,提高土壤保水、保肥、保温、透气功能。
       2)实施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据研究,正常情况下氮肥的利用率一般在30%~35%,磷肥利用率20%~25%,钾肥利用率35%~40%,如果水分管理不协调,肥料利用率会更低。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可以降低肥料成本,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土壤板结和肥料残留对土壤团粒结构的破坏。
       实施水肥一体化需要相应的配套设施设备,相比小农户,规模化生产园区更适合采用这个技术模式,因为它更能发挥出费省效宏的优势。
       园区可以通过测定土壤养分,结合猕猴桃不同物候期的需肥规律制定更为科学的施肥配方,确定要施用肥料的种类、数量;根据土壤含水量确定水肥一体化的用水量,采用滴灌、微喷灌等方法,将肥料水溶液施于果树根系附近。
       3)实施草害综合控制技术。果园除草是猕猴桃规模化园区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从农业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项措施防御草害,可以明显降低除草(防草)成本。比如:①可结合培肥地力人工种草,以草控草。人工种草的草种以毛苕子等矮秆绿肥为主。秋播毛苕子,第2年春夏用毛苕子覆盖地表,抑制其他杂草生长。②利用本土1年生矮秆杂草,以夏草压秋草,以秋草压冬春草,一茬压一茬,以草控草。保留园中1年生矮秆杂草,用少量人工清除其中的水花生等恶性杂草及蒿草等高秆杂草。③生物除草。果园早期可以饲养家鹅等抑草、除草。饲养家禽除草要注意主次关系,饲养密度不宜过大,家鹅5~10只/亩为宜。④人工机械除草。可以结合绿肥翻压和有机肥表施,用旋耕机浅耕。⑤秸秆、遮光布覆盖。通过作物秸秆、遮光布覆盖等方法抑制杂草的光合作用和其种子萌发出土。大园区应当根据自身具体情况一种或多种措施并用,以达到杂草与果树的平衡生长,降低果园除草成本。
       4)采用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实践“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理念,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和频次,不但能降低成本,而且能保护天敌,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提高果品安全性和内在品质,利于果品品牌树立。具体措施:①利用生物间的食物链或寄生关系,采用生物方法防控病虫。如喷施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农药,利用天敌以虫治虫。②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趋化性,采用灯光诱杀、粘虫板等方法防控虫害。③采用石灰涂白、波尔多液喷雾保护等方法防治病虫害。
       5)建立完善的品控体系。一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保证体系正常运行,实现园区土壤、生产用水、投入的化肥农药及其他材料质量的安全可控制,生产过程、销售去向可追溯。二是建立适宜的技术标准体系并落实,包括园区建设时的水、电、路、仓、管理用房等配套设施建设标准,也包括园区的土壤培肥、果树定植时的株行距、栽植走向,不同生长期的施肥、修剪、树形标准等。
       6)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建设。随着消费的升级,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品牌和品质。从近年市场情况看,果品供应种类、数量逐年增加,卖果难现象时常出现,但优质精品果供不应求,尚有发展空间。规模化园区一定要尽早树立品牌意识,提早谋划,加强建设。一是尽早形成注册商标,以品牌、品质规范生产行为,宣传园区形象,扩大影响力。二是加强精品优果生产管控,严格生产操作规程,加大标准化管理力度。三是加强组织化程度,通过发展果品协会、生产者联盟,实现产销对接,抱团发展,合作共赢。四是借助电子商务平台,进一步扩大自身影响力和产品销售市场。五是积极主动做好绿色、有机等产品认证,适应市场准入要求。
  3   小结
   规模化园区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发展优势和劣势所在,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以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1)优势。相对小农户来说,规模化园区真正的优势在于能够生产出批量的质量稳定的优质果品供应市场,而不仅仅是面积大。
       2)劣势。在生产组织上,规模化园区生产管理组织化要求高,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生产理念作务,容易出现劳动力成本过高、技术细节不容易落实到位等问题。在营销管理上,如果仅凭面积优势,搞低价竞争,迟早是要失败的。
       3)发展方向。规模化园区必须研究并实践集成配套技术措施,通过品质管控与品牌建设提升产品价值,达到品牌溢价,优质优价,以此来实现降本提质增效的协调统一,逐步实现壮大发展。
  (参考文献略)
其他文献
分析能耗分析软件EnergyPlus中兰州地区气象文件和蒸发冷却模型,得到机组各段效率和进出口温度值.采用该软件对兰州地区管式间接-直接两级蒸发冷却空调机组进行模拟,将模拟值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烟大铁路轮渡是集铁路、港口、航运及海上安监等诸多行业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是我国“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也是我国东北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东部沿海铁路、公路大
综合EXIT图法和自适应微粒群优化(APSO)算法的优点,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EXIT图和APSO算法的非正则LDPC码度分布对优化方法。该方法设计了衡量EXIT曲线匹配程度的全局代价函数,并运用APSO算法对度分布对进行快速迭代优化,迭代过程中不需要固定CND曲线,可以获得EXIT曲线更加匹配的优化度分布对,以及更高的噪声门限。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码结构优化方面有着很好的性能,且优化速度较高斯逼
该文针对超高分辨率的全色光图像和多光谱图像的融合,提出了一种基于对应分析的图像融合新算法。该算法在对多光谱数据进行对应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冗余小波变换提取出全色光图像的空间细节信息并将其融入到成分空间。实验分别采用IKONOS和QuickBird数据,融合结果的目视效果与客观评价表明,相比现有同类融合方法,该方法能够在提高空间分辨率的同时更好地保持光谱特性,有效地减少了色彩失真的现象。
研究以球形壳聚糖和水杨醛为原料制备球形壳聚糖希夫碱的工艺路线,讨论了产品对过渡元素离子的螯合能力,其螯合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Ni2+ 、Cu2+ 、Zn2 + 、Co2+ 。 The preparation of spherica
The flow pattern around a cylinder, installed in a scoured channel bed, was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Detailed measurements of the instantaneous 3D velocit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