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既是民生之本,也是强国之需。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而且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进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拓宽毕业生就业门路,结合我校的工作实践,本文从推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改革,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多途径开拓就业市场、加强就业实习基地建设,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农业、农村就业,面向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不断拓宽毕业生就业门路,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
【关键词】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做法
一、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教育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拓宽毕业生就业门路,实现毕业生顺利就业,归根结底在于提高毕业生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我校借鉴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启动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按照创新人才培养要求,重点加强课程体系、教学创新团队、实践创新平台和国际合作教育平台建设,逐步实现本科教育分类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科研主导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高度职业化培养。形成农业学术精英、农业创新创业技术领军人才、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高级管理者三类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校逐步建立起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优势教育资源和工作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对学院和专业进行分类指导,实施人才的个性化培养。
我校还启动实施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预警机制,旨在通过“专业—招生—就业”的联动机制,对部分就业前景不好、不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的专业进行适当调整,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
二、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开展,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就业门路,我校进一步明确校院两级管理、校院系三级架构的管理体系,创新学校管理工作机制,形成更加良好的运行秩序。我校坚持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负责制”,构建起“领导主抓、中心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体系。成立了由学校党政一把手为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就业指导中心,全面统筹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各院系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体,成立了院系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院系党政一把手担任组长,具体负责各单位毕业生就业工作,完成学校下达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学校毕业生就业领导小组、就业指导中心和各院系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组成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和组织体系。
学校还实行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就业工作考评体系,充分调动负责辅导员、班主任、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教师等人员的积极性,实现了全员关心、支持和参与就业工作的局面,我校每年约有8%左右的毕业生是经由以上非专职就业工作人员推荐实现就业、升学。
三、多途径开拓就业市场、加强就业实习基地建设
首先,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积极开拓就业市场。我校立足“立足行业,兼顾重点项目,辐射全国”的原则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结合学科、专业特点,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与用人单位加强联系,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毕业生供需合作关系,拓宽就业市场的行业和地域,扩大毕业生供需合作的用人单位数量。具体举措包括:巩固行业市场,与行业知名企业建立就业实习基地;拓展区域市场范围,形成行业市场与区域市场相结合的就业市场网络;培育创业市场,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建立并不断更新用人单位信息库。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我校每次大型洽谈会来校招聘单位和全年专场招聘会来校招聘单位总数以三分之一递进增长,呈现出可喜局面。
其次,加强信息化建设,搭建无形市场。目前的高校畢业生就业市场是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的就业市场。信息量充足并发布及时准确对于毕业生资源的合理配置至关重要。本校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建设契机,全面推进“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建设,不断加强学校就业信息网站建设,为毕业生进入无形市场提供帮助,搭建毕业生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及时、有效、便捷的将有关信息传递给每一位毕业生。
第三,积极组织校园专场招聘会,精心培育校内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而言,校园招聘会相比社会招聘会,针对性较强,求职成本较低,可避免遍地撒网,也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校园招聘会环境宽松,毕业生在熟悉的校园内更能充分发挥的才能。我校为用人单位到校招聘毕业生搭建平台,积极做好用人单位的接待和服务工作,为用人单位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我校年均组织各类型校园专场招聘会400余场次,提供就业岗位16000余个。
第四,我校还重视学生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维护,积极联系国内知名企事业单位和我校共建学生就业实习基地。我校给共建基地单位每年优先寄送生源信息,洽谈会邀请函、逢年过节寄送节日问候,推荐优秀毕业生到单位就业或实习,提供校园招聘会的全程化服务;就业基地单位优先将最新招聘计划告知我校、优先接纳我校毕业生到单位就业或实习,及时反馈教育教学、培养质量的第一手信息以便我校改进和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我校尤其把部分省市人事局、人才中心纳入基地建设范围,他们组团到学校招聘,为洽谈会筹备减轻了很多压力,也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以就业基地建设为依托,与基地单位建立订单式培养协议,比如“大北农班”,“杨翔班”的举办不仅有效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也成功解决学生就业工作。到目前为止,我们共建学生就业实习基地128个,平均每年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有了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实践基地,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职业竞争能力以及人际沟通能力,以适销对路“产品”来解决就业难问题①,切实拓宽毕业生就业门路。
四、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农业、农村就业
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条重要举措。目前,大多数毕业生择业意向首选大中城市,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余地小,就业门路狭窄;而在中小城市、小城镇、农村等基层,人才奇缺,求才若渴,这就造成高校毕业生资源得不到很好的优化配置。现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社会最迫切需求的就是基层人才,因此,抓住机遇,鼓励和引导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建功立业,无疑是毕业生健康成才的最佳道路之一。我校还积极组织落实“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选调生”、“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各类人才,作为农林高校,我校充分发挥农、林、水等相对优势的学科,已逐步形成农业学术精英、农业创新创业技术领军人才、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高级管理者三类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鼓励毕业生面向农业、农村就业,我校各部门积极协调配合,精心落实国家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基层农技推广特设岗位计划”、“农村教育硕士计划”等项目。鼓励我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担任特岗农技人员,努力开辟毕业生到社区、乡镇农技站等基层单位就业的新渠道。此外我校与黑龙江农垦总局、中粮集团等涉农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联系,每年都有数以百计的毕业生签约黑龙江农垦等涉农单位,到广阔富饶的黑土地上开辟新天地。
五、鼓励毕业生面向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目前,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迅速,这些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各类人才,尤其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良好的发展契机;同时中小企业大都处在创业或上升期,公司氛围比较开放、具有活力,会给大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条件。我校积极宣传中小企业吸纳毕业生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毕业生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面向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发挥人才的最大优势,实现人生价值。
六、依托科技推广,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大学生创业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就业形式,可以有效的带动就业,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我校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创业政策扶持和创业指导服务等工作,明确分工,切实加大人员、场地、经费投入,形成了长效机制;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实施办法》,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依托杨凌示范区設立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依托大学科技园、创业基地、各种科研平台以及杨凌的科技园区等为学生提供创业场地。近年来,我校在进行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与实践中,初步形成了依托科技推广基地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模式。
努力树立一批毕业生创业典型,积极开展创业典型宣传也收到了积极效果。我校毕业生中先后涌现出不少创业英雄,成为农业产业化领域的领头羊和生力军。如“情系三农的农民企业家”、甘肃陇原中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耀祥;“养猪成就大事业”的杨凌本香集团公司董事长燕君芳;在新疆乌图布拉格镇创办协会帮助农民增收的大学生棉农陆俊吉;在农村基层就业创业、荣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和全国首届“优秀大学生村官”的詹辉;安康市兄弟水产养殖销售公司法人代表张磊等等。这些成功的大学生自主创业典型,极大的鼓舞了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开辟了大学生就业新途径。大学生自主创业,已逐步成为带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条新的门路。
注释:
①杨曼英.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刍议[J].当代教育论坛,2008(3):87.
参考文献
[1]李淑萍.新形势下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的路径探讨[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
6(第1期):111.
[2]张克荣.国内外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经验与做法[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1):69-71.
[3]刘洪采.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
[4]罗秀.从人才市场的供求看大学生就业空间拓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
[5]王利军.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08(6).
[6]伊远标.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2).
[7]齐嘉琳,芦爱江,崔永根.大学生就业渠道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07(4):93-94.
作者简介:
邹春(1983-),男,湖北大冶人,硕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助教。
李明(1982-),男,湖北松滋人,硕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杨彦宝(1983-),男,陕西靖边人,大学本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团委助教。
【关键词】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做法
一、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教育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拓宽毕业生就业门路,实现毕业生顺利就业,归根结底在于提高毕业生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我校借鉴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启动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按照创新人才培养要求,重点加强课程体系、教学创新团队、实践创新平台和国际合作教育平台建设,逐步实现本科教育分类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科研主导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高度职业化培养。形成农业学术精英、农业创新创业技术领军人才、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高级管理者三类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校逐步建立起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优势教育资源和工作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对学院和专业进行分类指导,实施人才的个性化培养。
我校还启动实施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预警机制,旨在通过“专业—招生—就业”的联动机制,对部分就业前景不好、不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的专业进行适当调整,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
二、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开展,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就业门路,我校进一步明确校院两级管理、校院系三级架构的管理体系,创新学校管理工作机制,形成更加良好的运行秩序。我校坚持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负责制”,构建起“领导主抓、中心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体系。成立了由学校党政一把手为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就业指导中心,全面统筹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各院系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体,成立了院系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院系党政一把手担任组长,具体负责各单位毕业生就业工作,完成学校下达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学校毕业生就业领导小组、就业指导中心和各院系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组成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和组织体系。
学校还实行岗位责任制,建立健全就业工作考评体系,充分调动负责辅导员、班主任、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教师等人员的积极性,实现了全员关心、支持和参与就业工作的局面,我校每年约有8%左右的毕业生是经由以上非专职就业工作人员推荐实现就业、升学。
三、多途径开拓就业市场、加强就业实习基地建设
首先,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积极开拓就业市场。我校立足“立足行业,兼顾重点项目,辐射全国”的原则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结合学科、专业特点,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与用人单位加强联系,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毕业生供需合作关系,拓宽就业市场的行业和地域,扩大毕业生供需合作的用人单位数量。具体举措包括:巩固行业市场,与行业知名企业建立就业实习基地;拓展区域市场范围,形成行业市场与区域市场相结合的就业市场网络;培育创业市场,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建立并不断更新用人单位信息库。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我校每次大型洽谈会来校招聘单位和全年专场招聘会来校招聘单位总数以三分之一递进增长,呈现出可喜局面。
其次,加强信息化建设,搭建无形市场。目前的高校畢业生就业市场是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的就业市场。信息量充足并发布及时准确对于毕业生资源的合理配置至关重要。本校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建设契机,全面推进“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建设,不断加强学校就业信息网站建设,为毕业生进入无形市场提供帮助,搭建毕业生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及时、有效、便捷的将有关信息传递给每一位毕业生。
第三,积极组织校园专场招聘会,精心培育校内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而言,校园招聘会相比社会招聘会,针对性较强,求职成本较低,可避免遍地撒网,也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校园招聘会环境宽松,毕业生在熟悉的校园内更能充分发挥的才能。我校为用人单位到校招聘毕业生搭建平台,积极做好用人单位的接待和服务工作,为用人单位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我校年均组织各类型校园专场招聘会400余场次,提供就业岗位16000余个。
第四,我校还重视学生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维护,积极联系国内知名企事业单位和我校共建学生就业实习基地。我校给共建基地单位每年优先寄送生源信息,洽谈会邀请函、逢年过节寄送节日问候,推荐优秀毕业生到单位就业或实习,提供校园招聘会的全程化服务;就业基地单位优先将最新招聘计划告知我校、优先接纳我校毕业生到单位就业或实习,及时反馈教育教学、培养质量的第一手信息以便我校改进和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我校尤其把部分省市人事局、人才中心纳入基地建设范围,他们组团到学校招聘,为洽谈会筹备减轻了很多压力,也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以就业基地建设为依托,与基地单位建立订单式培养协议,比如“大北农班”,“杨翔班”的举办不仅有效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也成功解决学生就业工作。到目前为止,我们共建学生就业实习基地128个,平均每年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有了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实践基地,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职业竞争能力以及人际沟通能力,以适销对路“产品”来解决就业难问题①,切实拓宽毕业生就业门路。
四、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农业、农村就业
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条重要举措。目前,大多数毕业生择业意向首选大中城市,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余地小,就业门路狭窄;而在中小城市、小城镇、农村等基层,人才奇缺,求才若渴,这就造成高校毕业生资源得不到很好的优化配置。现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社会最迫切需求的就是基层人才,因此,抓住机遇,鼓励和引导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建功立业,无疑是毕业生健康成才的最佳道路之一。我校还积极组织落实“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选调生”、“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各类人才,作为农林高校,我校充分发挥农、林、水等相对优势的学科,已逐步形成农业学术精英、农业创新创业技术领军人才、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高级管理者三类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鼓励毕业生面向农业、农村就业,我校各部门积极协调配合,精心落实国家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基层农技推广特设岗位计划”、“农村教育硕士计划”等项目。鼓励我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担任特岗农技人员,努力开辟毕业生到社区、乡镇农技站等基层单位就业的新渠道。此外我校与黑龙江农垦总局、中粮集团等涉农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联系,每年都有数以百计的毕业生签约黑龙江农垦等涉农单位,到广阔富饶的黑土地上开辟新天地。
五、鼓励毕业生面向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目前,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迅速,这些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各类人才,尤其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良好的发展契机;同时中小企业大都处在创业或上升期,公司氛围比较开放、具有活力,会给大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条件。我校积极宣传中小企业吸纳毕业生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毕业生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面向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发挥人才的最大优势,实现人生价值。
六、依托科技推广,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大学生创业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就业形式,可以有效的带动就业,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我校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创业政策扶持和创业指导服务等工作,明确分工,切实加大人员、场地、经费投入,形成了长效机制;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实施办法》,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依托杨凌示范区設立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依托大学科技园、创业基地、各种科研平台以及杨凌的科技园区等为学生提供创业场地。近年来,我校在进行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与实践中,初步形成了依托科技推广基地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模式。
努力树立一批毕业生创业典型,积极开展创业典型宣传也收到了积极效果。我校毕业生中先后涌现出不少创业英雄,成为农业产业化领域的领头羊和生力军。如“情系三农的农民企业家”、甘肃陇原中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耀祥;“养猪成就大事业”的杨凌本香集团公司董事长燕君芳;在新疆乌图布拉格镇创办协会帮助农民增收的大学生棉农陆俊吉;在农村基层就业创业、荣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和全国首届“优秀大学生村官”的詹辉;安康市兄弟水产养殖销售公司法人代表张磊等等。这些成功的大学生自主创业典型,极大的鼓舞了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开辟了大学生就业新途径。大学生自主创业,已逐步成为带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条新的门路。
注释:
①杨曼英.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刍议[J].当代教育论坛,2008(3):87.
参考文献
[1]李淑萍.新形势下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的路径探讨[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
6(第1期):111.
[2]张克荣.国内外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经验与做法[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1):69-71.
[3]刘洪采.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
[4]罗秀.从人才市场的供求看大学生就业空间拓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
[5]王利军.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08(6).
[6]伊远标.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2).
[7]齐嘉琳,芦爱江,崔永根.大学生就业渠道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07(4):93-94.
作者简介:
邹春(1983-),男,湖北大冶人,硕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助教。
李明(1982-),男,湖北松滋人,硕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杨彦宝(1983-),男,陕西靖边人,大学本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团委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