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它是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进行明确的责任分工与合作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这一学习形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弊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但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仍存在一些误区,影响着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了解这些误区并找到相应的对策,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误区
目前,小组讨论已经成为教学的热门形式。教师一句“学习小组讨论一下”,课堂内便三五成群,你争我议,煞是热闹。但细心观察,一片热闹声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种:
误区一:时机不当,时间不够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方法,而不是教学的全部,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教师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这种情况是不需要合作探究的。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则会适得其反。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呈现问题后不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但有的小组还未进入合作学习主题。这样的小组或团体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不良习惯。
误区二:合作组织欠佳
有些课堂片面追求合作气氛,教师呈现问题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容易造成“优生一言堂”。况且中学生自制力较差,好动、贪玩,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合作氛围,就会导致课堂纪律散漫,教学效率事倍功半,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有些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不一定能够与他人友好相处,例如有的学生成了“小霸王”,大权独揽,垄断了操作任务,不让他人插手;有的学生成了旁观者,不习惯也不善于主动思考,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产生了依赖心理,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更有学生乘此机会思想游离,说一些或做一些与讨论知识无关的事。
误区三:教师监控不到位
学生的合作学习往往需要教师的监控。尤其是实验刚刚开始时,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合作水平比较较低。教师如果不适当地进行监控,合作学习很有可能会放任自流,得不到应有的效果。有些学生把小组交流当成简单的对答案,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有些学生把合作交流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相互不交流,这些都导致小组合作交流不能顺利进行。
误区四:没有强化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因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原因,可能会产生过度依赖伙伴帮助的心理,自己不再去积极主动地努力学习。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还没来得及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就开始了,这样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就转变成了对同伴的依赖。
二、行之有效的对策
对策一:把握有利的合作时机,有效地安排时间
合作学习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并不是所有的教学任务都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才能完成,个人学习、竞争学习、教师引导依然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取代的地位。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条件,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对策二:优化组合,合理分工
由于各小组成员中的学生在性别、学业成绩、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在分组时要注意优化组合,合理分工。各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每个成员角色要确定,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这些职位可以采用轮换制,从而让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可以得到尝试,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获得成功的喜悦。
对策三:加强监督和指导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除了给学生指导合作学习方式外,还要监控他们合作学习的态度。首先,要多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教师要多发现他们的奇思妙想并进行鼓励,让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他们表现自己的舞台。其次,合作小组在讨论学习问题时,也有可能出现冷场的尴尬局面,教师要及时地分析冷场的原因,或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对策四:强化独立思考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如果没有独立思考就开始讨论,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显然是不利的。合作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沟通能力,更在于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应该让学生对将要讨论的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然后再在合作学习中畅谈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才会有所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误区
目前,小组讨论已经成为教学的热门形式。教师一句“学习小组讨论一下”,课堂内便三五成群,你争我议,煞是热闹。但细心观察,一片热闹声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种:
误区一:时机不当,时间不够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方法,而不是教学的全部,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教师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这种情况是不需要合作探究的。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则会适得其反。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呈现问题后不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但有的小组还未进入合作学习主题。这样的小组或团体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不良习惯。
误区二:合作组织欠佳
有些课堂片面追求合作气氛,教师呈现问题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容易造成“优生一言堂”。况且中学生自制力较差,好动、贪玩,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合作氛围,就会导致课堂纪律散漫,教学效率事倍功半,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有些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不一定能够与他人友好相处,例如有的学生成了“小霸王”,大权独揽,垄断了操作任务,不让他人插手;有的学生成了旁观者,不习惯也不善于主动思考,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产生了依赖心理,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更有学生乘此机会思想游离,说一些或做一些与讨论知识无关的事。
误区三:教师监控不到位
学生的合作学习往往需要教师的监控。尤其是实验刚刚开始时,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合作水平比较较低。教师如果不适当地进行监控,合作学习很有可能会放任自流,得不到应有的效果。有些学生把小组交流当成简单的对答案,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有些学生把合作交流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相互不交流,这些都导致小组合作交流不能顺利进行。
误区四:没有强化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因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原因,可能会产生过度依赖伙伴帮助的心理,自己不再去积极主动地努力学习。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还没来得及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就开始了,这样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就转变成了对同伴的依赖。
二、行之有效的对策
对策一:把握有利的合作时机,有效地安排时间
合作学习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并不是所有的教学任务都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才能完成,个人学习、竞争学习、教师引导依然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取代的地位。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条件,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对策二:优化组合,合理分工
由于各小组成员中的学生在性别、学业成绩、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在分组时要注意优化组合,合理分工。各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每个成员角色要确定,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这些职位可以采用轮换制,从而让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可以得到尝试,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获得成功的喜悦。
对策三:加强监督和指导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除了给学生指导合作学习方式外,还要监控他们合作学习的态度。首先,要多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教师要多发现他们的奇思妙想并进行鼓励,让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他们表现自己的舞台。其次,合作小组在讨论学习问题时,也有可能出现冷场的尴尬局面,教师要及时地分析冷场的原因,或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对策四:强化独立思考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如果没有独立思考就开始讨论,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显然是不利的。合作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沟通能力,更在于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应该让学生对将要讨论的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然后再在合作学习中畅谈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才会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