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旅游业主导地位的逐渐确立以及政府对其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城市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城市空间布局与旅游业发展不相协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旅游业对于我国小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影响分析。
关键词:旅游业;小城市;规划布局;影响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及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旅游业也步入了快速发展期。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政府就提出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肇庆的旅游资源自古以来就名闻遐迩,它因拥有七星岩、鼎湖山等著名风景区而在省内外享有盛誉。80年代中期以前,肇庆市的旅游业一直居全省的前列。1978年,肇庆被国务院列为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风景旅游城市。1982年全市旅游人数、综合实力在全国40多个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中位居第六。同年,肇庆星湖成为全国第一批风景名胜区之一。
肇庆市域的旅游景点,大部分分布在市区,重要景点基本上集中在离市区50km的范围内,其中七星岩位于端州城区的北部,鼎湖山位于端州区东北18 km处,它们均处在肇庆市城市规划控制区范围内,城区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星湖(七星岩和鼎湖山)在空间和环境上唇齿相依。基于此,下面就以肇庆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简述旅游业对小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的影响。
1、城市总体规划的概述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尤其是以旅游业为主的肇庆市来说,其城市发展的旅游业,对本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有着深刻的影响。
2、旅游业对小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影响
2.1、相关理论基础
2.2.1、旅游业与总体规划布局的概念
“旅游业”与“总体规划布局”是两个各具内涵但又相互关联的概念,当前我国国内外对于旅游业与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等等方面,但是对于旅游发展与城市规划的研究涉及比较少。本文的研究基础要借鉴相关理论进行,主要包括有旅游业、城市旅游、总体规划布局的相关理论等等当做理论基础。
国内对于旅游业与规划布局的研究,一般集中在旅游用地以及旅游小城镇规划设计方法等等方面,而较少有系统的从总体规划的角度对旅游业发展对其产生的影响而进行分析。当前,在总体规划布局之中对于种种用地规模以及布局都比较成熟,然而对于旅游业快速发展影响之下小城市规模以及布局较为不足。所以,关于旅游用地方面的研究,则是对于旅游城市之中种种用地合理规模以及布局的基础,是处理好旅游用地同城市其他用地关系的基本保证。
2.1.2、旅游规划对城市规划的补充作用
对于当前已有旅游吸引物,城市规划主要是已有旅游吸引物做保护性规划,但是旅游发展规划不仅仅需要对其进行保护规划,同时也需要强调的是旅游开发方面的规划。基础设施的规模以及布局上,城市规划通常考虑的是市区主要人口,所以在基础设施的规模以及布局之时对于有旅游人口需要缺少考虑,尤其是在旅游旺季之时也会使得基础设施规模不够,布局不合等等理现象的出现。所以旅游规划要求对城市规划进行补充以及协调,如何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全新要求。根据如上理论以及问题,简述肇庆市旅游业发展对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的影响进行分析。
3、旅游业对肇庆市总体规划布局的影响
3.1对城市基础、服务设施规划的影响
肇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境外旅游业的发展促成了新火车站的建成。随着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加,为了能更好的接待游客,肇庆新火车站于2008年竣工使用,机场的扩建增线进展顺利。近年来,肇庆市一方面不断维护建设普禅寺、老院子、土家风情园等经典景点,引进高层次旅行社、高星级酒店,推进城市广场、城市步行街、“穿衣戴帽”工程的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另一方面还将结合城市商业设施发展,升级改造传统十字街、新建溪布街等旅游商品街特色商业街区,发展城市购物、美食等城市休闲旅游,还规划建设旅游会展中心,引进沃尔玛购物中心,这些规划建设都是为了满足旅游业的转型发展的需要。
3.2对城市空间结构规划的影响
肇庆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2007版城市总体规划提出肇庆城市空间布局将形成适合地区的空间发展新格局。且住岗、荷花、枫香岗组团,将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中心城区的城市职能则主要将沿澧水向东部拓展,包括西溪坪组团和长岭组团、阳湖平组团,该区将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主要空间拓展载体,从而强化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旅游西优、城市东拓的空间结构将使肇庆形成沿澧水的拓展轴。
3.3城市用地功能组织
城市用地功能组织是在用地布局上对城市规划纲要的贯彻,是城市布局的基本内容。城市的性質和规模,城市所处地区的自然条件与资源环境状况等,都会影响到城市的用地功能组织。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对于旅游业的影响,并且也会关系到下几个方面:城市布局形态。建国以来,肇庆市经历、编制了五期城市规划,先后扩展、整改变为骨架的道路系统,同时慢慢形成改善基础设施,规划范围逐渐扩大,城区格局获得一定的变化。根据保护自然环境的需要和城市用地现状条件,未来肇庆城区应向东西两翼发展,保持原来的“宝鼎托珠”的布局形态以及开敞式的城市空间结构。同时把城市用地的平面布局以及城市景观的构筑结合起来,并且使用山、湖、河、塔、楼、广场、绿地等等,来创造出丰富的城市轮廓线以及空间形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经济的变迁则要求城市物质要素作出与之相应的变化,土地使用则是将此种要求逐渐向城市规划传递的中介。城市规划就可以通过土地使用的调节来促使城市物质空间结构 以及土地使用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经济关系进行一定的变化。并且也需要考虑到肇庆的城市性质,同诸多城市一样,不断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小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当务之急。目前,我国的一些小城市产业结构仍属较低层次,1996年三大产业的构成比例为29.4∶40.8∶29.8。而在这之中,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产业优势同资源优势反差比较大。此种情况的出现,除了景点建设本身的原因之外,也同城市功能设施的结构性问题有一定的关系,并且通过用地配置来不断引导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3.4优化布局方式
公共服务用地的非盈利性属性决定其与当地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主要有行政办公、文化设施、教育科研用地中的中小学用地、体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社会福利用地,这些用地应重视满足不同阶层群体的需要,均匀分布且满足居民的出行半径,形成体系。但是旅游活动的引入,使得公共设施的布局,应从游客活动及当地居民的生活来考虑,因此,肇庆市在规划布局中应完善原有公共设施体系,增加其旅游功能,比如在城市级的公共中心的行政办公用地中增加旅游管理用地,在靠近旅游景区的医疗用地中增加专门服务于游客的医疗救助中心等。还有按其服务对象的不同及区位的敏感性,布局在最有利发挥其效益的位置,如教育科研用地中的旅游培训学校。
4、结语
旅游业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彼此影响的,指的是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当前城市经济、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之上可以不断提升城市的竞争力。但是城市发展之中的城市建设依然存在种种问题,通常迎合不了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进而也会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慧婷.关中地区旅游型城镇商业服务设施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2]唐兰.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2.
[3]戚路辉.城市总体规划对商务空间布局影响实效性评价[J].科技信息,2013,23:21-22.
[4]李孜.中小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调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关键词:旅游业;小城市;规划布局;影响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及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旅游业也步入了快速发展期。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政府就提出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肇庆的旅游资源自古以来就名闻遐迩,它因拥有七星岩、鼎湖山等著名风景区而在省内外享有盛誉。80年代中期以前,肇庆市的旅游业一直居全省的前列。1978年,肇庆被国务院列为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风景旅游城市。1982年全市旅游人数、综合实力在全国40多个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中位居第六。同年,肇庆星湖成为全国第一批风景名胜区之一。
肇庆市域的旅游景点,大部分分布在市区,重要景点基本上集中在离市区50km的范围内,其中七星岩位于端州城区的北部,鼎湖山位于端州区东北18 km处,它们均处在肇庆市城市规划控制区范围内,城区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星湖(七星岩和鼎湖山)在空间和环境上唇齿相依。基于此,下面就以肇庆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简述旅游业对小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的影响。
1、城市总体规划的概述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尤其是以旅游业为主的肇庆市来说,其城市发展的旅游业,对本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有着深刻的影响。
2、旅游业对小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影响
2.1、相关理论基础
2.2.1、旅游业与总体规划布局的概念
“旅游业”与“总体规划布局”是两个各具内涵但又相互关联的概念,当前我国国内外对于旅游业与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等等方面,但是对于旅游发展与城市规划的研究涉及比较少。本文的研究基础要借鉴相关理论进行,主要包括有旅游业、城市旅游、总体规划布局的相关理论等等当做理论基础。
国内对于旅游业与规划布局的研究,一般集中在旅游用地以及旅游小城镇规划设计方法等等方面,而较少有系统的从总体规划的角度对旅游业发展对其产生的影响而进行分析。当前,在总体规划布局之中对于种种用地规模以及布局都比较成熟,然而对于旅游业快速发展影响之下小城市规模以及布局较为不足。所以,关于旅游用地方面的研究,则是对于旅游城市之中种种用地合理规模以及布局的基础,是处理好旅游用地同城市其他用地关系的基本保证。
2.1.2、旅游规划对城市规划的补充作用
对于当前已有旅游吸引物,城市规划主要是已有旅游吸引物做保护性规划,但是旅游发展规划不仅仅需要对其进行保护规划,同时也需要强调的是旅游开发方面的规划。基础设施的规模以及布局上,城市规划通常考虑的是市区主要人口,所以在基础设施的规模以及布局之时对于有旅游人口需要缺少考虑,尤其是在旅游旺季之时也会使得基础设施规模不够,布局不合等等理现象的出现。所以旅游规划要求对城市规划进行补充以及协调,如何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全新要求。根据如上理论以及问题,简述肇庆市旅游业发展对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的影响进行分析。
3、旅游业对肇庆市总体规划布局的影响
3.1对城市基础、服务设施规划的影响
肇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境外旅游业的发展促成了新火车站的建成。随着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加,为了能更好的接待游客,肇庆新火车站于2008年竣工使用,机场的扩建增线进展顺利。近年来,肇庆市一方面不断维护建设普禅寺、老院子、土家风情园等经典景点,引进高层次旅行社、高星级酒店,推进城市广场、城市步行街、“穿衣戴帽”工程的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另一方面还将结合城市商业设施发展,升级改造传统十字街、新建溪布街等旅游商品街特色商业街区,发展城市购物、美食等城市休闲旅游,还规划建设旅游会展中心,引进沃尔玛购物中心,这些规划建设都是为了满足旅游业的转型发展的需要。
3.2对城市空间结构规划的影响
肇庆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2007版城市总体规划提出肇庆城市空间布局将形成适合地区的空间发展新格局。且住岗、荷花、枫香岗组团,将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中心城区的城市职能则主要将沿澧水向东部拓展,包括西溪坪组团和长岭组团、阳湖平组团,该区将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主要空间拓展载体,从而强化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旅游西优、城市东拓的空间结构将使肇庆形成沿澧水的拓展轴。
3.3城市用地功能组织
城市用地功能组织是在用地布局上对城市规划纲要的贯彻,是城市布局的基本内容。城市的性質和规模,城市所处地区的自然条件与资源环境状况等,都会影响到城市的用地功能组织。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对于旅游业的影响,并且也会关系到下几个方面:城市布局形态。建国以来,肇庆市经历、编制了五期城市规划,先后扩展、整改变为骨架的道路系统,同时慢慢形成改善基础设施,规划范围逐渐扩大,城区格局获得一定的变化。根据保护自然环境的需要和城市用地现状条件,未来肇庆城区应向东西两翼发展,保持原来的“宝鼎托珠”的布局形态以及开敞式的城市空间结构。同时把城市用地的平面布局以及城市景观的构筑结合起来,并且使用山、湖、河、塔、楼、广场、绿地等等,来创造出丰富的城市轮廓线以及空间形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经济的变迁则要求城市物质要素作出与之相应的变化,土地使用则是将此种要求逐渐向城市规划传递的中介。城市规划就可以通过土地使用的调节来促使城市物质空间结构 以及土地使用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经济关系进行一定的变化。并且也需要考虑到肇庆的城市性质,同诸多城市一样,不断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小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当务之急。目前,我国的一些小城市产业结构仍属较低层次,1996年三大产业的构成比例为29.4∶40.8∶29.8。而在这之中,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产业优势同资源优势反差比较大。此种情况的出现,除了景点建设本身的原因之外,也同城市功能设施的结构性问题有一定的关系,并且通过用地配置来不断引导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3.4优化布局方式
公共服务用地的非盈利性属性决定其与当地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主要有行政办公、文化设施、教育科研用地中的中小学用地、体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社会福利用地,这些用地应重视满足不同阶层群体的需要,均匀分布且满足居民的出行半径,形成体系。但是旅游活动的引入,使得公共设施的布局,应从游客活动及当地居民的生活来考虑,因此,肇庆市在规划布局中应完善原有公共设施体系,增加其旅游功能,比如在城市级的公共中心的行政办公用地中增加旅游管理用地,在靠近旅游景区的医疗用地中增加专门服务于游客的医疗救助中心等。还有按其服务对象的不同及区位的敏感性,布局在最有利发挥其效益的位置,如教育科研用地中的旅游培训学校。
4、结语
旅游业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彼此影响的,指的是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当前城市经济、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之上可以不断提升城市的竞争力。但是城市发展之中的城市建设依然存在种种问题,通常迎合不了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进而也会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慧婷.关中地区旅游型城镇商业服务设施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2]唐兰.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2.
[3]戚路辉.城市总体规划对商务空间布局影响实效性评价[J].科技信息,2013,23:21-22.
[4]李孜.中小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调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