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武林,人人都有各自的经验和想法,其源头或是课本下面的金庸古龙梁羽生,或是录像厅里的香港电影,邵氏武侠片、徐克的东方不败,王家卫的东邪西毒……几乎没人会怀疑脚下的土地之上曾屹立过一个刀光剑影、快意恩仇的武侠时代,但若被问及真正的武林究竟长什么样子,所谓的侠义落在现实中又该何去何从,恐怕没人答得上来。
上月十一号,《箭士柳白猿》在国内上映,在这部没有明星大牌、没有威亚特效、没有慢镜头、台词也不多的片子里,人们或许能捕捉到一些真实武林的残像。因为编剧兼导演是徐皓峰,他不拍儿时的武侠梦,只讲有迹可循的武林。
道士下山
徐皓峰是何许人也?
1973年,徐皓峰生于北京西单附近的胡同里。那时胡同里住的都是文化人,人与人的交情可以追到两三代人之前。但到八十年代,世风骤变,“文化人失去了对他人的影响力,年轻人普遍以有痞气为荣,以香港黑帮片做派为荣”。特别是1982年电影《少林寺》的热映让接下来三五年里的中国电影市场弥漫着一股功夫热。读小学的徐皓峰常常看到胡同里的孩子们模仿电影中的角色“打打杀杀”,看着很过瘾。但徐皓峰不喜欢混街头,他在家找二姥爷学武。
二姥爷李仲轩,师承唐维禄、尚云祥,是形意拳的传承人,三十多岁突然从武林退隐,晚年在西单一家电器商场看门。在徐皓峰印象中,二姥爷儒雅从容,从不对人发火,“但是很能服众”。日子久了,耳濡目染,徐皓峰也沾了点李老的脾性气度,说话前习惯微笑,讲话慢悠悠,很有些“以柔克刚”的味道。
中学,徐皓峰考入中央美院附中,在附中的机房里他看了一部改变人生的电影,维斯康帝的《豹》。他迷上了《豹》的调度之美,他不想画画,想拍电影了。于是他自编自导了一部只有两个演员的黑帮片,他演黑帮老大,死在杀手刀下,演杀手的是附中公认的表演天才,叫王岳伦。后来也做了导演。
1997年,24岁的徐皓峰从北影导演系毕业,进入电视台当编导。本事在那里,做得自然不差,但他感到无趣。2001年前后,徐皓峰辞职,躲回老北京胡同,一躲便是八年。期间每天看书、写作和找人聊天,常聊的对象一位是二姥爷李仲轩,另一位是道教宗师胡海牙。二位老先生的口述历史为徐皓峰“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徐皓峰起意为李仲轩整理一部回忆录,也就是后来的《逝去的武林》。再后来,王家卫准备拍一部武侠片,他跑到山西和天津寻访形意拳传人,几位大师都提到了《逝去的武林》,王家卫就与徐皓峰见了面。
后面的事我们都知道了,徐皓峰“道士下山”参与了《一代宗师》的编剧工作,这部颠覆传统武侠片的电影一上映便博得满堂彩。王家卫自成一派的影像风格是《一代宗师》的“面子”,徐皓峰则给了电影“里子”,有里有面才成就了《一代宗师》。
开宗立派
大众对徐皓峰的了解大多始于编剧,但最早让徐皓峰出名的是文字。从2000年开始他便在《武魂》杂志上发表文章,后来出版的《逝去的武林》一书便是由杂志上的系列文章集结而成。那会儿时不常有读过他文字的武林中人登门,要和他切磋武艺。甚至有粉丝找到他,表示要资助他拍电影。于是,徐皓峰自任编剧、导演和武术指导,把自己的短篇小说《倭寇的踪迹》拍了出来。
《倭寇的踪迹》于2012年2月上映,评论呈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这是一部开宗立派之作,徐皓峰开了“硬派武侠”之先河;反对者则对过于写实的打斗场面和镜头语言感到不满,认为徐皓峰无视电影的视听快感。但,凡是看过电影的人都必须承认,这不是一道能用以往武侠片观影经验去品评的“硬菜”,它只能属于徐皓峰。
蛰伏的八年里,徐皓峰从胡海牙、李仲轩二老的口述历史中看到中国传统文化隐秘的一面,大量不见于文字而在于自身领悟的个人经验藉由口口相传灌输到徐皓峰思想里,再体现在他的作品上。出入儒释道,围棋、中医、仙家、密宗及各种奇门遁甲都藏于胸中,以世说新语的文字气韵铺排中国传统文化奇观,再以镜头构筑出典型的东方世界。因此徐皓峰的电影无限趋近历史,趋近真实。以《倭寇的踪迹》里的打斗为例,徐皓峰放弃动作戏快速剪辑的传统,用长镜头盯着演员,看双方像耍猴般跳来跳去,然后一招制敌,干脆利索。
武侠片,武和侠是两个基本元素,缺一不可。但徐皓峰经研究发现,武侠片在诞生之初反映的是社会和人性的压抑、阴暗。武侠片最大的魅力其实是以离奇方式映射现实。武侠片大师胡金铨最爱拍明朝东厂,李小龙的电影里有国人的自私,成龙的动作喜剧里有愚蠢的官僚。因而,徐皓峰的作品剔除“浪漫的侠文化”,讲民国时期的武行,讲潦倒挫败的畸零人生,讲荒诞不经的黑色幽默,力图将人们对武侠世界的意淫拉回到现实。这种努力延续到《倭寇的踪迹》之后的《箭士柳白猿》和《师父》,“硬派武侠”的风格已然成型。
刀背藏身
至今,徐皓峰自编自导的三部电影皆改编自他自己的小说,这三篇小说均收录在他的短篇集《刀背藏身》中。当初写小说是为有朝一日能拍成电影,所以徐皓峰把小说当成电影剧本来写,节奏、台词、场面调度无一不反复删改打磨,因此其文字精准凝练,引人回味深思的佳句迭出,可读性极强。
翻开装帧颇具古风的《刀背藏身》,在《自序》的末尾,徐皓峰写道,“北方理念,刀法是防御技,刀背运用重于刀刃,因为人在刀背后”,武侠小说正是他的“一棱刀背”。徐皓峰藏身刀背之后,在白纸之上刻下他心中的武林和武林人该有的样子。他在书里写武人的收入来源,他们做木匠、卖玻璃钻石,但骨子里还是武林中人。在特定的瞬间,他们可以为了“以何种品相生活下去”坦然赴死。用一句《一代宗师》中的台词,便是“拼一口气,点一盏灯”,这口气和这盏灯,往浅了说是面子,是仪轨,说深了便是道义,是尊严。
说徐皓峰走的是“硬派武侠”,但读他的文字、看他的电影,人们能感受到这种硬不是寒铁磐石般硬邦邦、冷冰冰,而是由真实的武林和武林人共同撑起的硬朗风骨。徐皓峰给了武行该有的样子,未必好看,但令人起敬。
上月十一号,《箭士柳白猿》在国内上映,在这部没有明星大牌、没有威亚特效、没有慢镜头、台词也不多的片子里,人们或许能捕捉到一些真实武林的残像。因为编剧兼导演是徐皓峰,他不拍儿时的武侠梦,只讲有迹可循的武林。
道士下山
徐皓峰是何许人也?
1973年,徐皓峰生于北京西单附近的胡同里。那时胡同里住的都是文化人,人与人的交情可以追到两三代人之前。但到八十年代,世风骤变,“文化人失去了对他人的影响力,年轻人普遍以有痞气为荣,以香港黑帮片做派为荣”。特别是1982年电影《少林寺》的热映让接下来三五年里的中国电影市场弥漫着一股功夫热。读小学的徐皓峰常常看到胡同里的孩子们模仿电影中的角色“打打杀杀”,看着很过瘾。但徐皓峰不喜欢混街头,他在家找二姥爷学武。
二姥爷李仲轩,师承唐维禄、尚云祥,是形意拳的传承人,三十多岁突然从武林退隐,晚年在西单一家电器商场看门。在徐皓峰印象中,二姥爷儒雅从容,从不对人发火,“但是很能服众”。日子久了,耳濡目染,徐皓峰也沾了点李老的脾性气度,说话前习惯微笑,讲话慢悠悠,很有些“以柔克刚”的味道。
中学,徐皓峰考入中央美院附中,在附中的机房里他看了一部改变人生的电影,维斯康帝的《豹》。他迷上了《豹》的调度之美,他不想画画,想拍电影了。于是他自编自导了一部只有两个演员的黑帮片,他演黑帮老大,死在杀手刀下,演杀手的是附中公认的表演天才,叫王岳伦。后来也做了导演。
1997年,24岁的徐皓峰从北影导演系毕业,进入电视台当编导。本事在那里,做得自然不差,但他感到无趣。2001年前后,徐皓峰辞职,躲回老北京胡同,一躲便是八年。期间每天看书、写作和找人聊天,常聊的对象一位是二姥爷李仲轩,另一位是道教宗师胡海牙。二位老先生的口述历史为徐皓峰“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徐皓峰起意为李仲轩整理一部回忆录,也就是后来的《逝去的武林》。再后来,王家卫准备拍一部武侠片,他跑到山西和天津寻访形意拳传人,几位大师都提到了《逝去的武林》,王家卫就与徐皓峰见了面。
后面的事我们都知道了,徐皓峰“道士下山”参与了《一代宗师》的编剧工作,这部颠覆传统武侠片的电影一上映便博得满堂彩。王家卫自成一派的影像风格是《一代宗师》的“面子”,徐皓峰则给了电影“里子”,有里有面才成就了《一代宗师》。
开宗立派
大众对徐皓峰的了解大多始于编剧,但最早让徐皓峰出名的是文字。从2000年开始他便在《武魂》杂志上发表文章,后来出版的《逝去的武林》一书便是由杂志上的系列文章集结而成。那会儿时不常有读过他文字的武林中人登门,要和他切磋武艺。甚至有粉丝找到他,表示要资助他拍电影。于是,徐皓峰自任编剧、导演和武术指导,把自己的短篇小说《倭寇的踪迹》拍了出来。
《倭寇的踪迹》于2012年2月上映,评论呈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这是一部开宗立派之作,徐皓峰开了“硬派武侠”之先河;反对者则对过于写实的打斗场面和镜头语言感到不满,认为徐皓峰无视电影的视听快感。但,凡是看过电影的人都必须承认,这不是一道能用以往武侠片观影经验去品评的“硬菜”,它只能属于徐皓峰。
蛰伏的八年里,徐皓峰从胡海牙、李仲轩二老的口述历史中看到中国传统文化隐秘的一面,大量不见于文字而在于自身领悟的个人经验藉由口口相传灌输到徐皓峰思想里,再体现在他的作品上。出入儒释道,围棋、中医、仙家、密宗及各种奇门遁甲都藏于胸中,以世说新语的文字气韵铺排中国传统文化奇观,再以镜头构筑出典型的东方世界。因此徐皓峰的电影无限趋近历史,趋近真实。以《倭寇的踪迹》里的打斗为例,徐皓峰放弃动作戏快速剪辑的传统,用长镜头盯着演员,看双方像耍猴般跳来跳去,然后一招制敌,干脆利索。
武侠片,武和侠是两个基本元素,缺一不可。但徐皓峰经研究发现,武侠片在诞生之初反映的是社会和人性的压抑、阴暗。武侠片最大的魅力其实是以离奇方式映射现实。武侠片大师胡金铨最爱拍明朝东厂,李小龙的电影里有国人的自私,成龙的动作喜剧里有愚蠢的官僚。因而,徐皓峰的作品剔除“浪漫的侠文化”,讲民国时期的武行,讲潦倒挫败的畸零人生,讲荒诞不经的黑色幽默,力图将人们对武侠世界的意淫拉回到现实。这种努力延续到《倭寇的踪迹》之后的《箭士柳白猿》和《师父》,“硬派武侠”的风格已然成型。
刀背藏身
至今,徐皓峰自编自导的三部电影皆改编自他自己的小说,这三篇小说均收录在他的短篇集《刀背藏身》中。当初写小说是为有朝一日能拍成电影,所以徐皓峰把小说当成电影剧本来写,节奏、台词、场面调度无一不反复删改打磨,因此其文字精准凝练,引人回味深思的佳句迭出,可读性极强。
翻开装帧颇具古风的《刀背藏身》,在《自序》的末尾,徐皓峰写道,“北方理念,刀法是防御技,刀背运用重于刀刃,因为人在刀背后”,武侠小说正是他的“一棱刀背”。徐皓峰藏身刀背之后,在白纸之上刻下他心中的武林和武林人该有的样子。他在书里写武人的收入来源,他们做木匠、卖玻璃钻石,但骨子里还是武林中人。在特定的瞬间,他们可以为了“以何种品相生活下去”坦然赴死。用一句《一代宗师》中的台词,便是“拼一口气,点一盏灯”,这口气和这盏灯,往浅了说是面子,是仪轨,说深了便是道义,是尊严。
说徐皓峰走的是“硬派武侠”,但读他的文字、看他的电影,人们能感受到这种硬不是寒铁磐石般硬邦邦、冷冰冰,而是由真实的武林和武林人共同撑起的硬朗风骨。徐皓峰给了武行该有的样子,未必好看,但令人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