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新版的物理教材中新增了大量的实验,它进一步体现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也突出了科学探究的物理新课程理念。然而长期以来,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探究性实验偏少、实验步骤程序化、实验评价不科学等问题,这种传统的封闭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感觉物理难学,物理实验缺乏吸引力,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低,并且严重遏制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性思维。因此,探讨物理实验教学的方法显得非常重要,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对演示实验教学进行创新设计、发掘物理演示实验中巧妙的构思和方法,以实验为依托,拓宽基础思路,挖掘其内涵。通过形式多样的实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就物理实验的教学策略做粗浅的探讨。
1、改演示实验为师生协同实验
协同实验是指在教师示范的同时学生也进行实验操作。它改变了传统实验学生听看的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如在引出楞次定律时,若单纯地演示,教师讲得吃力,做得也吃力,学生听看效果往往不好。若改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去尝试各种情况下产生感生电流的条件,并在老师的启发下自行归纳总结出结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会更好。
2、教师要善于发掘和设计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训练起着重要的作用。教材中有的实验不能完全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有些章节涉及的实验也很少。因此,选择适当的时机增加演示实验,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使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别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日常生活的感性认识,很难想象两个相对静止而又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接触面间静摩擦力的方向。在教学中可取两只鞋刷,将其中一只固定在台面上,另一只叠放在它的上面,并水平推动该鞋刷,可看到上、上鞋刷间刷毛形变的方向相反,由此可推想出上、下鞋刷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这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象思维的模型化抽象为形象,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教师要善于研究和改进演示实验
教材中有些演示实验的实验效果不好,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对演示实验的改进,这样,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激发学生强烈的科学实践愿望并付诸行动,进而强化学生勇于进行科学探索和敢于改进前人科学实验方案的创新意识。
例如,探究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时,一般的方法是,让不同质量的钢球先后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可以看到质量较大的球把纸盒推得较远。这里讲的质量不同的球,在课本中常用体积不同的两球来区分。这样会使学生误认为体积的大小也在影响着动能的大小。我们可把质量不同的小球改成注满水,注一半水和不注水的3个乒乓球;用它来进行实验,不但可以解决体积的大小问题,而且由于3个球的质量悬殊,实验的效果更明显,可见度更大。
4、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实验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有了实验的激情才能投入到实验活动中去,实验教学才会有效果,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在实验教学中通常是用问题情境来激发、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研究的积极性。学生通常为了在实验中能按自己设计的方式去做,事先对实验做了充分的准备,实验时都能专注地去验证自己设计的实验。如笔者在讲完“电表改装和万用表原理”后做“练习万用表的使用”的实验前,有学生提出:我们能测MP3的电阻吗?笔者问他:“你认为呢?”结果他在实验时带来了MP3,真的动手去测了,而且对MP3进行了解剖性测量。在他测量正兴奋时他的万用表的欧姆挡不能启动了,笔者问他:“没有了欧姆挡你还能测量电阻吗?你能设计出什么方案来呢?”结果这个学生跟几个同伴合作对电阻测量这个内容进行了复习,并在网上查阅了有关电阻测量的办法,真的设计出了几种电阻测量的方案。这样做学生有了做实验的动力,促使他们主动去学习有关的物理知识,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还能弥补学校实验仪器的不足。
5、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式实验教学
探究式实验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自己设计实验或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来探索物理规律,从而获得新知识并且加以应用的方法。因为探究性实验教学比演示实验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极大地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究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地对每一个实验进行分析处理开发,探索尽可能确定每一个实验要着重培养学生那方面的能力,然后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手制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黄春香
1、改演示实验为师生协同实验
协同实验是指在教师示范的同时学生也进行实验操作。它改变了传统实验学生听看的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如在引出楞次定律时,若单纯地演示,教师讲得吃力,做得也吃力,学生听看效果往往不好。若改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去尝试各种情况下产生感生电流的条件,并在老师的启发下自行归纳总结出结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会更好。
2、教师要善于发掘和设计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训练起着重要的作用。教材中有的实验不能完全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有些章节涉及的实验也很少。因此,选择适当的时机增加演示实验,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使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别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日常生活的感性认识,很难想象两个相对静止而又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接触面间静摩擦力的方向。在教学中可取两只鞋刷,将其中一只固定在台面上,另一只叠放在它的上面,并水平推动该鞋刷,可看到上、上鞋刷间刷毛形变的方向相反,由此可推想出上、下鞋刷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这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象思维的模型化抽象为形象,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教师要善于研究和改进演示实验
教材中有些演示实验的实验效果不好,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对演示实验的改进,这样,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激发学生强烈的科学实践愿望并付诸行动,进而强化学生勇于进行科学探索和敢于改进前人科学实验方案的创新意识。
例如,探究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时,一般的方法是,让不同质量的钢球先后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滚下,可以看到质量较大的球把纸盒推得较远。这里讲的质量不同的球,在课本中常用体积不同的两球来区分。这样会使学生误认为体积的大小也在影响着动能的大小。我们可把质量不同的小球改成注满水,注一半水和不注水的3个乒乓球;用它来进行实验,不但可以解决体积的大小问题,而且由于3个球的质量悬殊,实验的效果更明显,可见度更大。
4、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实验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有了实验的激情才能投入到实验活动中去,实验教学才会有效果,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在实验教学中通常是用问题情境来激发、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研究的积极性。学生通常为了在实验中能按自己设计的方式去做,事先对实验做了充分的准备,实验时都能专注地去验证自己设计的实验。如笔者在讲完“电表改装和万用表原理”后做“练习万用表的使用”的实验前,有学生提出:我们能测MP3的电阻吗?笔者问他:“你认为呢?”结果他在实验时带来了MP3,真的动手去测了,而且对MP3进行了解剖性测量。在他测量正兴奋时他的万用表的欧姆挡不能启动了,笔者问他:“没有了欧姆挡你还能测量电阻吗?你能设计出什么方案来呢?”结果这个学生跟几个同伴合作对电阻测量这个内容进行了复习,并在网上查阅了有关电阻测量的办法,真的设计出了几种电阻测量的方案。这样做学生有了做实验的动力,促使他们主动去学习有关的物理知识,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还能弥补学校实验仪器的不足。
5、在课堂上进行探究式实验教学
探究式实验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自己设计实验或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来探索物理规律,从而获得新知识并且加以应用的方法。因为探究性实验教学比演示实验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极大地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究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地对每一个实验进行分析处理开发,探索尽可能确定每一个实验要着重培养学生那方面的能力,然后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手制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