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引入的方式多种多样,不论以何种方式引入新课,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以启动学生思维为目的,将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学习情绪激发到"我要学"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欲望上来,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
【关键词】化学 引入新课 作用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对新课引入的作用认识不足,认为新课引入无足轻重,也有的是没有掌握引入新课的方法和技巧,缺少必要的知识和资料。为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必要先探讨一下高中化学新教材新课引入在教学中的作用、要求及其所采用的方法。
1.引入新课的作用
1.1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好的新课引入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人的注意力在高度集中时,大脑皮层上的有关区域便形成了优势兴奋中心,对所注意的事物专心至致,甚至会忘掉其余一切。人的注意力越集中,对周围其他干扰的抑制力就越强,因此这时接受信息的信噪比特别高,信息的传输效率也最高,这时人对事物观察得最细致,理解得最深刻,记忆得最牢固。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进入教室后情绪尚未稳定、注意力尚未集中之前,运用适当的手段或方法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到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上来。反之,如果教师在刚上课时,不注意引课技巧,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就如《大学》中指出的:"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就更谈不上学习了。
1.2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的意向活动,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坚定性,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正是这个道理。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无一不是对所探讨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才获得最后成功的。所以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3 能承上启下,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好的新课引入,应该起到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的作用,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明确目标,打下基础。
1.4 能为新课的展开创设学习情境
良好的新课引入可以起到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情绪愉快地进入学习过程,为新课的展开创设良好的条件。
2.引入新课的要求
教学中的引言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教材的引言,教学引言需要教师的创造性工作,进行精心的设计。也正因为如此,它对教师在这个环节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1 提出问题要有艺术性
尽管可以用来提出问题的具体内容很多。但说到底,提出的问题一定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的重新组合,在这些"旧"知识的组合中使问题自然凸现出来。从已知中产生未知,使学生感到问题的存在是自然的事,因此而产生"我也能发现问题"的心理要求。这对培养学生注意并善于发现问题是极为重要的。
2.2 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
这主要是指提出的问题应是本节课所要解决(也是学生要掌握)的中心问题,是本节课的纲,能涵盖本课的基本内容,是学生本节课的思维所围绕的轴心。以"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一节为例,怎样在引言中提出问题呢?下面是两位教师讲这节课的实录(引言部分)。
甲:"在初中我们学过电解质溶液之间的反应,这些反应形形色色,各种各样,这些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乙:首先演示了 Na2SO4 和 BaCl2 两种溶液混合后有白色沉淀生成的实验。然后讲到"硫酸钠、氯化钡溶于水时分别电离出 Na+、SO42-、Ba2+、Cl- 等四种离子。那么当两种溶液混合时会发生什么反应呢?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呢?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甲、乙两位教师的引言都以提出问题的形式设计出来。但如用上述原则来衡量又都有些欠妥。对于甲教师来说,只提到了电解质溶液,而没有到达离子的水平。学生的思维便会停留在电解质这个层面上,很少有同学能延伸到离子及离子之间的反应这个本课的思维所应围绕的轴心上来。学生的思维没有到达恰当的起点。由于问题过于笼统而使学生的思维无法展开(方向不明确)。而对于乙来说,又出现了相反的情况,由于给出了具体性质,学生的思维容易被吸引到两种反应物会生成什么具体物质上。而不去考虑一般的离子之间的反应。因为这时需要学生考虑一般的离子,而不是具体的离子。 学生的思维不能紧紧贴近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另外,由于对这两种物质进行的反应学生会认为是很简单的,没有什么可思考的,学生的思维不能为问题而激活,使引言的功能不能很好的发挥。如果采用下面的引言则效果会好些。"在初中我们学习过有关电解质的知识,知道电解质溶于水后都电离为 离子。如果责任中电解质溶液之间能够发生反应,显然应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那么离子之间的反应有什么特点?又怎样表示呢?这就是这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这时学生头脑中最突出的概念便是电解质溶于水后所生成的离子。 不论是学生的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都能紧紧围绕离子这个概念而展开。使学生对电解质溶液的理解也引伸了一步。为下面中心内容的展开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一节课的引言如同唱一首歌的第一句,它起着定调的作用,不论是高了还是低了,都不利于演唱者水平的发挥。在某种意义上说,一节课的引言设计好了,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
3.引入新课的方法
下面我就结合高中化学新课标的特点谈一些自己引入新课的不成熟的做法。
3.1 设疑引入法
教师的讲授只有伴随着学生的积极思考才能使学生有所得,而思由疑引起,如果教师在每节课前都能根据所要讲述的内容恰如其分地提出一些问题,就会使学生的思维机器随着教师的讲授疑点转动起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在学生思不可解的情况下导出教学内容。例如在讲化学《胶体》一节时导出:"不知道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在放映电影时,当一束汇聚的光射到屏幕上时,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可以看到一 个圆锥形光柱。同学们想过没有,为什么会产生一个圆锥形光柱呢?这种现象如何去解释呢?"这一连串的设问在学生的心目中产生一个个悬念,引起学生寻根究底的欲望,从而导出本节的题目。又如讲述《氯气》时,也可以设计了几个问题:(1)夏天的自来水为什么有一股很强烈的气味,其中混入了什么气体?(2)通入这种气体为什么能消毒?(3)久置的自来水特殊气味为什么会消失?问题提出后,学生自然产生了"求知"的欲望,为往下的教学按下了伏笔。又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导出"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把一个生鸡蛋放在生石灰里,浇上适量的水,过一会儿,生鸡蛋就煮熟了。为什么生石灰和水能把生鸡蛋煮熟呢?"实际上,生石灰遇到水会发生化学反应,在化学反应中,不仅有新物质产生,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些能量常常以光能和热量的形式表现出来,生石灰遇到水会放出大量的热能,这些能量足以把生鸡蛋煮熟 。自然就导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这样引入新课能有效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觉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也是常用引入新课方法。但需要提出的是:所提的问题难度要适当,既要学生面对适当的困难,以达到引起探索的兴趣。又要不能太难,要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入手,不然,就达不到引入新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赵微.高中新程化学教学案例与评析.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4
[2] 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任志鸿 .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海口:南方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4] 周小山,严先元编著.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5] 中学化学2008(3)
[6] 化学教育2008(5)
【关键词】化学 引入新课 作用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对新课引入的作用认识不足,认为新课引入无足轻重,也有的是没有掌握引入新课的方法和技巧,缺少必要的知识和资料。为解决好这些问题,有必要先探讨一下高中化学新教材新课引入在教学中的作用、要求及其所采用的方法。
1.引入新课的作用
1.1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好的新课引入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人的注意力在高度集中时,大脑皮层上的有关区域便形成了优势兴奋中心,对所注意的事物专心至致,甚至会忘掉其余一切。人的注意力越集中,对周围其他干扰的抑制力就越强,因此这时接受信息的信噪比特别高,信息的传输效率也最高,这时人对事物观察得最细致,理解得最深刻,记忆得最牢固。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进入教室后情绪尚未稳定、注意力尚未集中之前,运用适当的手段或方法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到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上来。反之,如果教师在刚上课时,不注意引课技巧,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就如《大学》中指出的:"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就更谈不上学习了。
1.2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的意向活动,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坚定性,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正是这个道理。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无一不是对所探讨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才获得最后成功的。所以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3 能承上启下,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好的新课引入,应该起到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的作用,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明确目标,打下基础。
1.4 能为新课的展开创设学习情境
良好的新课引入可以起到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情绪愉快地进入学习过程,为新课的展开创设良好的条件。
2.引入新课的要求
教学中的引言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教材的引言,教学引言需要教师的创造性工作,进行精心的设计。也正因为如此,它对教师在这个环节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1 提出问题要有艺术性
尽管可以用来提出问题的具体内容很多。但说到底,提出的问题一定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的重新组合,在这些"旧"知识的组合中使问题自然凸现出来。从已知中产生未知,使学生感到问题的存在是自然的事,因此而产生"我也能发现问题"的心理要求。这对培养学生注意并善于发现问题是极为重要的。
2.2 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
这主要是指提出的问题应是本节课所要解决(也是学生要掌握)的中心问题,是本节课的纲,能涵盖本课的基本内容,是学生本节课的思维所围绕的轴心。以"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一节为例,怎样在引言中提出问题呢?下面是两位教师讲这节课的实录(引言部分)。
甲:"在初中我们学过电解质溶液之间的反应,这些反应形形色色,各种各样,这些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乙:首先演示了 Na2SO4 和 BaCl2 两种溶液混合后有白色沉淀生成的实验。然后讲到"硫酸钠、氯化钡溶于水时分别电离出 Na+、SO42-、Ba2+、Cl- 等四种离子。那么当两种溶液混合时会发生什么反应呢?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呢?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甲、乙两位教师的引言都以提出问题的形式设计出来。但如用上述原则来衡量又都有些欠妥。对于甲教师来说,只提到了电解质溶液,而没有到达离子的水平。学生的思维便会停留在电解质这个层面上,很少有同学能延伸到离子及离子之间的反应这个本课的思维所应围绕的轴心上来。学生的思维没有到达恰当的起点。由于问题过于笼统而使学生的思维无法展开(方向不明确)。而对于乙来说,又出现了相反的情况,由于给出了具体性质,学生的思维容易被吸引到两种反应物会生成什么具体物质上。而不去考虑一般的离子之间的反应。因为这时需要学生考虑一般的离子,而不是具体的离子。 学生的思维不能紧紧贴近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另外,由于对这两种物质进行的反应学生会认为是很简单的,没有什么可思考的,学生的思维不能为问题而激活,使引言的功能不能很好的发挥。如果采用下面的引言则效果会好些。"在初中我们学习过有关电解质的知识,知道电解质溶于水后都电离为 离子。如果责任中电解质溶液之间能够发生反应,显然应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那么离子之间的反应有什么特点?又怎样表示呢?这就是这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这时学生头脑中最突出的概念便是电解质溶于水后所生成的离子。 不论是学生的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都能紧紧围绕离子这个概念而展开。使学生对电解质溶液的理解也引伸了一步。为下面中心内容的展开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一节课的引言如同唱一首歌的第一句,它起着定调的作用,不论是高了还是低了,都不利于演唱者水平的发挥。在某种意义上说,一节课的引言设计好了,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
3.引入新课的方法
下面我就结合高中化学新课标的特点谈一些自己引入新课的不成熟的做法。
3.1 设疑引入法
教师的讲授只有伴随着学生的积极思考才能使学生有所得,而思由疑引起,如果教师在每节课前都能根据所要讲述的内容恰如其分地提出一些问题,就会使学生的思维机器随着教师的讲授疑点转动起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在学生思不可解的情况下导出教学内容。例如在讲化学《胶体》一节时导出:"不知道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在放映电影时,当一束汇聚的光射到屏幕上时,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可以看到一 个圆锥形光柱。同学们想过没有,为什么会产生一个圆锥形光柱呢?这种现象如何去解释呢?"这一连串的设问在学生的心目中产生一个个悬念,引起学生寻根究底的欲望,从而导出本节的题目。又如讲述《氯气》时,也可以设计了几个问题:(1)夏天的自来水为什么有一股很强烈的气味,其中混入了什么气体?(2)通入这种气体为什么能消毒?(3)久置的自来水特殊气味为什么会消失?问题提出后,学生自然产生了"求知"的欲望,为往下的教学按下了伏笔。又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导出"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把一个生鸡蛋放在生石灰里,浇上适量的水,过一会儿,生鸡蛋就煮熟了。为什么生石灰和水能把生鸡蛋煮熟呢?"实际上,生石灰遇到水会发生化学反应,在化学反应中,不仅有新物质产生,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些能量常常以光能和热量的形式表现出来,生石灰遇到水会放出大量的热能,这些能量足以把生鸡蛋煮熟 。自然就导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这样引入新课能有效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觉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也是常用引入新课方法。但需要提出的是:所提的问题难度要适当,既要学生面对适当的困难,以达到引起探索的兴趣。又要不能太难,要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入手,不然,就达不到引入新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赵微.高中新程化学教学案例与评析.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4
[2] 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任志鸿 .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海口:南方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4] 周小山,严先元编著.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5] 中学化学2008(3)
[6] 化学教育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