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明码标价式的宰客欺诈

来源 :新传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udre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尔滨“天价鱼”事件近段时间持续引发关注。一位游客在松北区北岸野生渔村吃饭时被宰,仅一份铁锅炖鱼就5000多元,两桌饭一共“被宰了一万多块”。这引发网民对“天价”旅游消费的热议。
  天价频现“宰客”没商量
  “在景区,只要掏钱包消费就可能被‘宰’。”作为资深“驴友”,今年35岁的哈尔滨教师马丽丽每年都要假期出行,也见惯了商家各种“宰客”之道。
  “吃、住、购是旅游消费服务存在问题较多的方面。饭菜质量差,数量不够还是小事,一些旅游消费品卖出几倍甚至几十倍于商品本身价值的‘天价’是常事。多数旅客虽然生气,但觉得维权麻烦,或者不会维权,也就忍了。”马丽丽说。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民高先生介绍,去年他到南方某城市旅游,因胃肠炎发作,只能吃面条或稀粥,咨询餐馆人员后得知做一碗普通的素面竟要80元钱。他求助导游讲价,可导游却置之不理。
  针对全国各地旅游状况,相关部门曾对1142名游客发放了1300份调查问卷。其中,对于旅游消费服务不满意的游客达半数以上。在吃住方面“宰客”是旅游消费“天价”事件的主要环节。
  明码标价背后的陷阱
  尽管相关部门不断加大管理力度,但频发的旅游消费“天价”事件仍让游客不满。
  目前我国景区的餐饮业、商品及客房服务价格均属市场调节范畴,由经营者依据自身成本、供求关系等自主定价。针对“天价鱼”事件,哈尔滨市松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市场上大部分商品价格由市场调节价决定,少数由政府定价、指导,只有在一些突发情况或明显影响国计民生了才会调控。
  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法律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耿军律师表示,按照哈尔滨市场监管机构的说法,对于海鲜排档一顿饭动辄几千上万的价格是否合理,只要是明码标价,就不能算欺客宰客,但是,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无论消费者是否签字,也要看有无重大误解、是否显失公平、是否有胁迫、欺诈或乘人之危等情况,即使商家与顾客真的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暴利价格也必然扰乱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暴利价格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是明确禁止的。北岸野生渔村每斤鳇鱼售价398元,远远超出当地普通餐馆每斤鳇鱼80至100元的价格,难道还不属于暴利宰客行径?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公平交易的权利;人格尊严得到尊重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北岸野生渔村鳇鱼售价超出当地普通餐馆三倍之多,显然侵害了消费者依法享有的价格合理、公平计量等公平交易权。
  专家认为,我国现有的《制止牟取暴利的暂行规定》尚难适应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维权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执法实际需求。
  据了解,随着我国旅游消费市场日渐火爆,景区基层市场监管部门面临事多人少、年龄老化、监管手段滞后等局面,给旅游市场监管带来一定影响。一些地区还是主要依靠游客投诉来查处商家“宰客”事件。
  有网友和消费者反映,一些导游与商家勾结联合“宰客”,手段高明,隐蔽性强,取证困难,给政府监管制造障碍。还有些商家利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钻空子、打擦边球,大肆“宰客”,而监管部门却难以查处。
  业内人士反映,目前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对景区内各种价格违法行为监管比较严格,但对景区周边的餐饮、住宿企业监管相对较松,属于监管薄弱地区。
  黑龙江省消费者协会专家认为,在面对流动性极大、需求旺盛的游客消费群体,部分景区商家常以“一锤子买卖”心态来经营,不考虑信誉问题。不少游客缺乏维权意识和积极性,助长了商家“宰客”的嚣张气焰。
  整治需出重拳
  频繁出现的旅游消费“天价”事件,在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也侵蚀了国内旅游环境,让旅游行业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导致不少国内客源流失海外。专家认为,应该采取综合措施,对旅游消费“天价”现象标本兼治。
  黑龙江闻名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王文明说,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少一些行政干预更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但放开餐饮行业价格不等于商品可以坐地起价,当价格大大超出价值本身形成暴利,那就是“宰客”行为,应该对旅游消费“天价”事件予以严厉惩治,起到警示作用。
  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成员胡钢等人士认为,表面看旅游消费“天价”事件主要是旅行社和导游人员在违法、违规侵害消费者利益,背后有很多问题值得反思。各相关部门需从全行业高度审视旅游业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科学制订旅游业长远发展规划,保证旅游业健康发展。
  黑龙江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程遥说,从整体看,现在国内旅游业发展迅速,国内的旅游消费需求强烈,但旅游产品供给还跟不上消费升级的需求,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也有待完善和提高。从长远看,应该通过推进旅游业改革,在强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治理旅游市场秩序等方面推动旅游消费不断升级。
  (《经济参考报》2016.2.19等)
其他文献
房地产一头连着经济,一头连着民生,在我国实体经济构成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房地产及其相关的库存、房价等问题已成为高层和市场关注的焦点。  多名接受专家表示,本轮房贷政策目的是信贷政策配合支持去库存,信贷政策方面更加灵活,各地的自主性更强了。2016年,货币环境继续保持稳健,政策或将从供需两侧双双发力,力促房地产行业去库存。  针对二三线城市去库存  库存问题并非近两年才有,而在现阶段把化解房地产
期刊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房子这个最重要的财产可不容一点马虎。近日,人民日报一篇名为《70年产权到期后,房子到底归谁》的文章,被广为转发,引发公众关注。70年后,我们的房子还属于我们吗?到期后我们又该做点什么呢?  房产权70年是国人的“心病”  近两年,与70年房屋产权今后动作有关的消息不少,隔一段时间就传得沸沸扬扬,但这些消息最终都被判定为谣言。可以说,房产权70年大限,始终是国人的一块“心病”。  
期刊
过去,安居才能乐业;今天,宜居才可享老。现在,老年人逐渐从考虑养老到追求享老,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养老环境,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更关系到他们能否健康、有尊严、幸福、美好地享受老年生活。  互助享清福,抱团成趋势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养儿”才能“防老”。但近年来,不少人由于工作、生活等问题,迫不得已无法时常陪伴在父母身边,乡村、社区里的“空巢老人”逐渐多了起来。这时,很多老年人开始
期刊
为企业减负,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减负的一个方面,就包括可以降低企业为职工缴纳的社保费率。对于职工而言,这会不会影响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  部分地区养老金费率下降  清华大学民生经济研究院发布的《2015年中国企业家发展信心指数》报告指出,中国人力成本已超越融资成本,成为企业最大的压力来源。除税负过高外,近八成企业家认为,“五险一金”支出负担过重。不少企业仍迫于社保缴费的压力,不敢为员工涨
期刊
如今,乡土中国的负面总是被无限扩大。下面的一组观察文章,可以让我们看到一幅更加真实、复杂多元的乡土中国变迁图景。  流转土地的新型农民  湖北沙洋县的种田大户王泉林以前在外打工修理摩托车。然而,他的妻子突然查出得了尿毒症,他只能一边种田,一边照顾妻子。2010年,他流转了20多亩耕地,希望通过增加种植面积来增加收入。后来,王泉林总共耕种60多亩土地。  2012年,妻子因病去世,家里就剩下他和在外
期刊
提到村风,自然离不开基层治理,但这在一些地区却成了难题。  “民族地区村级组织带头人队伍年龄老化、知识弱化、工作虚化等问题已十分突出。”在湖南省政协常委李壮丽看来,由于经济落后、观念陈旧、待遇偏低,民族地区村引不来人、留不住人、缺乏产业和资金,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行和作用发挥,正深受影响。  “三不对等”  在益阳市桃江县鲊埠回族乡,乡党委书记符赛龙一直苦于“村官”人才的缺乏,却又无可奈何。“因为条件
期刊
房价应该怎么走  由于政策的原因,中国的房地产业实际上是近十几年才得以出现的的商业化产业,其历史数据、趋势和经验实际上都颇为匮乏。  根据公开数据,中国在过去10年间,住房价格年均上涨约9%,城镇居民名义收入年均增长12%,经通胀调整后的城镇居民收入每年增长7%以上。同一区间,美国和英国的实际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和0.3%。  迅猛无匹的收入增长,当然会带来消费热情和房地产热潮。比如为了买个价
期刊
20世纪中叶,世界格局发生巨变。战乱后的香港为黑帮的疯狂滋长提供了土壤。彼时,以国民党残军为主干、由大陆流亡至港的洪门支流14K,短短数年,一举成为全港最声势浩大的黑帮团体,成员多达几十万之众。他们敲诈勒索、欺行霸市、组织贩毒卖淫、开设赌场、走私……最顶峰时,为维护党派声誉,他们公然与港英政府对抗,酿成香港史上最惨重的群体性事件。少年胡须勇正是被吸引到其中的一名小弟。  胡须勇出生于广东佛山一个地
期刊
如今,乡土中国不断遭到侵蚀,乡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在乡村伦理生活中能起到身教言传之效的乡贤群体愈加稀缺。新时期如何借助这一群体,重塑乡村文明,成为一个令人期待和关注的话题。  乡贤的“前世今生”  “乡贤”一词,是古代中国统治者对乡村社会中有作为的官员,或有崇高威望、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社会贤达去世后予以表彰的荣誉称号,是对其人生价值的肯定。  长期研究乡贤文化的浙江上虞乡贤研究会会长陈秋强表示,
期刊
刘志庚扫黄的“AB面”  2004年至2011年,刘志庚曾主政东莞超7年,先后任市长、市委书记。,2004年2月,刘志庚由清远市长调任东莞市委副书记时,东莞正经历一场扫黄风暴。  2003年1月21日,央视《新闻30分》曝光东莞樟木头镇夜总会色情表演不堪入目,警方接警后数小时未到场。随后,东莞掀起了大规模扫黄行动,大量色情场所被查封。到东莞后,刘志庚也参与了一轮对全市娱乐服务场所的清查。  这次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