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世界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现代人才的战略举措。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语文课堂教学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第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第二,突出培养学生的能力。第三,进行审美素质教育。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兴趣 能力 审美
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世界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现代人才的战略举措。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理念的精髓就是"以人为本",即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必须以人的个性为基点,以人的需要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目标。
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而语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语文课堂教学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所以搞好语文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乃至学生各种素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一种强烈倾向和喜好情趣,是智能发展的基础,是激发情感的诱发剂,是主动学习的启动力。
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在学习中,对某门功课产生较高兴趣时,其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强,学习的效果就会好,学习的创造思维就活跃。反之,学习被动,效果就非常差。这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孔子强调了兴趣比知识更加重要。德国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他把兴趣对于学习看得何其重要。
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他们的年龄不大,还是个孩子,往往不具备成年人那样的"注意"、"自控"、"韧性"等意志、心理品质,这就更需要千方百计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内因,使他们对语文学习既好之又乐之。乐此不倦,学而不厌,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
1.1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说的不外乎是这个道理。课内或课外多与学生勾通接触,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尽最大可能使学生喜欢老师,乐于接近老师,同时还应以良好的师德和教师本身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只有学生喜欢任课老师,才能引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1.2以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恰当运用幽默,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幽默以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的表现手段发挥着"使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乐趣,更有效"的作用。
2.突出培养学生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注重因材施教,就要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就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培养学生能力,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2.1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及书写的能力。听、说、读、写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会说、会写是学生最起码的素质,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不说深层次的说、写,单就浅层次的口头表达及写字来说,问题已够大的了。以农村中学的学生为例,能讲普通话的不足一半,能讲比较纯正普通话的更少。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交往,影响了信息的摄取。再说写的方面,不少学生写字潦草,模糊难辨,有人戏之为"芳草萎萎",这种恶习中考试卷上亦有表现。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严格要求他们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并辅之以方法技巧的传授。如练习用普通话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好语调及节奏,读出情感韵味等。要指导学生熟悉汉字的基本笔画,掌握字形意义。课堂上给予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并长期坚持下去。说一口清晰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规范漂亮的字,不仅是学习的需要,更是交际的需要。
2.2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课堂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掌握课文内容,而理解、掌握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训练,只有通过训练,才能让学生有效地巩固知识,提高运用技能。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解题方法的指导。如对议论文语段的阅读理解,其操作过程是先给每个句子编上序号,抓住关键词语,尤其要抓住复杂单句进行剖析;然后通过语句的照应,上下文的连贯,把握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义关系;进而对其语言风格、语体风格进行品味;最后在认识个性的基础上把握规律。否则,不掌握要领,不会运用方法,只能是读书万遍,其义难见。
2.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应着眼于培养学生观察体验生活的能力。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学生阅历浅,生活范围窄,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由于缺乏生活的体验和素材的积累,作文时常常搜肠刮肚,无病呻吟,甚至空想,胡编滥造。因此,应该把学生从课堂上解脱出来,让他们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寻找素材,激发灵感,学会写。魏书生说过:"中小学作文规范不宜讲得太多,讲多了束缚学生手脚,反倒不会写文章了。"打消学生写作文的顾虑,让学生放开胆子,走出课堂,用自己的眼睛来看世界,看生活中的一切,用心去体验各种不同的灵感,写出属于自己的作文。
2.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活动。他主张,教师应当使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让学生对自己的知识仓库加以清点回顾,把可以解决面前问题的知识都抛出来继续思考,教师同时给予必要的启发诱导填补空缺,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这一观点的核心就是要把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让学生主动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使学生主动性得到发展。因此说,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培养中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3.进行审美素质教育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文章,这些文章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审美教育,使学生受到美的魅力的熏陶、感染和启迪,提高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理想。
3.1要教会学生去发现美。要以语文课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美。它包含着自然与生活,同时融进了作家情感的再创造因素,所以文学作品是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通过语文课文学欣赏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领略到山光水色、花草鱼鸟的自然美。如学习中感受到黄山的奇险,泰山的雄伟,大海的潮声雄伟壮阔,长江三峡的雄奇秀险,洞庭湖的朝晖夕阳、气象万千。课文《斑羚飞渡》中,老藏羚为了延续种族生存,义无反顾地成了小藏羚羊蹄下通向生命之路的彩虹,它们面对死亡从容镇定,毫不退怯。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品读老藏羚羊跳下山崖的文字,结合景色的描写感受它们凄美、悲壮的举动,唤起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人性美的渴望。
3.2要引导学生去认识美。中学生对于美的追求特别强烈。对于他们爱美,追求美的愿望,应该给予肯定。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定型,对于美丑的分辨能力还不太强,他们认为追求时髦、穿奇装异服,是一种时尚美,对美有自己的偏见。所以语文教育要引导学生提高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即识别美丑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中外名著中典型人物形象,比较他们不同的审美意义,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趋炎附势,欺下媚上;《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表现出为朋友同甘共苦的朋友义气等等。这些形象都具有明确的审美意义。
3.3要激励学生去创造美。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发展迅速,与人类爱美的天性分不开。因此,我们要激励学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表达美,即创造美。我们要告诉学生:"美就是生活",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小事中寻找美、感受美、欣赏美,并在提高这些方面能力的同时,"趁热打铁",触发学生表达美的冲动和创造美的激情,用自己的口和笔去描述自己感受到的美的画面、人物、心情。
总而言之,实施素质教育是全民族的系统工程,是强国的根本,是我们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是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也是时代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光荣使命。我们应该在全面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同时,努力在教学工作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给国家和民族培养出新一代高素质,高水平的新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文泽.《名人名言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论语•雍也》.
[3]韩永昌《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魏书生语文教育改革探索》,辽宁人民出版社.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兴趣 能力 审美
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世界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现代人才的战略举措。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理念的精髓就是"以人为本",即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必须以人的个性为基点,以人的需要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目标。
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而语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语文课堂教学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所以搞好语文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乃至学生各种素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一种强烈倾向和喜好情趣,是智能发展的基础,是激发情感的诱发剂,是主动学习的启动力。
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在学习中,对某门功课产生较高兴趣时,其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强,学习的效果就会好,学习的创造思维就活跃。反之,学习被动,效果就非常差。这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孔子强调了兴趣比知识更加重要。德国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他把兴趣对于学习看得何其重要。
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他们的年龄不大,还是个孩子,往往不具备成年人那样的"注意"、"自控"、"韧性"等意志、心理品质,这就更需要千方百计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内因,使他们对语文学习既好之又乐之。乐此不倦,学而不厌,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
1.1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说的不外乎是这个道理。课内或课外多与学生勾通接触,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尽最大可能使学生喜欢老师,乐于接近老师,同时还应以良好的师德和教师本身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只有学生喜欢任课老师,才能引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1.2以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恰当运用幽默,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幽默以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的表现手段发挥着"使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乐趣,更有效"的作用。
2.突出培养学生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注重因材施教,就要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就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培养学生能力,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2.1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及书写的能力。听、说、读、写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会说、会写是学生最起码的素质,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不说深层次的说、写,单就浅层次的口头表达及写字来说,问题已够大的了。以农村中学的学生为例,能讲普通话的不足一半,能讲比较纯正普通话的更少。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交往,影响了信息的摄取。再说写的方面,不少学生写字潦草,模糊难辨,有人戏之为"芳草萎萎",这种恶习中考试卷上亦有表现。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严格要求他们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并辅之以方法技巧的传授。如练习用普通话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好语调及节奏,读出情感韵味等。要指导学生熟悉汉字的基本笔画,掌握字形意义。课堂上给予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并长期坚持下去。说一口清晰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规范漂亮的字,不仅是学习的需要,更是交际的需要。
2.2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课堂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掌握课文内容,而理解、掌握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训练,只有通过训练,才能让学生有效地巩固知识,提高运用技能。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解题方法的指导。如对议论文语段的阅读理解,其操作过程是先给每个句子编上序号,抓住关键词语,尤其要抓住复杂单句进行剖析;然后通过语句的照应,上下文的连贯,把握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义关系;进而对其语言风格、语体风格进行品味;最后在认识个性的基础上把握规律。否则,不掌握要领,不会运用方法,只能是读书万遍,其义难见。
2.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应着眼于培养学生观察体验生活的能力。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学生阅历浅,生活范围窄,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由于缺乏生活的体验和素材的积累,作文时常常搜肠刮肚,无病呻吟,甚至空想,胡编滥造。因此,应该把学生从课堂上解脱出来,让他们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寻找素材,激发灵感,学会写。魏书生说过:"中小学作文规范不宜讲得太多,讲多了束缚学生手脚,反倒不会写文章了。"打消学生写作文的顾虑,让学生放开胆子,走出课堂,用自己的眼睛来看世界,看生活中的一切,用心去体验各种不同的灵感,写出属于自己的作文。
2.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活动。他主张,教师应当使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让学生对自己的知识仓库加以清点回顾,把可以解决面前问题的知识都抛出来继续思考,教师同时给予必要的启发诱导填补空缺,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这一观点的核心就是要把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让学生主动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使学生主动性得到发展。因此说,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培养中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3.进行审美素质教育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文章,这些文章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审美教育,使学生受到美的魅力的熏陶、感染和启迪,提高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理想。
3.1要教会学生去发现美。要以语文课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美。它包含着自然与生活,同时融进了作家情感的再创造因素,所以文学作品是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通过语文课文学欣赏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领略到山光水色、花草鱼鸟的自然美。如学习中感受到黄山的奇险,泰山的雄伟,大海的潮声雄伟壮阔,长江三峡的雄奇秀险,洞庭湖的朝晖夕阳、气象万千。课文《斑羚飞渡》中,老藏羚为了延续种族生存,义无反顾地成了小藏羚羊蹄下通向生命之路的彩虹,它们面对死亡从容镇定,毫不退怯。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品读老藏羚羊跳下山崖的文字,结合景色的描写感受它们凄美、悲壮的举动,唤起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人性美的渴望。
3.2要引导学生去认识美。中学生对于美的追求特别强烈。对于他们爱美,追求美的愿望,应该给予肯定。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定型,对于美丑的分辨能力还不太强,他们认为追求时髦、穿奇装异服,是一种时尚美,对美有自己的偏见。所以语文教育要引导学生提高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即识别美丑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中外名著中典型人物形象,比较他们不同的审美意义,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趋炎附势,欺下媚上;《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表现出为朋友同甘共苦的朋友义气等等。这些形象都具有明确的审美意义。
3.3要激励学生去创造美。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发展迅速,与人类爱美的天性分不开。因此,我们要激励学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表达美,即创造美。我们要告诉学生:"美就是生活",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小事中寻找美、感受美、欣赏美,并在提高这些方面能力的同时,"趁热打铁",触发学生表达美的冲动和创造美的激情,用自己的口和笔去描述自己感受到的美的画面、人物、心情。
总而言之,实施素质教育是全民族的系统工程,是强国的根本,是我们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是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也是时代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光荣使命。我们应该在全面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同时,努力在教学工作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给国家和民族培养出新一代高素质,高水平的新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文泽.《名人名言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论语•雍也》.
[3]韩永昌《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魏书生语文教育改革探索》,辽宁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