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中国,咱们慢慢来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2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
  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
  点 拨
  这是一道哲理性材料命题。“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指出了与“智慧”相关的三个方面:“经验”,指的是经历或体验;“能力”,则是经验的展示;“境界”,是指人的精神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状况。最后的省略号提示我们:还可做多方面的、深层次的思考。“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是一种比方,提示我们:“智慧”的面貌如同大自然景象一样,种类繁复,形态各异。
  需要注意的是,写作文不可仅仅停留在“经验”“能力”“境界”“景象”上,必须关注与之相关的“智慧”。因为,“智慧”是这则材料的第一关键词。“智慧”是个宽泛的概念。联系到特定的情境,“智慧”应该有限定的道德前提, 它的出发点是“善”,与“奸诈”“狡猾”等相对立,传递的是一种正能量。“智慧”的归宿点是“妙”,包含了四两拨千斤的“巧”,令人神往的圆满(圆通、圆融),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妙不可言的美。两者的连结点是“活”,体现的是一种灵气,一种悟性,一种敏锐,一种创新。
  总之,“智慧”的特质是:善、活、妙。写作的内容一定要体现“智慧”的特质,如灵气、悟性、才华;灵动、包容、创新;成功、圆满、通达等。
  中国古代戏曲中“水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水词”便是废话,《西厢记》中“开言有语叫张生”,“开言有语”便是水词,没了水词,音韵不谐,听着也就不美。汪曾祺曾经提出将水词编写整理成册,以供研究。
  中国人的骨子里蕴藏着一种不紧不慢的智慧。从尧舜禹汤以来,强大的民族经验赋予了华夏子孙细细思考的能力,濡养出如同老者一样耐心的智慧。
  从前啊,女孩子会小心翼翼地聚拢起花瓣,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将其磨成细腻香甜的胭脂;母亲手中的青红翠绿金丝黑线细细缠绕,打出梅花结或是菱形络子;工匠们会为桃木的窗户、衣边的滚子设计上百种图案,只为保证一宅人、物的美。
  对美的执着乃至苛刻的追求,使以往的中国人从不缺乏耐心的智慧。中华的文化亦是一脉相承,不似意大利,他们从罗马的废墟上建设了自己的家园,而语言文化却与罗马毫无关联,所以当他们自称为“罗马人”时,拉封丹的驴子笑了。
  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当下的人们对那些细致且耐心的景象视而不见。木心先生在酒馆看见伙计往黄酒中加糖,便感叹江南不在。旧时黄酒是不加糖的,如今的人们已无耐心去细细品味酒中的苦涩和香甜了。若是有一天,我们只得称那些一笔一画勾勒出百子图和年画的人为“他们”时,又有何证据来告诉世人我们是华夏子孙?
  西塞罗说:“我喜欢青年人有老人的智慧,正如老人有青年人的智慧。”
  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华夏的大地上洋溢着蓬勃的朝气。而值此发展腾飞之际,我不禁要善意地提醒:中国,咱们慢慢来。
  时下中国,百年来的自卑、自尊、憧憬与焦灼使人们迫不及待地去迎接那似乎必将到来的一派歌舞升平。我们似乎渐渐失去耐心,失去沉稳,只因一些同胞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记忆。轮船、高铁、飞机,科技的进步使天涯比邻,经济的签约日益频繁,而谁又能保证,那些“合同”比孔子木车上的典籍更使人信赖?
  我们是否还有耐心,冷静地对待发展,放缓“席不暇暖”的脚步,盘点古典文化,重拾耐心的智慧?如果不能,来年祭扫时,牌位上就会出现一个和蔼的老人,笑问:“你是谁?你从哪儿来?”
  中国,咱们慢慢来。
  点评 这是篇别具一格的“时评”。作者深谙“论如析薪,贵在破理”的写作之道。文章以“水词”为由头发端,继而自然过渡引出论点:中国人的骨子里蕴藏着一种不紧不慢的智慧(耐心)。随后从中国古人和中国文化两个层面论证中心论点。正面论证之余,作者又反观当下,以伙计黄酒中加糖,酒客无耐心品酒的事例反证中心论点。有讽有赞,思维缜密。文末卒章显志:中国,咱们慢慢来。文章颇具思辨性,剖析到位,收放自如,首尾圆和。
其他文献
我爱你,我的祖国。  我爱你身上盘亘的每一道枝节,我爱你身上蜿蜒的每一道沟壑。我爱你每个清晨在朝霞里的每一缕眼波,我爱你每个夜晚在天籁中的每一声呓语。  因为你养育了我,我的祖国。  因为你是我生命的根脉。  哦,祖国!那翻涌着滚滚浑浊浪花的长江黄河是你的血脉吧!是它们赋予我无尽的对生活的热忱与激情。那挺胸昂首直插入云霄的珠穆朗玛是你高傲的头颅吧!是它赋予我超越自我的梦想与力量。在我的生命的根脉中
期刊
例1 “道,独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与此哲学观点相通的是( )  A. 自然从来不飞跃  B. 物理不外于吾心  C. 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D. 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  解析 题目中有关键词句是“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其意思是说:气这种物质是变化的,它的生生不息,就是道。这与”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是一致的。题目中的“道”不能理解成为老子的“道”,不能理解成唯心主义
期刊
文化对经济社会的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成为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在命题中往往以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作载体,其中在材料的选用上往往从微观的以点投面和宏观的吹沙见金入手,下文例析相关知识点,以掌握、熟悉其解题思路。  例1 M中学T班同学小薇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多次荣获“道德之星”光荣称号,老师和同学都对她交口称赞。她因此慢慢摆脱了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的自卑心理,自信心越来越强。小薇的成长经
期刊
古代中国的科技辉煌灿烂、世界领先,文学艺术独具一格、异彩纷呈。古老的中国是一座文化的富矿,值得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这个专题的知识点多而琐碎,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多是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在命题上,直接考查基础知识记忆的题目较少,通常是融合文化史、经济史甚至还有政治史的内容,以材料型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而且所用材料多是文言文和图片,试题难度较大。下面结合几道典型试题,学习这
期刊
除了一小块地方,除了那棵银杏,整个花园热气逼人,沐浴在略带红、紫的黄灿灿的阳光里。可是我不知道这红色和紫色的印象是来自我感情的满足,还是因为我眼花的缘故。金黄的沙砾反射的夏天,穿透我的大草帽的夏天,几乎没有黑夜的夏天。  我母亲有感于我对黎明的深情,允许我去迎接它。她按照我的请求,清晨叫醒我;我两臂各挽一只篮子,朝河边狭长的沼地走去,去采摘草莓和长带须髯的醋栗。  此刻万物仍在混沌的、潮润的、隐隐
期刊
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历史选择题试题的呈现方式往往是“脱教材考”或者是“(依)托教材考” ,概言之,就是提供材料情境,设问考查。除了文字材料选择题、图表材料选择题外,近年来,许多选择题都引用材料,来考察学者、领导人或者会议的观点、决议,形成对某个历史人物、事件的看法,因而,我们可以大致把它们划分为评价型文字材料选择题。  评价型文字材料选择题的一般格式如下:有学者(领导人)说(指出、认为),……,这(
期刊
罚站、训哭、13小时课时、丑爆了的校服、吐槽的学生和快要“疯了”的老师……一系列纪实的镜头,呈现着“中式教育”在英国学校的“水土不服”。这是BBC发起的一项名为“中国化的英国学校”的研究项目,并将此拍成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英国《卫报》的评论文章断定中国教育擅长制造机器人,继而,中国媒体也在这种断裂与反思中二度质疑:我们的工厂式人才养成模式,还适应这个时代吗?  一方面,从电视
期刊
衔接题是高考语言运用题中的常见题型,以诗歌为素材的衔接题是其中一个小类,各类考试中常有涉及。下面是某重点中学2015年元月月考试题,你能正确选出答案吗?  例题 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俞桂的《过湖》一诗中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舟移别岸水纹开,日暖风香正落梅。山色蒙蒙横画轴,__________。  A.欲堕还飞絮往来  B.心折舵楼长笛哀  C.白鸥飞处带诗来  D.楼上春容带雨来  解
期刊
误区一 中华民族精神是一成不变的  例1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几十年来中国人民创造了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三峡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这些“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艰苦奋斗、拼搏进取。这说明( )  ①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②中华民族精神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③发扬中华民族精神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
期刊
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学们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古诗词鉴赏也成为一门必修的能力,它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提高我们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就要破解以下“五大”误区。  误区之一 遗漏要点  例1 阅读王昌龄的《闺怨》一诗,说说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  闺怨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