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充分利用科学学科的优势,加强科学实验教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优化实验教学导入,创设情景,营造创新氛围;亲历实验全过程,即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增加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关键词】小学 实验 思维 创新能力科学
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通过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科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发展学生的自我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充分利用科学学科的优势,加强科学实验教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效率。
一、优化实验教学导入,创设情景,营造创新氛围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兴趣。”充满情趣的导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趣昂然地接受知识,在实验教学的导入中,注重新、奇、特。在我市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中,几位老师在《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3》同课异构教学中就体现出这几点。
1、新,即新颖。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所处的生活情境已发生极大的变化,他们能多方位地吸收知识,知识面广,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出新颖的导入环节。
例如《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3》一课,师归纳生物的共同特点后,出示一个培养瓶,让学生用寻找生物,学生通过肉眼观察只看到一些小黑点,很难判断出是否是生物,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让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开始对新知识的探索。
2、奇,即奇异。好奇心是创新潜在动力,是创新的萌芽。设计奇异的导入,不但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能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3》一课的另一种引入:
师:听说咱们班的同学很喜欢科学探究,真高兴,我可找到同道中人了,现在我就带大家到我的秘密研究基地(教师种植基地的照片)看看,在这里,你发现了多少生物?
学生说出很多动物、植物。
师:是啊,这里有植物、动物,它们都是生物。老师回来时,从这片池塘里去了一杯水,分到大家的杯子中。你觉得这杯水里有生物吗?
学生对老师的生活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好奇心理,这位老师将自己的种植基地展示出来,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观察了许多生物后,老师抛出“这杯水里有没有生物”这一问题,学生的好奇心油然而生。
3.特,即独特。独特的导入方式是一个教师教学风格上的成熟,是一个创新型教师最主要的特征之一。独特的导入设计也能启迪学生对创新的追求。
如《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3》一课的第三种导入:
一上课,老师便出示一个大花瓶,问:知道这是多久前的花瓶吗?
学生猜测后,老师继续提问:你们知道今天研究什么吗?
(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老师揭示:今天我们研究的不是花,而是花瓶里的水。
出示兩杯水。举花瓶水:里面有生物吗?哪些是?如果有微生物,你想它长什么样?
学生猜测。
再举自来水:这里有没有?
二、亲历实验全过程,即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究
一切创造都源于实践。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器材,用各种器官去感知实验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只有让学生从头到尾经历实验的全过程,他们的创造性潜能才能得到开发,创造精神才会得到培养。我在《水珠从哪里来》的教学中就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不仅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还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动口、动手、动脑。
(1)、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知识的探究,科学的发现多是在“为什么”的基础上推进的。这个环节可谓是学生步入行程的起跑线,同时也具有导航作用。面对新颖的知识,学生思维极其活跃,针对一个普通事物、普通现象,能产生数个问题。
如《水珠从哪里来》教学片断:一上课,老师先让学生观察装了冰块的杯子外壁,观察后发现水珠
师:看到这些水珠,你会产生什么疑问?
生1:水珠从哪里来的?
生2:水珠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积极踊跃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究之中,学生的创新潜能也就在不断动脑中被激发了。
(2)、自行设计探究知识的程序
对要研究的问题,选用何种方法、步骤去探究,是培养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一个良机。当然,学生自主创设的方案不一定是正确的、科学的、合理的,但每一种设计都是学生智慧的结晶,是创新的体现。基于此,教师要特别珍惜学生的每一种设计,哪怕是极简单、极粗糙的,为的是帮助学生树立起“我能行”的信心。
如《水珠从哪里来》一课的教学中,就水珠从哪里来的、是怎么形成的,学生提出了各种假设。
老师让学生想办法推翻你认为不合理的假设时,以假设“可能是杯里的冷气形成的”为例,我是这样引导的:
师:我们怎么才能知道水珠不是冷气跑出来形成的呢?
生思考。
师继续引导:如果冷气出不来了,还有水珠形成的话……
学生有想法后继续追问:那你有什么办法可以不让冷气出来呢?
生1:用手压住瓶口。
(教室里发出嘻笑声)
生2提出质疑:冷气会从手指缝里逃出去的。
师:(因势利导,鼓励)你说的很好,那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
生3:用布堵住。
生4:盖个盖子……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多,哪种方法最好呢?
生统一:盖上盖子。
师:好,那么我们就选用这一方案进行实验,看看水珠究竟是不是冷气形成的。
这一环节中,虽然有些学生设计的实验不科学,但在老师引导下共同讨论改进方案的过程中,就开发了学生思维,达到了训练学生独立设计,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3)、自行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
思维产生于动作。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重两点:
一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此时间内充分进行自主的观察、实验、研讨、交流,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水珠从哪里来》一课,让学生观察、实验、讨论的时间就占了近一半的时间。
二是注重给学生重新探究的机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虽不至于走太多弯路,但探究失败也是常有的、正常的现象。只有为失败的学生留出重新探究的余地,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
总之,“实验是手段,思维是核心”,实验对于科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作用。科学课程充分体现了实验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养成科学习惯,学习科学方法等方面的独特作用。面对新课程,我们必须克服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验,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的弊端,努力实现实验教学以知识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 实验 思维 创新能力科学
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通过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科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发展学生的自我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充分利用科学学科的优势,加强科学实验教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效率。
一、优化实验教学导入,创设情景,营造创新氛围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兴趣。”充满情趣的导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趣昂然地接受知识,在实验教学的导入中,注重新、奇、特。在我市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中,几位老师在《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3》同课异构教学中就体现出这几点。
1、新,即新颖。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所处的生活情境已发生极大的变化,他们能多方位地吸收知识,知识面广,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出新颖的导入环节。
例如《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3》一课,师归纳生物的共同特点后,出示一个培养瓶,让学生用寻找生物,学生通过肉眼观察只看到一些小黑点,很难判断出是否是生物,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让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开始对新知识的探索。
2、奇,即奇异。好奇心是创新潜在动力,是创新的萌芽。设计奇异的导入,不但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能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3》一课的另一种引入:
师:听说咱们班的同学很喜欢科学探究,真高兴,我可找到同道中人了,现在我就带大家到我的秘密研究基地(教师种植基地的照片)看看,在这里,你发现了多少生物?
学生说出很多动物、植物。
师:是啊,这里有植物、动物,它们都是生物。老师回来时,从这片池塘里去了一杯水,分到大家的杯子中。你觉得这杯水里有生物吗?
学生对老师的生活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好奇心理,这位老师将自己的种植基地展示出来,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观察了许多生物后,老师抛出“这杯水里有没有生物”这一问题,学生的好奇心油然而生。
3.特,即独特。独特的导入方式是一个教师教学风格上的成熟,是一个创新型教师最主要的特征之一。独特的导入设计也能启迪学生对创新的追求。
如《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3》一课的第三种导入:
一上课,老师便出示一个大花瓶,问:知道这是多久前的花瓶吗?
学生猜测后,老师继续提问:你们知道今天研究什么吗?
(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老师揭示:今天我们研究的不是花,而是花瓶里的水。
出示兩杯水。举花瓶水:里面有生物吗?哪些是?如果有微生物,你想它长什么样?
学生猜测。
再举自来水:这里有没有?
二、亲历实验全过程,即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究
一切创造都源于实践。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器材,用各种器官去感知实验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只有让学生从头到尾经历实验的全过程,他们的创造性潜能才能得到开发,创造精神才会得到培养。我在《水珠从哪里来》的教学中就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不仅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还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动口、动手、动脑。
(1)、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知识的探究,科学的发现多是在“为什么”的基础上推进的。这个环节可谓是学生步入行程的起跑线,同时也具有导航作用。面对新颖的知识,学生思维极其活跃,针对一个普通事物、普通现象,能产生数个问题。
如《水珠从哪里来》教学片断:一上课,老师先让学生观察装了冰块的杯子外壁,观察后发现水珠
师:看到这些水珠,你会产生什么疑问?
生1:水珠从哪里来的?
生2:水珠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积极踊跃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究之中,学生的创新潜能也就在不断动脑中被激发了。
(2)、自行设计探究知识的程序
对要研究的问题,选用何种方法、步骤去探究,是培养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一个良机。当然,学生自主创设的方案不一定是正确的、科学的、合理的,但每一种设计都是学生智慧的结晶,是创新的体现。基于此,教师要特别珍惜学生的每一种设计,哪怕是极简单、极粗糙的,为的是帮助学生树立起“我能行”的信心。
如《水珠从哪里来》一课的教学中,就水珠从哪里来的、是怎么形成的,学生提出了各种假设。
老师让学生想办法推翻你认为不合理的假设时,以假设“可能是杯里的冷气形成的”为例,我是这样引导的:
师:我们怎么才能知道水珠不是冷气跑出来形成的呢?
生思考。
师继续引导:如果冷气出不来了,还有水珠形成的话……
学生有想法后继续追问:那你有什么办法可以不让冷气出来呢?
生1:用手压住瓶口。
(教室里发出嘻笑声)
生2提出质疑:冷气会从手指缝里逃出去的。
师:(因势利导,鼓励)你说的很好,那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
生3:用布堵住。
生4:盖个盖子……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多,哪种方法最好呢?
生统一:盖上盖子。
师:好,那么我们就选用这一方案进行实验,看看水珠究竟是不是冷气形成的。
这一环节中,虽然有些学生设计的实验不科学,但在老师引导下共同讨论改进方案的过程中,就开发了学生思维,达到了训练学生独立设计,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3)、自行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
思维产生于动作。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重两点:
一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此时间内充分进行自主的观察、实验、研讨、交流,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水珠从哪里来》一课,让学生观察、实验、讨论的时间就占了近一半的时间。
二是注重给学生重新探究的机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虽不至于走太多弯路,但探究失败也是常有的、正常的现象。只有为失败的学生留出重新探究的余地,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
总之,“实验是手段,思维是核心”,实验对于科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作用。科学课程充分体现了实验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养成科学习惯,学习科学方法等方面的独特作用。面对新课程,我们必须克服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验,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的弊端,努力实现实验教学以知识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