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也在这个过程中被应用到了我国的各行各业之中。其中,农田灌溉是我国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的很多地区都将半透膜最为选择性障碍层的膜技术应用到了节水灌溉技术中。在本文中,将就半透膜节水灌溉技术进行一定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 半透膜;节水灌溉技术;研究
1、引言
随着我国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也被应用到了农业工作之中。其中,以高分子材料以及添加剂等等作为主要原料,使用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膜对溶液具有一定的选择透过性,其只能够允许部分溶质以及溶剂通过,膜的这种形成就称之为半透性。而对于半透膜来说,其则是一种具有较为特殊透过性的材料,能够有效的将水流等流体分成独立的部分。
2、半透膜节水灌溉技术的特点
2.1提高灌溉水利用率
通过半透膜灌溉系统的使用,则能够对农田间存在作物的部分开展具有一定选择性的灌溉,从而能够以这种选择性的灌溉使田间裸地部分一直保持干燥,并以此使得其由蒸发而造成的水量损失降至最低,且能够良好的避免田间出现更多的杂草。对于这种系统的应用方式来说则主要以地下的灌溉为主,其通过灌水器的使用将其正式埋入到生长于地下的植物根区范围,从而使水分的蒸发量得到进一步的降低。同时,这种不间断的灌溉方式也会在灌溉的过程中根据周围植物耗水量的不同而自动采取相应的调整,从而能够以这种方式使田间的土壤都能够保证始终处于一种最适合农作物生长的状态,无论是对于作物的生长还是水分的节约都作出了很好的效果。
2.2节省动力
对于半透膜灌溉系统来说,其主要的驱动力就是在膜中内外两侧的水势差。当膜中水势值处于0状态时,其中干燥土壤的水势就为最低,从而能够在这种水势差的引导下,使得膜中水分逐渐向着膜的外部进行迁移,且在这个过程能够中使得土壤中的水分也在不断的增加。在这个过程中,则可以逐渐使土壤自身的水势也在不断的增加,且使得膜同土壤之间的水势差不断降低,并使水分所具有的迁移速度也在逐渐减缓。对于此项过程而言,其在运行的全过程中都较为自然,不需要向其施加外部的机械动力,从而能够在完成工作的同时也能够节约大量的动力消耗。
3、半透膜灌溉系统的研究进展
3.1点式灌溉系统试验
在点式灌溉器中,其是一种以半透膜为主要材料、具有注水口的一种袋装容器。其能够较为有效的避免水分在灌溉的过程中出现渗漏以及无效蒸发的情况,从而使灌溉工作能够更好的适应由地势情况而不平的农田灌溉工作。对于这种方式来说,其较为适合应用在部分灌溉条件较为缺乏的山区以及沙漠地区之中。
而根据不同植物所需用水量的差异,我们则可以选择多个或者一个的电式灌水器,并能够一句其连续供水时间的不同来选择容量适合的灌水器。而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则可以将这个灌水器材埋在植物的根部附近,并在将器材注满水之后使其能够保持在负压条件中向周围的植物进行自动供水。而当所注入的水量已经用完之后,则可以多次对其进行充水,而对于肥料方面,也可以通过将肥料注入其中的形式向土壤进行养分的输送。
3.2在改良盐碱池的应用
当我们将充满水分的器械埋入到盐碱土壤表层之中时,当器材中所渗透出的水分同土壤中盐分相遇之后,则能够形成一种盐溶液。当这种溶液形成之后,则会根据实际水势的高低而使得膜中的水量会逐渐向着水势较低的位置渗透,同时也会使得膜中的盐类物质反向渗透。而随着这种两者间渗透过程的不断发展,就会使得膜中的盐浓度不断的提升,并在浓度提升到同外部土壤濃度相同时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而在此时,我们将膜管末端的密封夹打开,将膜中的盐水排放到排水沟之中,从而使在这个水量排放的过程中使得土壤中的盐分也会随之得到排放。而通过此种方式的反复操作,则能够在每一次排放过程中都能够使土壤中的含量得到降低。
3.3半透膜灌溉系统的管网布置
在半透膜灌溉系统中,其管网子系统主要由主管、膜管以及供水池等部分组成,这种系统较为适用在果园以及农田的经济作物灌溉工作之中。其中,该设施的供水池经常同水源工程布置在一处,如果水源处距离工程位置还有一定的距离,那么也可以放置在靠近果园的位置处,从而能够更加便于管理以及操作。而在供水池中也安装有水位的控制器,并且能够通过水位的调控使膜中水同池中水始终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水位差,并且在保持水位差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来逐渐转变供水量。而在管线排布方面,主管应当顺着地势较高的位置布设,而支管则应当垂直于作物种植进行布置,从而更好的使系统发挥作用。
4、结束语
总的来说,半透膜节水灌溉系统的应用能够非常充分的应用膜材料自身所具有的技术特性,并能够很好的通过地下供水的方式向植物进行良好的供水。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们也应当能够始终保持半透膜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从容使其在未来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自常,李鸿伟,陈婷婷,王学明,王志琴,杨建昌.畦沟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1(24):4988-4998.
[2]徐芬芬,曾晓春,石庆华.干湿交替灌溉方式下水稻节水增产机理研究[J].杂交水稻.2009(03):72-75.
[3]杨利,范先鹏,余延丰,熊桂云,刘冬碧,吴家琼,彭洪,张富林,吴茂前.水稻应变式肥水管理技术综述[J].湖北农业科学.2009(09):2271-2274.
【关键词】 半透膜;节水灌溉技术;研究
1、引言
随着我国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也被应用到了农业工作之中。其中,以高分子材料以及添加剂等等作为主要原料,使用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膜对溶液具有一定的选择透过性,其只能够允许部分溶质以及溶剂通过,膜的这种形成就称之为半透性。而对于半透膜来说,其则是一种具有较为特殊透过性的材料,能够有效的将水流等流体分成独立的部分。
2、半透膜节水灌溉技术的特点
2.1提高灌溉水利用率
通过半透膜灌溉系统的使用,则能够对农田间存在作物的部分开展具有一定选择性的灌溉,从而能够以这种选择性的灌溉使田间裸地部分一直保持干燥,并以此使得其由蒸发而造成的水量损失降至最低,且能够良好的避免田间出现更多的杂草。对于这种系统的应用方式来说则主要以地下的灌溉为主,其通过灌水器的使用将其正式埋入到生长于地下的植物根区范围,从而使水分的蒸发量得到进一步的降低。同时,这种不间断的灌溉方式也会在灌溉的过程中根据周围植物耗水量的不同而自动采取相应的调整,从而能够以这种方式使田间的土壤都能够保证始终处于一种最适合农作物生长的状态,无论是对于作物的生长还是水分的节约都作出了很好的效果。
2.2节省动力
对于半透膜灌溉系统来说,其主要的驱动力就是在膜中内外两侧的水势差。当膜中水势值处于0状态时,其中干燥土壤的水势就为最低,从而能够在这种水势差的引导下,使得膜中水分逐渐向着膜的外部进行迁移,且在这个过程能够中使得土壤中的水分也在不断的增加。在这个过程中,则可以逐渐使土壤自身的水势也在不断的增加,且使得膜同土壤之间的水势差不断降低,并使水分所具有的迁移速度也在逐渐减缓。对于此项过程而言,其在运行的全过程中都较为自然,不需要向其施加外部的机械动力,从而能够在完成工作的同时也能够节约大量的动力消耗。
3、半透膜灌溉系统的研究进展
3.1点式灌溉系统试验
在点式灌溉器中,其是一种以半透膜为主要材料、具有注水口的一种袋装容器。其能够较为有效的避免水分在灌溉的过程中出现渗漏以及无效蒸发的情况,从而使灌溉工作能够更好的适应由地势情况而不平的农田灌溉工作。对于这种方式来说,其较为适合应用在部分灌溉条件较为缺乏的山区以及沙漠地区之中。
而根据不同植物所需用水量的差异,我们则可以选择多个或者一个的电式灌水器,并能够一句其连续供水时间的不同来选择容量适合的灌水器。而在具体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则可以将这个灌水器材埋在植物的根部附近,并在将器材注满水之后使其能够保持在负压条件中向周围的植物进行自动供水。而当所注入的水量已经用完之后,则可以多次对其进行充水,而对于肥料方面,也可以通过将肥料注入其中的形式向土壤进行养分的输送。
3.2在改良盐碱池的应用
当我们将充满水分的器械埋入到盐碱土壤表层之中时,当器材中所渗透出的水分同土壤中盐分相遇之后,则能够形成一种盐溶液。当这种溶液形成之后,则会根据实际水势的高低而使得膜中的水量会逐渐向着水势较低的位置渗透,同时也会使得膜中的盐类物质反向渗透。而随着这种两者间渗透过程的不断发展,就会使得膜中的盐浓度不断的提升,并在浓度提升到同外部土壤濃度相同时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而在此时,我们将膜管末端的密封夹打开,将膜中的盐水排放到排水沟之中,从而使在这个水量排放的过程中使得土壤中的盐分也会随之得到排放。而通过此种方式的反复操作,则能够在每一次排放过程中都能够使土壤中的含量得到降低。
3.3半透膜灌溉系统的管网布置
在半透膜灌溉系统中,其管网子系统主要由主管、膜管以及供水池等部分组成,这种系统较为适用在果园以及农田的经济作物灌溉工作之中。其中,该设施的供水池经常同水源工程布置在一处,如果水源处距离工程位置还有一定的距离,那么也可以放置在靠近果园的位置处,从而能够更加便于管理以及操作。而在供水池中也安装有水位的控制器,并且能够通过水位的调控使膜中水同池中水始终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水位差,并且在保持水位差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来逐渐转变供水量。而在管线排布方面,主管应当顺着地势较高的位置布设,而支管则应当垂直于作物种植进行布置,从而更好的使系统发挥作用。
4、结束语
总的来说,半透膜节水灌溉系统的应用能够非常充分的应用膜材料自身所具有的技术特性,并能够很好的通过地下供水的方式向植物进行良好的供水。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们也应当能够始终保持半透膜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从容使其在未来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自常,李鸿伟,陈婷婷,王学明,王志琴,杨建昌.畦沟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1(24):4988-4998.
[2]徐芬芬,曾晓春,石庆华.干湿交替灌溉方式下水稻节水增产机理研究[J].杂交水稻.2009(03):72-75.
[3]杨利,范先鹏,余延丰,熊桂云,刘冬碧,吴家琼,彭洪,张富林,吴茂前.水稻应变式肥水管理技术综述[J].湖北农业科学.2009(09):2271-2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