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最喜爱的美文作家最新作品读赏练之赵丽宏

来源 :阅读与鉴赏(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tsmar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前言
  赵丽宏是中学生最喜爱的美文作家之一。大家非常喜爱他的“文”——他的许多经典作品(如《母亲和书》、《为你打开一扇门》、《学步》、《顶碗少年》、《蝈蝈》等)不仅入选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及课外阅读书目,还成为各地中考阅读题的选文;大家更喜爱他这个人——他忧国忧民,热爱生活,他乐于倾听,待人真诚,他酷爱读书,学识渊博,他喜欢音乐,爱好旅行,他扶持后人,甘做人梯,他笔耕不辍,著述颇丰……我愿意将其三篇最新作品推荐给广大的初中生朋友,希望大家借此加深对“文如其人”的理解。
  
  热爱生活·难忘美妙瞬间
  公园里的天籁
  赵丽宏
  二十多年前,我住在香山路,和复兴公园只一街之隔。那几年,几乎每天傍晚牵着儿子的小手到公园里散步,熟悉了每一条曲径,走遍了每一个角落:树林,水榭,草坪,假山,广场,茶室……当然,还有儿童乐园。在儿子的记忆中,复兴公园就是他童年的天堂。我也常常一个人在公园里散步,在鸟语花香中想自己的心事。
  在一百年前,这里曾是法国租界中的军营,后来才改建成公园,只供法国侨民游览消闲,中国人不得入内。它最初的名字叫法国公园。法国人在此集会,阅兵,庆祝他们的国庆。早期的复兴公园,是中国土地上的一个外国花园,和上海普通市民的生活没什么关系。或许,只有在这里种花植树的中国园丁才熟悉花园中的景象,只有居住在附近的市民听见过围墙里飘来的《马赛曲》。
  如今的复兴公园,早已成了人们自由出入的公共城市花园。徜徉于此,依然可以感受到它的法国情调和风格——呈几何形对称结构的中心花坛,大草坪,梧桐林,喷水池。公园也融合了中国园林的风格,假山,荷花池,回廊曲径,可谓中西合璧。公园的变化,缩影了时代的变迁。
  不管时局如何更迭,园中花树默默无语,静观世事沉浮。当年的树苗,已经长成大树。广场上那几株高大的梧桐,历经百年,粗壮的树干上,斑驳的疤痕犹如老人的眼睛凝视着过往行人。当然,这里不只有梧桐,还有七叶树、女贞、椴树、梓树、榉树、雪松、水杉、金桂和白腊……有了这些常青的乔木,公园里一年四季都绿意葱茏,即便是寒冬腊月,也不会出现萧瑟的景象。
  若以复兴公园为圆心,可以画出一个人文历史相融的圆。公园周围生活过的一些人物,他们曾经叱咤风云,在中国现代历史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香山路上的孙中山故居,和复兴公园仅一墙之隔。皋兰路上的张学良故居,也是公园的紧邻。思南路上的周公馆和梅兰芳故居,重庆路上的邹韬奋故居,都是复兴公园的邻居。在复兴公园的林阴小路上,或许留下过这些先贤的足迹。
  在今人眼里,复兴公园是家常的、亲切的。早晨,和其他公园一样,这里是老年人的天下。广场和空地上,到处是晨练的老人,打拳、舞剑、做操,也有人在音乐中跳舞。公园西南面的树林,是人们遛鸟的所在,无数鸟笼挂在树杈上,画眉、百灵、芙蓉、绣眼、鹦鹉,笼中的鸟在晨光中亮开歌喉,与自然对话。
  在我的记忆中,夜晚的复兴公园是一个灯火灿烂的光明世界。每年元宵节,公园里都举办灯会。那时儿子还小,去复兴公园看灯会,对他来说是一场幻想的盛宴。被制扎成各种形态的花灯,在树丛中闪烁发光,犹如神话境界。在荷花池畔回廊中,挂着灯谜,猜中了有奖。我和儿子一起猜灯谜,捧回一大堆奖品,铅笔、橡皮、练习簿、小玩偶。儿子捧着奖品欢呼雀跃的样子就在眼前。那年儿子才七岁,是十八年前的往事了。
  关于复兴公园,还有很多美妙的瞬间留在记忆中。记得是一个初夏黄昏,我和儿子在荷花池边散步,发现水面的荷叶上栖息着一只青色小乌龟,风吹动荷叶,小乌龟滑入水中,俄顷,小乌龟又奋力爬上荷叶,复又滑入水中,再游回来,重新往荷叶上攀爬……在我们饶有兴趣地观察这小生命的奇妙运动时,夜幕已经悄然垂落,荷池里倒映着绚烂的暮霭,还有我们父子俩忘情天籁的身影。
  (选自2009年7月20日《新民晚报》)
  
  感受美景
  复兴公园的美显然是多方面的:它既有法国情调,又融合了中国园林的风格,所以称得上中西合璧;它一年四季绿意葱茏,所以“即便是寒冬腊月,也不会出现萧瑟的景象”;它与曾经叱咤风云的孙中山、张学良、梅兰芳、邹韬奋等伟人先贤比邻而居,所以人文色彩突出,历史感厚重;它是“家常的、亲切的”,所以成为“老年人的天下”,成为“鸟的天堂”;它既有好玩的,又有好看的,所以使得“我和儿子”流连忘返,陶醉其中。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以此文观之,此话当真!
  
  且读且思
  1.“天籁”的本义是什么?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2.作者依次描述了复兴公园的哪些美景?
  3.《马赛曲》是一首什么歌曲?“周公馆”是一个什么地方?
  4.关于复兴公园,作者“有很多美妙的瞬间留在记忆中”,请从文中找出一个这样的“瞬间”。
  5.文中写道:“广场上那几株高大的梧桐,历经百年,粗壮的树干上,斑驳的疤痕犹如老人的眼睛凝视着过往行人。”该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读书游历·悼念国际友人
  伟大的朋友
  ——泰戈尔诞辰148年祭
  赵丽宏
  
  泰戈尔曾经深情地说:“相信我的前世一定是一个中国人。”
  泰戈爾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他对中国,对中国人充满了友善的感情。泰戈尔曾经三次来到中国,三次都是乘船从上海入境。1924年4月,泰戈尔第一次访华,他在黄浦江畔的码头上见到欢迎他的中国友人时,情不自禁地说:“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到中国就像回到故乡一样。”而中国也向这位伟大的印度作家敞开了友好的胸怀。上海很多地方留下了泰戈尔的脚印,他曾去龙华看桃花,曾出席各种欢迎他的集会,也曾发表深情的演讲。五年后他重访上海,住在四明村诗人徐志摩的家里,两人促膝长谈,互赠诗篇,亲如家人。徐志摩和泰戈尔的友谊,在中国和印度两国文学交往的历史中,留下了感人的一页。今天如果去四明村,我们能在小区的墙上看到泰戈尔的诗句:“世界用图画同我说话,我的灵魂答之以音乐。”
  泰戈尔的诗文,就是他灵魂的音乐。他的音乐曾经感动过无数热爱文学的人,被他感动的人遍布世界各地。
  泰戈尔在中国演讲时曾说,他访华,并非是旅行家为欣赏风景而来,也不是当传教士带些什么福音,他是来求道,来对中国文化敬礼……他说,他的使命是在修补中国与印度两个民族间中断千年的桥梁。泰戈尔的64岁寿辰是在中国过的。那天,一批中国的文人学者为他祝寿,梁启超给他取了一个中国名字“竺震旦”。“天竺”,是中国人对古印度的称呼,“震旦”,是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呼。梁启超说:“我们尊敬的天竺诗人在他所爱的震旦过他64岁的生日。我用极诚恳、极喜悦的心情,将两个国名联结起来,赠给他一个新名:竺震旦!”泰戈尔喜欢这个将印度和中国联为一体的名字。
  泰戈尔在中国做过很多次演讲,他洪亮的声音,温和而深挚的语言,他孜孜不倦阐述的理想,曾经感动过很多中国听众。他宣传的理想,是爱,是宽容,是和平。这些理想,直到现在,仍是人类的至高理想。泰戈尔回国后,做了很多对中国友好的事情。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多次写公开信,发表谈话,痛斥日军的侵略行为,并带头慷慨解囊,发动募捐,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他还在他创办的印度国际大学中特设中国学院,专门培养中国留学生。他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
  泰戈尔确实是在中国和印度两个民族之间架起了一座奇妙的桥梁,建筑这桥梁的材料,不是砖石水泥,不是金钱,也不是权力,而是他的文字,他的文学精神,他的人生理想。从上世纪初开始,泰戈尔的作品就连续不断地被翻译成中文,在中国的读者中流传,影响了很多人。一个真正的作家,他的生命不会因为肉身的消亡而结束,只要他的作品还在被读者阅读,只要他的思想还在世界上流传,那么,他就会继续活着,活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
  前不久,我曾访问印度,在加尔各答参观泰戈尔的故居,站在他诞生和辞世的房间里,想象这位伟大作家生前的活动。泰戈尔一生都过着简朴的生活,但他的精神视野却丰繁阔大,天地宇宙,人间万象,都凝集在他的文字中,迸射出夺目的光芒,在人心中引发出美妙深邃的回响。他的创作,一直持续到生命的尽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泰戈尔心里仍然惦记着中国,惦记着中国的朋友,他想起了自己含义深长的中国名字。他曾在病床上回忆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并口授怀念中国的诗篇。在泰戈尔最后住过的房间里,我仿佛听见他深情的吟哦:我取了中国名字,穿上中国衣服。/这在我心里是明白的:/我在哪儿找到朋友,/便在哪儿获得新生,/朋友带来了生的奇迹。/异乡开着不知名的花卉,/它们的名字是陌生的,/陌生的土地是它们的祖国,/可是在灵魂的欢乐王国里,/它们的情谊找到了开诚相见的欢迎。
   (选自2009年5月7日《新民晚报》)
  
  感受真情
  一个出生在148年前的印度,一个出生在1951年的中国,是什么原因让后者把前者视为“伟大的朋友”?是什么原因让两个从未谋面的人的心走到了一起?真情!泰戈尔虔诚地相信自己的前世一定是一个中国人,“到中国就像回到故乡一样”,他怀着“求道”、“对中国文化敬礼”的心态,努力践行着自己“修补中国与印度两个民族间中断千年的桥梁”的使命;作者呢?他从泰戈尔的诗文以及国内外关于泰戈尔的著述中真正读懂了泰戈尔,读懂了泰戈尔对中国、中国文化的深厚感情。泰戈尔是中国人民的“伟大的朋友”,中印两国也应该成为“伟大的朋友”。
  
  且读且思
  1.你认为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2.作为“朋友”,泰戈尔为中国人民做过些什么?
  3.文中写道:“泰戈尔确实是在中国和印度两个民族之间架起了一座奇妙的桥梁。”说说看,“桥梁”的“奇妙”之处有哪些?
  4.从“他的使命是在修补中国与印度两个民族间中断千年的桥梁”一句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
  5.关于泰戈尔,你还知道些什么?
  
  甘做人梯·扶携文学青年
  心灵的奇丽之花
  赵丽宏
  
  我知道姚远,是因为她的母亲。两年前,她母亲寄来厚厚一叠诗稿,希望我能把一下脉,看看她的正在外国语大学读书的女儿,究竟是否有写诗的才能。我和这位母亲素不相识,但我能理解她的心情。在如今这样的时代,写诗并不是一件时髦的事情,更不可能给人带来大名大利,然而她的女儿却痴迷诗歌,而且执迷不悟。这位母亲似乎理解女儿的爱好,还想为她作助推之力。我开始对这些诗并不抱太大的期望,在母亲眼里,自己的女儿总是出色的。然而读完这些诗,我对它们的作者刮目相看。这些诗作,有灵气,有想象力,语言也独具个性。诗中的意象,常常出乎意料,把人引入幽邃之境。我把姚远的诗推荐给《上海诗人》,在“新生代”栏目中以较大篇幅刊出,引起很多人的注意。
  现在,姚远要出一本诗集。诗集中的几十首诗,是她的近作。我读了诗集中所有的作品,阅读的过程,不时有欣喜甚至惊奇的感觉。姚远非常年轻,但也已经有了十多年写诗的经历。诗陪伴了她的童年和青少年,因为喜欢诗,她的思维天马行空,她的文字不拘常规,她目光中的世界,处处洋溢着诗意。我无法用三言两语对这些诗歌作准确的评判。不过我可以说,姚远的诗是独特的,作为一个年轻的诗人,她是有才华有个性的。她拒绝平庸,拒绝沿着前人清晰的脚印往前走,而是企图独辟蹊径,希望自己的声音非同一般,希望自己的诗句能像暗夜的火炬,像烈日下的清阴,像穿越丛林的风,像石缝里蜿蜒的流泉。她在诗中表达对生命的思索,对大自然的迷恋,对爱情的向往,对理想和真理的追寻。她的诗作意象缤纷奇异,思绪自由跌宕,语言繁复多姿,情思奔放无羁。也许很难对这些诗作的主题和含义做简单的结论和推断,它们或许艰涩怪诞,或许隐晦曲折,情绪也让人感觉不确定,希望和绝望并生,欢乐和忧伤共存,诗人心目中的天地世界烟雾弥漫。但毫无疑问,她的文字中蕴含着真情,洋溢着艺术的生命力。我不想一首一首分析她的诗,可以随手引一些诗句,看看它们会让人产生什么联想:“季节流過/我听见体内潮汐涨落的声音”;“我是一颗孤独的糖果/躺在孤独的锡箔里面”;“渴欲的视线与时光相撞/弹出绝望的回响”;“你美妙的青春/嫁给锨犁与泥土/出生之前就注定了背离的果实”;“某个给了我一刀的刽子手说过/在咽气之前/懂得恐惧与生死,该是多么幸福”;“从睡眠到死去/是一只鸟飞离自己的羽毛”;“你的手以近乎色情的方式抚过琴弦/世界发出呻吟的低吼”;“我是时间的一个凹陷/被欲望的张力久久地撑起”;“我的任一处裂痕,都可以被无限地放大与评述”;“泪水一般从眼角流进心头的恋人/请为我预言一个末日”;“我为你点着了海洋,亲爱的/在没有灯盏的夜/你落进了银河的眼睛”……这是诗人的思维和想象,只有在诗歌中,才可能出现这样奇丽荒诞的意象,其中的深情、深思以及渴望和憧憬,可以撼动读者心灵。无须分析这些文字,品味这样的诗句,相信读者会对由这些文字构筑成的诗歌产生阅读的欲望。
  读她的诗,我不禁感慨,一个爱诗的姑娘,心中的诗意竟会开出如此绚烂奇丽的花朵。在为出现这样一个文学新人高兴的同时,我也为诗歌高兴。希望她能走得长久,走向更美好的遥远。
  (选自2010年3月25日《文学报》)
  
  感受胸襟
  一位素不相识的母亲替女儿寄来厚厚一叠诗稿,百忙中的“我”不仅读完了这些诗,感受到了诗人的灵气、想象力,还热心地把它们推荐给了《上海诗人》刊出。这就是一个文学大家的眼光,这就是一个负责任的文学工作者的胸襟!
  
  且读且思
  1.“心灵的奇丽之花”具体指的是什么?
  2.对姚远的诗,“我”在心理上曾经发生过哪些变化?
  3.作者对姚远的诗给予了怎样的评价?
  4.“希望自己的诗句能像暗夜的火炬,像烈日下的清阴,像穿越丛林的风,像石缝里蜿蜒的流泉”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5.作者在语言运用方面十分讲究,试举例说明。
其他文献
阅读前言  他,因获得“首届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而风靡全国;他,曾经获得进入重点大学的入场劵却选择退学;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博”;他,是一个歌手,还是一个赛车手,并多次获得全国场地锦标赛的总冠军。他——韩寒,文坛上的异类,一个独立行走的歌手,用犀利的笔锋解剖着生活与思想。    美丽时光·校园生活    考试过后  韩 寒    期中考试刚过,林雨翔红了五门——数学化学物理自在情理之内,无
期刊
阅读前言  丁立梅,江苏东台人。她的作品就如同她的名字,于质朴中发出隐隐的清香。她擅长描写生活中的点滴生活,作品中充满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中感悟人生、捕捉感人的瞬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她的作品去细细品味吧!    慈母爱深深  母亲的心  丁立梅    那不过是一堆自家晒的霉干菜,自家风干的香肠,还有地里长的花生和蚕豆,晒干的萝卜丝和红薯片……  她努力把这
期刊
阅读前言  三篇文章,三个小故事。首先,饱含寓意的文章标题足够吸引我们的眼球,此外,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结尾更是有着顺理成章的“大团圆”结局,读来令人心情愉悦。“站着的大米”是怎样的?有何不同?我们的“明天”是否也会有蜜蜂飞来?心灵真的可以左右天空的颜色吗?读完文章,答案便会一一揭晓。    成功故事·大米的启迪  站着的大米  李丹崖    他6岁,是个干什么事情都要慢半拍的孩子。  他
期刊
阅读前言  银碗里盛雪,看到这几个字,总觉纷娆妩媚,总感薄凉浸润。其实读雪小禅的文字亦如此。雪小禅说:用文字腌制时间,煮字疗饥,过鲜衣怒马的生活,享受银碗里盛雪的闲情,在三生韶光贱的光阴里,指尖上捻花,孜孜以求,散发微芒。这是雪小禅的生活目标。雪小禅原名王虹莲,中国作协会员、专栏作家。她生于70年代,河北文学院签约作家,《读者》百名签约作家之一。青春文学领军人物,文字青春曼妙,这是得到青年人喜爱的
期刊
阅读前言  作为第四代儿童文学作家的代表人物,曹文轩在他的成长小说中表达着对少年儿童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的关怀。他的作品以庄重忧郁的风格、诗情画意的意境、充满智慧的叙述方式,呈现给了我们一个真善美的艺术世界——这里有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怀……这些内容在童年情怀的关照下呈现出的精神之光,感动着所有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他的人文关怀和强大的学术背景使他的儿童
期刊
阅读前言  周国平,1945年7月25日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现已退休。  主要著作有《苏联当代哲学》(合著)、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随感集《人与永恒》《尼采与形而上学》、诗集《忧伤的情欲》《只有一个人生》、散文集《善良丰富高贵》、自传《岁月与性情》《今天我
期刊
作家名片  迟子建,一级女作家,1964年元宵节出生于中国的北极村——漠河。童年在黑龙江畔度过。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1987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生班学习,1990年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工作至今。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五百余万字,出版有四十余部单行本。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
期刊
作家名片  李汉荣(1958~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政协委员,著名诗人、散文家。他有多篇佳作入选全国及山东、上海等省市中学语文教科书,如《山中访友》入选上海市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外婆的手纹》入选上海市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与天地精神往来》入选山东省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三册,并有多篇文章被作为中、高考现代文阅读题材料。同时,李汉荣擅长想象,使得文笔生动活泼,于诗意的抒写中显出细节的明晰、如
期刊
阅读前言  同学们喜欢杂文吗?大家听说过当代著名杂文家阮直的名字吗?近些年来,阮直先生的杂文像勃发的春花一样在全国的报纸杂志上竞相盛开,下面奉上的是其中的三朵。轻嗅这些“花朵”,你会感受到阮直先生对人类普世价值的贴近,对人性弱点的解剖以及对社会底层民众的温暖关注。阮直先生的文字具有生命的原生态味道,像从大海里面刚刚捕捞出来的活鱼鲜虾,字字词词都在欢蹦乱跳。让我们一起用心品味吧——    点击“天才
期刊
作家名片  从遥远的西子湖畔到北大荒一路走来了一个姑娘,若干年后,她成了以清丽高洁的风格独领风骚的“知青作家”,她的作品往往一经发表就被转载,就引起轰动。她,就是著作颇丰的张抗抗。她的作品,无论写个人生活、经历和感受,还是写社会、艺术及人生,均风格独特、鲜明,既有成熟女性的睿智与思考,又有理性与思辨的力量,独具清雅、洒脱、隽永的艺术美。  她现为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