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我校全面引入了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导学案”教学法.所谓“导学案”,就是“教案”和“学案”的结合体,它是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预案.导学案教学法是一种以“导学案”为依托,极力倡导主体(学生)先行,并体现教师的主导性,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它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确保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的落实,实现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益,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课堂时空.通过两年的实践和探索,现在我已经喜欢上了这种教学方式.
第一,“导学案”的教学环节.
1.知识回顾,该环节中教师把要回顾的知识点列成问题,方便学生相互提问.
2.新课导航,新课的知识点用问题的形式提出,供学生有目的地探究.
3.自主检测,设置一些难度较小的题目,学生通过这些题目检测自己是否达到了这节课最基本的要求.
4.巩固达标,题目的设置以本节知识应用为主,学生通过前面环节的练习,再来进一步应用,提升和巩固已学的知识.
5.拓展提升,此环节是留给那些对物理充满兴趣,能力又比较高的学生来完成的较高难度练习,对学生不做强制要求.
在使用“导学案”学习时,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自己解决,有难度的问题放在小组中解决,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大家共同解决.这种学习方式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导学案”各环节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成功的体验.
第二,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的课堂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模式.
1.知识回顾.上课开始,学生在小组内(同桌两人为一小组)互查前面学过的基础知识.这个环节在传统的教学中通常是以教师的提问方式出现的,教师的提问有时会让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心理紧张,本来会的知识,可在教师提问时却答不上来了,同学间的提问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
2.新课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素养,对“导学案”上提出的问题,或自己解决,或小组讨论解决,或大组(前后四人为一大组)讨论解决.10分钟后,分大组展示学习成果.对疑点问题进行辩论,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设置,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自己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又培养了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3.自主检测.当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后,用自主检测来检测自己的学习成果,最先完成的学生(3~5人)到黑板上展示,其他学生给予评价.
4.巩固达标.这个环节的题目一般以小组形式探究完成,仍是最早完成的小组(3~5人)展示,其他小组给予质疑和评价.课程到这里基本上已经结束,学生自主选择预习下节的知识或者继续第五个环节.
5.拓展提升.这个环节中教师单独和一些兴趣高而能力又较强的学生一起讨论,共同探究这个环节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最后,使用“导学案”的思索.
1.“导学案”的设计一定要有可操作性,要讲求课堂的时效性,切勿流于形式.导学案不同于教案.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开启学生的智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动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知识的探究,从而最终获得知识并熟练应用知识.导学案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它改变了过去教师单纯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些年的探索中,也曾完全照用从优质教育地区传来的“导学案”,但总觉得和自己的课堂结合得不是很好.我们终于探究出利用优质“导学案”,进行二次备课,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水平,对优质“导学案”进行删减补充,形成新的“导学案”.
2.课堂实际操作要与管理挂钩.教师不能简单地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不管不问,采用“放羊式”教学;也不能在学生学习后教师再逐一讲解,对答案,采用“灌输式”教学.教师要深入各组中,参与学生的讨论,倾听学生的见解,对疑难问题适时点拨,以实现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突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准确把握学情,应对方案准备充分,能灵活机智地应对学生的讨论,并及时给予引导和点拨,最后还要适时给予评价和总结.
3.要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对学生的要求有三点:用好、填好、留好.对教师的要求:要恰到好处地用好,不做无用功,再忙再累也要及时检查,并记录在案,这样不给“懒”学生留有偷懒的空间.
总之,从“教案”到“导学案”的改革,我们还处于探索阶段.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进一步优化导学案教学的质量,让“导学案”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第一,“导学案”的教学环节.
1.知识回顾,该环节中教师把要回顾的知识点列成问题,方便学生相互提问.
2.新课导航,新课的知识点用问题的形式提出,供学生有目的地探究.
3.自主检测,设置一些难度较小的题目,学生通过这些题目检测自己是否达到了这节课最基本的要求.
4.巩固达标,题目的设置以本节知识应用为主,学生通过前面环节的练习,再来进一步应用,提升和巩固已学的知识.
5.拓展提升,此环节是留给那些对物理充满兴趣,能力又比较高的学生来完成的较高难度练习,对学生不做强制要求.
在使用“导学案”学习时,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自己解决,有难度的问题放在小组中解决,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大家共同解决.这种学习方式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导学案”各环节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成功的体验.
第二,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的课堂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模式.
1.知识回顾.上课开始,学生在小组内(同桌两人为一小组)互查前面学过的基础知识.这个环节在传统的教学中通常是以教师的提问方式出现的,教师的提问有时会让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心理紧张,本来会的知识,可在教师提问时却答不上来了,同学间的提问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
2.新课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素养,对“导学案”上提出的问题,或自己解决,或小组讨论解决,或大组(前后四人为一大组)讨论解决.10分钟后,分大组展示学习成果.对疑点问题进行辩论,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设置,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自己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又培养了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精神.
3.自主检测.当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后,用自主检测来检测自己的学习成果,最先完成的学生(3~5人)到黑板上展示,其他学生给予评价.
4.巩固达标.这个环节的题目一般以小组形式探究完成,仍是最早完成的小组(3~5人)展示,其他小组给予质疑和评价.课程到这里基本上已经结束,学生自主选择预习下节的知识或者继续第五个环节.
5.拓展提升.这个环节中教师单独和一些兴趣高而能力又较强的学生一起讨论,共同探究这个环节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最后,使用“导学案”的思索.
1.“导学案”的设计一定要有可操作性,要讲求课堂的时效性,切勿流于形式.导学案不同于教案.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开启学生的智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动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知识的探究,从而最终获得知识并熟练应用知识.导学案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它改变了过去教师单纯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些年的探索中,也曾完全照用从优质教育地区传来的“导学案”,但总觉得和自己的课堂结合得不是很好.我们终于探究出利用优质“导学案”,进行二次备课,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水平,对优质“导学案”进行删减补充,形成新的“导学案”.
2.课堂实际操作要与管理挂钩.教师不能简单地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不管不问,采用“放羊式”教学;也不能在学生学习后教师再逐一讲解,对答案,采用“灌输式”教学.教师要深入各组中,参与学生的讨论,倾听学生的见解,对疑难问题适时点拨,以实现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突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准确把握学情,应对方案准备充分,能灵活机智地应对学生的讨论,并及时给予引导和点拨,最后还要适时给予评价和总结.
3.要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对学生的要求有三点:用好、填好、留好.对教师的要求:要恰到好处地用好,不做无用功,再忙再累也要及时检查,并记录在案,这样不给“懒”学生留有偷懒的空间.
总之,从“教案”到“导学案”的改革,我们还处于探索阶段.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进一步优化导学案教学的质量,让“导学案”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