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这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本文从分析学生的认知层面入手,以教学对象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提出了问题情境生活化的理念。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 因人施教 因“课”制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社会对人才的信息技术能力的需求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社会衡量一个人全面素质的重要条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也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在目前的形势下,如何实施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的实践教学,既能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又能培养出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非常值得研究和探索的。
1 分析学生的认知层次,合理选用教材,真正做到因人施教
首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随着计算机数量的增加,普通人接触计算机的机会越来越多。但由于生源地不同,有的学生可能已经是第四次学习该课程的相关知识了,而有的学生可能是第一次接触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层次不同,就给教师制定授课内容提出新的要求。不同知识层面的人在同一环境中学习知识,必将导致“消化不了”和“吃不饱”两个极端,因此,在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层次的前提下,进行分层次教学才是解决这两个极端的根本途径。
其次,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集知识性、技能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为特征的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可以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掌握有关计算机的关键性概念,熟悉计算机的组成以及工作原理;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以及Office办公软件;了解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并能安全高效地利用计算机网络。而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所选教材必须广而全,既可以让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看得懂,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又得兼顾那些对这些知识已经基本了解的学生。对于教育者来说,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如今的教育需要的是个性化,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开发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潜能。而网络这个巨大的平台完全可以适当解决我们面临的这些问题。关键是教师如何应用好这个有效平台,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因人施教。
第三,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打破原有陈旧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大胆取舍教材内容,在课程内容上强调知识够用、技能使用的原则,适当增加实践操作的比例,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熟记知识的要点,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切实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行为转化为主动行为,让学生从对教师的依赖和从属关系中解放出来。
2 深入钻研教材,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真正做到因“课”制宜
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是决定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需要对计算机科学的知识体系有较全面的了解,并在教学中高屋建瓴,结合学生实际,将其融会贯通,将清晰的思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从事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前提,问题教学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手段。而情景案例的选择则是一把双刃剑,那些为学生们所熟悉的生活资源无疑会更加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例如,对于单个专题的讲解,可以在系统学完理论知识后,让学生结合有效案例,深入研究,创设出自己的使用方法。以Word教学为例,可以在课程结束后,可以让学生以学生会的名义出版一份四版的报纸。学生会出版的报纸,其内容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是息息相关的,学生易于理清思路,而一份报纸的所需要素以及排版要求又可以真正考验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所包含的面也是比较广泛的,教师不能只是局限于单个板块的实践,更应注重多种知识的融合交汇。因此,在情景案例中,更多的应是综合多个知识点的案例,只有综合性强的案例,才能真正考查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就案例规模方面,案例大小要适中,最好是在一节课内能够完成的案例。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所完成的任务进行实时的讲评,让学生能够及时修正,看到效果。
当前,人们普遍认为,学习力是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和学习毅力的总和。学习力的强弱,会对学生的终身学习、知识运用、创新能力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每一个生命都有特殊的潜能,而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唤醒每一个孩子,开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发展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力,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极致的自己”。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精心设计一个生活情境、一段生活化的故事都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架起计算机知识与生活原型的桥梁,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因此,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用心的倾听学生的内心渴望,认真的研习教材内容,才能真正使不同的学生在各自的起跑线上越跑越远。
总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不同,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中必须要向前看,向远看。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知识性、技能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为特征的课程,在教材的改革中,仅仅是计算机文化基础、Windows XP操作系统、Word文档处理、Exce1数据处理、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网络基础知识等已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下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必须要在这个层次上进一步提高,在对这些内容做适当的删减和调整的前提下,增加一些专业性的基础知识,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页制作、办公自动化、多媒体技术与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常用工具软件等。创造力是学习能力中的核心能力,是学习能力中的“生殖能力”,创造力与创新意识、知识积累密切相关。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最终目的是有效操作,因此,要适当增加实践操作课程的学时比例,让学生在各种有针对性的综合案例的操作中消化吸收理论知识,激发自身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真正以学为兴趣,以练为探索,以网络为平台,施展自身魅力。
参考文献
[1] 鲁幸福.浅析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10):183.
[2] 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9).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 因人施教 因“课”制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社会对人才的信息技术能力的需求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社会衡量一个人全面素质的重要条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也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在目前的形势下,如何实施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的实践教学,既能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又能培养出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非常值得研究和探索的。
1 分析学生的认知层次,合理选用教材,真正做到因人施教
首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随着计算机数量的增加,普通人接触计算机的机会越来越多。但由于生源地不同,有的学生可能已经是第四次学习该课程的相关知识了,而有的学生可能是第一次接触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层次不同,就给教师制定授课内容提出新的要求。不同知识层面的人在同一环境中学习知识,必将导致“消化不了”和“吃不饱”两个极端,因此,在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层次的前提下,进行分层次教学才是解决这两个极端的根本途径。
其次,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集知识性、技能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为特征的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可以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掌握有关计算机的关键性概念,熟悉计算机的组成以及工作原理;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以及Office办公软件;了解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并能安全高效地利用计算机网络。而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所选教材必须广而全,既可以让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看得懂,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又得兼顾那些对这些知识已经基本了解的学生。对于教育者来说,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如今的教育需要的是个性化,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开发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潜能。而网络这个巨大的平台完全可以适当解决我们面临的这些问题。关键是教师如何应用好这个有效平台,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因人施教。
第三,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打破原有陈旧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大胆取舍教材内容,在课程内容上强调知识够用、技能使用的原则,适当增加实践操作的比例,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熟记知识的要点,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切实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行为转化为主动行为,让学生从对教师的依赖和从属关系中解放出来。
2 深入钻研教材,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真正做到因“课”制宜
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是决定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需要对计算机科学的知识体系有较全面的了解,并在教学中高屋建瓴,结合学生实际,将其融会贯通,将清晰的思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从事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前提,问题教学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手段。而情景案例的选择则是一把双刃剑,那些为学生们所熟悉的生活资源无疑会更加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例如,对于单个专题的讲解,可以在系统学完理论知识后,让学生结合有效案例,深入研究,创设出自己的使用方法。以Word教学为例,可以在课程结束后,可以让学生以学生会的名义出版一份四版的报纸。学生会出版的报纸,其内容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是息息相关的,学生易于理清思路,而一份报纸的所需要素以及排版要求又可以真正考验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所包含的面也是比较广泛的,教师不能只是局限于单个板块的实践,更应注重多种知识的融合交汇。因此,在情景案例中,更多的应是综合多个知识点的案例,只有综合性强的案例,才能真正考查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就案例规模方面,案例大小要适中,最好是在一节课内能够完成的案例。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所完成的任务进行实时的讲评,让学生能够及时修正,看到效果。
当前,人们普遍认为,学习力是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和学习毅力的总和。学习力的强弱,会对学生的终身学习、知识运用、创新能力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每一个生命都有特殊的潜能,而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唤醒每一个孩子,开掘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发展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力,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极致的自己”。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精心设计一个生活情境、一段生活化的故事都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架起计算机知识与生活原型的桥梁,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因此,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用心的倾听学生的内心渴望,认真的研习教材内容,才能真正使不同的学生在各自的起跑线上越跑越远。
总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不同,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中必须要向前看,向远看。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知识性、技能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为特征的课程,在教材的改革中,仅仅是计算机文化基础、Windows XP操作系统、Word文档处理、Exce1数据处理、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网络基础知识等已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下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必须要在这个层次上进一步提高,在对这些内容做适当的删减和调整的前提下,增加一些专业性的基础知识,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页制作、办公自动化、多媒体技术与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常用工具软件等。创造力是学习能力中的核心能力,是学习能力中的“生殖能力”,创造力与创新意识、知识积累密切相关。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最终目的是有效操作,因此,要适当增加实践操作课程的学时比例,让学生在各种有针对性的综合案例的操作中消化吸收理论知识,激发自身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真正以学为兴趣,以练为探索,以网络为平台,施展自身魅力。
参考文献
[1] 鲁幸福.浅析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10):183.
[2] 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