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中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中职德育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出发,提高教学质量,有效教学始终是教育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从课堂提问的艺术这一角度,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启发式提问、探究性提问以及思考性提问三方面,探讨了如何通过课堂提问,使学生能够主动的获得知识,以达到有效的德育课堂教学。
[关键词] 德育课有效教学课堂提问
一、有效教学与课堂提问
随着中职学校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试行)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始终是教育关注的焦点,也是中职学校教师探索和研究的重点。有效教学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它的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但它的有效性特征是不变的,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我们可以把有效教学简单地理解为教学的有效性或教学的效益。有学者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作为出发点,指出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定的时间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1]。
2008年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大纲更注重知识以外的目标,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即使是传授知识也强调教师要注重传授知识时所采用的方式与途径。在此背景下,课堂提问被赋予更高的功能,人们认为课堂提问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力手段,而且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可以消除德育课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目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因此如何进行课堂提问的设计,提高课堂提问的水平,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二、课堂提问的艺术
1、启发式提问开启学生思维
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学生处于求懂而未懂透,想说而说不出的积极思维状态中,教师才给予指导。
与其他学科的知识一样,德育课所要教给学生的经济、政治、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等是不能“奉送”的。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教师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要设计启发式的问题,要发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作用,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必须使教学具有启发性。不仅要教给学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以促成学生知识、能力、行动的统一。例如在学习“面对全球化,增强开放意识”一节内容时,我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案例内容设计了如下的一组问题:第一,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的衰退,我国也深受影响,你有何感想?第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有何积极作用?有何不利影响?第三,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经济全球化?这三个问题可以说是环环相扣,从经济全球化的局限性到经济全球化的优越性,使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影响形成辩证的认识。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形成了教师“循循善诱在前”,学生“孜孜以求在后”的良好局面,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性提问下,主动思考。
2、探究式提问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讶开始的。”学生要获得解决问题的各方面素质与能力,就需要自己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索,而不是由教师告诉该怎么办,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起来。因此,教师要围绕确定的教学内容,进行探究性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究。探究性问题的内容应是学生所感兴趣和关注,是以共同合作探究为主的,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之中。如在学习“科学发展观”这一内容时,我结合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案例和一组图片,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1)环境污染的危害有哪些方面?(2)我国的环境污染为什么会越来越严重?(3)如果说经济的发展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话,那么我们该如何选择?学生们经过小组讨论后,认为: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在经济发展中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后,能够较好的理解了“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和内容以及科学发展的意义。
3、思考性提问引导学生智能开展
奥苏贝尔说过:“只有有意义的获得知识,才有迁移和应用的价值,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是衡量智力的最可靠的标准”。[2]所以,教师的提问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程度,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使问题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德育课的教学内容由课、节、点等要素组成,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 前后不同的课节之间甚至是知识点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并且形成了一个个的知识结构,在学习新知识时,可以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回忆思考,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 在新旧知识点衔接处的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在学习哲学中的“人生价值”这一概念时,可设问题:经济学中的“ 价值” 指什么?在学生回答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而又问:那么哲学中的“人生价值”的“价值” 又是什么呢?这样就可以顺利地完成经济学中的“价值”到哲学中的“价值”的衔接。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掌握了新的知识。 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提问时要坚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教学提问必须做到难易适度,通过学生的思考,发展学生的智能,使学生实现能力和知识由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
三、课堂提问的反馈
教师应认识到,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同样都是辛勤地劳动。学生在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要为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给予及时的评价,并适当的给予鼓励和表扬,使学生对问题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如果教师对其课堂上的提问不及时作出评价,学生也不知道回答到底是错还是对,学生答对了得不到鼓励,答错了不知道错在哪里,就会使提问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另外,学生的回答,有时答案不是教师所期望的回答,有时学生的答案是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教师理应也要给予适当的反馈,在很多情况下,在这些意外的回答中,常常包含有学生创作的成分。课堂是师生共同建构的,在中职德育课上,很多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诸如道德问题、价值问题、伦理问题等,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给出不同的答案,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有效课堂教学对德育教师的角色和任务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德育课程实际出发,以启发性、探究性、思考性提问为课堂教学主线,达到教师“教”与学生“学”密切统一,在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的双边活动中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
参考文献:
[1]崔允郑.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上) [J].人民教育,2001(6).
[2]邵瑞珍等编著.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则[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30.
[关键词] 德育课有效教学课堂提问
一、有效教学与课堂提问
随着中职学校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试行)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始终是教育关注的焦点,也是中职学校教师探索和研究的重点。有效教学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它的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但它的有效性特征是不变的,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我们可以把有效教学简单地理解为教学的有效性或教学的效益。有学者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作为出发点,指出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定的时间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1]。
2008年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大纲更注重知识以外的目标,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即使是传授知识也强调教师要注重传授知识时所采用的方式与途径。在此背景下,课堂提问被赋予更高的功能,人们认为课堂提问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力手段,而且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可以消除德育课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目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因此如何进行课堂提问的设计,提高课堂提问的水平,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二、课堂提问的艺术
1、启发式提问开启学生思维
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学生处于求懂而未懂透,想说而说不出的积极思维状态中,教师才给予指导。
与其他学科的知识一样,德育课所要教给学生的经济、政治、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等是不能“奉送”的。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教师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要设计启发式的问题,要发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作用,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必须使教学具有启发性。不仅要教给学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以促成学生知识、能力、行动的统一。例如在学习“面对全球化,增强开放意识”一节内容时,我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案例内容设计了如下的一组问题:第一,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的衰退,我国也深受影响,你有何感想?第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有何积极作用?有何不利影响?第三,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经济全球化?这三个问题可以说是环环相扣,从经济全球化的局限性到经济全球化的优越性,使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影响形成辩证的认识。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形成了教师“循循善诱在前”,学生“孜孜以求在后”的良好局面,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性提问下,主动思考。
2、探究式提问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讶开始的。”学生要获得解决问题的各方面素质与能力,就需要自己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索,而不是由教师告诉该怎么办,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起来。因此,教师要围绕确定的教学内容,进行探究性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究。探究性问题的内容应是学生所感兴趣和关注,是以共同合作探究为主的,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之中。如在学习“科学发展观”这一内容时,我结合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案例和一组图片,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1)环境污染的危害有哪些方面?(2)我国的环境污染为什么会越来越严重?(3)如果说经济的发展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话,那么我们该如何选择?学生们经过小组讨论后,认为: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在经济发展中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后,能够较好的理解了“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和内容以及科学发展的意义。
3、思考性提问引导学生智能开展
奥苏贝尔说过:“只有有意义的获得知识,才有迁移和应用的价值,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是衡量智力的最可靠的标准”。[2]所以,教师的提问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程度,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使问题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德育课的教学内容由课、节、点等要素组成,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 前后不同的课节之间甚至是知识点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并且形成了一个个的知识结构,在学习新知识时,可以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回忆思考,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 在新旧知识点衔接处的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在学习哲学中的“人生价值”这一概念时,可设问题:经济学中的“ 价值” 指什么?在学生回答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而又问:那么哲学中的“人生价值”的“价值” 又是什么呢?这样就可以顺利地完成经济学中的“价值”到哲学中的“价值”的衔接。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掌握了新的知识。 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提问时要坚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教学提问必须做到难易适度,通过学生的思考,发展学生的智能,使学生实现能力和知识由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
三、课堂提问的反馈
教师应认识到,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同样都是辛勤地劳动。学生在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要为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给予及时的评价,并适当的给予鼓励和表扬,使学生对问题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如果教师对其课堂上的提问不及时作出评价,学生也不知道回答到底是错还是对,学生答对了得不到鼓励,答错了不知道错在哪里,就会使提问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另外,学生的回答,有时答案不是教师所期望的回答,有时学生的答案是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教师理应也要给予适当的反馈,在很多情况下,在这些意外的回答中,常常包含有学生创作的成分。课堂是师生共同建构的,在中职德育课上,很多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诸如道德问题、价值问题、伦理问题等,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给出不同的答案,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有效课堂教学对德育教师的角色和任务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德育课程实际出发,以启发性、探究性、思考性提问为课堂教学主线,达到教师“教”与学生“学”密切统一,在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的双边活动中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
参考文献:
[1]崔允郑.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上) [J].人民教育,2001(6).
[2]邵瑞珍等编著.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则[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