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有利于保障我国居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但是就我国目前国情来看,对于基层文化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也缺乏相对应的监督管理机制,因此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上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下文就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相关路径做了简单分析,希望对我国的基层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有所帮助。
【关键词】:基层公共文化 服务水平 路径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居民在生活上也更加注重精神世界的享受,通过构建基层文化体系,对于丰富城乡居民的精神世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明确提出了对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建设和创新,因此,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问题的分析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
2提升我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相关路径
2.1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作为现代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性质包括基本、均等化、现代化和标准化四个方面,由于我国的基层基础设施不足,在资源的分配上难以均匀,限制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因此,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程度就要求相关部门做到,第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配套设施,第二,加大对社区文化资源的配置力度。对于县级城市来说,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农民流动性加大,大部分农民都选择到县城工作、生活,县城的社区成为了人口密集的大号承载体。导致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作的压力巨大,虽然耗费了大量心血,建立了“农家书屋”“乡村大舞台”等农村型的文化设施,在一定程度上了弥补了农村文化设施的不足,但是受农民的传统观念影响,设备的使用率极低,难以发挥作用。因此,面对我国县级城市社区人口密集而农村人口稀少的现状,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相关部门应该在保障农村基本文化服务的基础上对社区文化加大投资力度,尽可能地将文化资源分配到人员密集的社区范围内,力求将配套的公共文化设施安排在各个社区。严格按照 “共享、均等”的核心理念,实现文化资源的科学调配,积极探索适应基层文化的社区供给模式。
2.2创新供给模式
我国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是以政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唯一供给主体,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在现代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政府虽然依旧背负着公共文化服务的首要责任,但却不再是政府进行包办的工作,譬如在近年来兴起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中,社会化的一部分逐渐的演变成了购买和监督,政府不再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唯一供给主体。通过一些社会组织的参与,形成了政府和社会合作的创新供给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由此可见,基层创新供给模式必须朝着主体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对于公共文化产品的消费,也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政府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为了提供公民需要的公共产品,杜绝公共资源的浪费,就必须借助其他的社会力量。而且,政府受其能力和预算的制约,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内实现所有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
2.3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法治化建设
我国是法制社会,加强文化立法、依法管理文化也是我国实现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环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想逐步的实现现代化,规范管理方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法制化是一项必要措施。只有不断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在各级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上进行明确的责任划分和相关权利的说明。通过制定相关的工作细则,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明确工作流程,确保责任到人,为公共文化服务体制的建设提供法治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一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服务水平偏低的问题。
2.4打造文化品牌,引领群众文化生活
品牌最为企业直接的竞争力,几乎就代表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要想实现长久发展,也应该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品牌,提高群众的认可度,只有群众认可并且对公共文化感兴趣,才会自觉的选择接受市场上的公共文化传播,从而远离那些消极的、腐朽的活动和思想,最终实现在社会传播正能量,引导人积极向上的作用。为此,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相关部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对于地方的特色文化深入研究和分析,結合其历史因素,取其精华,打造成在当地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并且利用我国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进行大范围的传播,使优秀的历史文化得到最大程度的继承和发扬。第二,加大对城乡文化设施的资金投入,积极开展当地的特色文化活动,利用基层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构建以社会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基层文化服务体制,大力开发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使文化品牌更具特色,增加文化活动的魅力。
2.5调动社会力量,激发群众的文化自觉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文化的呈现上更具多样性和选择性。因此,增强中华名族的文化凝聚力,是一个难题。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将不同的文化资源进行了整合,在很大限度上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让国民对我国文化更加感兴趣,提高了其接受公共文化的自觉性。在过去,我国的大多数居民的文化自觉性还不够,许多群众的业余生活就是打牌、逛街,很少有人会主动的参加文化活动。因此,通过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作,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逐渐的形成了文化自觉,为我国实现文化共享的目标提供了源泉和力量,推进了我国以文化育人的工作进程。培养群众的文化自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了解群众需要,保证文化惠民。第二在文化活动的策划中,要以群众的日常生活为基础,保证人们的参与性,可以邀请基层的文化爱好者登台演出,最大程度的吸引群众。第三,积极鼓励群众自发的组织文化活动,切身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
3结束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障,而文化却是整个社会的灵魂。在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按照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才能提高群众的文化自觉,规范人们的行为,同时缓和人们的利益矛盾和思想冲突,引导人们积极向上,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曲芳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8,2809:81-84.
【关键词】:基层公共文化 服务水平 路径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居民在生活上也更加注重精神世界的享受,通过构建基层文化体系,对于丰富城乡居民的精神世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明确提出了对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建设和创新,因此,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问题的分析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
2提升我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相关路径
2.1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作为现代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性质包括基本、均等化、现代化和标准化四个方面,由于我国的基层基础设施不足,在资源的分配上难以均匀,限制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因此,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程度就要求相关部门做到,第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配套设施,第二,加大对社区文化资源的配置力度。对于县级城市来说,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农民流动性加大,大部分农民都选择到县城工作、生活,县城的社区成为了人口密集的大号承载体。导致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作的压力巨大,虽然耗费了大量心血,建立了“农家书屋”“乡村大舞台”等农村型的文化设施,在一定程度上了弥补了农村文化设施的不足,但是受农民的传统观念影响,设备的使用率极低,难以发挥作用。因此,面对我国县级城市社区人口密集而农村人口稀少的现状,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相关部门应该在保障农村基本文化服务的基础上对社区文化加大投资力度,尽可能地将文化资源分配到人员密集的社区范围内,力求将配套的公共文化设施安排在各个社区。严格按照 “共享、均等”的核心理念,实现文化资源的科学调配,积极探索适应基层文化的社区供给模式。
2.2创新供给模式
我国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是以政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唯一供给主体,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在现代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政府虽然依旧背负着公共文化服务的首要责任,但却不再是政府进行包办的工作,譬如在近年来兴起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中,社会化的一部分逐渐的演变成了购买和监督,政府不再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唯一供给主体。通过一些社会组织的参与,形成了政府和社会合作的创新供给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由此可见,基层创新供给模式必须朝着主体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对于公共文化产品的消费,也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政府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为了提供公民需要的公共产品,杜绝公共资源的浪费,就必须借助其他的社会力量。而且,政府受其能力和预算的制约,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内实现所有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
2.3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法治化建设
我国是法制社会,加强文化立法、依法管理文化也是我国实现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环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想逐步的实现现代化,规范管理方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法制化是一项必要措施。只有不断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在各级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上进行明确的责任划分和相关权利的说明。通过制定相关的工作细则,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明确工作流程,确保责任到人,为公共文化服务体制的建设提供法治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一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服务水平偏低的问题。
2.4打造文化品牌,引领群众文化生活
品牌最为企业直接的竞争力,几乎就代表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要想实现长久发展,也应该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品牌,提高群众的认可度,只有群众认可并且对公共文化感兴趣,才会自觉的选择接受市场上的公共文化传播,从而远离那些消极的、腐朽的活动和思想,最终实现在社会传播正能量,引导人积极向上的作用。为此,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相关部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对于地方的特色文化深入研究和分析,結合其历史因素,取其精华,打造成在当地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并且利用我国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进行大范围的传播,使优秀的历史文化得到最大程度的继承和发扬。第二,加大对城乡文化设施的资金投入,积极开展当地的特色文化活动,利用基层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构建以社会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基层文化服务体制,大力开发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使文化品牌更具特色,增加文化活动的魅力。
2.5调动社会力量,激发群众的文化自觉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文化的呈现上更具多样性和选择性。因此,增强中华名族的文化凝聚力,是一个难题。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将不同的文化资源进行了整合,在很大限度上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让国民对我国文化更加感兴趣,提高了其接受公共文化的自觉性。在过去,我国的大多数居民的文化自觉性还不够,许多群众的业余生活就是打牌、逛街,很少有人会主动的参加文化活动。因此,通过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作,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逐渐的形成了文化自觉,为我国实现文化共享的目标提供了源泉和力量,推进了我国以文化育人的工作进程。培养群众的文化自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了解群众需要,保证文化惠民。第二在文化活动的策划中,要以群众的日常生活为基础,保证人们的参与性,可以邀请基层的文化爱好者登台演出,最大程度的吸引群众。第三,积极鼓励群众自发的组织文化活动,切身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
3结束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障,而文化却是整个社会的灵魂。在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按照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才能提高群众的文化自觉,规范人们的行为,同时缓和人们的利益矛盾和思想冲突,引导人们积极向上,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曲芳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8,2809: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