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集编年笺注》卷八)
这首《破阵子》词题云:“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陈同甫是南宋爱国学者,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挚友,二人曾聚在一起纵谈天下事。淳熙十年(1183)春,辛弃疾遭人弹劾,罢官闲居上饶。彼时,陈同甫曾给辛弃疾去信,除表达来访的意愿外,还向他索词。后因陈同甫未能践约来访,辛弃疾遂赋此“壮词”以寄之。
这首词是辛弃疾以自己为蓝本,拟写一位执剑卫国将军的戎马生涯。
且来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开篇上来,用“醉里”设伏,又以“梦回”转折,颇耐人寻味。试想,词中的将军既“醉”,为何不眠,反“挑灯看剑”呢?每读此句,我总会想起贾岛的“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来。依此推想,这位将军定是心怀一种壮志。这壮志是什么?接下去,一个“梦回”给出了答案。将军心怀壮志,结果天遂人愿,一觉醒来,就沙场点兵,就披挂上阵,就是一番或几番“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御敌厮杀。最后,战斗获胜,将军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可谓壮志得酬,真乃豪壮哉!
词读到这里,确实读出了辛弃疾所谓“壮词”的味道。不过,这“壮词”若只读出豪壮,还未尽意。词尾一句“可怜白发生”,翻腾陡转,顿作变调,则于这豪壮上,复加了悲壮。
这首词一体两面。正面,是拟写将军的壮志得酬;反面,却照出辛弃疾的壮志难酬。从正面看,“可怜白发生”一句,是浩叹一个将军的使命完成,一腔之躯,终是为国捐了去。从反面看,则是浩叹辛弃疾空怀报国之心,却无报国之门。
辛棄疾出生时,北方已陷金人之手。二十岁出头,他就参加了以图恢复中原的起义军。归南宋后,他便领兵开始了漫长的抗金之路,且这条路走得很坎坷,几起,几落,屡遭贬抑。作此词时,辛弃疾四十四岁,本是壮年,本是该有建树的年龄,却因政见不同,遭人弹劾,闲居上饶。想来,“醉里挑灯看剑”这样的事,大约是他常常做的。每“看剑”一回,大约就会“梦回”一次,梦回到在山东起义军中的驭马之战与克敌制胜。可惜的是,这般的“梦回”,他做了二十年,直到六十四岁,才又被朝廷起用,在知府的位置上辗转了几遭,就病逝了。
辛弃疾一腔的凌云之志,终究未得展现。记得有人曾说过,辛弃疾手段高,心肠热,凡事又一肩担当,故多烦恼,也多艰辛。想想也是,醉里,梦里;梦里,梦回,他都在牵念着一件事,即“了却君王天下事”,即收复失地、重整山河。然而,一个人再是铜躯铁臂,能力到底有限,又如何经得起这般起起落落、梦里梦外的不住磨损呢?
回望辛弃疾的一生,甚似此《破阵子》,是壮词,是豪壮的,也是悲壮的。
文章是人写的,所以文章里或多或少有意无意总会留有作者的影子,诗词也一样。辛弃疾虽逝去近千年之久,可读过他写的一些词后,他便在我心中竖立起几个生动不灭的形象。一个是此词中的“醉里挑灯看剑”,一个是《水龙吟》里的“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还有一个是《西江月》里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这三个形象,一个悲壮,一个悲愤,一个则可爱至极。这三个形象中,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个。(杨蓉)
(《辛弃疾集编年笺注》卷八)
【赏析】
这首《破阵子》词题云:“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陈同甫是南宋爱国学者,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挚友,二人曾聚在一起纵谈天下事。淳熙十年(1183)春,辛弃疾遭人弹劾,罢官闲居上饶。彼时,陈同甫曾给辛弃疾去信,除表达来访的意愿外,还向他索词。后因陈同甫未能践约来访,辛弃疾遂赋此“壮词”以寄之。
这首词是辛弃疾以自己为蓝本,拟写一位执剑卫国将军的戎马生涯。
且来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开篇上来,用“醉里”设伏,又以“梦回”转折,颇耐人寻味。试想,词中的将军既“醉”,为何不眠,反“挑灯看剑”呢?每读此句,我总会想起贾岛的“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来。依此推想,这位将军定是心怀一种壮志。这壮志是什么?接下去,一个“梦回”给出了答案。将军心怀壮志,结果天遂人愿,一觉醒来,就沙场点兵,就披挂上阵,就是一番或几番“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御敌厮杀。最后,战斗获胜,将军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可谓壮志得酬,真乃豪壮哉!
词读到这里,确实读出了辛弃疾所谓“壮词”的味道。不过,这“壮词”若只读出豪壮,还未尽意。词尾一句“可怜白发生”,翻腾陡转,顿作变调,则于这豪壮上,复加了悲壮。
这首词一体两面。正面,是拟写将军的壮志得酬;反面,却照出辛弃疾的壮志难酬。从正面看,“可怜白发生”一句,是浩叹一个将军的使命完成,一腔之躯,终是为国捐了去。从反面看,则是浩叹辛弃疾空怀报国之心,却无报国之门。
辛棄疾出生时,北方已陷金人之手。二十岁出头,他就参加了以图恢复中原的起义军。归南宋后,他便领兵开始了漫长的抗金之路,且这条路走得很坎坷,几起,几落,屡遭贬抑。作此词时,辛弃疾四十四岁,本是壮年,本是该有建树的年龄,却因政见不同,遭人弹劾,闲居上饶。想来,“醉里挑灯看剑”这样的事,大约是他常常做的。每“看剑”一回,大约就会“梦回”一次,梦回到在山东起义军中的驭马之战与克敌制胜。可惜的是,这般的“梦回”,他做了二十年,直到六十四岁,才又被朝廷起用,在知府的位置上辗转了几遭,就病逝了。
辛弃疾一腔的凌云之志,终究未得展现。记得有人曾说过,辛弃疾手段高,心肠热,凡事又一肩担当,故多烦恼,也多艰辛。想想也是,醉里,梦里;梦里,梦回,他都在牵念着一件事,即“了却君王天下事”,即收复失地、重整山河。然而,一个人再是铜躯铁臂,能力到底有限,又如何经得起这般起起落落、梦里梦外的不住磨损呢?
回望辛弃疾的一生,甚似此《破阵子》,是壮词,是豪壮的,也是悲壮的。
文章是人写的,所以文章里或多或少有意无意总会留有作者的影子,诗词也一样。辛弃疾虽逝去近千年之久,可读过他写的一些词后,他便在我心中竖立起几个生动不灭的形象。一个是此词中的“醉里挑灯看剑”,一个是《水龙吟》里的“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还有一个是《西江月》里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这三个形象,一个悲壮,一个悲愤,一个则可爱至极。这三个形象中,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个。(杨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