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际要素流动对各国贸易产生的影响研究具有一定理论和实际意义。国家间贸易理论主要分为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和当代国际贸易理论,而且分别从生产率绝对和相对差异、资源禀赋的差异和市场规模的差异等方面导致贸易理论的不同。根据已有的贸易理论分析要素流动和贸易之间的关系,即要素流动对贸易的影响主要包括替代和互补的关系,以期更好地指导国家间要素流动和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要素流动;国际贸易;替代关系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9-0161-02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商品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促进了各国贸易的扩张。贸易进程的加速促进了贸易理论的发展,贸易理论发展主要包括以生产率为基础的古典贸易理论、以资源差异为基础的资源禀赋理论和各国进行商品的规模为基础的规模经济理论。
一、主要的贸易理论
(一)古典贸易理论
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贸易理论,主要研究各国生产率的差异产生贸易活动,当一种商品的生产率较高时,该种商品的生产在生产同等数量的情况下,会消耗更低的成本。一国总是生产本国生产率较高的产品,对该商品进行出口贸易,进口本国生产率较低的产品。生产率的不同代表了各国生产商品的比较优势,生产率越高比较优势越大。生产优势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绝对比较优势和相对比较优势,斯密提出的绝对比较优势,代表厂商生产商品具有绝对的高生产率。以李嘉图为代表的相对比较优势,是指在生产不同商品上,厂商具有相对不同的生产率,并不存在绝对的生产优势。古典贸易理论关键的假设是在产品生产过程的投入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
新古典贸易理论,主要包括以赫克歇尔为代表的资源配置贸易模型和萨缪尔森的特定要素模型。在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中,商品的生产过程中主要是有两种及两种以上的要素投入,各国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引起的贸易往来。资源禀赋模型理论表明,一国主要生产本国资源丰富的产品,具有某一种资源禀赋的国家,具有生产该种产品的成本优势。
(二)当代规模贸易理论
当代规模贸易理论主要包括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贸易模型和弗农的产品周期贸易模型。其中当代规模贸易理论是在不完全经济竞争条件下的商品市场和竞争条件下的要素市场。企业生产规模越大,会更节约不必要的中间交易成本,提高商品生产的效率,使得商品的生产更具优势。弗农的产品周期贸易模型主要是根据产品生产阶段的技术差异决定的。某一种商品的生产从研发,形成初级产品,完善最终商品,每个阶段都包含一定的生产技术。根据生产不同阶段的差异,决定了各国的生产分工。
二、生产要素和国际贸易的关系研究
(一)劳动力流动和劳动密集型商品贸易的替代关系
国家间劳动力的流动改变了国家间资源配置状态,假设一国资本数量保持不变,该国的劳动力流向另一国家,会导致本国的劳动力数量减少,由于资本数量保持不变,则会使得该国资本变得更加充裕,人均资本提高。另外,移民接收国会因为劳动力的流入,使本国的劳动力变得更加充裕,人均资本的占有量随着劳动力增加而减低。这种因为劳动力流动导致的资源配置失衡会引起国家间贸易的改变。
(二)墨西哥劳动力流向美国造成贸易变化
分析劳动力流动造成贸易模式的改变中,墨西哥本国的劳动力流向美国,导致墨西哥劳动力生产要素减少,由于墨西哥生产技术比较落后,主要生产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则劳动力的减少会引起本国生产能力的降低。其中以墨西哥生产的大米为例,劳动力的减少造成大米的产量下降,另外钢铁作为资本密集型产品也会因为劳动力的降低而造成产量下降,但是相比大米的产量下降,钢铁下降的程度较低。作为劳动充裕的国家,本国劳动力的大量外流会造成劳动密集型产品大米生产量下降,由于墨西哥主要出口大米,大米产量的下降造成墨西哥出口贸易的减少。所以对于墨西哥而言,劳动力的流动代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大米的减少,生产要素流动和商品贸易具有替代作用。其次,美国作为资本充裕的国家,劳动力的流入,会造成资源禀赋程度的变化,本国具有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会向外扩张,随着劳动力数量的增加,美国生产大米数量增加,由于美国是从事大米进口的贸易,本国大米生产的扩张代替了进口贸易,因此要素流入替代了美国的进口贸易。
三、要素流动与贸易之间的互补关系
马库森改变了赫克歇尔—俄林资源禀赋模型中,假设两国生产技术相同的条件,经过研究发现两国之间不仅存在替代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互补关系。马库森的互补模型主要以中国和美国为例,进行生产要素流动和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美国是一个资本充裕的国家,主要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中国是劳动力充裕的国家,主要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棉布。通过比较,美国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钢铁具有比较优势,中国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棉布更具有优势。中国与美国进行产品贸易后,各国主要生产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美国集中生产钢铁,中国集中生产棉布,导致资本和劳动在两个国家中的报酬存在差异。在美国钢铁生产需求大于棉布的生产需求,因此对要素资本的需求大于对要素劳动的需求,需要越大,要素获得报酬就会提升,因此在美国资本的报酬率大于劳动的工资率。在中国劳动的工资率大于资本的报酬率。在允许要素在各国自由的流动的条件下,中的资本会流向美国,美国的劳动力流向中国,要素流向收益率最大国家。中国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和美国资本的增加都会因为技术的差异,提高了各国生产自身比较优势的产品,并且进一步提高了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贸易。最终导致,中国因为劳动力流入增加棉布的生产,提高了中国棉布出口贸易。
参考文献:
[1] 齐俊妍.中国是否出口了更多搞技术产品[J].世界经济研究,2008,(9).
[2] 樊纲,关志雄.国际贸易结构分析:贸易品的技术分布[J].经济研究,2006,(8).
[3] 鞠建东,林毅夫.要素禀赋、专业化分工、贸易的理论与实证[J].经济学,2006,(1).
[责任编辑 周 冲]
关键词:要素流动;国际贸易;替代关系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9-0161-02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商品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促进了各国贸易的扩张。贸易进程的加速促进了贸易理论的发展,贸易理论发展主要包括以生产率为基础的古典贸易理论、以资源差异为基础的资源禀赋理论和各国进行商品的规模为基础的规模经济理论。
一、主要的贸易理论
(一)古典贸易理论
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贸易理论,主要研究各国生产率的差异产生贸易活动,当一种商品的生产率较高时,该种商品的生产在生产同等数量的情况下,会消耗更低的成本。一国总是生产本国生产率较高的产品,对该商品进行出口贸易,进口本国生产率较低的产品。生产率的不同代表了各国生产商品的比较优势,生产率越高比较优势越大。生产优势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绝对比较优势和相对比较优势,斯密提出的绝对比较优势,代表厂商生产商品具有绝对的高生产率。以李嘉图为代表的相对比较优势,是指在生产不同商品上,厂商具有相对不同的生产率,并不存在绝对的生产优势。古典贸易理论关键的假设是在产品生产过程的投入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
新古典贸易理论,主要包括以赫克歇尔为代表的资源配置贸易模型和萨缪尔森的特定要素模型。在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中,商品的生产过程中主要是有两种及两种以上的要素投入,各国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引起的贸易往来。资源禀赋模型理论表明,一国主要生产本国资源丰富的产品,具有某一种资源禀赋的国家,具有生产该种产品的成本优势。
(二)当代规模贸易理论
当代规模贸易理论主要包括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贸易模型和弗农的产品周期贸易模型。其中当代规模贸易理论是在不完全经济竞争条件下的商品市场和竞争条件下的要素市场。企业生产规模越大,会更节约不必要的中间交易成本,提高商品生产的效率,使得商品的生产更具优势。弗农的产品周期贸易模型主要是根据产品生产阶段的技术差异决定的。某一种商品的生产从研发,形成初级产品,完善最终商品,每个阶段都包含一定的生产技术。根据生产不同阶段的差异,决定了各国的生产分工。
二、生产要素和国际贸易的关系研究
(一)劳动力流动和劳动密集型商品贸易的替代关系
国家间劳动力的流动改变了国家间资源配置状态,假设一国资本数量保持不变,该国的劳动力流向另一国家,会导致本国的劳动力数量减少,由于资本数量保持不变,则会使得该国资本变得更加充裕,人均资本提高。另外,移民接收国会因为劳动力的流入,使本国的劳动力变得更加充裕,人均资本的占有量随着劳动力增加而减低。这种因为劳动力流动导致的资源配置失衡会引起国家间贸易的改变。
(二)墨西哥劳动力流向美国造成贸易变化
分析劳动力流动造成贸易模式的改变中,墨西哥本国的劳动力流向美国,导致墨西哥劳动力生产要素减少,由于墨西哥生产技术比较落后,主要生产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则劳动力的减少会引起本国生产能力的降低。其中以墨西哥生产的大米为例,劳动力的减少造成大米的产量下降,另外钢铁作为资本密集型产品也会因为劳动力的降低而造成产量下降,但是相比大米的产量下降,钢铁下降的程度较低。作为劳动充裕的国家,本国劳动力的大量外流会造成劳动密集型产品大米生产量下降,由于墨西哥主要出口大米,大米产量的下降造成墨西哥出口贸易的减少。所以对于墨西哥而言,劳动力的流动代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大米的减少,生产要素流动和商品贸易具有替代作用。其次,美国作为资本充裕的国家,劳动力的流入,会造成资源禀赋程度的变化,本国具有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会向外扩张,随着劳动力数量的增加,美国生产大米数量增加,由于美国是从事大米进口的贸易,本国大米生产的扩张代替了进口贸易,因此要素流入替代了美国的进口贸易。
三、要素流动与贸易之间的互补关系
马库森改变了赫克歇尔—俄林资源禀赋模型中,假设两国生产技术相同的条件,经过研究发现两国之间不仅存在替代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互补关系。马库森的互补模型主要以中国和美国为例,进行生产要素流动和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美国是一个资本充裕的国家,主要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中国是劳动力充裕的国家,主要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棉布。通过比较,美国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钢铁具有比较优势,中国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棉布更具有优势。中国与美国进行产品贸易后,各国主要生产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美国集中生产钢铁,中国集中生产棉布,导致资本和劳动在两个国家中的报酬存在差异。在美国钢铁生产需求大于棉布的生产需求,因此对要素资本的需求大于对要素劳动的需求,需要越大,要素获得报酬就会提升,因此在美国资本的报酬率大于劳动的工资率。在中国劳动的工资率大于资本的报酬率。在允许要素在各国自由的流动的条件下,中的资本会流向美国,美国的劳动力流向中国,要素流向收益率最大国家。中国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和美国资本的增加都会因为技术的差异,提高了各国生产自身比较优势的产品,并且进一步提高了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贸易。最终导致,中国因为劳动力流入增加棉布的生产,提高了中国棉布出口贸易。
参考文献:
[1] 齐俊妍.中国是否出口了更多搞技术产品[J].世界经济研究,2008,(9).
[2] 樊纲,关志雄.国际贸易结构分析:贸易品的技术分布[J].经济研究,2006,(8).
[3] 鞠建东,林毅夫.要素禀赋、专业化分工、贸易的理论与实证[J].经济学,2006,(1).
[责任编辑 周 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