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理教学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案例之外,还应该紧密联系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践,选取与地理课堂教学有关的生活事例进行课堂教学,并指导学生对新的问题情境做出探究和解释,尝试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要立足于学生成才,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探讨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人才培养
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育教学原则。“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课本知识的获得应与生活过程中的实践活动相联系。杜威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学校必须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等。”如何立足于促进学生成才,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并能应用地理原理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事象呢?笔者从以下三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营造具有生活味的导入环节
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能否在上课开始便将学生课前分散的注意力快速转移到课堂上,是上好一节课的首要问题。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恰当设计充满生活味的课堂导入环节,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会把充满趣味性的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过程,能自觉地积极投入到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导入环节应遵循两个原则:即新课的导入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导入要有针对性。地理素材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参与的兴趣就越浓,效果也就会越好。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导入的方式也不同。此外,在新课程的导入设计时,应尽力做到材料新颖。这也是生活化导入教学的核心所在。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新颖的、趣味性的地理素材来导入新课,就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从而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其对本节课的兴趣,牵引着课堂教学高效进行。
“行星地球”一直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更是重点中的重点,难点中的难点。学生应对与此相关的地理计算时总是显得信心不足,有的甚至放弃。在我工作之初做过一个调查问卷,有的高一新生认为地理比物理教学更难。这除了和笔者的教学经验欠缺有关,还源于学生难以将地球运动的平面图转化成地球的空间运动。在后来的教学中我调整了策略,并没有直接呈现正午太阳高度三维立体变化图,而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出发,根据学生生活中的例子而设疑。“为何每到冬天,学校就会把每个班级的窗帘分发下来,要求同学们挂好?到了春天又将窗帘收了起来,等到冬天再分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立刻开始讨论起来,他们讨论后纠正了自己原来的认知,获得了正确的经验:冬季阳光照射到室内面积比夏季大。因此,我校夏季没有安装窗帘。接着笔者又问“为何夏季阳光照射到室内的面积小?”有的学生立刻眉头紧蹙,若有所思,有的相互讨论。看着学生一双双充满疑惑的眼神,笔者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一年中阳光照进教室的面积变化规律,即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学生们带着疑问积极地投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习之中,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都是主动思考,积极发问,课堂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以前,同时也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生的大脑不是一张白纸,在学习地理前他们已经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师应当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景,并从中引出学习课题,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动力。从而自觉探索和思考课堂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创设具有生活情的问题情境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识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这里的周围环境不仅指教师、教材、教室,更重要的是教师预设的教学情境。皮亚杰认为儿童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的预设时要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教师要善于设置恰当的背景引导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上构建新知识。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置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具有生活情趣。通俗的、生活化的提问可以将抽象的教学问题简化、活化,即可以将原本抽象难解的地理事象变得具体鲜明、易于理解。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留心生活、注重日常生活经验的随时积累,并把自身搜集的丰富多彩的地理材料带进课堂与同学分享探究。这样,师生可以在共同的学习中解决问题、构建新知识体系。
设置问题情境时要精挑细选,问题情境必须要有层次性,要面向全体学生。作为教师,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如设计“是什么”的判断型问题,设计“为什么”的分析型问题,设计“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问题,设计“怎么办”的描述型问题,设计“有哪些不同意见”的创造型问题等。
例如,在讲“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时,可播放2013年11月袭击东南亚的超强台风“海燕”的相关视频剪辑(“海燕”在此次肆虐后被除名)。“海燕”登陆菲律宾,造成超过6000人死亡,410万人流离失所。“海燕”使得菲律宾成了水乡泽国。我国三亚一带也受影响,暴雨倾盆而下。同学们看到满目疮痍的视频,问题便油然而生:什么是台风?台风是怎样命名的?台风的成因?飓风与台风有什么异同?出现台风时我们该怎么办?怎样防御台风?台风是哪一种天气系统?该案例的引入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思、有所获,也增强了学生的信心,从而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热情,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进行新知识的构建。
绚丽多姿的山河地貌、气象万千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与我们的地理教学联系非常密切,教师要善于将这些生活化的案例插入地理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追求具有生活趣的结尾意境 教学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如果说课堂导入的艺术是为了将学生更好地引入教学情境中,以求收到最佳效果的话,那么好的课堂结尾,就是要画龙点睛,使主题得到升华。在课堂教学的最后阶段,学生易产生松懈感,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如果课堂结尾处理得好,不但使学生仍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揭示规律、引导探索,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恰到好处的课堂结尾艺术不仅能起到画龙点睛、承上启下的作用,还能激发学生对下一环节或下一次课堂教学的强烈渴望。具有生活趣的结尾意境,理应成为每堂课的追求。
与学生生活实际有联系的、意犹未尽的结尾能激发起学生课后继续钻研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曲终音未绝”的效果。例如:学习了必修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后,教师可以结合当地交通的发展现状设置问题。沪宁城际铁路开通了,苏州地铁1号线开通了……而且苏州地铁1号线的起点站距离我校非常近,笔者也曾听到学生聚在一起谈论1号线。根据这些情景,笔者让学生课后思考:“苏州地铁1号线的开通对我们木渎镇有哪些积极的影响?”学生看到活动题目后神采飞扬,兴奋度大增,话匣子彻底打开,踊跃发言:有的说带动木渎镇经济的发展,方便人们的出行;有的同学联想到了木渎古镇的旅游资源,说能带动木渎镇旅游业的发展,提升木渎的知名度,带动木渎镇相关产业的发展;有的同学说想做一名地铁司机,地铁1号线可以增加就业机会等。虽然下课铃声早已响起,但是我还能看到不少学生凑在一起谈论“1号线”。又如在学习“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后,可以设计一些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课后继续去探究。如在陪父母亲朋购房时可以自己利用所学知识计算最小的楼间距,选择光照充足的楼层。笔者曾经这样设问:依依爸爸想帮年迈的爷爷奶奶在学校附近的万科城买一套1楼的房子居住,万科城每栋18层,层高3米。为了保证冬天有充足的光照,请你们计算一下当两栋楼之间的最小间距是多少时,才能考虑买给老年人居住?问题刚呈现,学生立刻拿出纸笔开始了计算,不少学生课后围着我及地理组同事求证求解……设置一定的生活情景来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而且能将问题简化,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基本的地理素养,形成用地理眼光审视生活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精彩的新课导入能产生“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巧妙的结尾却是下一次成功的开始,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又极具趣味性的课堂结尾,不仅可以对课堂教学起到反馈、概括巩固的作用,还能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主动发问、积极探究的欲望,从而达到“课虽尽,趣犹存”的境界。
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它关注教学的情境,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注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是让人学会生活,促进人的成长成才,用教学所得指导人与自然和谐生活。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教育部.地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第二高级中学)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人才培养
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育教学原则。“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课本知识的获得应与生活过程中的实践活动相联系。杜威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学校必须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等。”如何立足于促进学生成才,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并能应用地理原理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事象呢?笔者从以下三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营造具有生活味的导入环节
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能否在上课开始便将学生课前分散的注意力快速转移到课堂上,是上好一节课的首要问题。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恰当设计充满生活味的课堂导入环节,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会把充满趣味性的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过程,能自觉地积极投入到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导入环节应遵循两个原则:即新课的导入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导入要有针对性。地理素材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参与的兴趣就越浓,效果也就会越好。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导入的方式也不同。此外,在新课程的导入设计时,应尽力做到材料新颖。这也是生活化导入教学的核心所在。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新颖的、趣味性的地理素材来导入新课,就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从而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其对本节课的兴趣,牵引着课堂教学高效进行。
“行星地球”一直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更是重点中的重点,难点中的难点。学生应对与此相关的地理计算时总是显得信心不足,有的甚至放弃。在我工作之初做过一个调查问卷,有的高一新生认为地理比物理教学更难。这除了和笔者的教学经验欠缺有关,还源于学生难以将地球运动的平面图转化成地球的空间运动。在后来的教学中我调整了策略,并没有直接呈现正午太阳高度三维立体变化图,而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出发,根据学生生活中的例子而设疑。“为何每到冬天,学校就会把每个班级的窗帘分发下来,要求同学们挂好?到了春天又将窗帘收了起来,等到冬天再分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立刻开始讨论起来,他们讨论后纠正了自己原来的认知,获得了正确的经验:冬季阳光照射到室内面积比夏季大。因此,我校夏季没有安装窗帘。接着笔者又问“为何夏季阳光照射到室内的面积小?”有的学生立刻眉头紧蹙,若有所思,有的相互讨论。看着学生一双双充满疑惑的眼神,笔者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一年中阳光照进教室的面积变化规律,即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学生们带着疑问积极地投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习之中,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都是主动思考,积极发问,课堂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以前,同时也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生的大脑不是一张白纸,在学习地理前他们已经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师应当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景,并从中引出学习课题,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动力。从而自觉探索和思考课堂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创设具有生活情的问题情境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识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这里的周围环境不仅指教师、教材、教室,更重要的是教师预设的教学情境。皮亚杰认为儿童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的预设时要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教师要善于设置恰当的背景引导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上构建新知识。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置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具有生活情趣。通俗的、生活化的提问可以将抽象的教学问题简化、活化,即可以将原本抽象难解的地理事象变得具体鲜明、易于理解。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留心生活、注重日常生活经验的随时积累,并把自身搜集的丰富多彩的地理材料带进课堂与同学分享探究。这样,师生可以在共同的学习中解决问题、构建新知识体系。
设置问题情境时要精挑细选,问题情境必须要有层次性,要面向全体学生。作为教师,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如设计“是什么”的判断型问题,设计“为什么”的分析型问题,设计“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问题,设计“怎么办”的描述型问题,设计“有哪些不同意见”的创造型问题等。
例如,在讲“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时,可播放2013年11月袭击东南亚的超强台风“海燕”的相关视频剪辑(“海燕”在此次肆虐后被除名)。“海燕”登陆菲律宾,造成超过6000人死亡,410万人流离失所。“海燕”使得菲律宾成了水乡泽国。我国三亚一带也受影响,暴雨倾盆而下。同学们看到满目疮痍的视频,问题便油然而生:什么是台风?台风是怎样命名的?台风的成因?飓风与台风有什么异同?出现台风时我们该怎么办?怎样防御台风?台风是哪一种天气系统?该案例的引入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思、有所获,也增强了学生的信心,从而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热情,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进行新知识的构建。
绚丽多姿的山河地貌、气象万千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与我们的地理教学联系非常密切,教师要善于将这些生活化的案例插入地理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追求具有生活趣的结尾意境 教学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如果说课堂导入的艺术是为了将学生更好地引入教学情境中,以求收到最佳效果的话,那么好的课堂结尾,就是要画龙点睛,使主题得到升华。在课堂教学的最后阶段,学生易产生松懈感,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如果课堂结尾处理得好,不但使学生仍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揭示规律、引导探索,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恰到好处的课堂结尾艺术不仅能起到画龙点睛、承上启下的作用,还能激发学生对下一环节或下一次课堂教学的强烈渴望。具有生活趣的结尾意境,理应成为每堂课的追求。
与学生生活实际有联系的、意犹未尽的结尾能激发起学生课后继续钻研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曲终音未绝”的效果。例如:学习了必修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后,教师可以结合当地交通的发展现状设置问题。沪宁城际铁路开通了,苏州地铁1号线开通了……而且苏州地铁1号线的起点站距离我校非常近,笔者也曾听到学生聚在一起谈论1号线。根据这些情景,笔者让学生课后思考:“苏州地铁1号线的开通对我们木渎镇有哪些积极的影响?”学生看到活动题目后神采飞扬,兴奋度大增,话匣子彻底打开,踊跃发言:有的说带动木渎镇经济的发展,方便人们的出行;有的同学联想到了木渎古镇的旅游资源,说能带动木渎镇旅游业的发展,提升木渎的知名度,带动木渎镇相关产业的发展;有的同学说想做一名地铁司机,地铁1号线可以增加就业机会等。虽然下课铃声早已响起,但是我还能看到不少学生凑在一起谈论“1号线”。又如在学习“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后,可以设计一些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课后继续去探究。如在陪父母亲朋购房时可以自己利用所学知识计算最小的楼间距,选择光照充足的楼层。笔者曾经这样设问:依依爸爸想帮年迈的爷爷奶奶在学校附近的万科城买一套1楼的房子居住,万科城每栋18层,层高3米。为了保证冬天有充足的光照,请你们计算一下当两栋楼之间的最小间距是多少时,才能考虑买给老年人居住?问题刚呈现,学生立刻拿出纸笔开始了计算,不少学生课后围着我及地理组同事求证求解……设置一定的生活情景来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而且能将问题简化,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基本的地理素养,形成用地理眼光审视生活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精彩的新课导入能产生“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巧妙的结尾却是下一次成功的开始,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又极具趣味性的课堂结尾,不仅可以对课堂教学起到反馈、概括巩固的作用,还能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主动发问、积极探究的欲望,从而达到“课虽尽,趣犹存”的境界。
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它关注教学的情境,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注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是让人学会生活,促进人的成长成才,用教学所得指导人与自然和谐生活。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教育部.地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