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幸福:师德培训的起点与归宿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h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地为了解教师的培训需求,曾做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师德培训”最受教师诟病,得分最低。甚至有教师明确表示:“师德培训不只是无效培训,严格地说是负效培训。专家、教授、领导发布一通冠冕堂皇的大话、空话、套话,动辄让人鞠躬尽瘁无私奉献,他能做到吗?自己都做不到,还妄想说服别人,岂不是痴人说梦!”话语虽偏激,但所指绝非子虚乌有。的确,有不少师德宣讲者习惯于高高在上,或照搬政策教条,或生吞活剥名家言论,或动辄从大局全局出发,以集体利益的卫道士自居,指陈教师中种种不良现象,要求教师该如何如何。我们说,师德培训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活动,虽然对象是成年的教师,但既然是教育活动,就应该讲究艺术性,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可是上述诸种现象表明,现在的师德培训整体趋于简单化,高压式,理想主义,严重脱离实际,无视教师的心理需求,不尊重教师的基本权利,自然不能走入教师的心灵,培训效果自然大打折扣。用专家们习惯性地点评教师的课堂术语说,这就是“低效课堂”“无效课堂”,甚至是“负效课堂”。这样的师德培训不但不能发挥教育引导的功能,反倒激起了民愤,让人啼笑皆非。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教师作为一个普通人,也有需要。教师为了挣一份工资养家糊口,这是理所当然;教师因为孩子生病需要请假,这不能指责教师不够敬业,不能动辄用“不肯舍小家顾大家”的帽子扣在他的头上——这些都是一个正常人的基本需要。超越这些基本需要,侈谈空洞的所谓敬业乐业、无私奉献和理想追求,都是不切实际的虚妄之谈,只会让人嗤之以鼻,绝不会被认同和自觉遵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张旗鼓地鼓励教师为自己的“一己私欲”而尽情放纵,纯粹地为自我享乐而不尽工作职责和社会义务。
  有人认为,现在的社会是很现实的,教师纯粹为挣一份工资而已。但是,人有基本的生活需要,还有高层次的需要,比如追求理想和超越自我的需要,等等。毋庸讳言,处于物质社会里的教师,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分不清需要的层次,迷失了人生的航向,扭曲了价值观和人生观,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他们需要一个真正懂得教师心理,洞悉人生哲理的导师帮助他们进行剖析和引领,感受到职业和事业的差别,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基本需要与高级需要之间的转变,浅薄享受与幸福体验的不同本质等等。因此,基于这样的师德认知现实,师德培训恰恰能大有作为,发挥重要作用。关键是,高明的师德培训的教师应该是一位心理导师,是一位智者,既了解教师需要,又能条分缕析地指点迷津,并提供浅近切实的指导,帮助教师迅速走上人生幸福的求索之路。
  作为新时期的师德培训,应当革新传统理念,融入新时期对于教育从业者的新要求,加入新时期对于职业人所应具备的道德素质,对于增强教师的事业理想提出新的使命,当然,更要为新时期的教师指明方向和路径。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新形势下需要进行修正和革新。师德教育不再需要以职业道德规范、政治思想教育为最主要的内容,而应该从“修业修身,享受职业幸福”的角度提出师德的涵养修炼。
  首先,基于生存的需要,提出教师的师德规范要求。教师作为从业者,熟悉教师职业的基本规范,为人师表,廉洁自律,洁身自好,不做违法违规和违背社会公德的事情。其次,基于尊重的需要,提出教师的修养要求。站在教师的角度阐述,就像与朋友交谈,这样的培训才会进入教师内心。第三,基于自我实现的需要,鼓励教师追求理想。传统的理想教育基本靠说教,教师们如听天书,弃之如敝屣。然而事实上教师内心深处是有追求的,他们想探知教育科学的奥秘,想寻找低耗高效的教育方法,想建立系统的科学教育理论。这些都是教师潜在的实现理想的基础。但囿于现实的条件,或是认知的蒙昧,他们暂时还在混沌的事务中挣扎,并没有形成明晰的努力方向和坚定的理想追求。由此,师德培训显得尤其必要。
  师德培训需要贴近教师生活,走进教师心灵,为他们纾解忧烦,指引方向,引导教师一步步走向幸福人生。换言之,指向幸福应该成为师德培训的起点和归宿。惟有幸福的教师才会创造幸福的教育,惟有幸福的教育,才有幸福的学生,幸福的社会。
  责任编辑 颜雪梅
其他文献
<正>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儿童安全基金女童保护公益项目日前发布报告。这份报告基于去年对全国21个省市城乡地区,3482名学生、337名家长和394名教师的问卷调查,指出儿童性侵案
人的道德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自主、自觉、自愿、自律的行为。只有通过自主德育,才能锻造一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德育工作队伍,也才能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学生。园区教育局整合与优化区内资源,组建了“三一一”编队,即三个共同体,一个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和一个导师团队,实现区域德育的共生共荣,为学生的自主成长保驾护航。  三个共同体:为自主德育夯实队伍基础  园区从整合与配置资源的角度,构建了德育主任、青年班主任和家长
贺敬雯、饶从满在《教育研究》2015年第3期撰文指出,迄今为止的关于教师发展过程的研究,大多以“被动、消极”的视角看待教师发展,未能全面反映教师发展的特征,尤其未能充分体现教师在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更合适的表征,从教师主体出发,以积极、主动的视角探索教师发展过程的特点和规律。而进入21世纪之后,教师主体地位得到彰显,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影响教师持续、有效发展的一个
为了研究煤体渗透率与压力梯度之间的关系,在考虑煤体吸附变形的基础上建立了煤体渗透率与瓦斯压力梯度的数学模型,并在恒温条件下进行同一压力梯度不同吸附平衡压力的条件下
预测构造煤发育区对矿井瓦斯突出预测具有重要意义。以阳泉矿区新景矿3号煤层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地质赋存条件,建立了相应的岩性不均衡力学模型,基于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研究
思想品德课程对于初中生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引导功能。好的思想品德课堂不仅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更要“增效”,即在单位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开阔学生视野,涵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提升学习效益。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践中,学校吸收德国根舍因范例教学、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和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内涵,借鉴国内成功的课改经验,提炼出教学的四个基本要素,即:激趣、导学、明理、升华;并将这四个基本要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