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活动结束后,当我在众多“杂乱无章”的作品中看到洋洋整洁、有序的画时,我为洋洋流畅的笔触而感动,他画每一笔都是那么认真。但与此同时,我也为洋洋规矩的构图而担心,他的作品中透露着这个年龄的孩子不该有的拘谨。
此外,我还发现在洋洋会画的那几样东西都画过之后,每次画新东西时他便说:“老师,我不会画。”这是为什么?我和洋洋妈妈进行了交流。原来洋洋很小的时候,妈妈就教他画人物、太阳、大树等。“今天我们来画小宝宝,先画圆圆的脑袋,再画他的头发、眼睛、鼻子………‘看妈妈怎么画的,先画一个圆,旁边再画短线条做光芒。…洋洋,你怎么将太阳涂成蓝色了,太阳应该是红色或黄色的。来,妈妈教你涂。”洋洋在妈妈的指导下果然越画越像,可是,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却被扼杀了。他已经习惯于成人教他怎么画,他就怎么画,一旦让他画以前没有画过的东西,他就不知该如何下笔了。
在美术活动中,我们发现很多看似合乎情理的“指导”正束缚着幼儿的想象和思维。
●“先看看老师是怎么画的”
很多教师喜欢示范作画,虽然教师的示范能让幼儿的作品更精确,却限制了幼儿的思维,容易导致幼儿的作品缺乏个性,千篇一律。比如经过教师的示范,孩子们画的房子都是三角形的屋顶,正方形的墙,长方形的门窗。
●“这个小朋友的画真漂亮”
教师常常会在幼儿正饶有兴味地作画时举起一幅作品评价道:“你们看,文文的房子画得真漂亮,像城堡一样!”其实教师的这种做法并不可取,不仅打断了幼儿的思维,还会导致其他幼儿模仿被评价的作品。教师不妨等幼儿画好后再进行评价。如果只赞美那些画得像的画,就会遏制幼儿的创造性。
●“这儿画得太挤了,这儿又太松散了”
很多教师注重幼儿画画技能的发展,如布局是否合理,线条是否流畅,涂色是否均匀等。如看到幼儿的画布局不够合理,教师会说:“这儿画得太挤了,这儿又太松散了。”在这样的指导下,幼儿的画明显带有成人的痕迹,而不是幼儿内心的真实反映。幼儿对艺术的直觉感受力遭到破坏,想象力渐渐消失。日本育儿专家鸟居昭美在《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一书中指出:孩子9岁(最早也不要低于6岁)以前,不要教孩子系统的绘画技能,让3-6岁幼儿在画画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最重要的。
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体验活动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中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鼓励幼儿采用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在实践中,我们应设法支持幼儿进行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
为幼儿创设优美的情境。播放一段好听的音乐,朗诵一首优美的诗歌,讲一个有趣的故事,进行一次轻松的谈话……教师可以用各种方法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望。有条件的还可以带幼儿去户外感受大自然的美景,让幼儿去想象、去表现、去创造。
给幼儿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当幼儿正在投入地作画时,教师可以观察他们的情绪表现,听听他们交流的内容,而不是一刻不停地去指导。“你应该把这个画在这儿。”“这根线条再画长一点就更好了!”……像这类“善意”的指导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干扰。为了不让幼儿互相干扰,我会让先画好的幼儿在走廊里相互介绍、欣赏作品,以便那些还未完成的幼儿能继续专心作画。
让幼儿评价自己的作品。鸟居昭美认为:“看孩子的画,不是看他画得像不像,而是要‘听’他的画所表达的东西,理解他在画中所述说的内容。”在孩子画完后,教师可让幼儿说说自己的画,再用欣赏的口气肯定幼儿独特的构思和奇异的想象。有一次,我让孩子们画关于新年的画,有一个孩子画了两个靠在一起的不规则图形,旁边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圆圈。我很疑惑:“你画的是什么?”他告诉我:“这是妈妈的手,这是我的手,我们手拉着手一起看焰火!”听了他的解释,我豁然开朗。让孩子们评价自己的作品,能使他们充满自信,不再因为画得不像而不安。
画画,是孩子的一科,游戏。让我们为孩子稚嫩大胆的线条而喝彩,为孩子无所羁绊的构图而感动,去欣赏更多真正属于孩子的作品。
此外,我还发现在洋洋会画的那几样东西都画过之后,每次画新东西时他便说:“老师,我不会画。”这是为什么?我和洋洋妈妈进行了交流。原来洋洋很小的时候,妈妈就教他画人物、太阳、大树等。“今天我们来画小宝宝,先画圆圆的脑袋,再画他的头发、眼睛、鼻子………‘看妈妈怎么画的,先画一个圆,旁边再画短线条做光芒。…洋洋,你怎么将太阳涂成蓝色了,太阳应该是红色或黄色的。来,妈妈教你涂。”洋洋在妈妈的指导下果然越画越像,可是,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却被扼杀了。他已经习惯于成人教他怎么画,他就怎么画,一旦让他画以前没有画过的东西,他就不知该如何下笔了。
在美术活动中,我们发现很多看似合乎情理的“指导”正束缚着幼儿的想象和思维。
●“先看看老师是怎么画的”
很多教师喜欢示范作画,虽然教师的示范能让幼儿的作品更精确,却限制了幼儿的思维,容易导致幼儿的作品缺乏个性,千篇一律。比如经过教师的示范,孩子们画的房子都是三角形的屋顶,正方形的墙,长方形的门窗。
●“这个小朋友的画真漂亮”
教师常常会在幼儿正饶有兴味地作画时举起一幅作品评价道:“你们看,文文的房子画得真漂亮,像城堡一样!”其实教师的这种做法并不可取,不仅打断了幼儿的思维,还会导致其他幼儿模仿被评价的作品。教师不妨等幼儿画好后再进行评价。如果只赞美那些画得像的画,就会遏制幼儿的创造性。
●“这儿画得太挤了,这儿又太松散了”
很多教师注重幼儿画画技能的发展,如布局是否合理,线条是否流畅,涂色是否均匀等。如看到幼儿的画布局不够合理,教师会说:“这儿画得太挤了,这儿又太松散了。”在这样的指导下,幼儿的画明显带有成人的痕迹,而不是幼儿内心的真实反映。幼儿对艺术的直觉感受力遭到破坏,想象力渐渐消失。日本育儿专家鸟居昭美在《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一书中指出:孩子9岁(最早也不要低于6岁)以前,不要教孩子系统的绘画技能,让3-6岁幼儿在画画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最重要的。
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体验活动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中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鼓励幼儿采用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在实践中,我们应设法支持幼儿进行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
为幼儿创设优美的情境。播放一段好听的音乐,朗诵一首优美的诗歌,讲一个有趣的故事,进行一次轻松的谈话……教师可以用各种方法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望。有条件的还可以带幼儿去户外感受大自然的美景,让幼儿去想象、去表现、去创造。
给幼儿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当幼儿正在投入地作画时,教师可以观察他们的情绪表现,听听他们交流的内容,而不是一刻不停地去指导。“你应该把这个画在这儿。”“这根线条再画长一点就更好了!”……像这类“善意”的指导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干扰。为了不让幼儿互相干扰,我会让先画好的幼儿在走廊里相互介绍、欣赏作品,以便那些还未完成的幼儿能继续专心作画。
让幼儿评价自己的作品。鸟居昭美认为:“看孩子的画,不是看他画得像不像,而是要‘听’他的画所表达的东西,理解他在画中所述说的内容。”在孩子画完后,教师可让幼儿说说自己的画,再用欣赏的口气肯定幼儿独特的构思和奇异的想象。有一次,我让孩子们画关于新年的画,有一个孩子画了两个靠在一起的不规则图形,旁边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圆圈。我很疑惑:“你画的是什么?”他告诉我:“这是妈妈的手,这是我的手,我们手拉着手一起看焰火!”听了他的解释,我豁然开朗。让孩子们评价自己的作品,能使他们充满自信,不再因为画得不像而不安。
画画,是孩子的一科,游戏。让我们为孩子稚嫩大胆的线条而喝彩,为孩子无所羁绊的构图而感动,去欣赏更多真正属于孩子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