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着新的形势,也对德育工作者的思想素质、个人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如何强化学校的德育功能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探讨,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要重视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将德育工作的目标管理与学生学习和生活日常生理共同进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建立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素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关键词:加强 高校 大学生 德育
德育教育是高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部分大学生步入校园之后,在应对较复杂人际关系和一些社会消极现象时,往往缺乏足够的价值判断能力,容易导致道德理解认识和行为选择上的“知行背离”。同时,日益增加的就业和学习压力,也使得个别学生选择轻生来“逃避”现实。
当前大学生许多思想问题的动因,往往是由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引起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常采用灌输式教育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只有将各种创新方法和技巧运用到高校德育工作中,从问题的根源追溯,才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树立起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也对德育工作者的思想素质、个人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90后新一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呈现出了新特点。高校德育工作者只有做到花真功夫、深入钻研的“真研究”,才能对处理现实问题起到实实在在效果的“真管用”。目前,学校德育应强化的几个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三观”教育,为青少年一生发展打好基础。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学校德育应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强化教育。现代物质文明和物质享受极易使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发生偏差,学校应教育学生摆脱低级的追求物欲的思想,树立服务社会、奉献人类的高尚人生信念。只有树立了健康向上的人生价值观,才能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报效祖国的本领。可以说,青少年的诸多不良生活追求以及违法犯罪的根源就是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因此,每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带着对学生负责一生的强烈责任搞好学生的“三观”教育和培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构建大学生精神支柱的重要基础,更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坚实保证。对大学生的“三观”教育是积极并且必要的,因为大学阶段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是进行“三观”教育的最佳时机。大学生的“三观”是在学校教育的自我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因此,努力探索大学生“三观”形成的过程,揭示其基本特征的变化原因,对提高“三观”教育的时效性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的“三观”形成和“三观”教育是分不开的。“三观”教育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等方面配合学校的思想理论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这几方面组成的。学校教育在大学生“三观”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大学生只有接受了系统的“三观”教育,才能不断地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
第二,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合格公民。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条件是合格公民。对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是: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维护社会利益,不损害他人利益。当然,合格公民的条件远不止这几方面。可以想象,学校培养出来的绝大多数学生成为了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社会风气和治安形势将会得到根本的好转。少数青少年的违纪违法行为,人们心目中对当代青少年的不信任感和厌烦感,说明了学校德育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第三,教育学生珍爱生活,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人均社会财富占有率低,尚有一些贫困地区未解决温饱问题。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就是要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珍爱生活,不嫌弃贫困,不安于贫困,立志为改变贫困做贡献。改革开放后的出国热,一方面培养和造就了一些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我国许多优秀人才的流失。联想建国初许多的爱国知识分子、爱国华侨抛弃优越的国外生活条件,克服重重困难投入一穷二白的祖国建设事业,不难看出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第四,大力加强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大力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大问题。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对我国的治安环境带来了消极影响。青少年出现的吸毒、伤害、流氓滋事等刑事案件,诱因是多方面的,但缺乏法律知识是一切违法犯罪的根源。因此,学校应大力加强法律知识教育,使他们认清违纪与违法的关系,充分认识违法对他人和社会及本人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总之,学校德育作为一项系统而艰巨的工程,取决于是否有适合于学生需求和特点的教育模式,使德育要求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个人行为。所以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应重视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将德育工作的目标管理与学生学习和生活日常生理共同进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建立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素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关键词:加强 高校 大学生 德育
德育教育是高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部分大学生步入校园之后,在应对较复杂人际关系和一些社会消极现象时,往往缺乏足够的价值判断能力,容易导致道德理解认识和行为选择上的“知行背离”。同时,日益增加的就业和学习压力,也使得个别学生选择轻生来“逃避”现实。
当前大学生许多思想问题的动因,往往是由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引起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常采用灌输式教育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只有将各种创新方法和技巧运用到高校德育工作中,从问题的根源追溯,才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树立起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也对德育工作者的思想素质、个人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90后新一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呈现出了新特点。高校德育工作者只有做到花真功夫、深入钻研的“真研究”,才能对处理现实问题起到实实在在效果的“真管用”。目前,学校德育应强化的几个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三观”教育,为青少年一生发展打好基础。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学校德育应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强化教育。现代物质文明和物质享受极易使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发生偏差,学校应教育学生摆脱低级的追求物欲的思想,树立服务社会、奉献人类的高尚人生信念。只有树立了健康向上的人生价值观,才能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报效祖国的本领。可以说,青少年的诸多不良生活追求以及违法犯罪的根源就是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因此,每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带着对学生负责一生的强烈责任搞好学生的“三观”教育和培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构建大学生精神支柱的重要基础,更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坚实保证。对大学生的“三观”教育是积极并且必要的,因为大学阶段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是进行“三观”教育的最佳时机。大学生的“三观”是在学校教育的自我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因此,努力探索大学生“三观”形成的过程,揭示其基本特征的变化原因,对提高“三观”教育的时效性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的“三观”形成和“三观”教育是分不开的。“三观”教育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等方面配合学校的思想理论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这几方面组成的。学校教育在大学生“三观”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大学生只有接受了系统的“三观”教育,才能不断地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
第二,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合格公民。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条件是合格公民。对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是: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维护社会利益,不损害他人利益。当然,合格公民的条件远不止这几方面。可以想象,学校培养出来的绝大多数学生成为了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社会风气和治安形势将会得到根本的好转。少数青少年的违纪违法行为,人们心目中对当代青少年的不信任感和厌烦感,说明了学校德育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第三,教育学生珍爱生活,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人均社会财富占有率低,尚有一些贫困地区未解决温饱问题。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就是要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珍爱生活,不嫌弃贫困,不安于贫困,立志为改变贫困做贡献。改革开放后的出国热,一方面培养和造就了一些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我国许多优秀人才的流失。联想建国初许多的爱国知识分子、爱国华侨抛弃优越的国外生活条件,克服重重困难投入一穷二白的祖国建设事业,不难看出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第四,大力加强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大力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大问题。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对我国的治安环境带来了消极影响。青少年出现的吸毒、伤害、流氓滋事等刑事案件,诱因是多方面的,但缺乏法律知识是一切违法犯罪的根源。因此,学校应大力加强法律知识教育,使他们认清违纪与违法的关系,充分认识违法对他人和社会及本人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总之,学校德育作为一项系统而艰巨的工程,取决于是否有适合于学生需求和特点的教育模式,使德育要求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个人行为。所以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应重视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将德育工作的目标管理与学生学习和生活日常生理共同进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建立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素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