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信息化视域下农村学校德育管理处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境况。针对于此,通过从探讨教育信息化视域下农村学校德育管理的意义入手,指出信息化视域下农村学校德育管理的困境,剖析教育信息化给农村学校德育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旨在探索出有效提升农村学校德育管理水平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农村学校;德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40-4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27-0024-03
一、教育信息化视域下农村学校德育管理的意义
(一)农村学校德育管理的必要性
一方面来说,这是德育管理性质内涵所在。从宏观层面看,德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有效路径,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更是我国培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强大动力。从微观层面看,学校通过德育,从政治、道德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他们培养品性、规范言行、养成习惯、健康身心。德育塑造着学生成长底色与精神内核。从另一方面而言,农村学校德育管理是木桶短板,按照木桶短板理论,一只木桶最短的那根木板决定这只木桶能够盛水的最大容量。如果把德育管理看作一只木桶,那么地区学校德育管理整体质量可能更多地受制于农村学校德育管理质量。因而,我们亟需“补短板”“强弱项”,提高农村学校德育管理的质量与水平。
(二)农村学校德育管理的可能性
一是我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我国网民人数多,互联网普及率较高。截至2020年6月,中国互联网用户为9.40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67.0%。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接入互联网的比例较高。据《2018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的数据显示,2018 年,我国农村小学、中学接入互联网比例分别为97.7%、99.2%。截止2019年10月,全国中小学校联网率超96%。2020年,工业与信息化部也将全面改善农村和偏远地区学校网络接入纳入年度重要议程规划。二是《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具有方向性、指导性作用。为了促进“互联网+教育”的具体实施,《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提出了详细计划,内容涵盖全民提升信息素养、规范化建设数字校园、创新发展智慧教育和普及数字资源服务等。教育信息化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它传播得越来越快,呈现方式也多种多样,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帮助实现教育均等化发展。因此,紧跟互联网时代步伐和2.0行动计划新要求,探究提升农村学校德育管理水平的策略方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三)农村学校德育管理的重要性
后疫情时代德育管理创新刻不容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使得传统线下授课方式转变为居家线上教学。传统班级品德教育课、综合实践活动等线下德育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德育效果受到一定影响。疫情期间,许多学校边探索边创新,主动化疫情危机为德育契机。德育管理萌生新形式、迎来新变革,“云升旗”典礼、班会直播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等德育形式取得良好效果。这些新的德育形式的探索正是信息化时代所需的德育管理变革与创新。农村学校必须认识到信息化时代下德育管理创新的紧迫感,线上德育应从被动、应急走向常态、主动。在现有经验基础上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技术水平是后疫情时代德育管理亟需面对的议题。同时,探索德育信息化是增强农村德育管理时代性、创新性和实效性的客观需要。需要意识到德育信息化不是简单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展德育管理,如借助電脑制作一些品德教育课件,或从网络下载影片、图片简单地进行德育教学;而是精准把握住信息化时代学生学习思维、学习方式的新变化、新特点,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思维来探索德育管理新模式。
二、教育信息化视域下农村学校德育管理的困境
(一)农村学校德育管理信息意识不强
与学校以前普遍存在的“轻视德育,重视智力教育”现象相比,在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和坚持五育并举的基础上,“轻视德育”现象得到了一些改善。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农村学校德育管理在信息化探索上还比较落后。德育管理者理念尚未跟上互联网时代发展要求,不能做到巧妙地将互联网思维引入德育管理中来,无法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增强德育管理实效。
(二)农村学校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不高
农村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德育管理融合上水平有限,且进行融合创新的深度不够。据一项乡村教师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研究显示,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有90.59%都处于是“一般了解”水平,仅有 8.24%的教师处在“非常熟悉且融会贯通”的高水平。
(三)农村学校德育管理内容缺乏新意
农村学校在德育管理上认识片面化,很容易将德育局限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狭小范围内,且大多农村学校过多依赖课程德育、综合实践课程等传统形式开展德育。教师只是将德育聚焦于课本知识的传授,缺乏对本校德育资源的开发、收集、筛选和利用。
(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作用发挥受限
《2018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报告》中提到部分地方农村学校计算机、电子白板需要更新。2019年,每100名小学生和初中学生拥有的教学用计算机数量分别为11.4台和15.5台。农村小学建网比例为65.7%,比城市学校低17.3个百分点;农村初中建网比例为 74.2%,比城市学校低 11.5个百分点。在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学校建立校园网的差距仍然较大。不难看出,在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方面,农村学校入网率已基本达标,但在信息设备硬件投入和校园网建设方面仍然相对滞后。
(五)农村学校学生家庭德育严重缺位
大多数农村劳动力选择在经济发达地区工作,导致农村地区留守学生多,在外务工的父母与孩子缺乏必要沟通。父母对孩子的成长缺乏关注和重视,孩子的情感和心理感受被忽略,长期以来,容易造成孩子的孤独和自卑,不善与人交流,身心健康受到一定影响。 三、教育信息化视域下农村学校德育管理的出路
(一)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统筹规划
区域教育行政部门一是要加强农村学校德育管理的管理指导与统筹协调,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争取地区财政支持,动员企业、社会组织等第三方力量加入,多渠道获取资金保障;在资金、人力、技术方面给予农村学校大力支持,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二是要高度重视2.0行动计划的具体实施。做好德育管理与信息技术全面深度融合研究,加强数字校园建设,探索“云平台+教育”“智慧校园”“云德育”等建设及应用。三是在教师队伍信息化素养培训上着力。联合教师进修培训机构,邀请教育信息化专家、学者,开展农村学校教师中长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升项目。四是加强督导评估,建立教育信息化发展反馈机制和督导评价机制。运用信息化技术搭建后台测评系统,有效监测学校德育信息化管理开展情况。
(二)强化技术支撑,加快平台建设
区域电化教育机构要做好信息技术支撑。一是加强数字校园建设,帮助农村学校完成网络升级改造,加快农村学校校园网建设,实现教育宽带网全域覆盖。二是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化设施设备的管理和应用指导,为农村学校配置教育信息化所需的计算机、电子白板等信息化教学应用设备、学生学习设备。三是探索建设基于大数据、VR(Vitual Reality 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智慧教学系统、智慧微课系统、VR 创新教室等,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
(三)开发德育资源,探究德育模式
区域教研机构一是要发挥好支撑作用,探索德育资源共享机制,发挥城乡名校龙头作用,推广“一校带多校”德育管理模式,促进城乡先进德育管理经验、优秀德育管理案例等优质德育资源共享。二是要深化德育管理指导。利用集体视导、教研活动、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农村学校德育管理展开充分的调研,做好问题收集、跟进解决。面对未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教学模式的必然趋势,德育管理指导也要线上线下相结合。三是利用和开发好德育数字课程资源。要科学规划、系统设计、统筹推进优质德育课程教学资源的甄别筛选、开发利用和创新研究。要结合本地农村学校、学生实际开发出适合的德育教学资源。教师要多了解新媒体、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知识,探索德育教学新方法,善用信息技术超越时空限制的特点,打造具有亲历感、沉浸感的云上德育课堂。如利用 VR技术参观博物馆、历史革命馆,让学生以第一视角沉浸式感受立体的历史场景;利用 3D 打印技术打印教具、学具等。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构建双向、多向互动模式,如邀请学生家长一起开展网络直播班会课。在教育信息化新常态下,农村学校德育管理要借《教育信息化 2.0行动计划》的“东风”,破困境、抓机遇、迎挑战,充分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来创新德育管理模式,探究农村学校德育管理信息化之路。深入研究德育管理与教育信息化战略的深度融合策略,有效提升德育管理水平。助力实现“互联网+德育”“智能+德育”新常态,以信息化之光点亮德育智慧教育的未来。
(四)培养信息观念,加快素养提升
一是对教师而言,要主动转变观念,让自身信息技术能力从简单的技术适应走向复杂的深度融合创新;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从“会用”到“通用”,从“菜鸟”到“大师”的质变。二是要帮助学生提升网络信息鉴别、筛选能力;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教他们学会甄别、抵制不良负面信息,减少垃圾网络信息对学生的危害,营造良好的德育管理环境。另外,互联网的普及为学生家长参与德育管理提供了便利。学校要借助网络和微信、QQ、钉钉等新媒体APP,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联结,搭建“学校——德育教师——学生家长”的三方联动、立体多维的德育新模式。如建立学生个人德育电子档案,电子档案中記录、储蓄学生基本情况、学业表现、在校参加实际活动情况和心理测验结果等内容,赋予家长查阅权限,同时家长可以记录上传学生在家生活表现等,形成动态的学生德育评价记录档案。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农村学校;德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40-4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27-0024-03
一、教育信息化视域下农村学校德育管理的意义
(一)农村学校德育管理的必要性
一方面来说,这是德育管理性质内涵所在。从宏观层面看,德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有效路径,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更是我国培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强大动力。从微观层面看,学校通过德育,从政治、道德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他们培养品性、规范言行、养成习惯、健康身心。德育塑造着学生成长底色与精神内核。从另一方面而言,农村学校德育管理是木桶短板,按照木桶短板理论,一只木桶最短的那根木板决定这只木桶能够盛水的最大容量。如果把德育管理看作一只木桶,那么地区学校德育管理整体质量可能更多地受制于农村学校德育管理质量。因而,我们亟需“补短板”“强弱项”,提高农村学校德育管理的质量与水平。
(二)农村学校德育管理的可能性
一是我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我国网民人数多,互联网普及率较高。截至2020年6月,中国互联网用户为9.40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67.0%。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接入互联网的比例较高。据《2018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的数据显示,2018 年,我国农村小学、中学接入互联网比例分别为97.7%、99.2%。截止2019年10月,全国中小学校联网率超96%。2020年,工业与信息化部也将全面改善农村和偏远地区学校网络接入纳入年度重要议程规划。二是《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具有方向性、指导性作用。为了促进“互联网+教育”的具体实施,《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提出了详细计划,内容涵盖全民提升信息素养、规范化建设数字校园、创新发展智慧教育和普及数字资源服务等。教育信息化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它传播得越来越快,呈现方式也多种多样,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帮助实现教育均等化发展。因此,紧跟互联网时代步伐和2.0行动计划新要求,探究提升农村学校德育管理水平的策略方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三)农村学校德育管理的重要性
后疫情时代德育管理创新刻不容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使得传统线下授课方式转变为居家线上教学。传统班级品德教育课、综合实践活动等线下德育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德育效果受到一定影响。疫情期间,许多学校边探索边创新,主动化疫情危机为德育契机。德育管理萌生新形式、迎来新变革,“云升旗”典礼、班会直播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等德育形式取得良好效果。这些新的德育形式的探索正是信息化时代所需的德育管理变革与创新。农村学校必须认识到信息化时代下德育管理创新的紧迫感,线上德育应从被动、应急走向常态、主动。在现有经验基础上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技术水平是后疫情时代德育管理亟需面对的议题。同时,探索德育信息化是增强农村德育管理时代性、创新性和实效性的客观需要。需要意识到德育信息化不是简单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展德育管理,如借助電脑制作一些品德教育课件,或从网络下载影片、图片简单地进行德育教学;而是精准把握住信息化时代学生学习思维、学习方式的新变化、新特点,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思维来探索德育管理新模式。
二、教育信息化视域下农村学校德育管理的困境
(一)农村学校德育管理信息意识不强
与学校以前普遍存在的“轻视德育,重视智力教育”现象相比,在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和坚持五育并举的基础上,“轻视德育”现象得到了一些改善。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农村学校德育管理在信息化探索上还比较落后。德育管理者理念尚未跟上互联网时代发展要求,不能做到巧妙地将互联网思维引入德育管理中来,无法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增强德育管理实效。
(二)农村学校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不高
农村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德育管理融合上水平有限,且进行融合创新的深度不够。据一项乡村教师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研究显示,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有90.59%都处于是“一般了解”水平,仅有 8.24%的教师处在“非常熟悉且融会贯通”的高水平。
(三)农村学校德育管理内容缺乏新意
农村学校在德育管理上认识片面化,很容易将德育局限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狭小范围内,且大多农村学校过多依赖课程德育、综合实践课程等传统形式开展德育。教师只是将德育聚焦于课本知识的传授,缺乏对本校德育资源的开发、收集、筛选和利用。
(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作用发挥受限
《2018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报告》中提到部分地方农村学校计算机、电子白板需要更新。2019年,每100名小学生和初中学生拥有的教学用计算机数量分别为11.4台和15.5台。农村小学建网比例为65.7%,比城市学校低17.3个百分点;农村初中建网比例为 74.2%,比城市学校低 11.5个百分点。在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学校建立校园网的差距仍然较大。不难看出,在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方面,农村学校入网率已基本达标,但在信息设备硬件投入和校园网建设方面仍然相对滞后。
(五)农村学校学生家庭德育严重缺位
大多数农村劳动力选择在经济发达地区工作,导致农村地区留守学生多,在外务工的父母与孩子缺乏必要沟通。父母对孩子的成长缺乏关注和重视,孩子的情感和心理感受被忽略,长期以来,容易造成孩子的孤独和自卑,不善与人交流,身心健康受到一定影响。 三、教育信息化视域下农村学校德育管理的出路
(一)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统筹规划
区域教育行政部门一是要加强农村学校德育管理的管理指导与统筹协调,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争取地区财政支持,动员企业、社会组织等第三方力量加入,多渠道获取资金保障;在资金、人力、技术方面给予农村学校大力支持,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二是要高度重视2.0行动计划的具体实施。做好德育管理与信息技术全面深度融合研究,加强数字校园建设,探索“云平台+教育”“智慧校园”“云德育”等建设及应用。三是在教师队伍信息化素养培训上着力。联合教师进修培训机构,邀请教育信息化专家、学者,开展农村学校教师中长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升项目。四是加强督导评估,建立教育信息化发展反馈机制和督导评价机制。运用信息化技术搭建后台测评系统,有效监测学校德育信息化管理开展情况。
(二)强化技术支撑,加快平台建设
区域电化教育机构要做好信息技术支撑。一是加强数字校园建设,帮助农村学校完成网络升级改造,加快农村学校校园网建设,实现教育宽带网全域覆盖。二是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化设施设备的管理和应用指导,为农村学校配置教育信息化所需的计算机、电子白板等信息化教学应用设备、学生学习设备。三是探索建设基于大数据、VR(Vitual Reality 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智慧教学系统、智慧微课系统、VR 创新教室等,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
(三)开发德育资源,探究德育模式
区域教研机构一是要发挥好支撑作用,探索德育资源共享机制,发挥城乡名校龙头作用,推广“一校带多校”德育管理模式,促进城乡先进德育管理经验、优秀德育管理案例等优质德育资源共享。二是要深化德育管理指导。利用集体视导、教研活动、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农村学校德育管理展开充分的调研,做好问题收集、跟进解决。面对未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教学模式的必然趋势,德育管理指导也要线上线下相结合。三是利用和开发好德育数字课程资源。要科学规划、系统设计、统筹推进优质德育课程教学资源的甄别筛选、开发利用和创新研究。要结合本地农村学校、学生实际开发出适合的德育教学资源。教师要多了解新媒体、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知识,探索德育教学新方法,善用信息技术超越时空限制的特点,打造具有亲历感、沉浸感的云上德育课堂。如利用 VR技术参观博物馆、历史革命馆,让学生以第一视角沉浸式感受立体的历史场景;利用 3D 打印技术打印教具、学具等。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构建双向、多向互动模式,如邀请学生家长一起开展网络直播班会课。在教育信息化新常态下,农村学校德育管理要借《教育信息化 2.0行动计划》的“东风”,破困境、抓机遇、迎挑战,充分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来创新德育管理模式,探究农村学校德育管理信息化之路。深入研究德育管理与教育信息化战略的深度融合策略,有效提升德育管理水平。助力实现“互联网+德育”“智能+德育”新常态,以信息化之光点亮德育智慧教育的未来。
(四)培养信息观念,加快素养提升
一是对教师而言,要主动转变观念,让自身信息技术能力从简单的技术适应走向复杂的深度融合创新;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从“会用”到“通用”,从“菜鸟”到“大师”的质变。二是要帮助学生提升网络信息鉴别、筛选能力;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教他们学会甄别、抵制不良负面信息,减少垃圾网络信息对学生的危害,营造良好的德育管理环境。另外,互联网的普及为学生家长参与德育管理提供了便利。学校要借助网络和微信、QQ、钉钉等新媒体APP,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联结,搭建“学校——德育教师——学生家长”的三方联动、立体多维的德育新模式。如建立学生个人德育电子档案,电子档案中記录、储蓄学生基本情况、学业表现、在校参加实际活动情况和心理测验结果等内容,赋予家长查阅权限,同时家长可以记录上传学生在家生活表现等,形成动态的学生德育评价记录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