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人,其文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each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谈一个常识性的问题——文学即人学。是的,这一人所皆知的口号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时,钱谷融先生即反复申明过:这是一个常识。但常识的命运往往有两种,一者被想当然地忽视,一者被过度阐释,弯弯绕绕离了本初。近日与友人聊天,论及“文学何为”的话题,一师者指出,一切学问皆要通人情,我深以为然。我想,一个真正以文学为志业之人,必是思索“人学”奥秘的智者、体验人生百味的仁者。
  话虽如此,然环顾左右,这样的智者和仁者往往身影难觅,而所谓的不通人情者则不在少数。说白了,这“通人情”的核心还在“人”,还是要回归和落实到“人”的现实需要上来。通与不通,反映的是一個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对“人”这一高级生命形态的理解力和感受力,因此,也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可见出一个人的“人情味儿”。一个真正把学问做活做透者,一定也是热爱日常生活的人,他对世间万物保有一颗孩童般的好奇心,正像鲁迅先生说过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其实,检视历史,这一主张学问必“通情达理”的一脉依稀可见,赫然醒目者当数明代李贽的“人伦物理”一说。是时学界,道学流布,伦理人情被套上理想的光环,李贽倏然指出“吃饭穿衣,即人伦物理”,“学者只宜于伦理上识真空,不当于伦物上辨伦物,故曰:明于庶物,察于人情”。延至现代,则有周作人继承衣钵,他推崇李贽,想必也是看重其“庶物”“人情”一说,因此,他把李贽看作了寂寞寒夜到访的“风雨故人”,应是二人在精神上有着高度的契合。然而,比比我们今天的学术界,学术之人与学术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已面目模糊,很多学者,已失却其通达本性,更有甚者,谈起学问必正襟危坐、面目可怖,终了还把学问搞得云山雾罩,与这样的“学者”晤对交谈,其中轩轾,有如从时空隧道闯入现代的褒衣博带的古人,空有一番热忱,但精神距离,可谓远矣。
  如此说来,“人”的问题纵然是常识问题,但却是一个关乎每个个体生命状态和精神高度的大问题,张充和在评价沈从文时有八字箴言:“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今天我们学问中人,当以此勉之。
其他文献
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初铺水际,忌为浮泛之山;次布路岐,莫作连绵之道。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报处僧舍可安,水陆边人家可置。村庄著数树以成林,枝须抱体;山崖合一水而瀑泻,泉不乱流。渡口只宜寂寂,人行须是疏疏。泛舟楫之桥梁,且宜高耸;著渔人之钓艇,低乃无妨。悬崖险峻之间,好安怪木;峭壁巉岩之处,莫可通途。远
期刊
沈从文先生1988年5月10日因病逝世,三十年前的那些日子,那些难以忘怀的往事,常在心中。  难以忘怀的,当然是萧乾先生对我的鞭策与激励。可以说,我能够在1990年完成《恩怨沧桑——沈从文与丁玲》一书,最应感谢的无疑是萧乾先生。  萧乾(本名萧炳乾)1929年从汕头回到北平,进入燕京大学学习。他没有中学文凭,不能直接上大学,只能选择燕京大学国文专修班,为他们授课的便是杨振声先生。  杨振声在五四新
期刊
章学诚是个一般人不大知道的人物。他生活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活了六十三岁。活着的时候,章学诚东奔西走讨生活,连一份稳定的工作都没有,经济上捉襟见肘,经常靠帮人写墓志铭赚一点小钱。在精神上,和他说得上话的朋友不多,觉得他牛逼的朋友更少,他写的文章和书也没多少影响,好几部写完就遗失了。总之,是个货真价实的“loser”。  章学诚死后的一百多年里,基本属于默默无闻。直到20世纪,他才重新被人们发现。胡
期刊
近些日子来,玄武出版了好几部著作。其中有散文集,也有诗歌集。这些作品当然不都是近期创作的,而是多年来努力的结果。他说自己不是一个勤奋的人,但在比较集中的时间里出版了如许之多的东西,还是可喜可贺的。更何况,他还不断地在各地报刊发表作品。如果真如他言,是不可能的。这只是他对自己的一个判断——在更高的标准之上。  在其诗集《更多事物沉默》中,有一首这样写道:“我们投入而生动地生活,/将所遇万物打磨出微光
期刊
意象与精神  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诗坛西风劲吹,余光中的诗创作也难免一度随风而舞,不过,他在50年代末与60年代初即已洞见诗坛“反传统”与“恶性西化”之弊。在激烈的论战中表明对民族优秀诗歌传统的重认与回归,自称“回头的浪子”。余光中,是一位熟稔、尊重、敬畏本民族诗歌传统的诗人,是一位对民族传统入而复出力图做现代的创造性转化的诗人,是一位颇具抱负极有才华的力图丰富和发展本民族诗歌传统的诗人。他的诗
期刊
薛忆沩,出生于郴州,成长于长沙。本科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工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士学位。后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获语言学博士学位,从蒙特利尔大学获英语文学硕士学位。曾任教于深圳大学文学院。曾受聘为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和中山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驻院学人。为近年来最受媒体关注的中国作家之一。出版有包括长篇小说《遗弃》《空巢》,小说集《深圳人》《流动的房间》,随笔集《文学的祖国》《异域的迷宫》等在
期刊
摘要:中州地区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几千年的逐鹿问鼎、兴废征战、朝代兴替,以中州为舞台反复上演,连绵不绝。元好问在河南时期,亲历了国家局势的日益紧蹙、统治阶层的奢侈腐化和女真政权的最后覆亡。他的咏史诗以古鉴今、借古讽今,通过前朝政权、女真政权的衰落败亡,揭示了封建政权由盛到衰的必然规律,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洞察力,充满了强烈的史鉴意识、批判意识。艺术上,元好问咏史诗熔客观呈现与主观褒贬为一
期刊
摘要:考察作家与城市的关系,是文学以至文化研究的有效切入点,但具体到香港作家与城市的关系,则涉及城市经验与殖民意识的关系问题。本文主要考察作家侣伦、张爱玲与香港的关系。  关键词:侣伦 香港 “异国情调”  侣伦小说的一个为人提及的特征,是其香港城市性。卢玮銮袭用侣伦本人的说法,将之称为“异国情调”:  就可见的侣伦初期小说中,我们不难发现十分浓厚的异国情调,说异国情调,其实还不够准确,应该说是一
期刊
摘要:作为一部探测个体内心世界奥秘的作品,《空巢》由两条主线编织而成,一条是以一家三代跌宕人生为基准的“一生”的主线,一条是以主人公扣人心弦经历为基准的“一天”的主线。小说通过一位空巢老人的视角,讲述了她在消费社会和信息时代的一天中被骗的经过,是如何粉碎了她一生信奉的价值观念,如何解构了她一生的精神历程。  关键词:薛忆沩 空巢 困境  人口老龄化是目前中国面临的重大“天灾”,电信诈骗是波及无数中
期刊
道立于一。在《书象文献》每期封面赫然标有“道立于一”的古文图式——一笔挺起《尚书》大义。大音声起,一阳柱其间,上之用,呈大吕方启之象。由此洞见书象之立量宏旨。书象学象理根本是大张指示之用,是东方哲学之用,是圣人薪火之燃。  标识象征当代东方抽象主义视觉,既有属性概念,又有时间概念的独特的视觉特征。书象学首先打开意识之门,超越形式之上的思维远征。  书象学的使命以打通绘画为己任。文明破晓之前,画前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