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水浒》主题,总要说到“逼上梁山”,“官逼民反”,而其代表人物,就是林冲。其实,《水浒》的深刻还不仅在此,它除了“逼上梁山”,还有“逼下梁山”,除了“官逼民反”,还有“贼逼民乱”。其代表人物,还是林冲。林冲是《水浒》中最窝囊苦闷的人物。
林冲从八十万禁军教头,被高俅步步紧逼,最后不得已在沧州大军草料场杀死差拨、陆虞候、富安三人,往东逃命,在柴进东庄上住了五七日。沧州那边,下令缉捕人员将带做公的,沿乡,历邑,道店,村坊,捉拿林冲。不得已,柴进作书一封,让林冲投托梁山泊安身立命。
一部大书,写梁山泊,写梁山好汉, 但“梁山泊”这个词,直到此时,第11回,才出现。事实上,“梁山泊”这个词,只有在林冲的故事里出现,才能显示出意义。
如果在李逵、李俊、张顺、张横、燕顺、王英、时迁等等人的故事里首先出现,那么,梁山泊给我们的印象,不过是社会下层、流氓无产者、市井流氓、江湖强盗等等聚集的渊薮,一个强盗窝。
如果在鲁智深、武松的故事里首先出现,梁山泊也就是江湖侠客的庇护所,一个杀人通缉犯躲灾避难的地方。而梁山泊在林冲的故事里第一次出现,就能显示出更为深刻的内涵。第一,正如我们上面说到的,它体现了逼上梁山的主题,从而揭示出乱自上作的社会现实。第二,更重要的是,林冲本来是一个在大宋首都,并且负责皇家禁卫军武术训练的教头,他生活在王化之下,王土之中,首善之区,是个忠心耿耿,绝无反叛之心的王臣。但是,林冲百般想做王臣,想做王的顺民良民而不得,他被逐出王土,或者说,他被逼逃离王土,因为,在王土之中,他只有死路一条,王土已经变成死地。于是,他只能逃往梁山泊。
于是,梁山泊,就作为王土的对立面而存在。水浒,也就是王化之外,《水浒传》,也就是这些被王权抛弃、迫害、追杀的族群的传记!
此时的林冲已经无路可走。他只有上梁山。但梁山哪里就是那么好上的呢?林冲可以在柴进的护送下混出盘查甚严的沧州道口,在朱贵的酒店里却找不到上梁山的路口。请看这段对话:林冲问:“此间去梁山泊还有多少路?”酒保答:“此间要去梁山泊,虽只数里,却是水路,全无旱路。若要去时,须用船去,方才渡得到那里。”林冲道:“你可与我觅只船儿。”酒保道:“这般大雪,天色又晚了,那里去寻船只?”林冲道:“我多与你些钱,央你觅只船来,渡我过去。”酒保道:“却是没讨处。”
一句话,截断了林冲的希望。
这段对话,写尽林冲的英雄末路。
在朝廷,被陷害。在江湖,也无路。做好人,做不了;做强盗,也如此难!八个字:报国无门,叛国无路!
苦闷的林冲在墙上作诗一首,亮出自己的身份。这让早就闻听林冲大名的朱贵陡生敬意,但是,敬意是敬意,要上梁山,没有门路还是不行。
朱贵告诉林冲:“虽然如此,必有个人荐兄长来入伙。”做官要關系,要门路;做贼,也要关系,要门路!
在44回,戴宗劝石秀:“如此英雄流落在此卖柴,怎能够发迹?不若挺身江湖上去………”于是劝他上梁山。石秀道:“小人便要去,也无门路可进。”那时的梁山,已经是晁盖和宋江主持下了,已经是广纳英雄了,但还是有人发出没有门路的感慨。
这个世界,虽然天无绝人之路,怎奈人有设障之法。
人类总有一些组织、制度,设限立门槛,以阻绝人路为目的。梁山一旦成为一种组织,也就是一种体制。好在林冲是有门路的。林冲告诉朱贵,有柴进的书信。
朱贵说:“既有柴大官人书缄相荐,亦是兄长名震寰海,王头领必当重用。”正如朱贵分析的,林冲到梁山,必当重用。原因有三:一,有柴进的推荐。柴进既有恩于王伦,王伦当然不能拒绝。二,林冲武艺高强,名震寰海,林冲加入,必然增强梁山的力量。招降纳叛,是一般占山为王者壮大自己,积聚资本的基本策略。三,林冲在体制那边已经彻底结仇树敌,你死我活,在此处必然死心塌地,忠心耿耿。
但是,朱贵还是太厚道太头脑简单了,林冲也高兴得太早了。
第二天一大早,朱贵引了林冲上山时,却遭到王伦的拒绝。原来,王伦不想上面的三个问题,他只想一个问题:“我却是个不及第的秀才,……又没十分本事,……杜迁、宋万武艺也只平常。他是京师禁军教头,必然好武艺。倘若被他识破我们手段,他须占强,我们如何敌得过他?”
我们一般人的思想里,总觉得自身的弱点会影响自己的成功。但是,在很多时候,让我们栽跟头受排挤遭打击的,恰恰是因为我们自身的优点!宋万比起林冲,武功上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但是,宋万来投,王伦收下了,林冲来投,王伦要拒绝。一个因为武功差而留下了,一个因为武功强,反而被拒绝。
庄子讲的“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其实不也包含着愤懑不平!于是,王伦下了决心:“不若发付他下山去便了,免致后患。只是柴进面上却不好看,忘了日前之恩,如今也顾他不得。”
我们都知道林冲是被逼上梁山的,哪知道,他还曾被逼下梁山呢?最后,他不得不在王伦的逼迫下,去山下杀人,纳投名状。一个本来“为人最朴忠”的有原则的人,终于突破了自己做人的底线。人为什么堕落?形势比人强啊!什么是形势?就是一个社会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的风气啊。
选自《鲍鹏山说水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