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海敏怎么唱京剧都不会让人奇怪。在过去的26年间,这位台湾京剧界的第一女主角唱过各种各样的“杂交”京剧:京剧版的莎翁剧作,京剧版的希腊悲剧,歌剧化京剧《曹七巧》、《孟小冬》。纯粹唱京剧,她可生可旦;纯粹唱青衣,她可梅派可荀派。
2012年3月,魏海敏的全新造型被印制成台北街头大大小小的海报。海报上的她面庞丰腴,鼻子英挺,鲜红的嘴唇映衬青绿色的眼影,头顶金冠和厚重发髻,白裙,金披风,一身环佩。岁月在这位55岁的女人身上留下特别的痕迹:她在顾盼自得中,把年轻与成熟、现代与古典调和在一起。这回的戏码是脱胎于莎士比亚“第五大悲剧”《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的“台湾国际艺术节”压轴剧目《艳后和她的小丑们》。
台中台,戏中戏
若干块巨大的景片把台北“国家戏剧院”的舞台,切割成一个大“回”字嵌套一个小“回”字的空间。景片正面印着埃及的壁画、浮雕,反面印着罗马殿庑、廊柱。景片反转,时空反转。穿过这些景片组成的重重命运之门,埃及艳后上场了。
她不勒头,不戴头面,不涂油彩,不甩水袖,站在舞台正中的高台上,开口便是一段歌剧式的唱段:“该来的,躲不掉/命运巨轮滚滚凶嚣/辗压美丽家园/抹灭深刻爱恋/我心坦然不哀不怨/却只怕/无聊骚客将我俩编成小调/荒腔走板,扯开破锣嗓……一代名将竟以醉汉之姿登场/而我得眼睁睁看自己颜面尽丧/活像个搔首弄姿的婆娘。”
魏海敏的嗓音又宽又亮,不知从何而来亦不知何处所归。她的唱词七长八短,韵似押未押。乐池里只有西洋竖琴,没有文武场。抱着“听京剧”预期的观众,开场便遭棒喝。艳后转身,舞台变成一片慌乱的排练场:一个京剧团要演《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扮演“预言者”的演员却迟迟没有到场,导演无奈,临时砍戏。时空再度跳转,埃及王宫中,女王克莉奥佩特拉和她的罗马将军安东尼正嬉闹缱绻,使者带来罗马内讧外斗的消息。安东尼心事重重地下场。画着白鼻梁的说书人上场。说书人概述《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的时代背景、部分情节,大发古今幽情。
“戏中戏”的三层嵌套结构初露端倪:第一层是艳后和情人的故事;第二层是剧中角色“说书人”对这个故事的讲述;第三层是某剧团排演京剧《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一层间离之后还有一层间离,胡琴和竖琴轮番奏响,以京剧的标准衡量,魏海敏演的艳后大开大合、荒腔走板。在现代叙事策略和西洋唱腔的重重包围之中,京剧的第一个亮相居然是一群龙套角色带来的:使者向安东尼禀告罗马内战消息,言语之间,两人所在的后场灯暗,前场出现一段京剧武打群戏。刀枪剑戟,锣鼓咚呛,衣袂飘飞,筋斗连连。接着,奸雄盖乌斯·屋大维上场。他不是白脸,却是粉面巾生。扮演屋大维的是原北方昆曲院的小生、被德国媒体称为“中国艺术家之明星”的温宇航。
满台都在冒戏。“武二花”出身、在台上翻过无数筋斗、摔过无数个“抢背”、演过若干不知名小兵的导演李小平似乎深谙京剧的每一种技巧,信手拈来,镶嵌在剧情里,就是再贴切不过的表达:使者几次上场,带来的消息一次坏过一次。接到消息的人作势杀他,他连滚带爬,嗓子眼儿里的一声声“报”却越拔越高,十足是命运不屈不挠的促狭嘴脸。
各有各的绝活,最精彩的还是魏海敏。观众正担心她像断线的风筝,被各种各样的创新带到离京剧十万八千里的爪哇国去,她又回来了。她演的艳后介于京剧的“玩笑旦”、“泼辣旦”和西方戏剧的悲剧、喜剧女主角之间。艳后开场,艳后收锣。“非命,非运,我一手促成/是对,是错,随他人去说/之于家国未曾有误/之于爱情从不踟蹰/今生已足,今生已足。”最后一幕,在重重的命运之门里,在舞台正中的高台上,艳后以近乎天籁的嗓音总结自己的一生。
此时,魏海敏所立足的高台有了特别的意义。观众忽然发现:主角的大部分戏都是在高台上完成的,配角则在台下鱼贯出入。高台的大小跟传统京剧戏台相仿,上面的演出有一种仪式感,仿佛在向两种传统致敬。
“当年的梅大师多么大胆”
临近《艳后和她的小丑们》首演,魏海敏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是:你演的艳后会和《欲望城国》里的敖叔征夫人有什么不同?又和伊丽莎白·泰勒演的电影有什么不同?每次魏海敏都淡淡一笑。她似乎胸有成竹:《欲望城国》已是26年前的记录;电影和京剧、泰勒和魏海敏的比较自有“好事”的剧评人完成。
2009年,首届“台湾国际艺术节”开幕。艺术节的主办方“国立中正文化中心”重金延请享誉欧美的前卫艺术家罗伯特·威尔逊和“国光剧团”合作,搬演根据伍尔芙同名小说改编的后现代戏剧《欧兰朵》。这是一个以意识流的手法写成的“穿越”故事:贵族欧兰朵终生寻找同伴,他曾和伊丽莎白女王同床共枕,并深得女王欢心,女王赐他“不凋萎,不老去”的魔力。从1600年起,欧兰朵经历爱情、诗歌、战争的折磨,从男性变成女性,穿越层层时光之墙,来到伍尔芙写作《欧兰朵》的1928年……在魏海敏之前,剧场版的《欧兰朵》有3个版本,每个版本都由国际级巨星演绎。
魏海敏版《欧兰朵》在首演之夜便引起激烈的争议:赞赏者说“震撼”,批评者说在这次“旗舰式”的国际合作中,“既看不到罗伯特·威尔逊,也看不到魏海敏”。
“他不威尔逊,我也不魏海敏了,才能叫撞击。那些剧评人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我根本不用去听他们的。”魏海敏不在乎人们的评价,她在排练场上掉过一层皮。有时候,排练从上午10点开始,持续到下午4点,除了午饭,没有其他休息。
《欧兰朵》开场,乐师猛击钢琴键盘,钢琴发出一串狂暴的音符,“国家戏剧院”的七盏灯次第灭掉。“我服了罗伯特!”魏海敏表示,“他像一个魔术师,立刻把所有人带入另一个时空。可他用的办法多简单!”从她的眼神可以看出,她深深地为剧场上的戏法着迷。
魏海敏荣获过大陆梅花奖、台湾“国家文艺奖”(两度获得),是梅葆玖的入室弟子,她喜欢以师祖梅兰芳作为求新求变的榜样:“当年的梅大师多么大胆!他们那一代人简直是创新上瘾!清末民初,社会风气变了,女人的戏突然变多,以前京剧哪有女人戏?梅大师后来唱的很多戏都不是他小时候学的。”
魏海敏原名魏敏,10岁进入隶属于台湾海军的“海光国剧训练班”。海光剧校以“海青昌隆”为每期学员命名。魏海敏是第一期学员。1978年走出剧校,魏海敏就是台湾最忙的京剧演员——海光剧团的日常演出、私人京剧团体的不断邀约、台湾电视公司的戏曲节目,十有八九由她担纲。
1982年,魏海敏在香港看到梅葆玖的演出,大为倾倒,从此知道“戏好看是为什么”,也知道自己以前演的戏“是空的”。追慕梅派十年,1990年代初期,魏海敏拜师的心愿终于達成。潜心学梅9年,2002年,《变,魏海敏的古典剧场》在台北上演。魏海敏在一个晚上尝试四种声情:以京剧唱余光中的新诗;昆曲《秋江》;以旦角反串老生,唱《击鼓骂曹》;压轴的是梅派拿手戏《贵妃醉酒》。
在2002年之前,魏海敏求新求变的企图心旺盛,但有一点“乱枪打鸟”。2002年,台大戏剧系教授王安祈出任“国光剧团”艺术总监,从此魏海敏的创新被纳入一个清晰的谱系:王熙凤、曹七巧、孟小冬、杜近芳……这些文学史、戏剧史上性格各异的女主角,让魏海敏大大拓展了表演的疆域。
(摘自:《南方周末》《艳后魏海敏:你太会感动了,反而感动不了观众》作者石岩)
2012年3月,魏海敏的全新造型被印制成台北街头大大小小的海报。海报上的她面庞丰腴,鼻子英挺,鲜红的嘴唇映衬青绿色的眼影,头顶金冠和厚重发髻,白裙,金披风,一身环佩。岁月在这位55岁的女人身上留下特别的痕迹:她在顾盼自得中,把年轻与成熟、现代与古典调和在一起。这回的戏码是脱胎于莎士比亚“第五大悲剧”《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的“台湾国际艺术节”压轴剧目《艳后和她的小丑们》。
台中台,戏中戏
若干块巨大的景片把台北“国家戏剧院”的舞台,切割成一个大“回”字嵌套一个小“回”字的空间。景片正面印着埃及的壁画、浮雕,反面印着罗马殿庑、廊柱。景片反转,时空反转。穿过这些景片组成的重重命运之门,埃及艳后上场了。
她不勒头,不戴头面,不涂油彩,不甩水袖,站在舞台正中的高台上,开口便是一段歌剧式的唱段:“该来的,躲不掉/命运巨轮滚滚凶嚣/辗压美丽家园/抹灭深刻爱恋/我心坦然不哀不怨/却只怕/无聊骚客将我俩编成小调/荒腔走板,扯开破锣嗓……一代名将竟以醉汉之姿登场/而我得眼睁睁看自己颜面尽丧/活像个搔首弄姿的婆娘。”
魏海敏的嗓音又宽又亮,不知从何而来亦不知何处所归。她的唱词七长八短,韵似押未押。乐池里只有西洋竖琴,没有文武场。抱着“听京剧”预期的观众,开场便遭棒喝。艳后转身,舞台变成一片慌乱的排练场:一个京剧团要演《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扮演“预言者”的演员却迟迟没有到场,导演无奈,临时砍戏。时空再度跳转,埃及王宫中,女王克莉奥佩特拉和她的罗马将军安东尼正嬉闹缱绻,使者带来罗马内讧外斗的消息。安东尼心事重重地下场。画着白鼻梁的说书人上场。说书人概述《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的时代背景、部分情节,大发古今幽情。
“戏中戏”的三层嵌套结构初露端倪:第一层是艳后和情人的故事;第二层是剧中角色“说书人”对这个故事的讲述;第三层是某剧团排演京剧《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一层间离之后还有一层间离,胡琴和竖琴轮番奏响,以京剧的标准衡量,魏海敏演的艳后大开大合、荒腔走板。在现代叙事策略和西洋唱腔的重重包围之中,京剧的第一个亮相居然是一群龙套角色带来的:使者向安东尼禀告罗马内战消息,言语之间,两人所在的后场灯暗,前场出现一段京剧武打群戏。刀枪剑戟,锣鼓咚呛,衣袂飘飞,筋斗连连。接着,奸雄盖乌斯·屋大维上场。他不是白脸,却是粉面巾生。扮演屋大维的是原北方昆曲院的小生、被德国媒体称为“中国艺术家之明星”的温宇航。
满台都在冒戏。“武二花”出身、在台上翻过无数筋斗、摔过无数个“抢背”、演过若干不知名小兵的导演李小平似乎深谙京剧的每一种技巧,信手拈来,镶嵌在剧情里,就是再贴切不过的表达:使者几次上场,带来的消息一次坏过一次。接到消息的人作势杀他,他连滚带爬,嗓子眼儿里的一声声“报”却越拔越高,十足是命运不屈不挠的促狭嘴脸。
各有各的绝活,最精彩的还是魏海敏。观众正担心她像断线的风筝,被各种各样的创新带到离京剧十万八千里的爪哇国去,她又回来了。她演的艳后介于京剧的“玩笑旦”、“泼辣旦”和西方戏剧的悲剧、喜剧女主角之间。艳后开场,艳后收锣。“非命,非运,我一手促成/是对,是错,随他人去说/之于家国未曾有误/之于爱情从不踟蹰/今生已足,今生已足。”最后一幕,在重重的命运之门里,在舞台正中的高台上,艳后以近乎天籁的嗓音总结自己的一生。
此时,魏海敏所立足的高台有了特别的意义。观众忽然发现:主角的大部分戏都是在高台上完成的,配角则在台下鱼贯出入。高台的大小跟传统京剧戏台相仿,上面的演出有一种仪式感,仿佛在向两种传统致敬。
“当年的梅大师多么大胆”
临近《艳后和她的小丑们》首演,魏海敏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是:你演的艳后会和《欲望城国》里的敖叔征夫人有什么不同?又和伊丽莎白·泰勒演的电影有什么不同?每次魏海敏都淡淡一笑。她似乎胸有成竹:《欲望城国》已是26年前的记录;电影和京剧、泰勒和魏海敏的比较自有“好事”的剧评人完成。
2009年,首届“台湾国际艺术节”开幕。艺术节的主办方“国立中正文化中心”重金延请享誉欧美的前卫艺术家罗伯特·威尔逊和“国光剧团”合作,搬演根据伍尔芙同名小说改编的后现代戏剧《欧兰朵》。这是一个以意识流的手法写成的“穿越”故事:贵族欧兰朵终生寻找同伴,他曾和伊丽莎白女王同床共枕,并深得女王欢心,女王赐他“不凋萎,不老去”的魔力。从1600年起,欧兰朵经历爱情、诗歌、战争的折磨,从男性变成女性,穿越层层时光之墙,来到伍尔芙写作《欧兰朵》的1928年……在魏海敏之前,剧场版的《欧兰朵》有3个版本,每个版本都由国际级巨星演绎。
魏海敏版《欧兰朵》在首演之夜便引起激烈的争议:赞赏者说“震撼”,批评者说在这次“旗舰式”的国际合作中,“既看不到罗伯特·威尔逊,也看不到魏海敏”。
“他不威尔逊,我也不魏海敏了,才能叫撞击。那些剧评人连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我根本不用去听他们的。”魏海敏不在乎人们的评价,她在排练场上掉过一层皮。有时候,排练从上午10点开始,持续到下午4点,除了午饭,没有其他休息。
《欧兰朵》开场,乐师猛击钢琴键盘,钢琴发出一串狂暴的音符,“国家戏剧院”的七盏灯次第灭掉。“我服了罗伯特!”魏海敏表示,“他像一个魔术师,立刻把所有人带入另一个时空。可他用的办法多简单!”从她的眼神可以看出,她深深地为剧场上的戏法着迷。
魏海敏荣获过大陆梅花奖、台湾“国家文艺奖”(两度获得),是梅葆玖的入室弟子,她喜欢以师祖梅兰芳作为求新求变的榜样:“当年的梅大师多么大胆!他们那一代人简直是创新上瘾!清末民初,社会风气变了,女人的戏突然变多,以前京剧哪有女人戏?梅大师后来唱的很多戏都不是他小时候学的。”
魏海敏原名魏敏,10岁进入隶属于台湾海军的“海光国剧训练班”。海光剧校以“海青昌隆”为每期学员命名。魏海敏是第一期学员。1978年走出剧校,魏海敏就是台湾最忙的京剧演员——海光剧团的日常演出、私人京剧团体的不断邀约、台湾电视公司的戏曲节目,十有八九由她担纲。
1982年,魏海敏在香港看到梅葆玖的演出,大为倾倒,从此知道“戏好看是为什么”,也知道自己以前演的戏“是空的”。追慕梅派十年,1990年代初期,魏海敏拜师的心愿终于達成。潜心学梅9年,2002年,《变,魏海敏的古典剧场》在台北上演。魏海敏在一个晚上尝试四种声情:以京剧唱余光中的新诗;昆曲《秋江》;以旦角反串老生,唱《击鼓骂曹》;压轴的是梅派拿手戏《贵妃醉酒》。
在2002年之前,魏海敏求新求变的企图心旺盛,但有一点“乱枪打鸟”。2002年,台大戏剧系教授王安祈出任“国光剧团”艺术总监,从此魏海敏的创新被纳入一个清晰的谱系:王熙凤、曹七巧、孟小冬、杜近芳……这些文学史、戏剧史上性格各异的女主角,让魏海敏大大拓展了表演的疆域。
(摘自:《南方周末》《艳后魏海敏:你太会感动了,反而感动不了观众》作者石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