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6年我国共生产电影故事片772部、动画电影49部、科教电影67部、纪录...目前中国银幕总数已达41179块,成为世界上电影银幕最多的国家。远超过2015的数据,中国电影近年来的发展可谓是一篇欣欣向荣的景象。随着经济条件的稳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在空闲的时间走进了电影院感受视觉盛宴。在越来越高的票房背后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电影制作水平低下,观影人群不够成熟,甚至出现了票房造假的现象,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会出现?
【关键词】:互联网;烂片;大数据;粉丝电影;稳步提高
引言:由于这两年烂片实在太多、票房又实在太高,一边被狂骂烂片,一边高人气高票房,也算是中国电影界的奇观。然而,这种匪夷所思的奇观的背后,蕴含着的可不仅仅观影评论上所谓的电影从业人事的素质低下以及观影人群的素质低下这么简单的几个原因。这些现象之后,一定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2016年,是一个电影界跌宕起伏的一年。贺岁档影片《美人鱼》累计票房33.92亿,成为上半年最卖座影片,该片刚上映就一连打破首日、单日、首周票房三项纪录,最终也打破了《捉妖记》保持的内地院线票房纪录。同时,上半年国产影片票房收益129.89亿,超越进口影片的115.92亿,占比53%,完成逆袭。
这些一部电影就可以瞬间几十亿的票房收入,真是令人瞠目结舌。觉得瞬间今年在电影行业定下的600亿的大关似乎一触即破,可之后的表现却令人失望。首先是在票房上,内地市场在经过了十几年的狂飙突进之后,终于冷静下来了。票房增速不足5%,创下最低记录。
这还是在拥有单日6亿的春节档,和《美人鱼》34亿创纪录的开场情况下,后半年的许多月份都是负增长。影片质量也着实堪忧。
虽然影片质量堪忧,但是这些所谓的“烂片”在票房的构成中仍然是中流砥柱的作用。单单从豆瓣的评分来说,《澳门风云3》,《王牌逗王牌》,《封神传奇》,《惊天破》。这些评分不足4分却统统过亿的烂片,尤其是《澳门风云3》竟然过了10亿元大关。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这些烂片拥有高票房呢?
这又让我们回想起当时《小时代》当时获得的巨大成功。至今仍然有许多业内的电影人士反对类似的影片。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搬上大银幕的视频产品,演员是谁不重要,投资多少不重要,故事是什么也不重要。他们这些产品都是由创作者提供了一个模板,他们没有故事,只是给各自的观众群体提供了互动体验,而不是感受到了电影语言。甚至某些人并不认可这些视频产品可称之为“电影艺术”。
但是无论那些业内人士再怎么抵制与反对,类似《小时代》以及2016出现的那些烂片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
再来重新审视这些个类似于小时代所谓的“烂片”,其实老电影人反对他们理由很充足,仅仅从叙事情节和画面语言上来说,这些片子充斥着这些“外行”(指在其他领域获得成功后转而投入电影行业)导演的思维方式。就像韩寒的《后会无期》,它的故事情节,充斥着其小说一样的片断似的,若有若无,并不是特别精密的连接。最起码我看了之后,并不是很明白他想要说什么,我只是看到了几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具有韩寒特色的灰色幽默而已。
可是,要知道类似《小时代》,《后会无期》这样的电影。虽然它在业内人士看来很烂,但是它可是要作者苦心经营很久的。这就牵扯到一个一个叫做“粉丝电影”的新名词。粉丝电影”虽然没有完整的定义,但在业内已经有了普遍共识。这类电影主打某个或某些明星的粉丝群体,一般来说制作费用比较低,有的甚至还要通过预售票来筹集拍摄资金。“粉丝电影”通常要迎合粉丝们的口味,将人气明星的特点展现无遗,虽然投资小,但是回报较高。
假设,韩寒和郭敬明没有写书这么多年,他们没有用他们的文章吸引大量的粉丝作为基础的话,可能它们会血本无归。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个猜测,但是这样的片子绝不可能获得这样的成功是一定的。
其次,就是演员阵容因素了。在这个可以靠脸吃饭的年代,长得好看,似乎拥有了一切,以上提到的任何烂片里面都有顶级的大牌明星或者是最近挺火的什么女神、小鲜肉。可以说这些都是票房的保证,因为和粉丝电影一样,他们拥有着大量的粉丝群体给其撑场面。
第三,就是互联网的原因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之后,我们越来越容易获取信息。可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非常容易被一个炒作话题吸引住。而绝大部分的话题,都是运营团队苦心积虑地去设置一个局,在这个中国电影发展到如今并不是特别成熟的时候,任何的炒作可能都是票房的一个助推剂。而互联网给电影制作人提供了大数据的作用也不容小觑,这里的大数据指的是有关电影的任何受众群体的信息,了解观众的观影习惯,了解观众的观影需求,他们为最近火爆的话题去为观众量身定制电影。所以当摸清楚观众需求之后,我不讲故事,我也不讲情节,我就把你们想要看到的画面给你们一五一十的呈现出来。你说这样贴心的用户体验,客户能不买单吗?
第四,社会舆论在此现象中的作用。我经常看电影评论,发现那些吐槽的最凶的片子往往票房不会难看。因为往往这样的极品烂片会成为某个时间段的一个话题,例如人们工作的间隙中,人们常常会谈论此类话题。倘若你连烂片都没看过,岂不是被“OUT”了。所以,事后赶紧补一张电影票,感受一下烂片究竟有多烂吧。
说过了烂片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接下来回到我们的主题当中。中国的电影票房真的会一路凯歌这样下去吗?根据我们这个小团队调差这些数据发现,电影票房一定会增长。原因太多了,单单从银幕数量上来说,2016年我们刚刚和美国持平。但是人口上我们可是接近美国的四倍之多。所以还有一段距离可以发展。另外,我们国家的经济也在稳步的发展,这也给票房的增加提供了保证,钱多了自然会想办法去娱乐行业潇洒一下。但是,绝对不会像前几年一样“大跃进”似的爆发性的增长。原因从电影本身的发展和观影人的素质两个方面阐述。
第一,中国观影群众的观影素质在逐渐提高。举一个例子,当年改革开放的时候,对国外企业的审核条件及其放松。所以,国外把大量的劳动型密集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开到中国来。等后来,我们缓过劲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逐步提高对国外企业的审核标准,再也不会饥不择食。同理,当国外的例如好莱坞的大片一开始来到中国的时候,外国的导演们以一种极低标准去审视中国观众的层次,但随着中国各个方面的稳步提升,中国的观众的总体水平一定是会稳步提高的。因此,中国观众会越来越注重品质,而不是单纯的只看电影中出现了谁谁谁,相应的粉丝电影的情况会逐步下降。
第二,資本永远是最好的天平,当中国电影在前几年那样爆发似的增长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转行投入电影行业。似乎都想做下一个张艺谋,下一个冯小刚。好像每一个人都想从电影爆发增长的红利当中分一杯羮。但是,当过多的资金流入电影行业,就好像价格规律中供大于求。等于把主动权让给了观众,让他们拥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从而筛选掉哪些质量较差的电影。当资本亏钱的时候,他自然就会退出去一部分。这样一来少了资金,电影的数量也不至于爆炸式的增长, 从侧面遏制住了电影票房总量的急速增长。
所以,基于以上这两点,我相信未来的中国电影市场上面的烂片会越来越少,品质会越来越高。到那个时候,中国电影的崛起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我们希望和大家一起共享中国电影的盛宴。
【关键词】:互联网;烂片;大数据;粉丝电影;稳步提高
引言:由于这两年烂片实在太多、票房又实在太高,一边被狂骂烂片,一边高人气高票房,也算是中国电影界的奇观。然而,这种匪夷所思的奇观的背后,蕴含着的可不仅仅观影评论上所谓的电影从业人事的素质低下以及观影人群的素质低下这么简单的几个原因。这些现象之后,一定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2016年,是一个电影界跌宕起伏的一年。贺岁档影片《美人鱼》累计票房33.92亿,成为上半年最卖座影片,该片刚上映就一连打破首日、单日、首周票房三项纪录,最终也打破了《捉妖记》保持的内地院线票房纪录。同时,上半年国产影片票房收益129.89亿,超越进口影片的115.92亿,占比53%,完成逆袭。
这些一部电影就可以瞬间几十亿的票房收入,真是令人瞠目结舌。觉得瞬间今年在电影行业定下的600亿的大关似乎一触即破,可之后的表现却令人失望。首先是在票房上,内地市场在经过了十几年的狂飙突进之后,终于冷静下来了。票房增速不足5%,创下最低记录。
这还是在拥有单日6亿的春节档,和《美人鱼》34亿创纪录的开场情况下,后半年的许多月份都是负增长。影片质量也着实堪忧。
虽然影片质量堪忧,但是这些所谓的“烂片”在票房的构成中仍然是中流砥柱的作用。单单从豆瓣的评分来说,《澳门风云3》,《王牌逗王牌》,《封神传奇》,《惊天破》。这些评分不足4分却统统过亿的烂片,尤其是《澳门风云3》竟然过了10亿元大关。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这些烂片拥有高票房呢?
这又让我们回想起当时《小时代》当时获得的巨大成功。至今仍然有许多业内的电影人士反对类似的影片。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搬上大银幕的视频产品,演员是谁不重要,投资多少不重要,故事是什么也不重要。他们这些产品都是由创作者提供了一个模板,他们没有故事,只是给各自的观众群体提供了互动体验,而不是感受到了电影语言。甚至某些人并不认可这些视频产品可称之为“电影艺术”。
但是无论那些业内人士再怎么抵制与反对,类似《小时代》以及2016出现的那些烂片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
再来重新审视这些个类似于小时代所谓的“烂片”,其实老电影人反对他们理由很充足,仅仅从叙事情节和画面语言上来说,这些片子充斥着这些“外行”(指在其他领域获得成功后转而投入电影行业)导演的思维方式。就像韩寒的《后会无期》,它的故事情节,充斥着其小说一样的片断似的,若有若无,并不是特别精密的连接。最起码我看了之后,并不是很明白他想要说什么,我只是看到了几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具有韩寒特色的灰色幽默而已。
可是,要知道类似《小时代》,《后会无期》这样的电影。虽然它在业内人士看来很烂,但是它可是要作者苦心经营很久的。这就牵扯到一个一个叫做“粉丝电影”的新名词。粉丝电影”虽然没有完整的定义,但在业内已经有了普遍共识。这类电影主打某个或某些明星的粉丝群体,一般来说制作费用比较低,有的甚至还要通过预售票来筹集拍摄资金。“粉丝电影”通常要迎合粉丝们的口味,将人气明星的特点展现无遗,虽然投资小,但是回报较高。
假设,韩寒和郭敬明没有写书这么多年,他们没有用他们的文章吸引大量的粉丝作为基础的话,可能它们会血本无归。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个猜测,但是这样的片子绝不可能获得这样的成功是一定的。
其次,就是演员阵容因素了。在这个可以靠脸吃饭的年代,长得好看,似乎拥有了一切,以上提到的任何烂片里面都有顶级的大牌明星或者是最近挺火的什么女神、小鲜肉。可以说这些都是票房的保证,因为和粉丝电影一样,他们拥有着大量的粉丝群体给其撑场面。
第三,就是互联网的原因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之后,我们越来越容易获取信息。可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非常容易被一个炒作话题吸引住。而绝大部分的话题,都是运营团队苦心积虑地去设置一个局,在这个中国电影发展到如今并不是特别成熟的时候,任何的炒作可能都是票房的一个助推剂。而互联网给电影制作人提供了大数据的作用也不容小觑,这里的大数据指的是有关电影的任何受众群体的信息,了解观众的观影习惯,了解观众的观影需求,他们为最近火爆的话题去为观众量身定制电影。所以当摸清楚观众需求之后,我不讲故事,我也不讲情节,我就把你们想要看到的画面给你们一五一十的呈现出来。你说这样贴心的用户体验,客户能不买单吗?
第四,社会舆论在此现象中的作用。我经常看电影评论,发现那些吐槽的最凶的片子往往票房不会难看。因为往往这样的极品烂片会成为某个时间段的一个话题,例如人们工作的间隙中,人们常常会谈论此类话题。倘若你连烂片都没看过,岂不是被“OUT”了。所以,事后赶紧补一张电影票,感受一下烂片究竟有多烂吧。
说过了烂片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接下来回到我们的主题当中。中国的电影票房真的会一路凯歌这样下去吗?根据我们这个小团队调差这些数据发现,电影票房一定会增长。原因太多了,单单从银幕数量上来说,2016年我们刚刚和美国持平。但是人口上我们可是接近美国的四倍之多。所以还有一段距离可以发展。另外,我们国家的经济也在稳步的发展,这也给票房的增加提供了保证,钱多了自然会想办法去娱乐行业潇洒一下。但是,绝对不会像前几年一样“大跃进”似的爆发性的增长。原因从电影本身的发展和观影人的素质两个方面阐述。
第一,中国观影群众的观影素质在逐渐提高。举一个例子,当年改革开放的时候,对国外企业的审核条件及其放松。所以,国外把大量的劳动型密集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开到中国来。等后来,我们缓过劲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逐步提高对国外企业的审核标准,再也不会饥不择食。同理,当国外的例如好莱坞的大片一开始来到中国的时候,外国的导演们以一种极低标准去审视中国观众的层次,但随着中国各个方面的稳步提升,中国的观众的总体水平一定是会稳步提高的。因此,中国观众会越来越注重品质,而不是单纯的只看电影中出现了谁谁谁,相应的粉丝电影的情况会逐步下降。
第二,資本永远是最好的天平,当中国电影在前几年那样爆发似的增长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转行投入电影行业。似乎都想做下一个张艺谋,下一个冯小刚。好像每一个人都想从电影爆发增长的红利当中分一杯羮。但是,当过多的资金流入电影行业,就好像价格规律中供大于求。等于把主动权让给了观众,让他们拥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从而筛选掉哪些质量较差的电影。当资本亏钱的时候,他自然就会退出去一部分。这样一来少了资金,电影的数量也不至于爆炸式的增长, 从侧面遏制住了电影票房总量的急速增长。
所以,基于以上这两点,我相信未来的中国电影市场上面的烂片会越来越少,品质会越来越高。到那个时候,中国电影的崛起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我们希望和大家一起共享中国电影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