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对传播观念的重构

来源 :视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z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媒介融合的出现打破了单一的媒介形态,将过往所有媒介融为一体,呈现出功能强大的新媒介形态。数字媒介是媒介融合的典型产物,凭借自身超强的嵌入能力,极大地包裹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对其交往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从传播学最基本的三个概念——传播信息、传播形态和传播行为入手,从历史视角审视随着媒介技术变迁三个关键概念的变化特点,并基于媒介融合背景探讨数字媒介形态对传播基础概念的创新进路。
其他文献
可供性理论起源于生态心理学研究领域,它试图在互动中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一致。这一理论自提出后在设计学、人机交互、信息系统研究以及传播学中都有着广泛应用。本文对可供性理论的内涵进行溯源与阐释,结合这一理论在不同领域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尝试将这一理论带入融合新闻相关研究中。
2021年是重大历史节点,因此今年召开的全国两会备受关注.主流媒体顺势而为,将融媒体成果广泛应用于两会,依托新技术、新手段,奏响时代节拍,创新叙事风格,实现了高质量的两会报道,成为融媒体时代的报道典范.
近年来网络视频的热潮引起了大众的关注。为了进一步认识网络直播,本文从拟剧论角度对网络直播中的主播、观众、房管三种角色进行分析,认为网络直播通过在虚拟空间中群体的自我呈现与互动,达成了群体认同与情感共鸣,但虚拟空间中的互动也会加重现实中的孤独感。
近几年来,随着4G技术的普及和5G技术的发展,国内短视频平台逐渐成为继微博、微信之后的又一主要社交媒介,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媒介的快速化、碎片化、交互性等传播特性为纪录片的创作与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基于此,以个体经验为视角的微纪录片《三十,而立》打破了纪录片媒体迁徙和跨媒介传播的常态,利用抖音成功探索出一个微纪录片短视频媒介传播的新范式.
移动短视频作为媒体融合背景下最为主流的传播形式之一,其实践的边界与内涵被不断赋予新的可能。与此同时,它又从文本内容、传播形态、内容生态等层面呈现出现实社会和人的生活状态。本文从媒介实践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媒介与短视频实践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短视频实践的空间边界、生产者不同的实践模式为着力点,对当前短视频内容生产所面临的多重困境进行阐释,以期从实践发展进程和社会关系中建构其未来的发展路径。
新媒体时代,戏曲艺术想要取得更好的发展,与媒体技术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戏曲题材电视纪录片利用媒体技术将戏曲艺术影像化,为新媒体时代的观众提供了了解戏曲艺术的新渠道,促进了戏曲艺术的发展.但在融合的过程中,要重视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平衡,只有这样,戏曲艺术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真实”是人类一切认知活动、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但它却一直处于不断建构和解构之中。在“真实”表象的流变中,媒介始终是一个有力的影响者。媒介环境学关注的是人们感觉、感知、体会、思考、认识、理解和再现周围世界的方式,如何受传播媒介固有的符号性质和感知性质的塑造。现代网络生活中常见的“后真相”“p图”以及网络交往等都可以看作是媒介作用下“真实”表象变化的结果。在媒介环境学的视角下,关注媒介影响下“真实”表象的流变,最终的目的还是观照人自身的变化。
电影《嘉年华》以“儿童性侵”为视角,着重表现社会大众的反应以及当代女性的生存状态.本文以电影《嘉年华》的主题分析为主,从选材、影片人物到导演的拍摄意图,具体分析文晏导演向观众传达的主题内涵以及社会思考.
童年的消逝作为媒介化生活的表征,建构起个人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媒介依托信息的共享与传递,紧密参与个人从“个体”到“大众人”的转变,重塑了人与社会的框架体系。本文主要探究媒介在个人社会化建构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解析“童年”消失的原因,同时分析媒介与人的社会化建构之间的关系。
融媒体背景下,各大媒体都在竞相探索政治新闻传播的新路径.而当下政治新闻传播方式依旧多以“机械复制”原文本为主,导致受众的主动性向当红流量倾斜.政治新闻传播存在“报”和“道”不平衡现状,主要原因是媒体对政治新闻的话语分析不够深入.政治新闻解读呈现出创新走向,具体包括:内容上,强调复句图像化和内容视频化;形式上,注重“碎片化”解读和第一视觉创新;流程上,形成生态良性闭环;理念上,高度重视政治新闻解读的严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