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核脑出血周围水肿带不同手术的治疗效果比较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clear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比较基底核脑出血周围水肿带不同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我院66例基底核脑出血周围水肿带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33例,观察组采取微创脑内血肿穿刺外流术治疗,对照组采取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GCS评分变化,并以多田公式计算水肿带体积。结果: 两组术前、术后GC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水肿带体积为(26.03±6.34)cm3与对照组(31.34±7.14)cm3比较显著较低,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微创脑内血肿穿刺外流术可显著缩小基底核脑出血周围水肿带体积,较传统开颅手术更具优势,应作为优选方案推广应用。
  关键词:基底核脑出血;水肿带;微创手术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different operations on edema zone around basal ganglia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Methods 6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edema zone around basal ganglia hemorrhage admitted into the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33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of intracerebral hematoma puncture outflow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he hematoma removal of craniotomy of bone flap. The changes of GCS score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e operation were compared and the volume of edema zone was calculated with Tada?formula.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ce of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GCS score of two groups (P < 0.05). The volume of the edema zon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operation was (26.03 + 6.34) cm3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31.34 + 7.14) cm3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operation of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of intracerebral hematoma puncture outflow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volume of edema zone around the basal ganglia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nd with more advantage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craniotomy operation , so it should be generalized and applied as the preferred scheme.
  Keywords: basal ganglia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edema zone; minimally invasive operation
  基底核脑出血周围水肿带属脑出血后继发性损伤,对患者近远期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目前临床主要以手术治疗,故各术式的临床疗效成为研究重点[1]。本次研究采取微创脑内血肿穿刺外流术及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就我院66例患者的治疗结局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66例基底核脑出血周围水肿带患者纳入本次研究,病例选取时间2011年9月至2014年8月,均满足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制定相关标准[2],发病24h内,出血30-80ml,排除混合型卒中、外瘤卒中及血管畸形患者随机数表法将上述患者抽签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33例,观察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40-61岁,平均(53.0±5.1)岁,对照组男17例,女16例,年龄41-60岁,平均(52.9±6.25)岁,组间比较基线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CT扫描血肿特点,在头皮距血肿最近处做切口,避开血管及重要脑功能区,气管插管全麻。切开头皮后于 得硬脑膜做“十”字切口,切开脑皮质至血肿腔,抽吸排出血肿腔内液体,清除脑内血肿,骨瓣去除或保留与否根据脑内减压情况和脑水肿程度判断,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并采取常规抗生素、血压控制治疗。观察组采取微创手术治疗,发病后6-8h手术治疗,术前复查头颅CT定位,CT影像血肿截面积最大层面作为穿刺层面,穿刺点为所选层面血肿纵轴中点颅骨投影处,选择长度适合的一次性颅内血肿碎吸针进针至血肿中心处,后缓慢抽出30%-50%血肿,与引流装置连接,接封闭引流袋持续外引流,手术时经引流装置将4万单位尿激酶注入血肿腔内,尿激酶用5ml生理盐水稀释为尿激酶溶液,夹闭引流管1h后开放引流管,采取持续外引流,期间注意观察引流液性状,避免引流管阻塞,术后2d用尿激酶溶液冲洗血肿腔,2次/d,每次间隔6-8h,冲洗完毕后夹闭引流管1h,其他时间开放引流管,后定期对患者意识状态、引流情况进行评估以确定拔针时间。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术前术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水肿带体积。GCS评分包括睁眼、语言、运动三项指标,总分最低3分,最高15分,脑水肿带测量采取多田公式计算,血肿周围水肿带体积=CT扫面总病灶体积-残余血肿量。
  1.4 统计学方法 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行(x+s)表示,组间对比进行t值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术前、术后GC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水肿带体积明显降低(P<0.05)。见表1。
  3 讨论
  基底核脑出血周围水肿带是脑出血后常见继发性损伤类型,可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加剧。此病发病机制复杂,通常认为与血凝块毒性相关,主要成分为血红蛋白及凝血酶。早期脑出血时凝血酶激活,经凝血酶受体介导,使细胞毒性水肿出现,对血脑屏障完整性产生损伤,进而诱发血管源性脑水肿出现。脑出血后3d,血肿内红细胞溶解,血红蛋白和三价铁离子等降解物在脑实质中沉积,对膜性结构产生破坏,使自由基损伤、炎性反应加重,加快了脑水肿损伤程度[3]。目前临床主要以外科手术治疗,其目的在于清除脑血肿,降低颅内压,缓解神经功能损伤,从而改善患者预后[4]。
  开颅手术尽管可迅速清除脑内血肿,降低颅内压,但因创伤较大,操作难度高,容易诱发一系列术后并发症,对患者神经功能影响较大。而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抽吸术操作相对简单,穿刺过程中避开脑部血管及重要功能区,可最大程度降低手术的应激反应,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针结合钻、针的优点,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密闭性,且具有冲洗、穿刺、粉碎、液化等众多功用,避免神经功能受损及感染发生率[5]。本次研究通过比较微创手术与开颅手术的术后水肿发现微创手术水肿消失更为显著,考虑开颅手术在电凝止血或血肿清除时对脑组织产生损伤,可能加重局部炎性反应,使水肿范围扩大[6-7]。而微创手术对患者脑内血肿周围水肿带缓解效果明显。本次研究观察组与对照组GC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水肿带体积为(26.03±6.34)cm3明显降低(31.34±7.14)cm3,与高志波[8]等研制结果。
  综上,微创手术操作简单、效果显著,应作为缓解基底核脑出血周围水肿带的首选手术方案。
  参考文献:
  [1] 贺仕清,廖勇仕,梁日初,等.经外侧裂-岛叶入路与经皮质造瘘术对基底核脑出血周围水肿带的影响[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3,18(5):210-212.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12:379.
  [3] 姜子荣.立体定向手术抽吸对脑出血伴发脑水肿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3):6329-6330.
  [4] 杨德军,刘燕飞,叶德建,等.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醒脑静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1,21(4):611-613.
  [5] 李光布,孙成珍,吴宝东,等.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0例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8):1265-1266.
  [6] 陈泉,夏磊,程冠亮,等.软通道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的研究[J].医学临床研究,2014,16(10):1918-1921.
  [7] 丁昊,邓琳.高血压基底核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相关因素分析[J].四川医学,2012,33(1):126-128.
  [8] 高志波,钱令涛,陈彬等.经脑沟裂入路治疗高血压基底核脑出血[J].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14,19(2):121-125.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比较亚洲骨质疏松自我评价工具(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tool for Asians,OSTA)与中国大陆地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自我筛查工具(osteoporosis screening tool Chinese, OSTC)筛检效果,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11月~2014年3月纳入292名50周岁以上绝经后妇女,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双叶汤治疗小儿咽炎患儿的疗效。 方法:选自2013年11月到2014年10月,在我院治疗小儿咽炎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共收集80例。将这80例小儿咽炎的患儿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这两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当中,给本组小儿咽炎的患儿,使用双叶汤进行治疗;对照组当中,给本组小儿咽炎的患儿,使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观察两组小儿咽炎患儿的临床病情症状和生命体征,记录两组小儿咽炎患儿的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益气平喘活血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使用西医治疗,治疗组同时还予以平喘益气汤,疗程均为14天。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血气分析、血常规、肺功能、白介素10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P<0.05)。结论:益气平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对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中风偏瘫患者中抽取7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上,给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无论是运动功能评分还是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观察组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均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1)对照组 在
期刊
摘 要:目的: 观察三位针刺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61例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1例,采用三位针刺法。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观察2组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 ,对照组为83.3% 。三位针刺法优于传统针刺法(p0.05),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包,所得数据用(x±S)表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上颌埋伏尖牙采取外科正畸联合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30例于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间我院接收的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外科正畸联合治疗,观察治疗疗效。结果:36颗均牵引入牙列,矫治完成后,牙列整齐,咬合关系稳定。治疗成功率为94.71%(36/38)。本组患者均在3年内完成矫治,助萌时间为14周-11个月,平均(6.2±3.2)个月。结论:对上颌埋伏尖牙采取外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经脐单孔法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和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在阑尾炎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以为临床阑尾炎的手术治疗提供科学、合理手术方式。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阑尾炎患者80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40例患者采用经脐单孔法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40例患者采用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128例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胃镜诊断。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自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接收治的年龄≧60岁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28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收治的186例非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均给予胃镜检查,比较两组临床表现。结果:观察组黑便(41.41%)、呕血(32.03%)、黑便+呕血发生率(26.56%)与对照组(38.28%、31.
期刊
摘要:目的:讨论利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治疗胆结石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的胆结石病患48例,对胆结石的病患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并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对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病患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和手术后的排气时间进行观测。结果: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术中时间以及术后的排气时间和病患的住院时间均比较低,胆囊切除手术后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较低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针对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合并呼吸困难患者,观察选择扩血管药物完成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01月-2015年01月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呼吸困难患者82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对合并症患者进行随机分组。A2组(对照组 41例):临床选择常规治疗的方法;A1组(观察组 41例):临床选择常规治疗+扩血管药物治疗的方法;对比两组肺心病合并呼吸困难患者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存在
期刊